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生幸福论
2012-06-14 | 阅:  转:  |  分享 
  
人生幸福论第一章人性与人生第二章价值与幸福第三章素质与作为第四章权利与义务第一章人性与人生——
人性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A.评价性观点:对人性作出善恶评价性善论:孟子、卢梭
性恶论:荀子、宗教“原罪说”、马基雅维利性善情恶论:李翱B.描述
性观点——对人性作自然描述:人是……的动物,人是未定型的存在物西方近代自然法论:假设曾经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并根据生活在这种状
态中的自然人的本性说明人的本性,由此引伸出社会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生物人类学:ArnoldGehlen人在生物学意义上是“
未完成”、“未确定”的生物人性是自然形成的,意识、意志无法作用于人性,道德评价只能作用于有意识的意志行
为,因此,描述性观点成为当前主流C.共同点: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同于他物的东西;通过找到人与动物的不同,找到划分
人——动物的界限标准,凸显人的独特性2、人性的一般内涵A.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的集合,人本来如此的规定性,即人
的本性存在——生存——生存得更好——改变生存环境物性生物性动物性
人性B.人的本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本性:人的全部共同规定性的总和,在内容上涵盖
人的本质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抽象性;从本原上、根本上研究人是人的本性人性: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规定性,是人的本性在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体现;具有时空性、具体性;从断面上、总体上研究人C.人的本质:人不同于动物乃至所有其他事物的根本规定性
,是人所特有的根本规定性D.人性、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3、人性的结构和倾向二、人生
1、人生的实质A.人生:人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生活的过程,是人性的现实化B.人生实质:人性实现的过
程a.人生是人性在世界中的现实化b.人性是通过活动在世界中现实化的活动是人性现实化的途径或中介
c.作为决定着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作为是人性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d.个人是自己人性在世
界中现实化的主人——人生的最根本规定性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人们在世界中生活的方式含义:狭义:思维方式、行
为方式广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定人生态度,三者一起规定行为方式A.价值观
念含义:人们在关于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信念,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
价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型和定势价值观念与价值认识价值观念的目标:怎样有效地实现价值目标:目标、手段、规则、制约价值观念的结构:目
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制约系统价值观念对人生的作用:对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怎样生活或以什么方式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自我实现人性的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实现
的方法: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2、享受和完善A.欲望与享受和完善欲望与本能欲望: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产生的
对需要对象的渴求本能:动物求生存、繁衍和自我保护的要求和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欲望是生物进化的表现;欲望本身是自然的、中性的
,无所谓善恶正当不正当;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必要的,积极的欲望对人生的意义: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欲望不断产生,构成现实生活和充满
生机活力的人生人生的完善或人的自我实现,是由无数欲望的满足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排斥享受,相反以享受作为其基础和内容B.享受与完
善享受:相对于某个具体欲望的满足而言;具体、现实完善:相对于整体欲望而言,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的充分满足,是自我实现的极致,
是一种幸福状态完善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只能不断接近而不可能完全达到完善对于人生的作用:规范和导向反对只享受不追求
完善或者只追求完善不追求享受第二章价值与幸福一、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二、价值判断和价值生成三、作为终极价值目标的幸
福四、个体道德的特殊意义一、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1、价值对价值的基础的不同看法——价值的存在论或本体论价值存在
于事物本身,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价值客观主义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或欲望:价值是人的需要或欲望满足所指向
的对象——价值相对主义价值存在于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致性关系——价值相对主义、客观主义价值的存在论含义:一事
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价值论的伦理学含义:人的欲望所指向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2、人的价值与对与人的价值A.人的价值
:人的有用性存在论:人对宇宙万物的价值:a.人类整体对宇宙万物的价值
b.人类个体对宇宙万物的价值伦理学:人对人的价值
B.对于人的价值实质:潜在价值、自在价值:需要人认识到这种价值并纳入欲望的范围,使之成为欲望的对象,并把它们作为生活
目的或实现生活目的的手段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自为的价值认识到潜在价值,是人产生对它的欲望并追求它的前提3、目的价值与
手段价值A.分类:按人的欲望所指目的基本目的:直接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欲望的目的——作为目的的目的——目的
目的价值:基本目的的价值;直接价值派生目的:旨在实现基本目的的目的——作为手段的目的——手段
手段价值:满足实现目的的需要;间接价值B.价值体系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的、向四周扩散的动态结构(层级结构)
满足性价值:直接根源于人的需要和目的,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价值,是衡量所有手段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据贡献
性价值:手段的价值(外层次价值)。外层次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上一层次目的实现程度,上层价值是下层价值的目的价值体系的意义:
容易辨别事物的价值方位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质量有助于做
出正确价值选择有益于解决价值冲突C.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在
于合目的性,能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欲望目的:合理性:正确性;恰当性手段:合理性;正当性二、价值判断与价值生成1、认知、评
价和规范A.认知与评价认知:认识事物——判断价值的前提认知与评价的区别B.规范:为行为应当怎样、不应当怎
样确立的规则,是命令,以“应当”为联系词规范与评价的区别评价: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断定,可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是陈述;为人行为方
向提供依据规范:以价值判断为依据的行为规则,只对涉及并可能妨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命令,给行为提供指令2、价值判
断的复杂情形A.“x是有价值的”的可能情形“x对谁是有价值的”“x对(谁的)哪一方面是有价值的”“x与什么相比(对谁的哪一
方面)是有价值的”“以什么为标准,x(与什么相比对谁的哪一方面)是有价值的”“谁认为x(以什么为标准,与什么相比对谁的哪一方面
)是有价值的”——涉及价值评价主体2、价值判断的复杂情形B.价值冲突及其解决价值的主体:存
在论:人和物伦理学:人:个体的人;群体的人;整体的人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主体
的价值不同——不同主体间的价值冲突同一事物对同一主体不同方面的价值不同——同一主体不同方面的价值冲突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主
要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同一主体不同方面的价值冲:关键是主体的价值标准体系(主体的需要)解决前提:对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关
键:区分出更有利于价值主体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价值价值冲突原因:不同的事物对价值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不同类事物在价值上存在类型上的
差别;同类事物由于质量不同在价值上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价值判断的根据:人的需要和欲望解决依据:主体的价值标准体系2、价值判断
的复杂情形C.价值比较舍勒:价值等级标准:持久性、可分性、基础、满足的深度、相对性确立价值王国的等
级秩序:感觉价值<功利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哈特曼:价值强度:强度大的价值的匮乏同强度小的匮乏相比,代表更严重的负面
价值;价值的强度与价值高度成反比;实现较高的价值比实现较低价值好;实现较低价值比实现较高价值重要判断价值体系正误的标准:主体需要
;不同价值标准的排列个体标准与群体标准:个体是否认同群体标准,在于群体标准是否从根本上反映和代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愿
望不同的价值标准的排列:价值标准体系的结构是否与主体的需要结构相一致具体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在于它
是否反映了判断者自身的需要,或者反映了被判断对象的需要;不能以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判断为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其
他价值主体3、创造与价值生成A.价值的存在形式自然价值:自然事物的价值,无需人为加工就可以直接被人所利用人为价值:人为事
物的价值,是人创造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对于人的价值,是人类劳动成果的价值人为价值源自人们的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在于价值构
想B.价值生成过程——价值构想与创造价值构想的含义:人根据理论和经验知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构想某种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
的但是对人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使这种东西变成现实的方案价值构想的依据:知识(理论性知识;经验性知识)一般性知识:
知识的广度;有助于价值联想专业性知识:知识的深度;有助于突破和创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规定着价值构想的质量和层
次创造性价值构想的内容不仅是构想世界上没有或现实中不存在的对人有价值的东西,也包括构想如何使这种东西现实化
、对象化的方案三、作为终极价值目标的幸福1、幸福作为终极目标A.终极目标及其对具体目标的意义终极目标的含义:各种具体目标
后的终极性的东西,规定所有目标或目标的选择和确立,是所有目标或目的的最后指向和最高追求终极目标对具体目标的意义根本性意义:各种
具体目标由它派生,并指向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根基、归依总体性意义:所有具体目标都从属于终极目标,并服务、服从于它——终极目标是
全体、核心B.终极目标的倾向性定位纵向:传统社会——道德;现代社会——幸福横向:西方文化——幸福;东方文化——道德以道德为
终极目标:原因:对人的理解和对道德的理解出发点:人是社会动
物,社会稳定发展,个人才能生存发展不足: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社会秩序的保障的理解问题:社会生活领域除道德生活,还包括
更广泛的内容以幸福为终极目标:更符合人性:人的需要:生活下去——生活得好——生活得更好;幸福:更好的生活——充分满足人的整体需要
:个人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2、幸福在于生活得更好A.好的生活伊壁鸠鲁: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亚里士多德:“好的生活”
关键是“令人满意的活动”,快乐是好的生活的一部分禁欲主义:禁欲是实现好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不就是好的生活自由:自由的生活
有时被当做好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不是某种具体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好的生活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但现实生活中,在一定
社会范围内,好的生活有得到多数人认可的要素,有用以判断的普遍尺度B.判断幸福的普遍尺度幸福的条件:实现(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幸福的内容: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对幸福的理解“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人在世界上生存
、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某种程度的满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生存需
要得到充分满足,发展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并有进一步满足的可能“愉悦状态”:满足≠幸福。幸福的愉悦状态,就生活总体来说,是生存
、发展和享受需要从总体上得到令人满意的满足3、幸福与快乐A.快乐含义:需要,esp.欲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状态特点:在
强烈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可以由物质性的或生理性的需要或欲望引起B.快乐与幸福的关系区别
联系:快乐属于幸福的范畴,幸福包含快乐快乐丰富人生,增添人生乐趣,从而更好地
享受人生有节制地追求快乐4、个人道德的特殊意义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受生活
环境的影响环境:人际环境社会秩序生活条件
需要一定的活动原则和规则,需要保证原则、规则得到贯彻的制约机制和导向机制——外在制约机制个人道德:内在自我约束机制
个人道德品质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他律转向自律的产物1、他律与自律A.社会
化含义:把社会期待转化为个人追求的目的,把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人行为的内在准则目的:使社会的或某个群体的成员彼此间达成某种一致,使
他们按照同样的规范,在追求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上取得一致任务: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的期待、行为规范
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期待的条件,自觉以社会/群体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个体逐步将社会期待、社会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
的追求和规范,从他律走向自律——个体社会化B.社会化对于个人的意义实现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是个体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学习
、接收、继承文化的过程使人从潜在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人转变为具体的人——人成长的过程对自由的必要限制,使个体自由成为现
实,为获得幸福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化≠个人与社会的完全同一化C.作自己的主人前提:服从法规、社会规范关键:成为价值主体
标志: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2、自我约束机制A.良心:个人道德素质的体现,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志结构:道德信念、道德意识、道德意志、
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等内容:道德准则、道德标准、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等良心的形成:在特定文化中形成,具有个体性
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与大众所信奉的日常道德一致修养形成——取决于个人修养的内容(主动性的道德),决定个人良心的内容、层
次评价良心的尺度:个人自身和社会发展B.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德性、美德内容: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解,但要从伦理
学上认识品德,须具备关于品德的一般知识品德对人生幸福的作用个人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特征和行为定势良好的品德
是个人实现幸福的心理素质、主观条件第三章素质与作为一、素质二、作为一、素质1、秉赋与素质的形成A.
人性质量差异的表现:人性的要素是否具备人性的
各种要素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差别人性的结构状况
B.秉赋——潜在的人性含义:一个人人生可能实现的最大限度,是人的潜在能力或潜力之所在秉赋对人性的意义:秉赋是人性质量的标志
秉赋是人性限度的标志C.素质——现实的人性含义:人在秉
赋限度内所达到的综合性的现实能力;是秉赋这种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程度素质与秉赋的关系:秉赋是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是素质可能达
到的限度素质以秉赋为基础和前提,以秉赋为其限度
秉赋的质量与素质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影响素质的因素:秉赋、环境
熏染、教育培养、自我塑造2、素质的结构A.思想道德素质——人精神方面的素质作用:主要作为定势对人的生活潜在地发生作用
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起导向、规范、保证和调节作用规定着人生目的和人生
道路的选择和调整,规定着为人处事的立场、态度、视界和高度,规定着各种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发挥,规定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体现人的理性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集中体现人的学识、见识,是人与人之间差别最大的素质要素主要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自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
质、自主精神B.知识技能素质——人操作方面的素质作用:作为能力对人的生活现实地发生作用,是直接的求生存、发展的能力
规定着人的职业状况、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地位,以致家庭幸福、子女教育等生活诸多方面
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人生享受水平内容: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专业知识)
——靠学习来接受技能(业务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靠训练来培养2、素质的结构
C.身体心理素质——人基础方面的素质作用:作为条件对人的生活全面发生作用是人的所有其他
素质乃至整个人生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人影响的强度最大内容:气质、性格、习惯、情感、感知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注意
力、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等,其中特别主要的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情感健康特征:与人的秉赋关系最紧密,可塑性空间
相对较小D.乐生休闲素质——人享受方面的素质作用:作为调剂对人的生活发生愉悦作用丰富个
性,愉悦人生,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好缓释紧张,调剂生活,使工作更轻松、更愉快内容:审美情趣
、兴趣爱好、闲情逸致、鉴赏力、感受力、享受意识、乐生意识、休闲意识等3、素质的改善和提高A.素质可塑性的表现某些素质原来不具
备,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培养——素质存在培养和提高的可能某些素质原来已具有,通过训练的强化可以加以提高——各种素质都可以通过适
当途径加以提高素质的整个结构可以改变——因为某些素质的增加、增强或减弱而自然改变,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整个素质结构素质的整个水
平可以提高:当重大的结构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时,整个素质水平就会得到整体性的提高B.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条件有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
的意识有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意志不断学习锻炼C.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意义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拓宽人幸福的
空间和增加人幸福的深度4、观念和能力的特殊意义A.观念含义:人们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生、社会、
世界乃至宇宙的信念与认识的区别认识:观点和看法,容易改变;不构成人的素质素质:在观点和
看法基础上通过权威的论证或通过自己的反复证实所形成的某些确信,不容易改变,积淀成为人们生活信念,自发构成人们活动前提的范型和定势,
属于人的素质范畴B.能力含义:人完成一定活动所具有的本领和力量,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生理、心理条件
特点:后天获得;具有相对稳定性C.观念与能力对人的素质、人生的作用主宰着整个素质的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可把整个人的素质广义
地归结为这两方面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的活动得以可能的条件观念是人活动的定势,规定着人的一
切活动的目的和可能达到的范围;能力是使人的活动定势变为现实的力量,是使活动实现目的和达到可能范围的途径规定着作为的效果
观念是否正确、恰当,从根本上规定着活动的成败;必要的能力是达到预期目的的条件;作为只能在观念的前提下,在能力的范围内发挥
二、作为1、作为与活动A.作为的含义:活动者的努力性以及与努力性相关的活动的效果B.作为与活动的关系活动:人为
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行动作为离不开活动,它以活动为载体,人的一切作为都必须通过活动来体现,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现。
活动可以有所作为也可能无所作为。不是所有人的活动都要求有所作为,更不是所有人的活动都是有所作为C.使活动有所作为,有更
大作为的因素活动目的的正确性:规定着作为的方向评价活动目的正确性的标准:是否最终有助于活动者的生存、发展或享受,
是否最终有助于活动者的幸福;出于一定目的所从事的特定活动是否与其他正常活动相协调、相促进;活动目的的实现是否可能妨碍、危害他人和社
会活动方式的恰当性:规定着作为的效率和效果:有效性(高效率、高效果)、正当性(合法律性、合道德性)活动主体的努力性:决定作为的
最终大小:积极态度;刻苦精神;顽强意志活动效果的优化性:以目标是否实现以及能否圆满实现为标准
考虑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或效应2、作为的主要领域A.职业活动领域——职业成功职业之间:职业
层次的高低是作为大小的首要标志职业内部:作为的大小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有可能从事职业的人都能成功,都能取得职业成就获得职业成
功和职业成就的途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职业成功对于幸福的意义:从事职业以
及取得职业成功和职业成就,是为了求发展、求享受、求幸福,是为了自我实现,为了完成自己作为人的使命B.家庭生活领域和美的家庭是幸
福的条件,而且是构成幸福本身的内容实现家庭和美的途径:乐于从事家庭活动;精心经营家庭3、影响作为的因素A.环境环境的影
响:能不能允许人们充分地发挥其潜能、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分类:大环境: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大环境产生影
响的途径社会自由度、开放度、文明度等潜在地影响人们是否可能有所作为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价值导向等通过教育
等多种途径系统地或零散地影响是否愿意有所作为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对作为趋向是否肯定,对作为是否赞扬通过作为大环境
产物的小环境对作为发生间接影响小环境: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对待环境的正确方式充分
利用有利环境,并使之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努力改变不利的环境,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顺应暂时无力改变不利的
环境B.机遇对待机遇的三种态度:放任;强求;争取努力争取机会:牢固树立机会是特殊的效益的观念
不断提高识别和预测机会的能力;努力让别人认识自己
抓住机会不放松;珍惜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第四章权利与义务一、人的社会角色二、权利三、义务一、人的社会角色
1、人的社会性群体性:个人生存的前提条件——社会因素:生存、发展、享受的条件人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作为类的人,其社会
化过程随分工的深化而发展作为个体的人,其社会化程度虽学习而发展社会整体力量的强大和个体的无力感对社会
、他人的依赖感增强需要减少人行为的不确定性须有相对规范性、可预见性角色要求2、社会角
色A.角色与社会角色角色:在一定社会共同体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定的位置,即身份社会角色:人们在与他人、
社会共同体打交道时所承担的身份,表明人在社会中的身份、位置在与他人、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通过与他人、社会的交往
活动中体现出来B.社会角色的结构按活动范围分:公共生活角色与私人生活角色社会角色的复杂情形:先在角色与后定角色;可改变的角色
与不可改变的角色;相对固定角色与不固定角色;明显的角色与隐含的角色;共同具有的角色与个体性的角色C.社会角色与社会规定性社会角
色是社会规定性的载体、根据社会规定性体现在社会角色中社会角色与社会规定性一致社会规定性的集中体现:权利与义务3、社会角色
的价值意蕴实质:权利、义务对个人的价值意蕴社会角色越多权利、义务越多权利越多
自由度越大实现自身价值、利益的机会越多争取更大的权利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
义务越多权利、收益越大,人的价值越大争取更大权利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从社会角色的质上
看,社会角色本身有层次之分:层次越高,权利、义务越大角色的层次决定权利、义务的大小社会角色质的规定性
,决定人生及其幸福的可能深度二、权利1、权利的实质、基础与意义A.权利与社会角色权利的载体是承担社会角色的人社会角色的权
利是被赋予的角色所具有的权利和它所具有的义务相匹配B.权利的实质——能力、机会可行使的权利和可享受的
利益,不等于实际行使权利或实际享受利益(权利主体可放弃权利和利益)放弃权利,并不表明能够放弃角色相匹配的义务,因为权
利以义务为前提、基础C.权利的意义获取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在一定意义上,权利本身也意味着价值本身2、权利的类型A.社会
角色所具有的权利角色权利:被赋予角色的权利角色承担者只要承当角色就具有这些权利不以人为转移,以角色为载体角色权利的特点:平
等性——享受的角色权利方面的平等,只有选择是否行使权利的自由B.通过承担一定义务而获得的权利日常权利:权利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以
一定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承担一定的义务所寻求和获得的权利以承担义务为基础、条件通过承担义务而产生原来不存在的权利关系利用和
发挥已有的角色权利3、权利的争取和维护A.争取、维护正当的权利在法律、道德范围内,享受各种权利并要求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正当权利正当的角色权利:权利属于角色,与角色相匹配;享有角色权利的与所履行的义务相匹配正当的日常权利:权利
是双方约定时被赋予的;权利享有者履行所承诺的义务B.应争取和维护正当的权利争取应享有的权利追求可享有的权利维护已有的权利
C.通过正当方式争取、维护正当权利通过谋求角色来谋求权利;通过承诺来谋求权利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或承诺合法、合德、合理地争
取和维护正当权利三、义务1、义务的实质、基础和意义A.承诺和义务承诺:承诺者做出的对承诺者自身的一种规定、
制约;以一定的社会角色为基础而作出;是一个意志行为,做出承诺表明愿意按承诺的内容和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不直接满足人的需要、欲望
,而是为了满足需要或欲望承诺的价值:实现目的价值的手段;履行承诺具有隐性价值承诺本身不是义务,但承诺生
效后,就转变为义务,将承诺者置于义务之下——义务具有强制性义务具有工具性价值和道德价值B.义务作为工具性价值与一般工
具性价值的区别承诺是一种交换条件:通过承诺与对方达成一致,形成契约关系;履行承诺是维持契约关系的前提和保障承诺被接受后
转化为义务,义务成为约束承诺者行为或要求承诺者做出某种行为的外在要求;承诺是权利让渡形式;义务(履行承诺)是一种异己的强制力量
有些义务不以承诺或选择为基础,但同时意味着某种权利的获得或实现义务是交换关系得以进行和维持的保障条件2、义务的类型及其表
达A.义务的类型从义务的来源分角色义务:承当社会角色而被赋予的义务,是角色本身的要求,具有职责、责任性质;约定俗成,具有既定
性;多元性、层次性日常义务:角色日常自己承诺的义务,具自主性,契约约定形式;自承性;一事性;偶发性从义务的层次分一般义务:义
务观念——产生义务感、责任感——推动行为者履行义务具体义务:由角色承诺和日常承诺所派生的各种义务对具体义务的履行情况的评价,以
一般义务为根据和标准从义务的性质分法制性义务:具有强制性,“必须”、“不得”,约束力强,规范意义;关于社会秩序、稳定道义性义
务:不具强制性,“应当”(“应该”)/“不应当”(“不应该”),劝导性;关于社会风气的美好法制性义务可以转化为道义性义务,但道义
性义务不一定都能转化为法制性义务B.义务的表达式(义务判断)特征:规范性、无条件性包含命令的意味,不同于命令义务判断不同于
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判断某事物对谁有价值,一般有导向性,无规范性义务判断:体现社会的某种要求,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导向性通
过规范性实现3、义务的制约机制A.履行义务的评价标准评价是否履行义务的一般标准:正当/不正当(对履行义务的评价)
履行义务是正当的;不履行义务是不正当的;履行不应当的义务或不履行应当的义务,是不正当的B.义务的制约机制外在制约机
制:法制、道德法制:强制性、硬约束,涉及与社会稳定和秩序有关的角色领域道德:软约束,涉及个人所有角色领域内在制约机制:良心(
义务感、责任感)两者关系:相互补充、互相凭借、彼此促进现代社会中,义务的制约问题日益成为法制问题,道德逐渐
被排除出义务的领域正当性的现实标准:合法制性、合道德性4、权利与义务A.权利与角色相应,与义务相匹配不匹配的情形:一部分
人承担另一部分人的义务,另一部分人占有了承担他们义务的那一部分人的权利;社会、群体占有个人权利不匹配的原因:权利、义务是特殊的交
换关系权利与义务的交换是一个过程,可能长达一生交换只是大致平衡,具有很大随意性交换关系混在交叉,人的权利和义务构成立体结构网
络,难以分清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具体匹配关系B.建立权利与义务的匹配关系明确基本的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使之可衡量、可评价确立日
常权利与义务关系形成的规则,使日常的权利义务的建立和维持可规范、可评价基本的角色权利-义务、日常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则法制化
A.人性的结构需要系统——基础结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动力系统——驱动结构:本能、欲望(动力源泉)、动机
、情感、意志等获取系统——手段结构:制造和使用工具、生产和创造价值、争斗和合作、伤害和守规满足系统——目的结构:目的的高低、多
寡及其结构的完善性;目的实现的可能性调节系统——控制结构:气质、性格、意志、自我意识(控制机制)等智能系统——资质结构:智力、
能力。是所有其他人性结构要素的前提,从根本上制约和规定整个人性结构人性的结构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自身的
完善,人性结构的要素的质量乃至人性要素本身会发生变化B.人性的总体倾向:利己、为己人性结构的出发点: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人性结构
的目的: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对利己的态度:利己倾向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对人性的利己倾向不加引导和限制,会对他人、
社会,最终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提倡合理利己,反对极端利己A、人生的目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a.为己型(
极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b.为他型(极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c.兼顾型:既要实现个
人利益,又要实现社会利益B、人生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更好或越来越好人生活的三层次:生活下去——最低要求
生活得好——知足常乐
活得更好——不段提升人性实现的程度和质量,人性自身的要求,人性现实化的展开,是人生的最高
目的;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或最大意义2、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的历程: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人生的结构:构成一个
人生时期的各种要素:由人生的各种活动构成a.在不同的人生时期,人生结构的要素并不相同b.同一结构要素在不同时期人生
结构中的地位不同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不同人生时期的人生结构要素也许相同,但每一结构要素本身的内涵却不同,表明,每个人人生
的程度不同,人生质量不同,人生的意蕴不同3、人生的历程和结构B.思维方式含义: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形成思想和观念、构想计划和
方案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具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来作用:从根本上规定思维活动的方向、深度、广度和效率规定人的认识、
评价、选择和筹划活动规定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形成和转化
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化受价值观念的制约两者共同从根本上规定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人生问题和行为问题上
的综合体现C.人生态度含义:人看待人生和对待人生的一般倾向人生态度主要不是一种如何看待人生的人生
认识观点,而是一种如何对待人生的人生实践倾向人生态度涉及的内容:人生认识问题——与思维方式有关人生信念问题——与价值观念有关
人生实践问题——情感、意志、遭遇、经历等人生态度的构成要素:对待整个人生问题的态度对待人生某方面或
某层面问题的态度对待整个人生问题和人生某方面或层面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不同人的态度不同,而且同一个人也并不非完全内在
一致和前后一贯;但人生态度总有某种总体倾向人生态度的评价角度:积极的人生态度vs.消极的人生态度传统的
人生态度vs.现代的人生态度D.行为方式含义:生活方式的外显形式,是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定势,或称行为的定势、模式影响行为方式
的因素: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特别是人生态度的体现,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生活的习性行为方式分类行为的确定——行为
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是审慎的还是草率的行为的过程——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行为的结果——行为是求实效的
还是求虚荣的,是负责任的还是推卸责任的类型:自主的、审慎的、合法的、自律的、求实效的、负责任的行为方式——自主性的行为方式他主的、草率的、非法的、他律的、求虚荣的、推责任的行为方式——他主性的行为方式A.前提:自我独立和自由独立:不依赖、不依附自由:以独立为基础,按自己的意愿行事B.自我设计——自我筹划设计的维度:方向;层次要求:对自己和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正确的目标、恰当的方式、道路C.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关键内容自我塑造的条件:创造能力的大小;临场发挥D.自我负责——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必然要求在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过程中对自我负责;承担设计和创造所造成的后果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体成为主体的过程,也是个体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1、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人的本性)影响自我超越的因素社会方面:传统社会追求统治的秩序、社会的安定,统治者强化保守性的弱者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社会通行的观念,成为人们是非善恶的标准个人方面:人有满足现状、逃避自由、不思进取和创新的惰性自我超越的本质: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指向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认识现实的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发现现实的我与潜在自我、当前自我与设定自我之间的差异,从而推动自己不断突破现实的我、当前的我反思自我:再认识现实自我;再认识潜在的自我自我批判:批判对象、批判的尺度、批判的目的自我实现是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过程3、反思、批判、超越为活动方式提供依据合理性评价者自身的标准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价值的判断评价:价值判断均是陈诉,以“是”为联系词为活动方式提供依据真理性认识的对象本身对事物本身状况的描述认知:事实判断共性意义标准依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持久、连续、深沉;一种生活状态,生活过程本身是善的,追求幸福的过程是合德、合法、合理的过程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结果,是社会本性的客观要求总是正常和健康的,与社会发展根本要求一致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的愉悦感幸福不完全取决于生活的外部条件和生存环境即时性、间断性;生活的调剂盲目性有是否合法、合德的问题其追求和获得具有自发性,体现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有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问题具体需要或欲望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快乐
献花(0)
+1
(本文系磨坑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