配色: 字号:
听觉与耳
2012-05-31 | 阅:  转:  |  分享 
  
大自然中这么多的声音,我们是怎么感受到的呢?听觉与耳耳是我们感受声音变化的器官。耳的解剖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和
内耳。从听觉角度来看,外耳和中耳有传导声音的作用,内耳有听觉和平衡觉的感受装置。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起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耳廓软骨性外耳道骨性外耳道外耳道的皮肤菲薄,如频繁用家中的棉扦等挖耳,
不仅可能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更有可能造成外耳道细菌和霉菌感染。中耳介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是位于颞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中耳
由:鼓膜、鼓室、听骨和咽鼓管组成。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外界的声音传递到内耳,如果中耳发生病变而引起传音功能障碍,则出现传导性耳聋
。鼓膜鼓室锤骨砧骨镫骨咽鼓管鼓膜分为松弛部和紧张部,各种炎症和外伤都会引起鼓膜穿孔。依据穿孔面积的大小不同,可造
成10~40分贝的听力损害。鼓膜松弛部鼓膜紧张部中耳鼓室腔是一个含气的空腔,起保护听小骨的重要作用。咽鼓管是一根间歇性开
放的管道,一端与鼓室相连,称为鼓室口,另一端与鼻咽部相连,称为咽口。鼓室内的空气正是从鼻咽部经由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腔的。中耳鼓
室腔咽鼓管咽鼓管鼓室口咽鼓管咽口正常人鼓室内的压力约为一个大气压,通过咽鼓管的调节功能,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其它疾病造成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时,就会形成鼓室负压,引起中耳鼓室积液,并造成中耳其它严重的疾病。
中耳鼓室腔内有人体最为精巧的骨结构,它们就是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的听小骨。锤骨与鼓膜紧张部相连;砧骨位于中间;镫骨则
与内耳的前庭窗相连。这三根听小骨组成了听骨链,将声音从外耳传入到内耳。锤骨砧骨镫骨成人鼓膜紧张部面积
约为55mm2,而中耳听骨链末端的镫骨底板(内耳的前庭窗)的面积约为3.2mm2,即作用于鼓膜的声压传至内耳时,被放大了17倍。这
被称之为鼓膜的增压效应。中耳听骨链可因炎症发生溶蚀中断或粘连固定,从而大大降低了传递声能的能力。据研究,听骨
链的病变可造成30~60分贝的听力损害,其程度远大于单纯的鼓膜穿孔。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组成。半规管感受不同方向
旋转的感觉;前庭感受位置和直线速度,这两者是人体的平衡器官。因此,人耳不仅是人体的听觉器官,也是人体的平衡器官。外半规管前半
规管后半规管前庭耳蜗蜗螺旋管内耳的耳蜗是我们的听觉感受器,形似蜗牛壳,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蜗螺旋管组成。蜗螺
旋管绕蜗轴2.5~2.75周。蜗轴蜗螺旋管被中央的前庭膜和基底膜分割成前庭阶、蜗管和下方的鼓阶。前庭阶和鼓阶中充满着
外淋巴液,而蜗管中充满的是内淋巴液,声音的感受器官――螺旋器就存在于蜗管中。基底膜前庭膜前庭阶蜗管鼓阶螺旋器
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其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外毛细胞和盖膜。外毛细胞盖膜当声波的振动由镫骨底板传至前庭窗,使前庭阶中
的外淋巴、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应的振动。基底膜的振动使和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相应的电位变化,进而
引起蜗神经产生神经电冲动。毛细胞弯曲变形,产生电位变化神经电冲动经由听神经传至大脑的蜗神经核、上橄榄核、斜方体核、
外侧丘系核、下丘、内侧膝状体,直至听觉皮层。听觉中枢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波的通道)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电冲动)听神经(传递神经电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声音的气传导途径
除此以外,声波也可通过颅骨的振动,直接引起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通过螺旋器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途径。骨传导不敏感,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
主要靠气传导。声音的骨传导途径通常人耳能感受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我们把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叫音频声。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不能听到。在音频范围内,我们对1000~4000H
z的声音最敏感。我们又是怎么感受到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呢?耳蜗的基底膜宽度从蜗底到蜗顶是逐
渐增大的,蜗底最窄,蜗顶最宽。外界声波的不同刺激频率都可在蜗管的基底膜上找到相应振动频率所对应的最敏感频率点。蜗底感受高频声音,蜗顶感受低频声音。
献花(0)
+1
(本文系融融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