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理开课报告
2012-06-13 | 阅:  转:  |  分享 
  
泸县潮河镇尚春学校县级课题

《农村地区初级中学新课程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泸县潮河镇尚春学校课题组



各位领导、同仁和老师们:

“农村地区初级中学新课程地理课堂效能的有效性研究”是由泸县潮河镇尚春学校全体地理教师参加的一项研究性课题,该课题于2012年3月着手筹备,并于2012年4月正式申报,20012年某月获得泸县教育局批准立项,并列为泸县教育局普教科研资助项目。为了搞好开题并正式启动研究,现将我们对本课题的一些认识与构想,及研究实施方案作如下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省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基本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时代.科技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而地理学科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是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普及地理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背景二: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在农村地区地理教学很多地方还是以教师为主,我们老师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不管学生会不会,懂不懂,是否感兴趣,久而久之,不管你讲的多么滔滔不绝,多么华丽生动,一点都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背景三: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校园。如何在把杂而乱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整合,让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把地理知识记住并能够运用,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前和课中做足做好。但是在现在的地理课堂中老师把时间全部都占为己用,忽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学生提不起精力去应付老师完成的任务。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灌输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课标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关注现实,体现人文精神,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实际,着眼应用。特别是“活动”内容的选取都结合人类生活、生产实际;同时还选取了一些直观形象的典型“案例”来阐明有关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性知识的运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培养批判现实的勇气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重构能力,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地理教学模式。

四、课题的核心概念和界定

课题名称:农村地区初级中学新课程地理课堂效能的有效性研究

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称为广义的课程;而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

新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使、参与活动、增加体验。它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的,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

新课程实施:就是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践阶段,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学是其基本途径。

地理学: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

地理教育:是地理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地理教育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省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基本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时代.科技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

加强:就是不同于一般的研究,就是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将地理教育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增加课时,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争有所作为。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题将立足农村初级中学,以新课程的实施为重要的机遇和支撑,将地理教育作为校本研究的重要范畴,积极探索如何在初中阶段实施地理教育的途径、内容、操作、评估等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力求让地理教育在我校开花结果,然后让成果得以推广。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理论指导,关注国

内国际热点问题及农村地理教育现状,依托已有的地理教育资源,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激发师生参与的热情,更好的打造地理教育基地,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学校地理教育的质量,让地理教育成为我校教育的一面崭新的旗帜。具体目标表现如下:

1、通过加强地理教育课改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精神包括(1)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2)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文明教养拥有知识并不见得就拥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时,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知识才能成为个人的教养。一个人的基础文明的教养越广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2、通过在课堂层面开发与实施以学生为主的导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极大的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通过开展系列的地理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开展学生对地理教具和地理盲点的整合,让学生接受挑战,磨炼意志,增加实际生活体验的经历。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品质。

4、通过在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地理教育的研究,积累地理研修的经验,以此带动其它学科或项目的研究。特别是要把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培养的良好品质发扬光大,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研究的内容

1、经营艺术性课堂,以地理情感牵引学生生动性是地理课堂的最大魅力,艺术性是地理课堂的生命。初中生活泼好动,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特别喜好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为此,初中教学中应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激励积极探究,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教学方式应多种,教学手段应多样,既要注重口头语言的生动,体态语言的优雅,又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精彩,促进学生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

2、抓学法指导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只有构建新的研究性学习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学好地理,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如何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体现新课堂标准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新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并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研究步骤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

⑴、建题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①组织教师调查农村地理意识和地理教育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②确定课题及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落实研究任务。

③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对课题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

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④整理资料,编撰成册。

⑤召开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题论证会,对研究方案进行反复论证。

⑥着手对课题进行申报、立项,填写立项申请书。

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

⑴第一个阶段(2012.4—2012.12)

请有关教育领导及专家和课题组全题成员参加开题报告会,进一步论证,扩大课题的影响,力争全体教师的参与,撰写开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拟定课题实施方案;

重点在七、八年级进行地理教学课改,研究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体系;

对七八年级地理课堂教学实行兴趣教学,小组教学,对学生实行导学案教学。

教师个性化设计教案,在集体备课最后教学反思。

课题组填报年度报表,召开阶段总结评审会。

以上专题仅为重点内容,而有的活动是每一个阶段都将开展的,总之,地理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深入师生的心灵深处。

⑶、结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月)

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形成新的理念和认识,提高成果的理性成分

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自测,形成《自测报告》;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

撰写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组鉴定;

做好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当前地理课堂低效能可能存在的原因;开展现行课堂模式的研讨和交流,提高设计地理课堂高效能的能力。

⑵、案例分析法:在我校选取一些典型的班级,对地理课堂进行观察,从中获取详实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思考高效能地理课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归纳整理出相应的在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地理教育行为方式。

⑶、调查研究法:调查农村学生地理教育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地理课堂的习惯、对地理的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障碍、活动形式等情况,并做好相关分析报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⑷、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地理教育策略体系。

九、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新课程课改中让地理高效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

2、在农村地理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师生资源严重比例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地理教育能力和水平。

3、发挥师生的自主性,积极发掘地理教育资源,编写地理导学案,以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实施地理教育。

4、让地理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深入到师生的心灵,让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地理教育的文化气氛。

让地理教育成为我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极大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并让

这一成果得以推广,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创新之处:

主要在于这一课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突出了学校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紧紧抓住新课程实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的契机,依靠泸州市地理教育资源的优势,首先明确地理教育是本校课程研究的主题。基于这样的情况,靠着我校较强的研究队伍,完全能够把这一课题做出特色。

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为使课题顺利进行,本课题设立顾问组→课题组→子课题→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以保障课题取得预期的效果。

顾问组主要由泸县武装部、潮河镇武装部、潮河镇教育办公室和邓尚春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相关领导、人士组成,负责课题的理论咨询,跟踪指导。

课题组主要由校长、副校长、教导处、科研处及校团委的负责人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本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

我们倡导教研组即课题组的研究方式,各子课题由热心科研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骨干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按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施,观察,记录及整理研究资料,收集信息,撰写研究论文或各子课题研究报告等。

各子课题及具体分工如下:

地理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组长:牟家和

校本课程在课堂层面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组长:徐怀海

校本课程在课外的专题实践活动的研究,组长:牟定均

十一、预计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获奖、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观摩现场、课件和光盘、学生作品。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准备

阶段 地理教育研究资料汇编 资料汇编 2002.12 牟定均 调研资料及相关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 2003.12 王安全 实施

阶段 主(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6.12 张益清 实施中的各类原始文献 资料汇编 2006.12 葛泽兰 课题研究论文汇编 论文集 2006.12 梁国君 总结

阶段 课题研究、工作、自测报告 报告 2007.4 张益清 课题的总体论述 专著 2007.6 徐怀海 有关系列现场、汇报课及相关研究成果录像等 现场 2007.8 田正波 十二、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成员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团委书记和全体教研组长组成,包括学校各个学科。他们都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其中牟家和校长参与了由潮河镇教办承担的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研究》,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五位老师主持了学校子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过去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王安全同志参加过荣获泸州市第三届普教科研成果三等奖的《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研究》。徐怀海同志是市县历史优质课竞赛获奖者,县历史科兼职教研员,曾同海同志是县地理优质课竞赛获得者及县地理科兼职教研员。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资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整理,提出了我们对“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地理教育的研究”的认识和界定。我们已经着手进行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培训,提高大家对地理教育的认识,指导开展实施地理教育的研究。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制度保障: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启动“十个一”工程,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十一”工程即要求每个子课题组按课题研究进度在每学期做到围绕一个专题,订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次系列研讨活动,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了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或建立一个电子资料库),每位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提供一个教学案例,每学年每个课题组成员发表或获奖一篇研究论文,教科室将严格按照“十个一”要求定期组织验收。

经费保障:学校在课题开展的四年中,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时间、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资料费、印刷费、上网费、研究人员劳务费、研讨会议费等,提供所需的各种设备。

研究资料获得:学校图书室,学校拥有远程教育资源,老师随时网上查询。

参与研究人员:

组长:牟家和

副组长:徐怀海牟定均

成员:张益清梁国君张国富马郡葛泽兰王安全王霞

马利平王鹏飞田正波黄亮

















献花(0)
+1
(本文系王安全waq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