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生成智慧的化学教学——一个将知识教学发展为观念教学的方向
2012-06-12 | 阅:  转:  |  分享 
  
化学教育2010年第7期

生成智慧的化学教学

——一个将知识教学发展为观念教学的方向

程同森

(北京市十一学校100039)

摘要仅以教会知识为目标的化学教学是一种“把种子磨成面粉”的教学。如何才能在学生

的心灵里种下化学的种子,让其成为一个有化学智慧的学生呢?让教学充满原创力,充满历史

感,着力于建构化学观念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生成化学与人生的智慧。

关键词化学观念教学教学原创力教学历史感教学生成诺贝尔奖

化学有大美、大智慧。为什么有些化学教学味

同嚼蜡呢?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忙于应对中、高考,

只顾及知识结论的记、背、练,来不及把得出知识

结论的过程弄明白,不晓得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

体会不到化学的大智大美。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学,除了回归实验

室,坚持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之外[1],还要实现

从学会知识到生成智慧的转变。仅以教会知识为目

标的化学教学是一种“把种子磨成面粉”的教学,

种子磨成面粉只能和糊糊了,再也没有长成参天大

树的可能,所以只用“知识面粉糊糊”喂大的学生

成为高分低能、缺少“见识”、少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学生。

如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里种下化学的种子,让

其成为一个有化学见识的学生呢?从知识教学转向

观念教学是我们正在实践的方向。所谓“观念”,

说白了就是一种“想法”、“看法”。平时我们夸赞

一个人的jI!Il念好,无非是指他有超出常人的想法和

看法。观念教学,是对知识产生过程中人们“想什

么”、“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这些问题进行领

悟的教学。把教学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这些方

面,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也有了见识,成为具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1让教学充满原创力

如果你对知识的追溯越久远、越接近根源,你

的思维原创力就会越高。接近根源的问题都是那蝗

最简单的问题。像牛顿、爱因斯坦、拉瓦锡、道尔

顿之所以成为科学大师,其原因是:他们问“很明

白”、很天真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却是惊天

动地的。比如牛顿问“苹果掉到地上,月亮为什么

不掉到地上?”拉瓦锡问“燃烧究竟是怎么回事?”

道尔顿问:“为什么混合气体会处处均匀?”这些问

题都是些“傻”到底的问题。伽利略告诫立志科学

的人说:“致力于伟大的发明,从最微贱的开始,

并且认识到神奇的艺术就蕴藏在琐细的幼稚的事物

之中,这不是平凡的人能做的事,这些概念和思想

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会想得出来。,,[2]启发我们在教

学中要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例1]关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教学。

先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气体为什么看不见?气

体液化后为什么就会看得见?湿衣服变干是怎么回

事?蔗糖溶在水里后为什么看不见了,把糖水蒸干

为什么就又看见了?”逼着学生对这些习以为常的

现象给出一个能让大家认可的所渭“合理”解释。

一定要有这个过程,要沉得住气,非要让学牛给出

一个“说法”不可,不必忙不迭地直接告诉学生物

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意在

让学生模拟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的经过,经历那种

思考的状态,体验道尔顿的想象力所表现的大智

慧,真正体会思想的力量——原子学说并不是一个

按照既定逻辑进行推理的结果,而是一个思维的创

造物,是一个想象的产物,这种“想什么”所表现

的观念,属于“见识”、“智慧”。但在很多的课堂

上都是把“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构成的”这个结

论直接告诉学生了,学生哪还有机会进行这番想象

和思考?为了发展教学的原创力,要从上述那些最

简单的问题问起,去回答知识源头上的问题。学生

知道了产生某个化学知识的原初想法是什么,就会

学习人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我国至今没有本土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在于崇尚识记结论的教学很难

培养学生的原创力,也难以产生领先世界的原创性

成果。

[例2]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质量守恒

定律的发现源自于从质量的角度对化学变化的研

究。这个“想什么”的角度,表现为一种“见识”,

正是这种见识,开创了化学研究的定量方法,为化

学进一步确立为现代科学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为了帮助学生增长这个见识,笔者在课的开头

设置了如下的环节:

上课后先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六根火柴

摆出4个互不包含的三角形,这为难了不少同学。

因为他们只局限在一个平面上摆。让成功的同学说

万方数据

2010年第7期化学教育·31·

说他们的方法——由平面上摆改为窄间中摆。表扬

这种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会转换思路对解决问题

的重要性。

接着投影学生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写

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询问:“有没有同学变

换一个角度思考过这些化学反应?有没有对这些化

学变化提出新的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

定要让学生经历这个思考过程。如果有学生提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说明这

个学生是一个有见识、有创造性的人。因为他提出

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被誉为定量化学之父的拉瓦锡就是从这个方向思考

化学反应的人。而我们的教学大多数是把“化学反

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这个问题直接

抛出来让学生在这个既定方向上去思考,就把训练

学生寻找研究方向的机会抛掉了。崇尚识记结论的

教学很少训练学生开拓方向、另辟蹊径的能力,也

就难于培养有原创力的学生。

问题始终足知识发展的源头。越接近根源的问

题越具有原创力。发展原创力的教学就是让思考从

“原点”出发的教学。以前我们在课堂里提出了很

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为掌握知识而设计的,那

些具有原创力的问题常常被掌握知识的需要过滤掉

了。如果老师总是把知识当作既定的真理教给学

生,这不是让学牛开始思想,而是停止思想。在基

础教育中,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

可以引领学生一生的发展。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瞄

准知识的边边角角、枝枝叶叶,而更要瞄准本体本

源类的问题。

2让教学充满历史感

化学工作者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当我

们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有些问题是值得追问

的:(1)学生真的相信这些结论吗?有多少学生问

过“原子那样小,人们是怎样知道它的内部结构

的?这些知识结论是怎样建立的?”(2)对教师来

讲,教会学生原子结构的知识是必须的,但如果只

是让学生识记这些结论,不了解这些结论的得出过

程,学生如何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如何学习科学

家的智慧、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如何感受科学

家在探究原子结构中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和刨根问

底的科学态度?为此,在教授“原子的构成”[31时,

笔者就采用了回溯历史讲故事的方法。

将一滴水放大到几乎盖满整个中国的时候才能

看到原子,它是如此之小,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原子

的内部结构的呢?用刀砍?用枪刺?用针扎?这些

都不行。科学家自有办法让原子开口说话。在讲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发现电子的故事

时,给学生强调了如下几点:(1)汤姆逊根据阴极

射线(一种放电管阴极发出的射线)在静电场中的

偏转,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确定了

粒子的负电性;(2)通过测量该粒子的荷质比仅是

氢离子的千分之一,连同另外的实验说明它不是分

子也不是原子,而是比原子更小的物质微粒;(3)

不论换用什么材料作阴极,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性

质都是相同的,说明该粒子是构成这些材料的所有

原子中都含有的微粒;(4)考察了更多的实验事实

后,发现不论是阴极射线、p射线、还是光电流,

都是这种粒子组成的。不论是由于强电场的电离、

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灼热还是放

射物质的自发辐射,都发射出同样的带电粒子——

电子,证明电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是原子的

更基本的单元。学生了解了以上的分析和推断,不

但确信电子是所有原子中的一个构成微粒,还能从

实验过程、方法中体会到科学家的智慧。

对“原子核”的教学,也还是采用讲故事的方

法,并且还要把学生拉进故事中让他们成为故事的

主人。首先提出问题“电子既然带负电,而原子是

电中性的,那么原子中必然有带正电的部分,这2

部分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呢?”接着介绍了卢瑟福a

粒子散射实验的设计思想:从外界向物质原子射入

带正电荷的粒子(他选用了仅粒子),正电与正电

相瓦排斥,被射入的粒子就会发牛偏离,偏离的程

度就直接反映物质内部正电荷的分布。随即介绍了

卢瑟福使用的“枪弹”——a粒子的性质:带正电

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八千倍,速度高,能量

大。用高速的a粒子轰击金箔,原子“说话”了

——发生了a粒子被反弹回来的奇怪现象,这种大

角度散射的概率约为1/8000。这时提问学生:“为

什么绝大多数的a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

极少数被反弹回来?这极少数的Q粒子碰到了很大

的阻力还是很小的阻力?这种阻力会来自质量很小

的西瓜子(电子)吗?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发现了

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后,你会怎样想呢?”[4]卢瑟福

经过几个星期的苦苦思索并按照他设想的理论进行

计算验证后,推断出原子里面几乎是“空”的,但

中心却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部

分,只有假设这个正电部分的直径远远小于原子的

直径,才能产生那样的散射结果。学生在卢瑟福的

启发下,经过想象也给出了这样的比喻:d粒子向

金原子的射击,如同射向了一个飘满棉絮的百米直

径大球,球的中心有一个如弹子般大小、坚硬无

比、质量很大、带有正电荷的钢球,自然是绝大多

数子弹顺利通过,射中钢球的几率一定是很小很小

了。这个正电部分正是如今被称之为的“原子核”。

学生的亲身参与,更好地体验了卢瑟福的方法思

想,认识到实验观察和推论的区别以及原子结构推

论的合理性。随后还讲了发现质子和中子的故事,

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卢瑟福的这一实验方法是探究微

(下转第80页)

万方数据

·80·化学教育2010年第7期

经验,都已构成一种非常专业化的学问和技能。当

今,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展转向质量提

高的方向,未来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专

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水

平、基准与资格。化学教学论理应为培养适应化学

课程改革的化学教师而与时俱进。该书在编写过程

中根据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

了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模式,更新了教学内容,体

现了化学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在化学教师

的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了阐释,教育

学理论在宏观层丽}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

的一般原则,对学科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为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迅速“领

悟”提供了可能【2j。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研究型教师,无论从

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提

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方面看,都是十分必要

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在编写过程中作者结合化学

教师的专业素质、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个主

题,用教育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研究的过程、方法

和研究论文的撰写方法进行了论述,为师范生走上

工作岗位后快速成长,在教书育人和教育科研2项

工作中共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新理念化学教学论》一书的出版和

发行有助于培养未来教师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教

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有助于引领师范生在专业知

识基础上学好“化学教学论”和教育课程并保证

他们教育实习等实践训练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培

养师范生的教育兴趣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能

力,从而保证师范生毕业时成为一个合格的化学

教师。同时,本书的编写也兼顾了教师的在职提

高,着实是21世纪化学教学论领域绽开的一朵

艳丽的奇葩。

以上一些粗浅体会,或属冒昧莽撞,不当、不

妥之处还敬请编者和广大同仁批评斧正。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韦斯林.化学教学,2008,(11):1

[2]倪娟,李广洲.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11):3

[3]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接第3l页)奶口心对吠》>,∞电心H''b卸专p砷啊》b∞寺p砷舛》b∞仍咿p砷叫净却也p砖书曩功b切卸蝴

观粒子结构的典型研究方法,各种高能加速器的思

想方法源头也来自于卢瑟福的d粒子散射实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较好地达成了以下教学

目标:

(1)以汤姆逊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a粒子散

射实验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

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知道电子的电性和质

量,推论原子核的电性、质量及体积很小;

(3)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

合质子和中子的电性和质量数据,推沦质子数一核

外电子数一核电荷数;

(4)不同“质”的原子都使用相同的基本粒子

(质子、中子、电子)作为构成单位,仅只是粒子数

目(量)的不同,体会“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

是有层次的”、“原子结构是简单的”这些化学观念;

(5)通过反思,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推论的区

别,通过评价原子结构推论的合理性,认识到人类

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达成这些目标与仅记住结论相比较,学生的收

益自然是全面丰富深刻得多了。至于教材中哪些知

识结论需要开发它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教育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把

教学的着眼点从关注后端(知识结论)变为关注前

端(知识结论的生成过程),用历史叙事来解构化

学的概念和理论,让知识散发出固有的生命活力,

是化学教学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是观念建构教学

的指导方针,观念建构教学的基本途径应是知识

“考古”。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研究方法时曾指出,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

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5J这完

全可以作为化学观念教学的思想指南。

阅读诺贝尔获得者的传记,纵观化学、物理等

自然科学史,科学发展的每一个罩程碑,每一项重

大成果,都源自科学家思想(想什么)的超群,思

路(怎么想)的奇绝,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更能

体会人类为发现自然界的大美所展现的智慧,又会

充满急于同学生分享这些智慧的冲动!这正是观念

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E1]程同森.化学教育,2009,30(2):27—29

[2]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9—530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第2版,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0

[4]毕华林,卢巍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上、下册).第2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4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53l

万方数据

生成智慧的化学教学——一个将知识教学发展为观念教学的

方向

作者:程同森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100039

刊名:化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

年,卷(期):2010,31(7)



参考文献(5条)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8

2.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2005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006

4.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2006

5.程同森回归实验室的化学教学[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09(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xjy201007011.aspx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