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学易杂谈31-40
2012-06-09 | 阅:  转:  |  分享 
  
【学易杂谈】?(31)????坤卦为何“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研究周易,不能不首先明确方位,方位不明,则其它一切便无从谈起。周易卦爻的定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前几篇文章中谈到的“上、下、前、后、左、右、中”等,我们把这种定位叫做“相对的定位”,因为这是站在卦体的“中心”或卦体的外面,从某一个特定的视角来确定的这些方位,也就是说,不管球形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最后静下来总会有一个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能说明下爻一定是甲,前爻一定是乙,或者左爻一定是丙,右爻一定是丁。即便是卦体不动,视角一变,则上、下、前、后、左、右的内涵也会变化,如此等等。当然这也不是说这种定位方法没有意义,就在今天,在某些街道不规则的城市问路,指路者就常常说“往前走”,“向右拐”或“向左拐”一类的话,根据这种指示,人们也能找到要去的地方,但指路人必须根据问路者所在的具体位置和运行方向,笼统说“往前走”、“向右拐”等是不行的。传统易学留给我们许多的定位方法,如先天八卦定位,后天八卦定位,天干定位,五行定位等,这些定位方法基本上限于平面并且是错误的、相互矛盾的,用于解释经文只能造成混乱。偶尔也有人提出过“六爻定位法”,可惜未能贯彻始终和坚持到底,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相对定位理论。因此,我们今天根据经文找到这种方法,并应用于卦爻的分析和经文的解释,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周易还有一种定位方法我们叫“绝对的定位”,这就是东、西、南、北。为什么叫做绝对的定位呢?这是因为一旦某爻被确定为东,某爻被确定为西以后,这个东或西便牢牢地固定在这个爻上,不管球形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也不管从外界什么地方去观察,东永远是东,西也永远是西,再也不会改变,所以叫做绝对的定位。这好比“北京”,当初定名时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位于国家的北方,与“南京”相对,但是一旦定名之后,则不管地球如何旋转,也不管人们在地球上甚至地球外的什么地方,也都必须把这座城市叫做“北京”,这就是绝对的定位。??????????????关于这种绝对的定位,在《学易笔谈》之四十三乾坤“立宪”一文中,我们曾经做过探讨,现结合卦体再做一些说明。????????????东西南北这种规定的根据就是坤卦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把乾坤图列出:

?????????????从图上看出,乾初甲用地数“●”定位,二乙、三丙用天数“○”定位,四丁、五戊用地数“●”定位,上己用“⊙”定位,表示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轮流定位,这种定位方法源于河图。有了这种定位,则球体无论如何旋转或滚动,也能轻而易举地复原,再也不会迷失方向。???????????????坤卦与乾卦的关系不是“错卦”,而是相当于“覆卦”,所以坤卦的相对定位正好与乾卦相反。从经文上不难看出,乾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用空间方位的变化来反映时间的变化,所以乾卦六爻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坤卦则是用时间的变化来反映空间的变化,坤卦本来也是“天人合一”,但是这种鲜明的层次感却不见了。前人解易,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得出“乾动坤静’的结论。但是“坤静”只是强调空间方位的静止,并不等于时间的停滞,正所谓“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这就是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住时间的流逝。为什么坤初说“履霜,坚冰至”呢?因为站在初爻的立场上,虽然空间方位没有变化,但秋天过去,冬天就会接踵来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坤卦要保持相对静止,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持六爻间的均衡,失去均衡,势必导致爻变和卦变。如何才能保持六爻间的均衡呢?这看一看卦、爻辞就清楚了。坤卦辞“安贞吉”;坤二“不习无不利”:坤三“含章可贞”;坤四“括囊”。这些辞句,说的就是要保持六爻间的均衡。坤卦六爻本来是均衡的,但是在天道和人道的作用下,这种均衡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假如坤初依照天道人道至二,那么坤二就有可能被推至上,“不习无不利”就是不宜上行;坤三“含章可贞”,就是为了平衡五爻的力量,使得三与五这个“跷跷板”不至于向五爻倾斜:坤四“括囊”是干脆封住这个口袋,避免向初爻和五爻方向运动。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那么坤卦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是什么意思呢?比较坤二、三、四、五这四个爻在保持卦体均衡和稳定中的作用,就可以知道,坤二、三适宜量大,坤四、五适宜量小。坤二量大,既可以做到“不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抗击初爻凭借天道和人道至二的力量;三爻量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衡五爻的力量。四爻量大,正好促成初爻至二;五爻量大,三爻制衡不住,五爻进入初位,其结果是引起卦变。从上面的比较中可知,坤二、三宜增加力量,坤四、五宜减少力量,用形象的语言说就是“利二、三得朋,四、五丧朋”,由此我们知道了坤二为西,坤三为南,坤四为东,坤五为北。在球形卦体上我们已知坤二、三、四、五,顺序为庚、辛、壬、癸。由坤与乾的关系得知,坤的庚、辛、壬、癸,分别与乾的戊、丁、丙、乙是同一个爻位,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庚、辛、壬、癸,或者是戊、丁、丙、乙,就是西、南、东、北。兹列表如下:

??????○??○??●??●?

???????乙??丙??丁??戊

??????癸??壬??辛??庚

??????北??东??南??西??

??????以上定位,有同传统易学一致的地方,如癸为北,庚为西,丁为南,但更多的是不一致。原因是传统易学不知道庚与戊、辛与丁、壬与丙、癸与乙,它们分别是同一个爻位。这种绝对的定位,是我们研究六爻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关系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舍此别无它途。究竟这个方法是不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呢?后面的叙述我们还要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学易杂谈】?(32)??何谓“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小畜卦的卦辞和小过卦五爻的爻辞。辞意不难理解,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也司空见惯。问题是为什么对小畜和小过要系上这样的卦辞和爻辞?这就不大容易说明白了。传统易学只说到什么“阴阳二气未和顺”,“西南阴方”等等,其实说“阴阳未顺”还可以,说“西南阴方”则是不着边际,方位只是方位,无所谓阴阳,阴阳是爻的属性,不是位的属性。那么对这个辞句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原来它一是提示方位,二是提示卦体中潜伏的矛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必须把握三个要素,一是看阴阳怎么不顺;二是“我”在何处?三是“西郊”指哪?把握住这三点,就可以找出每个爻的方位和卦体中的天道,当然这在平面六画上是办不到的。?????????????先说小畜。小畜只有一个四爻是个阴爻,所谓“阴阳未顺”,自然指的是这个阴爻同另外五个阳爻中某个或某些阳爻“不顺”;小畜中的“我”是哪个爻呢?这点一时不易确定,但从“自我西郊”这句辞判断,它肯定不是指初爻,因为按照人道,初爻是卦的开始,而“自我西郊”正是说从初爻开始,由此断定,初爻就是“西郊”。是初爻与四爻失和,由此造成了“密云不雨”。从上文我们知道,天干定位是戊庚为西,所以肯定小畜初不是戊就是庚,又因为小畜在卦序中位排第九,是个奇数卦,我们也叫“原筮卦”,所以小畜初的天干一定是“戊”,小畜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小畜初为戊,则小畜上必为丙,中间四个爻的天干结合其它卦辞、爻辞也就不难确定下来,这样也就找到小畜卦的天道,如下图:

??????????????从图上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密云不雨”呢?原来小畜初按照人道当至二,按照天道当至五,按照地道当至四,这样小畜初从一开始就三道分途。小畜初选择的是人道,所谓“复自道”即此意。如果至四,那就正与天道相悖,这就成了“阴阳不顺”;如果选择至五,而三与五又互相平衡。小畜上为阳为丙为东,由上至四,合乎天道,是为“阴阳和合”,所以上爻有“既雨既處”之说,“既雨”是因为有和合的时机,“既处”是因为二四失衡,上爻缺乏至四的客观形势。????????????????再说小过。与小畜不同,小过卦的“我”极易确定,它就是五爻。“自我西郊”说明五爻肯定不是“西”,那么“西”指的是哪个爻呢?这就要看小过中有哪些阴阳和合的机会,小过卦有四个阴爻,两个阳爻,依照人道,小过卦中也有两次阴阳和合的机会,一次是二爻至三,这是以阴就阳;再一次是四爻至五,这是以阳就阴。小畜五为“我”,那么按照人道,四就是“我”的“邻”,而二才是“我”的“郊”,所以可以断定小过二为“西”,又据小过卦的卦序为六十二,是个偶数卦或者叫“复筮卦”,这样就知道了小过卦的二爻一定是“庚”。小过二为庚,则小过四必为壬。再根据其它卦辞、爻辞就可以找到小过的天道。兹列小过图如下:

????

???????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小过五讲“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原来小过二至三,合乎人道但正与天道相悖,由三至二,合乎天道又正与人道相悖,天道与人道在这里别上了劲,这也是“阴阳不顺”。知道了天道、地道与人道,对卦辞和其它爻辞,诸如“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等,也就不难解释了。原来,小过卦的“祖”、“君”都是指的三爻,三爻为地元,在小过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而“其妣”、“其臣”皆指二爻,二爻为庚,是一个阴爻,这也就是说,如果三为“祖”,那么二就是“妣”;如果三为“君”,那么二就是“臣”。初爻为癸,对“癸”而言,己庚辛壬都已经成为过去,但从初爻癸至二爻庚,则“过”又变成了“遇”,这就是“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有人不知道“祖”、“君”原是一爻,“妣”、“臣”原是一爻,还“要把其中的‘遇’字轻轻的改成‘过’字”,说得何等轻巧,几千年的一层窗户纸就这样捅破了。但是且慢,“过”和“遇”是一个字吗?绝对不是。不要说在经文中“过”和“遇”多次出现,单就小过卦讲,如果把“遇”统统改成“过”的话,那么二、四、上爻的爻辞就变成这样:??????????????二、過其祖,过(遇)其妣;不及其君,过(遇)其臣,無咎。???????四、無咎,弗過过(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上、弗过(遇)過之,飛鳥離之,兇,是謂災眚。?????????????先不要说辞意如何解释,只需把上面三条爻辞念上几遍,就知道通与不通。繁体字的“过”字与“遇”字的确有相似之处,但二字字义的区别是明显的,不懂可以存疑,但擅改经文则是研究周易的大忌。不知道这又是怎么对待古人、对待今人以及后人,就这样的治学态度,还要“澄清我们文明的清浊”,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学易杂谈】(33)“弗過遇之”与“弗遇過之”

????????这个题目原打算在对天道与人道一些主要内容的探讨完成之后再议,由于上文提到了小过卦,提到了“过”和“遇”绝对是两个字,所以我们这里还要继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也由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在卦爻运行当中,存在着大量的“过”、“遇”与“不及”的情况,不认真揣摩经文,就不知道有这些情况;反过来说,如果不知道这些情况,也就不能准确理解经文。所谓“过”,是指超过、越过、跨过等,引义有“过失”、“过错”等;所谓“遇”则是相逢、相会、碰上、赶上等,释家也谓缘分;所谓“不及”,经文上也叫“迟”,豫卦三爻的“迟有悔”和归妹四爻的“歸妹愆期,遲歸有時”等,说的就是没有赶上、追上。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这些现象,好比赶火车,到了车站,火车刚开走,这就是“过”,意思是火车已经过去,超过了赶车人。当然对赶火车的人来讲,也可以叫“不及”或“迟”,因为没有赶上。如果是到了车站买票就上车,那么这就是“遇”,不早不晚,不快不慢,不等不迟,所以“遇”又常常说是“巧遇”、“机遇”,也就是正好,正合其时。在六十四卦中,集中谈“过”与“遇”的就是小过卦,“弗過遇之”与“弗遇過之”就是这个卦中的两句爻辞。由于人们不了解真实的卦体和易道,即便是能从字面上准确解释这两句爻辞,也不能说明为什么前者是“弗過遇之”,而后者则是“弗遇過之”。还是让我们先列出卦体和易道,再看看卦辞与爻辞又是多么准确而形象地描述这种情景的吧:



?

?????????小过: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初、飛鳥以兇。

????????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兇。

????????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上、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兇,是謂災眚。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小过卦是一个失衡卦,二与四失衡,三与五失衡,三爻与四爻都有进入初位的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了小过卦是一个亨通卦,但宜于保持稳定,小的举动可以,大的举动不可以。这就是卦辞上说的“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再从天道上看,三爻为己为地元,是一个阳爻,爻辞中所谓的“祖”、“君”皆为此爻,但此爻的处境极为不妙,因为依照天道这个爻该当至二,但正与人道相悖;二爻虽然是个阴爻,但二爻至三又合乎人道。所谓“從或戕之,兇”,就是担心受到二爻的戕害。三爻有迫初之势,但无迫初之时,因为从己不能直接至癸。对初爻威胁最大也最直接的是四爻,四爻为壬,四爻至初既合天道,也合地道。所谓“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就是指的这个爻。小过卦以“飞鸟”取象,所谓“遺之音”是站在初爻癸的角度上听到的声音,事实上飞鸟(壬)已经飞过,现正落在癸的头上,如同跌入坑穴,所以初爻辞为“飛鳥以兇”。

??????“飞鸟遗之音”是一个绝对的自然现象,科学早已证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哪怕是对面两个人说话,“听”与“说”之间也有一个时间差。至于“宜下不宜上”,这是小过卦的特殊性,换成别的卦,也可能会有“宜上不宜下”情况。

????????卦辞中的“大吉”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爻辞中有三个“凶”字,一处“灾眚”,为什么卦辞中倒说“大吉”呢?原来这个“大”字,不是指的“吉”的程度,如“中吉”、“小吉”等,而是指的爻量,我们知道,阴爻与阳爻的量是不等的,同是阴爻或者同是阳爻,其量也未必相等。此外,“大”字也表示有没有前途,有前途为“大”,没有前途为“小”为“凶”,如何判断一个爻有没有前途呢?那就要看它还能不能返回。小过初面临凶险,但如果是个量大的阴爻,能够坚持两个时间单位,就会由癸变乙,变被动为主动,成功于最后的坚持与努力,这就是“大吉”的真实含义。初爻依照人道(还有地道)当至二,但对于初爻癸而言,三爻己和二爻庚,则为其时已过。现在又与二爻相遇,所以二爻辞为“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但这个“遇”只是形式上相遇,因为初二之间还隔着七个时间单位,所以事实上初爻不能至二,而二爻也得以“无咎”。三爻在这个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没有哪一个爻能够通过、超过或越过,在小过卦中,这是一个“绝对的界限”,所以叫“弗过”。另外三爻为己,二爻为庚,对己而言,庚也是“弗过”,就是还没有过去。不但“弗过”,还需防备二爻依仗人道反戈给自己造成戕害,“戕”字正是一个反戈的形象。不过这只是一种可能,所以爻辞说是“從或戕之”。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四爻的“弗過遇之”是怎么回事了。四爻为壬,站在壬的角度,初爻癸也是“弗過”,不过这个“弗過”与三爻不同,因为壬与癸有直接联系,所以是“弗過遇之”,这是一个巧合,一个机遇。四爻依照人道当至五,只是由壬直接至甲,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强行进取,也会造成伤害,所以爻辞说是“往厲必戒”。如果四爻依照天道与地道至初,那就脱离开人道,承担起一个“谋权篡位”的恶名,还会失去接济和支援,从这个爻本身的利害考虑,还是保持现状为好,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保持一定的威慑,也许比亲自执政要好,所以爻辞又说“勿用,永貞”。“弗遇過之”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上爻为辛,对初爻癸而言,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爻辞说是“弗遇”。这种在空间上没有直接联系的爻,如初与上、二与四、三与五,它们的“弗遇”是一种绝对的“弗遇”,永远的“弗遇”。癸对于辛而言也是“弗過”,为什么这里说是“过之”呢?原来从人道上看,前面几个爻,都在五爻甲之前,惟有上爻在甲之后,这也是一个“先甲三日”变“后甲三日”。对癸而言,甲都已经是“过之”,即已经超过了癸,更何况是甲之后的爻呢?所以这个爻就成了“弗遇過之”。不过这个“过之”仅仅是从人道上看的,从天道上看,小过卦自三爻始,经二爻至上,只是这个上爻没有能力继续发展,用“飞鸟”比喻就是如同鸟触进了罗网,所以爻辞说是“飛鳥離之,兇,是謂災眚”。五爻甲是小过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我们曾谈到过这个爻有很大的回归聚拢功能,惟有它才能够收服或拯救初爻癸,所以爻辞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说“公弋取彼在穴”。以上我们逐爻分析了它们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说明“过”与“遇”绝对是两个字,表达的是人们在时空交错中的两种行为方式或结果。不仅是人们的观察和行为,就是整个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的风云际会,也存在着大量的“过”、“遇”与“不及”的情况。“过”与“不及”是普遍的,有的“过失”可能是“千古遗憾”,有的“过失”或可谅解,或可挽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遇”则是特殊的、难得的,因而需要人们倍加珍惜。没有“遇”,就没有“交往”、“交际”,“和合”以及事物的转化和矛盾的化解。如果分不出什么是“过”,什么是“遇”,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还是让人们自己去考虑吧。

【学易杂谈】(34)“西山”与“岐山”

?????“西山”一辞见于随卦,随上谓“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岐山”一辞见于升卦,升四谓“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对这两句爻辞,历来解释,歧义颇多,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王”具体是指哪一个?二是“用亨”是什么意思?三是“西山”是不是“岐山”。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第三个问题,明白了西山是不是岐山,或者有助于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从前面的探讨中我们已经知道,周易用天干定位,“西”是用戊或庚来表示的。随卦在周易卦序中排第十七,是个“原筮卦”,所以断定这里的“西”用戊来表示,由此知道随卦上爻为戊。随上为戊,则随初必为丙。结合卦辞、爻辞,可以找出随卦的天道,兹做图如下:



?

????????从图上可以看出,随初按照地道当至二或者三,按照人道当至二,而按照天道又当至四。随二按照地道当至上,按照人道当至三,按照天道当至初,人道与天道,在初与二之间发生了顶撞。随卦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四爻,四爻按照地道当至初,按照天道当至上,这里天道与地道背道而驰,这就象两端拔河,四爻置身其间。四爻的行止,直接关系着随卦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掌握了随卦的形势,我们就可以分析诸爻的动向和作用。初爻是个强爻,保持静止有利于卦体的稳定,如果行动也宜向四爻方向发展,这就是“贞吉,出门交有功”。在卦体上,通常以三爻为“门”,故四爻为“出门”。四爻要保持静止,就会阻塞住初爻这唯一的通道,如果知道自己的通道在上爻,那么也不会有什么灾祸,这就是“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上爻是个阴爻,从人道看,在阳爻之上,故以“山”为喻。上爻的日子很不好过,如果四爻不来,那就会失去接济,即便四爻到来,也不是很畅快,因为四爻受到地道的拖累,这就是“拘系之,乃从维之”。但是上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从天道来看,由五爻甲到三爻己,上爻戊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环节,所以它的作用就是“王用亨于西山”。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随上的“王用亨于西山”,一是指明随上为戊,二是说明这个爻的处境和作用。由此我们也可知随卦的“王”是五爻甲,至于在历史上这个“王”是哪个人还不能确定。“用亨”就是用于通达,通达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如贡奉、赏赐,或许还包括祭祀和享乐,但把“亨”字解释为祭祀或享乐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这里的“用亨”当指赏赐一类。现在我们再看看升卦的“王用亨于岐山”是什么意思。兹做升卦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升卦四爻是个阴爻,按照人道,位于两个阳爻之上,故也以“山”为喻。与随卦不同的是,升初至二,虽然不合地道,但却合乎人道与天道,这也是少见的一小段“天人合一”,所以爻辞为“允升,大吉”。升卦的矛盾集中在三爻,三爻依照地道当至初,依照天道当至上,这也好比随卦的四爻那样,两端拔河,置身其间。从维护卦体稳定和诸爻的通达考虑,升三宜上行,上爻为辛为南,所以卦辞有“南征吉”的说法。又上爻为阴若虚,所以三爻辞为“升虚邑”。从卦体上我们知道,戊与庚本是同一个爻位,也就是说,它们都表示西,那么为什么升卦四爻要讲“王用亨于岐山”呢?现在明白,这个“王”不同于随卦的“王”,随卦的“王”是甲,甲位于山之东,所以说是“西山”。升卦的“王”是己,己位于山之西,所以这里就不再叫“西山”,而叫“岐山”了。由此可知,西山与岐山是同一座山,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随卦的“王”与升卦的“王”不是同一个“王”。随卦的“王”居于岐山以东,升卦的“王”居于岐山以西,俩“王”之间有姻亲关系。知道了西山与岐山是同一座山,而“王”则不是同一个王,那么对什么是“用亨”也就可以理解的具体一些。如果把随卦王的“用亨”理解为赏赐,那么升卦王的“用亨”便是贡奉。

?????????从周易经文中可以看出,当时有“天子”、“王”、“帝”、“公”、“侯”、“国”、“城”、“邑”等,但能够用于确定地理方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鬼方”,“鬼方”位于何地?存在于什么年间,很值得人们考究。再一个就是岐山。岐山,据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岐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如果古今岐山之名未变,那么这也是考察周易起源的一个可靠的地理坐标。

【学易杂谈】(35)蹇卦为何“利西南,不利東北”?

???????在考察卦爻的方位时,有一个卦特别需要引起人们注意,那就是蹇卦。蹇卦在周易卦序中排第三十九位,为原筮卦,其辞为: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初、往蹇,來譽。

???????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三、往蹇,來反。

???????四、往蹇,來連。

???????五、大蹇,朋來。

???????上、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对蹇卦的解释,传统上多依照八卦取象的方法,认为上卦为坎,坎表示凶险;下卦为艮,艮表示停止。卦义是见到危险,立即停止,是明智的。对于“利西南,不利东北”,则根据后天八卦方位,以为坤为西南,艮为东北,蹇卦无坤,便说五居坤中。如尚秉和说“坤在西南,五往居坤中,得中而应,故曰利西南”、“艮居东北,三阳穷于上而多凶,故不利东北”(见《周易尚氏学》卷十一)。实际上。这些解释都远离了真实的卦体和易道,让我们还是先看看蹇卦的卦体和易道吧:

????????从图上不难看出,蹇卦是一个平衡卦,二爻与四爻互衡,三爻与五爻互衡,也就是说,蹇卦的两个“跷跷板”都是平的,这种态势,有利于卦体的稳定,但不利于卦爻的运动。蹇卦之“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过分平衡。在平衡状态下,地道的作用很不明显,因为没有倾斜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天道和人道在起作用。在乾坤卦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作用。但是,蹇卦与坤卦也有不同的地方,除了爻的阴阳不同以外,还有一是坤为复筮卦,蹇为原筮卦;二是坤卦的天道与人道是一条道,而蹇卦的天道与人道处于错乱状态。这就使得坤卦的主旨是谋求稳定,而蹇卦的主旨是谋求发展。蹇卦之“蹇”,最重要的原因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如果站在天道上看人道,那么这里就有很多的“倒行逆施”。我们看初爻,初爻为己,己为地元,这是和坤卦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这个己在原筮卦中却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所以其“往蹇”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个爻也有个好处,那就是“接纳”,所以又有“来誉”之说。二爻依照人道当至三,但这正逆天时。难道这是它自己的过失吗?不是,所以是“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三爻依照人道当至四,但不合时宜;而跟随其后的二爻运行方向又正和三爻相反,所以叫“往蹇,來反”。四爻依照人道当至五,但正与天道相悖,而跟随其后的三与四只有一种“牵连”关系,所以是“往蹇,來連”。五爻依照人道,得不到任何接济,所以是“大蹇”,但依照天道,三爻、二爻会因时而来,所以是“朋来”。上爻为天元,在这个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从天道上讲,上爻当至三,但在卦体平衡的状态下,这个爻的行动也是艰难的。从人道上讲,五爻当至上,所以上爻是“往蹇,来硕,吉”。而“利见大人”则是说这种状态,适宜“大人”出现,没有“大人”出现,这个僵局也是打不破的。现在我们说说为什么蹇卦“利西南,不利东北”?因为无论是从人道上考虑,还是从天道上考虑,蹇卦二爻与三爻都应该向四爻和五爻方向发展,只要有发展,蹇卦的两个“跷跷板”就会发生倾斜,只要卦体倾斜,地道就会发生作用,蹇卦的僵局就会打破。蹇卦不象坤卦有“得朋”、“丧朋”之说,但从五爻的“大蹇,朋来”这句话,我们可以断定,蹇卦的四爻五爻为西南,用天干表示就是戊和丁;二爻三爻为东北,用天干表示就是丙和乙。“利西南”一辞另见于解卦。解卦是复筮卦,并且就是蹇卦的“覆卦”。同样的一句“利西南”,在蹇卦那里是为了打破僵局,在解卦这里却是为了保持稳定。所以卦辞说是“利西南,无所往”,无所往就是没有行动或者不必行动。解卦的初爻为甲为天元,但这个天元在解卦中却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所以卦辞说是“其来复,吉”。但这种平衡、稳定终归是一种相对的、暂时的现象,卦体的瓦解是绝对的、必然的,在卦体瓦解的过程中,解卦的天元一度处于吉祥状态,所以卦辞又说“有攸往,夙吉”,夙吉,就是过去一度吉祥。

【学易杂谈】(36)“比之自内”与“外比之”

????????卦体和易道除了可分为上下前后左右或上下东西南北以外,还可以分成内与外、往与来、来与复、首与尾、先与后、始与终、进与退等。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传统易学根据八卦的说法,把卦体六爻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初二三爻为“内卦”,以四五上爻为“外卦”,内卦有时也叫“下卦”,外卦有时也叫“上卦”。我们已经知道,卦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容肢解,所以这种区分,毫无意义,只会增加混乱。但是,从易道的角度看,卦体和易道确实也有内外之分,内与外这两个字就见诸于经文,一句是“比之自内”,一句是“外比之”。我们还是先把比卦的卦辞和爻辞摘录如下: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初,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二,比之自內,貞吉。

???????三,比之匪人。

???????四,外比之,貞吉。

???????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上,比之無首,兇。

???????对于“比之自内”这句话,传统易学认为二爻居于下卦,故称“内”,四爻居于上卦,故称“外”。所谓“比之自内”,《象》的说法是“不自失也”;而“外比之”则是“外比於賢,以從上也”。其实,这里的内外,与卦体的上下毫无关系,在卦体上,二爻与四爻同处在一个层面上,无所谓内外。内外的区分完全是根据易道,具体说这里是根据的天道。让我们看看比卦的卦体和易道吧:



???????从图上不难看出,比卦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失衡卦,按照地道,五爻对初爻构成极大威胁,影响所及,使得三爻与上爻也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但是按照天道,五爻来自初爻,初为壬,五为癸,癸不能倒退至壬,尽管这个“鬼”比“人”的能量要大多少倍,但也无奈人何,所以爻辞说是“邑人不诫”,不但不诫,而且还是“終來有他吉”。打个比方,在还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母亲接连生了几个女孩,最后来了个胖小,你说她能不高兴吗?比卦二爻为己为地元,这是比卦在时间上的开端,与五爻癸隔着很大一段时间距离,如以己为“王”,那么只有经过庚辛壬才能追上癸,所谓“王用三驅,失前禽”,就是说这个己追不上癸。但从空间角度看,二爻与五爻又相互为“邻”,可这是状若“比邻”而实则天涯。二爻的“贞吉”,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比邻”对它无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与四爻互衡,没有能力至上,保持稳定与静止,对自身当然是吉祥的,倒是苦了上爻,失去了接济,所以其辞为“比之無首,兇”。比卦四爻为甲为天元,在比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对于五爻癸而言,如果以地元己为“内”,那么天元甲就成了“外”,所谓“贞吉”,也是因为与二爻互衡,虽然五爻的到来合乎天道,但由五至四又正与人道相悖,这也是四爻得以“贞吉”的原因。据此可知,内外的区分不是把卦体分割成两半,而是从过程的角度,把自身的由来看作是内,把自身的去处看作是外,所以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往与来的问题。

【学易杂谈】(37)“往”与“来”

???????“往”与“来”是经文中的多用字,字意不难理解,在今天也是常用字。但是知道字意并不等于能够准确理解经文,因为无论是“往”还是“来”,都离不开道,离开了具体的道,那么什么是“往”?什么是“来”?那是没有办法说清的。道有天地人之分,地道反映的是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虽然地道是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潜在原因,但毕竟不是现实的运动、变化与发展,所以也就不存在“往”与“来”的问题,如果说有往来,那么这也是一种往与来的“直接同一”,也就是往就是来,来也就是往,是“今夕何夕”,是往与来无法区分的一种状态。往与来的区分靠天道与人道,也就是说,是天道或人道把往与来区分开来,这样也就有了天道上的往来与人道上的往来的区别。这是两种性质的往来,天道上的往来,是事物运动、发展与变化的顺序性、连续性和间隔性,这种性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道上的往来,则是体现人对事物观察(当然也体现参与)的顺序性、连续性和间隔性,这种性质至少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当天道与人道完全合一的时候,两种性质的往来也是一致的,当天道与人道发生错乱、背离或顶撞时,两种性质的往来也便各自有了自己的内容或含义。具体说就是人道上的往来不一定就体现天道上的往来,而天道上的往来也不一定就是人道上的往来。世人治易,知道易有三道,却没有把三道同六爻之动联系起来,最多是知道六爻有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个顺序,不知道还有天道甲乙丙丁戊己或己庚辛壬癸甲这样一种顺序,这可以说是人们不能顺理成章的解释经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详细探讨每一个卦中六爻的往来情况,那将需要较多的篇幅,这里我们只举两例,一个是人道上的往来,另一个是天道上的往来。人道上的往来可以用泰否两卦为例,泰卦辞谓“小往大來”,否卦辞谓“大往小來”。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非常简单,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卦体取象,“大”指阳爻,因为阳爻的量大;“小”指阴爻,因为阴爻的量小。按照人道即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站在泰卦初爻的角度,量小的阴爻到了四五上,量大的阳爻到了初二三,这就是“小往大来”的实际意义,与“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一点关系也没有。如以下三爻为“天”,那怎么能解释“拔茅茹以其汇”,难道说天上也长满了茅草?否卦是泰卦的覆卦,卦体颠倒过来,所以卦辞也就成了“大往小来”。总之这里的往来是人道上的往来,与天道上的往来无关。天道上的往来我们可以用蹇卦为例,先摘录蹇卦的卦辞、爻辞如下: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初,往蹇,來譽。

???????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三,往蹇,來反。

???????四,往蹇,來連。

???????五,大蹇,朋來。

???????上,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单是一个蹇卦,就有四个“往”字,五个“来”字,怎样理解这些往来呢?离开了卦体和易道,就既不知道前往何处,也不知道来者为谁,让我们再看看蹇卦复原图:

?????????现在可以看出,蹇卦之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卦体平衡,不利于运动,再一个就是天道与人道的背离,背离到近乎完全的顶撞。初爻为地元,在这个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如果不是外力,根本不能运动,这是初爻“往蹇”的原因,“来誉”则是说四爻依照天道有可能接济它,但在卦体平衡的条件下,这只不过是一种名义上的接济,所以叫“来誉”。二爻是个弱爻,依照人道当至三,但这正与天道相悖;依照天道又当至五,但由于卦体平衡,也无法运动,这种局面不是由二爻本身造成的,所以爻辞说是“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三爻依照人道当至四,但不合时宜,而跟随其后的二爻,其天道运行方向与之正好相反,所以爻辞说是“往蹇,來反”。四爻依照人道当至五,但正与天道相悖,而跟随其后的三爻与之又没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所以叫“往蹇,來連”。五爻依照人道当至上,一则有三爻制衡,二则上爻为天元,在这个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所以是“大蹇”,“朋来”则是说二爻终归会遵循天道而来。上爻为天元,在蹇卦中有支配的作用,但本身是个弱爻,兼之卦体平衡,所以同样也是“往蹇”,如果上爻依照天道至三,那么就会拉动五爻至上,五爻是个强爻,所以爻辞说是“来硕”。五爻至上,三爻至初,卦体就会变成颐卦,与颐卦不同的是,这个“颐卦”的初二上四爻,顺序将是乙丙丁戊,虽然还是平衡卦,但却适宜运动,而且由四至五,还是天人合一,这当然是吉祥的。但这仅是一种可能,实际情况是,蹇卦倒过来变成了解卦,在解卦中,四爻独得天时地利人合,成了一代“大君”,这是后话。在蹇卦中,三与五两强相较,“鹬蚌相争”,客观上造成了另一个“大人”崛起的机会,这就是爻辞说的“利见大人”,这个“大人”的实际出现是损卦,损二这个阳爻就是解卦“射隼于高墉之上”的那个“公”所变。从蹇卦中可以看出,人道的往来与天道的往来不是一回事,不对这两种性质的往来做出区分,也就不能顺理成章地解释卦辞和爻辞。

【学易杂谈】(38)“往”与“复”

??????在经文上,与“往来”意义相近的还有“往”与“复”,一般情况下,说“往来”与说“往复”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如果细考究起来,“往”分“前往”和“已往”两种,而“复”与“来”也不尽相同。往来包括天道上的往来与人道上的往来两种,往复则主要指天道上的往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一、天道上的“往复”具有客观性,人道上的“往来”具有主观性;二、人道上的往来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意义,也就是说,可能有往有来,也可能有来无往,或者是有往无来。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罕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一种人道上的“有往无来”。渐卦三爻的“夫征不復”也是一个有去无回。但是天道上的往来却具有绝对的意义,不管卦体是个什么状态,天道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影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方面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方面却又不是均匀的流逝,而是具有周期性质,循环性质。所以在经文上,对天道的往来,多数是用“往”与“复”来表述。兹试举一例:“无往不复”是泰卦三爻的爻辞,其辞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是一句很著名的爻辞,当代很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周易是卜筮之书,是迷信的产物,但是里边包含着某些辨证法的因素,并且就以此爻辞为例,如“平”与“陂”,“往”与“复”,就是既对立,又统一。我们说这种看法错了,不是“包含”,而是“充满”,只是这里的“平、陂、往、复”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空间与时间状态,辩证法就蕴涵在这些状态当中。只要我们结合泰卦的卦体和易道,那么我们对这句爻辞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兹列泰卦图如下:

?????????现在我们看到,泰三为丁,二为甲,五为乙,上为丙。站在三爻丁的角度上看,二甲为“往”,意思是已经消失或者说已经成为过去。同样已经消失的还有乙和丙,但是从人道上看,五爻和上爻又是三爻今后的发展方向。五与上对三来说是“前往”,但从天道上看又是“来”。假如没有二爻甲的“已往”或消失,也就不会有五爻乙和上爻丙到来,这就是“无往不复”的具体意义。之所以用“复”不用“来”,因为这里讲的是天道,天道的首要性质是它的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无往不复”可以看成是一个客观规律,而人道上的“往来”多数是同主观意志相联系的。“复”字在经文中多次使用,当然用得最多的是复卦。关于“复”字的意义,我们在杂谈16《“复自道”和“反复其道”》中已有说明,现在我们再结合复卦的图形和卦辞、爻辞,做进一步分析:

?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二、休復,吉。

?????????三、頻復,厲,無咎。

?????????四、中行獨復。

?????????五、敦復,無悔。

?????????上、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初爻癸回归到它的目的地五爻甲,从时间上看只需“一日”,再返回来也不过“两日”,所以爻辞说是“不遠復,無祗悔”。如果初爻依照人道至二,也就是由癸至庚,那么就需“七日”,这就是卦辞上说的“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二爻依照人道当至三,但正与天道相悖;依照天道当至上,但二与四又互相制衡,所以只有“休复”,“休复”可以理解为一种休眠状态,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文上有的地方也叫“息”。这样对自己反倒是吉祥的。上爻的“迷复”是因为五爻是回归的目的地,上爻好比坐车坐过了站,已经找不到回归路,这同小过卦的“弗遇过之”是一样的。上爻“有災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二爻“休复”,上爻失去了接济;二是本身是个弱爻,根本无力与初爻抗衡,甚至也不能伤及其它阴爻,所以是“用行師,終有大敗”;三是复上原本就是一位“国君”,曾经在剥卦中执政,但是却遇上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对手,也就是剥卦的上爻,后来变成了复卦的初爻。复初在复卦中是人元,但却是“代行王事”,还不是真正的“国君”,初爻辞“元吉”的意思是以此爻改元为吉,由此也引起一场特殊的卦变,复初也就变成了无妄卦的真正的“国君”,而复上这个原来的曾经是“白马翰如”的“国君”则变成了无妄上,无妄上的辞是“無妄,行有眚,無攸利”,也就是说,这位前“国君”在一场和平政变中,迷迷糊糊地就失去了政权,直到大畜初才“有厉,利己”,从复上到大畜初,恰为十个时间单位,所以复上辞为“至于十年不克征”。

????????我们说天道上的“往复”是一个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只要合乎天道,卦爻就一定运行,不合天道,卦爻就一定会静止呢?不是的,天道只是三道中的一种,它还要受另外两道的影响或制约。复二依照天道当至上,但由于二四互衡,二爻就“休复”,这可以看成是天道受到了地道的制约。复四为壬,复五为甲,由壬至甲,不合天道,但是由四至五合乎人道,所以四爻能够“中行獨復”,这可以看成是天道受到了人道的影响,或者说是用提高速度的方法来缩短了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卦爻的运动与变化,是三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到某一个爻应当朝什么方向运动,要看三道的“量”,谁的量大,谁说了算。关于三道之量,我们在《学易笔谈》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做过探讨。

【学易杂谈】(39)“无所往”与“有攸往”

????????前文谈到,“往”有两种,一种是“前往”,另一种是“已往”。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往”,研究周易,不可不辩。那么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原来所谓“前往”,就是站在某个爻的角度,看这个爻的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往,实际上就是未来。那么“已往”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就是站在某个爻的角度,看这个爻的历史,所以这种往,实际上就是过去。经文上是用“所往”与“攸往”来区分这两种往的,所往就是走向未来,攸往就是过去的历史。“所”与“攸”并不是一回事,传统易学不加区别,例如张其成先生主编的《易学大辞典》中在解释“君子有攸往”时,就说“攸为所”。如果“攸”就是“所”,为什么解卦辞不说“无攸往”而说“无所往”?不说“有所往”而说“有攸往”呢?传统易学不知道真实的卦体和易道,所以对这两种性质的“往”无法区分,从而混淆了未来和历史。比如刘大钧先生在解释解卦的卦辞“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时,就说“宜于西南,无可往之处,(只能)回到原处。吉。(老)有所往,早(行动)吉”(见刘大钧:《易经全译》)。说“无所往”为“无可往之处”,这勉强还可以说是正确的,说“有攸往”为“(老)有所往”则是完全错误的。错误的根源就是不知道真实的卦体和易道。让我们再把解卦的卦体和易道列出吧:

??????????现在我们看到,解卦不仅是个平衡卦,更由于初爻为甲为天元,这个天元在解卦中却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解卦“无所往”,无所往并不是因为没有可往之处,而是因为没有往的能力。“其来复”则是站在初爻的角度上,其它各爻,将会遵循天道而来。以此我们知道,“来”与“复”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时候“来”是“复”(如癸至甲等),有的时候“来”不见得是“复”,可能是“反”(如庚至己、丙至乙等),也可能是“连”(如乙至戊等)。“其来复”是讲其它爻的到来是“复”,并不是说自己“无可往之处,(只能)回到原处”。“有攸往”则是讲初爻甲的“历史”或“过去”,或者说是“来历”,这就必须追溯到蹇卦,蹇卦的上爻为甲为天元,其辞为“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这就是说,这个爻的过去或历史上曾经是吉祥的,这也就是“夙吉”的意思,与所谓的“(老)有所往,早(行动)吉”没有任何关系。蹇卦是南北争雄,两强相较,这种平衡局面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所以蹇上说是“利见大人”,“利见”就是适宜出现,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并不是说已经或真的出现。真的出现是在解变损的过程中。解四独得天时地利人和,占据了初爻爻位,这就是“解而拇,朋至斯孚”。从而担当起支撑卦体的任务,成了一代“大君”,而解上那位“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的“公”,也乘机大捞一把,由解卦中的一个阴爻,变成了损卦中又一个阳爻。

?

【学易杂谈】(40)“无成有终”与“无成”

????????“无成有终”与“无成”是两句爻辞,前者见于坤三,其辞是“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后者见于讼三,其辞为“或從王事,無成”。辞意浅显,不难理解,“无成”就是没有成功,“有终”就是有结局,有结果。但是,由于人们不了解真实的卦体和易道,因此对这样浅显的爻辞,也解释得混乱不堪。比如对坤三辞,《文言》的解释是“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意思是,不居成功之名,只是奉命终了份内之事。“无”即非,引义为不居,“成”即成功,“终”为了结。程颐说:“或从上之事,不敢当其成功,惟奉命以守其终耳,守职以终其事,臣之道也”(《伊川易传》卷一)。刘大钧先生的解释是:“随从大王做事,无成就,(但)有好的结局”。对讼三的解释则是:“迷惑地跟从君王做事,无所成功”(《易经全译》),这里又把“或”解释成“迷惑”。上述这些解释,除了让人迷惑以外,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从王事”就是随从大王做事吗?“无成”是“弗敢成也”吗?地道就是“妻道”、“臣道”吗?“或”是“迷惑”吗?同样都是“或从王事”,为什么坤三是“无成有终”,而讼三仅仅是“无成”呢?所有这些问题,离开卦体和易道是说不明白的。先说什么叫“从王事”。我们已经知道,乾坤一体,乾与坤的差别只是“倒过来”。从一体的角度看,乾与坤只能有一个“王”,不可能有两个“王”,这个“王”就是乾初甲,《彖》称为“大哉乾元”,我们把它规定为“天元”。坤是“倒过来”的乾,从坤初支撑卦体的角度看,这个爻也可称元,《彖》叫做“至哉坤元”,我们把它规定为“地元”。地元与天元都可以叫元,但它们并不是平起平坐的,地元不过是天元展开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坤卦辞“先迷後得主”,这个“主”就是天元甲,而坤初己不过是代行“王事”,用现代话讲也可以叫“临时执政”。为什么要“临时执政”呢?这也可以用现代话说叫“换位思考”。卦体的“正”与“不正”,每一个爻都有感受,但以上爻最敏感,上爻好比风向标。周易之所以能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就是因为它能“换位思考”,用白话说就是“翻过来,倒过去”,先是站在初爻的立场上考察各个爻的作用和动向之后,反过来再从上爻的角度来看各爻的作用和动向。这也好比看一个国家的政策,不仅要看制订政策的人的态度,还要看最底层人们的感受。一方面是居庙堂之高而为民忧,另一方面是处江湖之远而为君忧。所以周易卦变的基本形式是“原始反终”,即一个卦的终了,返过来再充当下一个卦的初爻。乾始于甲,终于己;坤始于己,终于甲。为什么乾上要说“亢龍有悔”?“悔”之何来?一则是居于穷高,再也难以前进,二则是换位以后,盛夏已过,又面临着酷寒的到来。如果把乾与坤视为一体,那么甲为乾坤的“王”或“主”,己则为乾坤的“从王事”。由于一些特殊的卦变,甲、己退出初上,游弋四野,使得“群龙无首”(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只有解初为甲,解上为己;蹇初为己,蹇上为甲,但蹇初己和解初甲都是以终结而不是以开端的身份出现的),自屯卦以后,真正执政的便叫“君”或“大君”,而临时执政的还叫“从王事”。六十四卦中所有奇数卦(我们也叫“原筮卦”)的初爻都是执政者,所有偶数卦(我们也叫“复筮卦”)的初爻都是“从王事”,或者说是“临时执政”。由于所有的上爻都有“风向标”的作用,所以上爻也都可以叫“从王事”。知道了什么是“从王事”,那么对坤三的“或从王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原来如果坤初依照天道和人道离开了初位之后,三、四、五爻都有进入初位的可能与资格,不论谁进入,都是“从王事”,所以“或从王事”就是有可能进入初位。为什么“无成有终”呢?这是因为五爻独得“人和”,最终进入了初位,成了屯卦的执政者,其辞为“黃裳,元吉”,“元吉”的意思就是以此爻改元为吉。而与五爻相对的三爻变成了屯卦的上爻,依照人道,上爻为卦的终结,所以坤三是“无成有终”。讼三为什么也叫“或从王事”呢?这看一看讼卦的卦体复原图就明白了。

??????????从图上不难看出,讼卦三五失衡,五爻有至初的趋势,三爻有至上的趋势,三爻至上,也叫“从王事”,但从天道上看,讼三至上,正逆天时。讼五至初也不合时宜,其辞为“訟元,吉”,表明这个爻是讼卦的地元,它的状态是吉祥的,没有以此爻改元的意思。讼卦中真正能够成为下卦执政者的是四爻,其辞为“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这是一位“有命”的大君,而与之相对的二爻就成了“从王事”。讼三既不能至初,也不能至上,所以是“无成”。“终”有人道上的“终”(就是上爻),也有天道上的“终”,就是甲或己。讼三不能成为人道上的“终”,但本身却是天道上的“终”,所以其辞为“食舊德,貞厲,終吉”,这里的“终吉”就是从天道上看的。地道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是六爻之动的一个潜在原因,不是直接的现实的运动,把地道与所谓“妻道”、“臣道”等同起来,只不过是儒家的一种傅会罢了。























31









献花(0)
+1
(本文系大道至简64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