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突出民政特色 发挥首都优势 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12-06-08 | 阅:  转:  |  分享 
  
突出民政特色发挥首都优势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把大力发展科技和加强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突出民政特色,发挥首都资源优势,用“大民政”工作理念推动科技创新,围绕改善民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支立足民政的技能人才队伍,有力推动了民政事业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在民政系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越来越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民政工作水平已经成为关系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为切实提高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把科学知识作为民政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

一是认真抓好科技知识宣传。把民政系统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创新型民政建设的基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推进民政系统科普工作制度化。按照民政部、北京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知识,结合重点工作,每年组织一次科技知识竞赛活动。近五年内在福利院、殡葬、假肢矫形等领域举办技能培训竞赛活动738次,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政系统特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创新民政、科技兴业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广泛开展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深入研究阻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准确把握民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律。近年来,先后组织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展“解放思想”、“创新民政”、“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等大讨论,认真总结民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种新理念、新做法,加强“可学、可做、可实现”的经验推广和宣传。

三是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把科研项目作为民政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优先安排,积极为民政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有力措施,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民政服务保障能力。首都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中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是借助首都资源优势发展民政科技。首都拥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和科研队伍。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组织动员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民政科研工作,形成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开展民政科研的局面。近年来,采取委托研究和招标方式,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完成了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志、北京社区服务中心网络等项目的研制;采取邀请科研机构作指导,组织民政科研人员自主研究的方式,完成了福利彩票管理信息化系统、东城区和谐社区建设指标及测评体系等项目研制;采取集成创新的方式,制定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养老服务机构院内感染控制规范》等8个地方标准,为提供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采取转化科研成果的方式,整合婚姻登记、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社会团体等民政专项数据库,建立了市民政综合数据中心,有效提升了民政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此外,还利用社会团体科技力量进行科研开发。比如,动员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300多人,成立北京“两村工程”发展中心,研究开发了农村经济协会网络信息平台。北京周边农村利用这个平台一年可增收4000余万元。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民生工作组织重点项目研发

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将民政科技纳入市民生工作重点支持范围,并协调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民政科研经费重点保障机制。一是重点保障救灾物资研发。根据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生活需要,每年拨款3000多万元,用于研究制定特殊救灾物资生产标准,研制和储备特种救灾物资。近年来,先后研制了多功能睡袋、救灾专用金属折叠桌椅等14个系列救灾产品,这些产品耐储存、易运输、方便使用,得到了受灾群众的广泛好评。二是重点保障福利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为促进民政系统福利企业发展,我们按照企业年利润15%的比例,安排科研项目资金,鼓励企业研发高科技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仅三露厂一家,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达6000多万元,所属大宝公司通过不断提升新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发展壮大,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三是重点保障民政服务设施和产品研发。为加快社会福利服务建设,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产品,近五年来,我们投入专项资金2.65亿元,先后研发和购置了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养老院福利服务设施、福利彩票管理系统、殡葬节能环保产品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首都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技能人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是转化民政科研成果、提升民政服务水平、推动民政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力量。我局把技能人才作为民政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统筹管理、合理使用,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全市民政技能从业人员达3597人,其中,初级工2044人、中级工879人、高级工649人、技师13人、高级技师12人。70多人成为全国和市级优秀技能服务人才,2个民政特有行业被评为全国文明服务行业,4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服务单位称号,47个单位获得“首都文明服务单位”称号。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根据民政工作任务需要,确定了新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既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又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注重民政特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注重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外引内拓”的方法,努力提高民政技能人才培训水平。一是立足民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在市民政干校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增强技能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借助外部优势,提高技能人才培训效能。我局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聘请专家教授,对一线民政技能人员进行理论辅导和实际技能操作培训。三是与有关行业协会联手,引入先进的行业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先后与市殡葬行业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8家协会进行合作,不断提高技能人员服务质量。通过上述方式,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培养了一批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技能人才。比如,经过重点扶持,殡葬系统技能人才自主创立了46项遗体整容技术,其中有17项成为国家职业标准。

在技能人才使用管理方面。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为技能人员施展才能搭建平台。为了在民政特有行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开发特殊群体服务岗位、特种服务岗位、特许经营岗位等3600多个。制定了岗位职责,建立了民政技能人才考核激励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民政部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有关规定,协调市有关部门,建立民政特有工种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并推动民政技能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008年共有175人参加并通过了首次民政特有工种技能鉴定,这些人员全部进行了岗位聘用,兑现了薪酬待遇。

在技能人才制度保障方面。形成市局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基层密切配合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格局。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在《北京市民政局“十一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先后出台《北京市民政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施办法》、《北京市殡葬特殊工种技术考核暂行办法》、《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考核办法》,明确了技能人员考核、使用和激励措施。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为鼓励基层技能人才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能型服务设备科技研发和设备更新的投入,建立了技能人才教育和薪酬待遇资金保障增长机制。五年来,仅殡葬行业在火化设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方面投入就达到1000万元;假肢行业在设备更新改造方面投入资金达到200多万元;在教育培训和提高薪酬待遇等方面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由于机制健全、保障有力,推进了技能人才健康发展,这支队伍已成为首都民政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民政科技工作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和技能人才大会精神,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目标,坚持“需求导向、机制领先、凝聚资源、高端辐射”的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科学研究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首都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应有贡献。



献花(0)
+1
(本文系仰视苍穹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