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体位检查
2012-06-15 | 阅:  转:  |  分享 
  
颈部检查

颈部检查:颈项部位于头及胸部之间,不但为个系统连接的通道,而且许多疾患亦可在颈项部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表现。所以检查颈部时应尽量采取座位,解开衣领,在必要时可脱掉上衣细致观察。

(一)颈部位置活动异常:检查颈部运动时,医生的动作必须非常柔和,不可用力过猛,当怀疑病人有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柱病变时尤其应该注意,以免由于检查而使病人遭到以外的损害。

1.颈强直或称颈抵抗,为脑膜刺激现象之一,常见于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各种发热传染假性脑膜炎。颈后肌肉强直时,被动运动发生抵抗并感觉疼痛,因而不能屈颈使下颌自行接触胸部。严重的脑膜刺激现象,有时尚可同时出现后弓反张,此时颈部后仰躯干向后弯成弓形,形成特殊的后弓反张被迫体位。

检查时,病人取仰卧位,去掉枕头并使两下肢伸直,医生以右手轻压胸部,左手至于病人的枕后轻轻托起头部,先向两侧轻轻转动,然后再将头部向前屈曲,如发现抵抗感以及不能充分前屈时,则为颈强直阳性,检查颈部同时应注意病人的两膝关节是否随抬头而屈曲,此即为抬头试验。

分析颈部强直的病因时,尚应注意可以引起局部肌肉痉挛的其他原因,如受寒湿,工作姿势长时间固定引起颈肌劳损、颈部组织的炎症、颈椎关节炎、骨折、脊椎结核、肿瘤、颈椎间盘突出、先天性斜颈,以及因睡眠时头部位置不当而引起的落枕等。

2、强迫头位颈椎外伤引起的骨折或脱位,均能引起严重的脊髓损伤,甚至致命。在检查时切不可任意搬动或试验脊柱的运动,应仔细了解病史和细心观察局部是否肿胀、畸形或压痛及有无其它神经压迫症状,并在不增加脊柱损伤的原则下做x线进一步检查。下述几种因颈椎脱位而出现的强迫头位。(1)颈椎一侧脱位,头部向患侧倾斜,下颌指向对肩,脱位棘突明显突出,脱位水平沿神经根出现放射痛或麻木痒等感觉。(2)寰椎自发性脱位,头部常有旋转移位和向前一位,并呈僵直。(3)一侧颈椎半脱位,头转向健侧,下颌指向对肩。(4)第二颈椎以下完全性两侧脱位,头向前移位,下颌居于中,脱位下方的颈椎棘突突出。

(二)功能检查,颈部作被动或主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可因各种病症而使运动受限。检查时应作记录,正常直如下:前屈35—45度,后屈35—45度,左右侧屈各45度,左右旋转各60—80度。

临床常用试验

1.颈椎间接叩击试验:病人正坐位,医者左手掌紧贴在病人头顶,用右手叩击左手手背,引起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着,则为阳性。检查时要注意:病人颈、胸、腰椎均要挺直,不要与病人讲话,瞩病人牙齿咬紧。阳性着可能是颈椎间盘、颈椎后关节或颈椎骨病变。

2.颈椎间孔挤压试验病人正坐位,头稍上仰并偏向患侧,医者用手在颅顶向下做垂直按压,引起病人颈部及上肢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说明可能是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病变。

3.深呼吸试验病人正坐位,两手放在膝上,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仰头并将下颌转至患侧,同时医者一手下压患侧肩部,另一手测定患肢桡动脉波动情况。若桡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且疼痛增加,为阳性,说明有前斜角肌综合症的可能。

4.挺胸试验病人取立正位,挺胸,两臂后伸。桡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臂及手部有麻木感或痛感者,即为阳性,说明锁骨下动脉、臂丛,在第一肋骨与锁骨间受压。有肋锁综合症的可能。

5.超外展试验病人取坐位或站位,上肢自然下垂。医者握住患肢腕部,在下肢伸直情况下,逐渐从侧方被动外展高举过肩至头。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检查时要记录脉搏开始减弱或消失时,上肢外展的角度,并对比两侧。阳性者,说明锁骨下动脉为喙突及胸小肌压迫,有超外展综合症可能,即喙突胸小肌综合症的可能。

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病人坐位或立位,头向健侧侧弯医者一手抵住病人头侧,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向下牵拉患肢。颈项及患肢疼痛,为阳性。说明臂丛神经根受压,有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的可能。

7.霍夫曼试验病人前臂旋前,掌面向下。医者向掌侧弹拨病人远端指甲,病人拇指及其它各指快速屈曲,即为阳性。表示椎体束在第五、六颈随以上受损,但此征有时在反射活跃的正常人也可出现。

腰部检查

-(一)姿态观察先从背后进行检查,观察脊柱有无侧凸。脊柱侧凸是指脊柱中线向侧方弯曲。

脊柱侧凸的类型有:一侧单纯性脊柱侧凸,脊柱仅向一侧侧弯;S形脊柱侧凸,一般有三个弯曲,剧中的侧凸如向右凸,则上下两个向左凸,剧中的弯曲为原发性,上下则为代偿性弯曲;根据弯曲的部位可分为腰部侧凸,胸腰部联合侧凸和胸部侧凸。

检查方法:站位检查,注意两下肢有无长短、挛缩;骨盆是否倾斜;两侧髂嵴是否等高;髂肋间隙两侧是否相等;站立弯腰位检查,一般姿态性脊柱侧凸在弯腰时弯曲消失,如为器质性脊柱侧凸,则侧凸畸形仍然存在,检查完背面,在检查侧面。正常脊柱的胸段、骶段为后凸,颈段、腰段有生理前凸。同时注意骨盆倾角的增减和脊柱有无前凸或后凸畸形。脊柱在腰椎部过分前凸,呈腹部前凸、臀部后凸的姿势,其原因可能是背肌无力,也可能是代偿性的前凸如腹内重量增加等,第四、五腰椎滑脱时,前凸也可增加。脊柱后凸畸形是指胸椎部过分后凸,常称驼背。

(二)功能检查腰部作被动或主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可因疼痛而使运动受限制。检查时应作记录,正常值如下:前屈90度,后伸30度,左右侧弯各20—30度,左右旋转各30度。

(三)疼痛检查首先确定压痛点的位置。寻找局部压痛点是很重要的一环,需要仔细反复检查。没有固定压痛点的病人往往病变不一定在脊柱。根据压痛点位置的深浅,可分为检查浅压痛和深压痛两种。

1.浅压痛的检查方法可让病人站立,身前屈,不能站立者可俯卧位以枕垫于腹部进行检查。检查时用拇指自上而下顺序轻压棘突、棘间韧带和两旁腰背筋膜、肌肉、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髂腰韧带、骶部背面以及臀部的好发压痛部位。当发现压痛点时,即在局部作一记录,再重复检查一次看压痛点的位置是否固定,然后作好记录。

2.深压痛的检查方法可立位或俯卧位检查。使病人背部肌肉放松,然后作间接按压、叩击等检查,使力量达到深层组织。检查深压痛对诊断脊柱本身病变有很大参考价值。令病人俯卧于床上,如果没有浅压痛或浅压痛不明显,可直接用手掌强力压迫疼痛区,使脊柱产生颤动。如果病人有明显的压痛,手掌最好避免直接压在痛点上,可在痛点两旁或痛点的上下两端做间接压迫,也使脊柱颤动,这是小关节和椎体间关节都有活动,如果这些部位有病变,则必然有深压痛。

确定压痛点的深浅位置后,再作各个方面活动痛的检查。最后总合起来分析,就可大致确定疼痛部位。但是需注意,深浅压痛不能互相混淆,检查时要仔细问清疼痛情况。

按压检查压痛点时,应同时注意是否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根据压痛点,结合病史及其它特殊检查,往往能查明病变部位。

局部压痛点,还可以用普鲁卡因在压痛点封闭注射的方法来帮助确诊。方法是在压痛点部位注射1%普鲁卡因2~3毫升(或多至10毫升)。如注射后疼痛及其它体征大都消失,病人感觉轻快即可确诊。这不但有助于诊断,同时还有治疗作用。

临床常用试验

1.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仰卧,患侧下肢伸直高举,测定高举时无疼痛的范围,并与健侧相比。记录用角度表示。

直腿抬高不仅能牵拉坐骨神经,而且在骶髂关节产生旋转扭力,如果抬高越过90度还能影响腰骶关节。因此骶髂关节和腰骶关节有病时,直腿抬高试验也能出现阳性。但疼痛的部位不同,抬腿的高度也比坐骨神经痛时高。必须注意,股后机群的紧张也可引起直腿抬高假阳性。临床意义:坐骨神经根受压。

2.直腿抬高加强试验直腿抬高到出现腰腿痛的角度时,放低5~10度,然后背屈踝关节,又引起疼痛者,即可排除股后机群紧张或挛缩引起的直腿抬高阳性,并进一步证明腰骶部神经根的损害。

3.拇趾背伸试验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拇趾用力背屈,同时检查者以手指压拇趾甲部以相对抗,测试其肌力大小,并进行两侧对比。患侧拇趾背屈力减弱者为阳性。说明腰4~5椎神经根有受压现象。因伸拇长肌一般受第四腰神经支配。

4.拇趾跖屈试验方法同上。拇趾用力跖屈,检查者以手指顶住拇趾掌侧,用力对抗,测试其肌力大小,并进行两侧对比。跖屈力减弱者为阳性。说明腰5至骶1间神经根受损,因屈拇长肌一般受第五腰神经支配。

5.屈颈试验

(1)仰卧屈颈试验本试验有助诊断脊柱损伤。病人仰卧,检查者一手压住胸骨,使胸、腰脊柱不能前屈;另一手托起病人头部,慢慢地向前屈,直至下颌部抵到胸部,持持1~2分钟。如出现腰腿痛,即为阳性。说明有两种可能。1脊柱外伤;屈颈时项韧带及棘间韧带紧张,以致影响了受伤的椎骨。病人常能指出损伤、疼痛的确切部位。2神经根病变;颈部竭力前屈时,可使脊髓上升1~2厘米,神经根随之受到牵拉,可出现该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例如,腰椎间盘突出因腰或骶神经根受压,作本试验时即引起大腿后侧放射样疼痛。有颈椎外伤者禁用此法,以防脊髓受伤。

(2)站立屈颈试验病人站立,下肢伸直。检查者将其颈部被动前屈,如病人感到腰痛或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本法对坐骨神经根受压有诊断意义。

(3)坐位屈颈试验病人取坐位两下肢伸直,使坐骨神经处于一定紧张状态,然后被动或自动向前屈颈若引起腿痛,即为阳性。这是由于牵动了脊髓,增加了神经根的刺激所致。本法对脊神经根受压的诊断有意义。

6..颈静脉压迫试验目的在于检查脊神经根受压情况。病人平卧,用血压计包绕颈部,加压至40mmHg,维持1分钟。如患侧腿疼痛,即为阳性。因颈部加压倒40mmHg时,使静脉回流减慢,产生一时性颅压升高,若有脊神经根受压,则疼痛加重。对脑压较高、颈动脉窦过敏或高血压的病人,要特别谨慎,以防发生脑血管意外于呼吸心跳骤停。

7.双髋双膝屈曲试验目的是检查腰骶关节有无病变。病人仰卧,用力屈曲双髋双膝,使大腿紧贴腹壁。此时腰脊柱发生前屈,压力集中在腰骶关节,如有活动受限并发生腰痛者,则为阳性。说明腰骶关节或椎间关节有病变。双髋屈曲90度以下发生疼痛者,病变在髋部,屈曲90度以上。120度以下,发生疼痛,则病变在骶髂关节。

附:骨盆旋转试验又称双腿屈曲扭腰试验。其检查目的同上法。检查方法即在上述方法基础上,检查者一手扶住病人屈曲的膝部,一手推动两足,使其腰部与骨盆发生左右扭转,疼痛者为阳性。

8.“4”试验目的是检查骶髂关节与髋关节有无病变。病人仰卧,患侧下肢的髋与膝部屈曲并外旋,将其外踝置于伸直的另一下肢膝上部,形如“4”字。若根本不能完成”4“字动作而髋部疼痛者,为髋关节病变;检查者一手压对侧的髂前上棘,一手在患侧的膝部向下压,使患侧骶髂关节发生扭转,出现骶髂关节疼痛者,说明病变在骶髂关节。应注意:本试验受个体因素(年老或肥胖)影响较大,故应进行两侧对比。作对比时,外踝搁放的位置必须相同。

9.骨盆挤压试验目的是检查骶髂关节病变及骨盆外伤骨折。用两手掌自外向内,自前向后挤压两侧髂嵴,出现骶髂关节疼痛者为阳性,说明病变在骶髂关节;有骨盆骨折时则在骨折处出现疼痛,有时还可发现骨擦音。应注意:轻症本试验不易出现阳性。

10.床边试验目的是检查骶髂关节有无病变。病人仰卧于床边,患侧下肢悬垂于床外边,另一侧下肢髋与膝部尽量屈曲,病人用双手抱住膝部,以固定脊柱。检查者一手按住屈曲的膝部,另一手按压悬于床边的大腿下端,此时骶髂关节受到旋转力的作用,如发生疼痛,则为阳性。本试验须在排除髋关节病变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效。

11.唧简柄试验又称斜板试验。病人仰卧(或侧卧),检查者一手握扶患腿使之屈膝屈髋,并强使该侧髋关节屈曲内收;另一手扶住患侧肩部,以稳定上身不动。这时由于臀肌牵拉和大腿向内侧挤压骨盆,使骨盆纵轴产生旋转压力,若骶髂关节不稳则产生疼痛。

12.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将腹部挺起,腰部离开床面,同时用力咳嗽一声,使腹压增高,如引起腰腿痛,则为阳性,表示腰神经根受压。

13.抬腿腰痛试验病人仰卧,两腿伸直。检查者一手放在病人的下腰脊柱作触诊,另一手作直腿抬高试验,在抬腿过程中,首先是膕绳肌逐渐被拉紧,随之骨盆和腰脊柱相继发生运动。如果在未触知腰脊柱运动之前,病人已感觉疼痛,说明为骶髂关节病变或其周围韧带损害;如果疼痛发生于腰脊柱运动之后,则说明病变可能位于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但以腰骶关节的可能性较大。若将两侧试验作对比,直腿抬高到同等高度时同样引起疼痛,更说明腰骶关节病变的可能为大;当骶髂关节有病时,病变较轻的一侧应当可以抬得稍高一些。

14.掌跟试验病人仰卧,下肢伸直,足跟放在检查者的掌面上。正常情况下,足直竖在掌面上。如有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截瘫患者髋关节松弛时,则足尖向外侧呈外旋位。

15.屈膝屈髋分腿试验病人两下肢屈曲外旋,两足底对紧,自动将两下肢外展外旋。如患有股内收肌痉挛,则大腿不易完全分开,被动分开即产生疼痛。

16.足跟叩击试验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用一手将患肢抬高30度左右,另一手以拳击其足跟,如髋关节处发生疼痛,为阳性,说明髋关节有病变。

17.屈髋挛缩试验病人仰卧,尽量屈曲健侧大腿到腹壁,腰椎紧贴床上,并固定其骨盆。患髋若不能伸直则为阳性,说明该髋有屈曲挛缩畸形。

18.髋关节过伸试验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压住其骶后部固定骨盆,另一手提起患侧小腿,使患侧髋关节过伸,一般可达10—15度。如髋关节或骶髂关节有病变,则不能后伸,若用力后伸,则骨盆也随之抬起,臀部疼痛,即为阳性。髋关节早期结核,此征比屈髋挛缩试验出现得早。

19.跟臀试验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握住其踝部,使其足跟接触到臀部,这时大腿前肌群牵拉骨盆,使之前倾。如果腰骶关节有病变,则出现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

20.梨状肌紧张试验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用力使患肢作髋内旋,病人作对抗外旋,臀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21.弓弦试验病人坐在椅上,上身挺直,小腿自然下垂。检查者将其患侧小腿逐步抬高伸直,到病人感到下肢有放射痛时即停住。然后以另一手挤压其膕窝正中(胫神经部位)。如放射痛加剧,并向腰部放射,即为阳性。说明坐骨神经根受压。

22.髂胫素挛缩试验病人侧卧,靠床面的下肢屈曲,使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检查者提起伸直的靠上方的大腿,极度外展,保持和躯干在同一平面上,然后放手让其自然落下。正常时,上腿落在下腿的后面,如上腿下落不能超过躯干中轴(在下腿前面)或不能触及床面,说明髂胫素挛缩。

23.单腿独立试验病人直立,背向医生,先使健侧腿直立,患侧腿抬起,若患侧骨盆向上提起,为阴性。在使患侧腿直立,健侧腿抬起,若健侧骨盆下降,为阳性,表示髋关节病变或臀中、小肌功能障碍。

24.髂、坐骨结节连线病人侧卧,患侧在上,屈髋至90—120度,将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成一线。在正常情况下,大转子的尖端应在此线以下,最多不高过此线1厘米。超过以上限度时,应认为大转子已向上移位,常系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神经功能检查主要是系统检查有关的主要神经

1.反射腰腿痛以踝反射、膝反射、划趾试验(巴彬斯基征)最为重要。例如,腰腿痛由于脊髓肿瘤引起时,划趾试验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侧踝反射常常减弱或消失。一般腰4神经根受压则膝反射减弱;腰5神经根受压则拇趾跖屈力减弱;骶1神经根受压则踝反射减弱。

2.感觉检查痛觉、触觉有无减弱或过敏。足背及下肢外侧感觉减弱是腰5骶1神经根受压的体征之一。背部感觉过敏是某些内脏疾病牵涉性疼痛的表现。

(分类)腰痛的分类及其机理比较复杂,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目前常用的分类如下;

非脊柱组织病变的腰背痛

1.盆腔内生殖器病变如子宫后倾及盆腔炎,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小腹胀痛,还兼有腰腿痛的症状;妇女怀孕4—5个月或分娩前可出现腰腿痛,但产后大多自行消失。

2.泌尿系统病变如尿路感染、结石、肾炎、肾结核等疾病均可有腰腿痛的症状,但其主要特点是排尿功能障碍,如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中有红百细胞,全身发热等症状。

3.循环系统病变如腹主动脉瘤,除有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见下肢循环障碍。

4.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炎、坐骨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此外,内脏疾患,如胃溃疡、胃下垂、胆囊炎等都可引起牵涉性腰背疼痛。

(二)脊柱组织的病变引起的腰背痛

1.外伤性如骨折、脱位、韧带、筋膜、肌肉等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症等。

2.先天畸形如隐性脊柱裂、第五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滑脱、先天性脊柱侧弯等。

3.退行性病变脊柱或骶髂增生性关节炎。

4.姿势性包括非脊柱性侧弯及脊柱性侧弯两类。

5.感染或与感染有关的病变特异性感染如结核,脊柱结核多见下胸椎有成角畸形。非特异性感染,如化脓性脊柱炎,起病急骤,高热,白细胞值升高等。病灶型,如强直性脊柱炎,起病缓慢,从腰骶或骶髂部开始,整个脊柱形成均匀性弯曲,强直畸形。

6.新陈代谢性软骨病、糖尿病等。

7.内分泌性副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睾丸素缺乏可使骨折脱钙,较重者腰椎成楔形变。前者多见于青壮年,后者多见于老年人肝肾不足者。

8.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大部分属良性,如脊柱血管瘤等。继发性脊柱肿瘤大部分是癌症的转移,多见于老年人。

9.精神性或原因不明性

本节讨论的主要是外伤性或与外伤有关的腰腿痛。腰椎骨本身病变,如腰椎结核、化脓性脊柱炎、肿瘤等引起的腰腿痛,不易推拿治疗,不在讨论范围内,应予鉴别排除。

肩部检查

肩部与颈部相邻,一处有病常互相影响,检查时要注意。复杂的病例,左肩痛要排除心脏疾患,右肩痛要排除肝胆疾患,

肩部必须作两侧对比检查,检查时两肩都要裸出。病人取坐位,面向光源,检查者坐在病人对面。

(一)望诊观察两肩外形是否对称,高低是否一致,有何畸形。肩关节的肿胀较轻时不易看出,正常锁骨的外下方凹陷,肿胀时则该处平满或膨隆。

斜方肌瘫痪表现平肩;前锯肌瘫痪的病人向前平举上肢时表现翼肩;三角肌瘫痪者,肱骨因重力下垂而有半脱位。肩关节创伤性脱位,肩峰突出形成方肩。

(二)触诊注意局部皮肤温度,有无肿胀,硬度如何。如系肿物,要检查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何。

肩部疼痛的检查在触诊中是极重要的。首先寻找压痛点,确定压痛点后,就可大致判定出解剖位置。例如,压痛点在肩峰前下方,就可推知是小结节附近的病症;压痛点在肩峰外侧,则可能是大结节附近的病症。再根据病变部位的肌肉组织,进一步检查有关肌肉自动和被动运动时有无疼痛,这样就可以找出病灶的位置。

(三)肩部功能检查病人站立或坐位,先作主动运动。检查时要注意其运动方式、幅度、有无疼痛、受限,尤其注意其肩胛骨的动态,必要时应固定其下角,再检查其运动。

肩关节运动,共分三组六个动作。

中位:即立正姿势。但在内收和旋转时,肘关节应屈曲90度,以便观察其运动幅度。

屈:即上臂前平举,可达90度。应注意病人是否以躯干后仰姿势使其上臂达到水平位的假动作。

伸:即上臂后伸,约达45度。

外展:向两侧平举,可达水平位,即90度。

内收;肘部可达人体正中线。

内旋:屈肘位时,前臂可与腹壁或背部相贴,约70—90度。

外旋:屈肘位时,前臂可向外旋动约45度。

上举:上举不是肩肱关节运动,而是肩胛骨旋转运动的结果。肩关节前屈或外展90度,以后继续向上的动作皆为上举动作。

肩关节被动运动检查的方式、幅度、病人体位等皆与检查其主动运动相同,仅是病人自己不用力,由检查者扶其上臂作肩部的各项活动。检查时应固定其肩胛骨。

临床常用试验

1.肩关节外展试验病人站立位。检查者立于其前,双手按在其肩上,监视其肩胛骨的代偿情况。然后,病人从中位起,主动作肩关节外展运动,直至上举过头,并及时说明外展何时开始肩痛,何时停止疼痛。检查者应注意其疼痛时的外展角度。

外展时肩部疼痛可有下列几种可能:(1)如肩关节只能轻微外展,并引起剧痛者,可能为肩关节脱位或骨折。(2)肩关节周围炎时,从外展到上举过程皆有疼痛。(3)外展开始时不痛,越近水平位时肩越痛,可能为肩关节粘连。(4)外展过程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可能为三角肌下滑囊炎。(5)从外展到上举60—120度范围内有疼痛,超越此范围时反而不痛,可能为冈上肌肌腱炎。(6)外展动作小心翼翼,并有突然疼痛者,可能为锁骨骨折。

2.搭肩试验正常人手搭在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以靠紧胸壁,本试验阳性时有下列三种情况:当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靠紧胸壁;当肘关节紧靠胸壁时,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手搭肩和肘靠胸壁均不可能。搭肩试验阳性者为肩关节脱位。

3.直尺试验正常人肩峰和肱骨外髁不能同时与一根直尺相接触,因为肱骨大结节在肩峰与肱骨外髁连线之外。如果直尺两端同时能接触肩峰与肱骨外上髁,则为阳性,证明肱骨上端向内移位,可能是肩关节脱位或肩胛骨颈部骨折。

4.肱二头肌长腱试验病人屈肘至90度,检查者用力前旋病人前臂,嘱病人抗阻力后旋前臂,此时如在肱骨结节间沟部疼痛,即为阳性,表示肱二头肌长腱在结节间沟部有肌腱炎或腱鞘炎。

5.上臂外展外旋试验病人主动作上臂外展外旋活动,在肱骨结节间沟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表示肱二头肌长腱在结节间沟部有肌腱炎或腱鞘炎。

6.上臂外展后伸试验病人主动作上臂外展后伸活动,肩前喙突部疼痛,即为阳性,表示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7.肱二头肌肌腱反射检查法将病人前臂屈曲成90~100度,医者左手托该臂肘部,左拇指置肱二头肌肌腱上,右手持叩诊锤叩击拇指,病人前臂屈曲。反射中心在颈髓5—6。

8.肱三头肌肌腱反射检查法病人前臂屈曲成90度,医生以左手托该臂肘尖,用叩诊锤直接叩击尺骨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前臂稍有伸展。反射中心在颈髓6—7.

肘部检查

(一)形态检查两肘裸出,双侧对比检查。因人体胖瘦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不做对比难以判断有无肿胀或变形。然后测出携带角(或称外偏角),正常为5—15度,一般女性比男性度数大。如有肘部肿胀者,首先检查是关节内还是关节外。如是关节内,则肿胀在尺骨鹰嘴的两旁。因关节伸侧软组织较薄,屈侧肌肉较厚,所以肿胀不表现在屈侧而在伸侧。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大结节、肱骨小头及尺骨小头三点成一直线。肘关节各骨端的位置不正常,常可利用肱骨内髁、外髁和鹰嘴三点作标志检查。

(二)功能检查肘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屈伸幅度约150度。即屈约30度、伸约180度。如超过180度即为过度后伸。

前臂的旋转运动,是桡骨围绕尺骨旋转。中位,即肘关节屈曲90度,拇指朝上掌心向内。旋前,即掌心朝前,拇指向内。旋后,即掌心朝后,拇指向外的运动方向。

对肘关节的屈伸和旋转动作的检查,如果检查神经麻痹或肌腱疾病时,需作主动运动;如果检查骨关节疾病时,只作被动运动即可。检查疼痛时,需作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结合检查。

屈伸活动障碍,主要为肱尺关节的病变。旋转障碍,主要为桡尺关节的病变。

检查旋转运动时,肘关节必须靠紧胸壁并与对侧对比检查,否则肩的活动可以部分代偿,这一点应该注意。

(三)疼痛检查首先确定压痛点。压痛往往是X线片上寻找病灶的指针。如果压痛点和X线的变化部位一致,诊断即可成立。如果不一致,则应再找其它原因。若主动伸肘痛,被动屈肘痛,则可推知为肱三头肌的疼痛;反之,若主动屈肘痛,被动伸肘痛,则应考虑为屈肌群或关节囊的屈侧病变。同样,被动旋前,主动旋后若有疼痛,则考虑为旋后肌群的病症。此外,对自诉肘关节痛的病人,要注意检查臂丛神经和颈椎以及肩部。

临床常用检查

1.网球肘试验又称屈肘屈腕前臂旋前伸肘试验。前臂旋后位,伸直肘关节,病人肘部不痛;前臂旋前位,腕关节屈曲后再伸肘,引起肱骨外上髁处剧痛者,即为阳性。本试验阳性者,说明可能是肱骨外上髁炎。

2.抗阻力屈腕试验医生用力使患肢伸腕,病人则主动用力屈腕与医生作对抗用力,若肱骨内上髁疼痛,即为阳性,说明可能是肱骨内上髁炎。

3.伸肘试验将患侧手放在头颈上,然后令病人主动伸直肘关节,不能自动伸直者为阳性,说明鹰嘴骨折。

腕及手部检查

(一)形态检查对比检查两手与两腕,观察有无畸形、肿胀、异常动作等,并作具体记录。

1.畸形桡骨远端骨折,常呈现银叉状畸形。尺桡远侧关节脱位,尺骨茎突向背侧或尺侧凸出。非急性损伤的常见畸形为神经、血管损伤所致。桡神经损伤后,出现腕下垂。正中神经损伤后,拇指不能作对掌动作,拇指和食指不能弯曲,大鱼际萎缩,成猿手畸形。尺神经损伤后,拇指不能内收,其余四指不能作内收和外展运动,第四、五手指指掌关节不能屈曲,远端关节不能伸直,骨间肌、鱼际肌萎缩,成爪形手。

2.肿胀注意肿胀和肿块的部位和范围。鼻烟窝处饱满多为舟状骨骨折。两侧腕及近侧指间关节呈对称性梭形肿胀,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沿肌腱的肿胀为腱鞘炎或肌腱周围炎。腕部局限性肿块,稍能顺肌腱的垂直方向移动,但不能与其平行移动,通常为腱鞘囊肿。

3.异常动作手指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震颤性麻痹、慢性酒精中毒等。震颤麻痹,震颤在运动时减轻,静止时加重。如震颤轻微,检查时可叫病人闭眼,双手前平举,在其手背上放一张纸,即可见到纸明显抖动。

(二)功能检查正常腕关节掌屈50—60度,背伸30—60度,外展15—20度,内收30—40度。两腕的屈伸活动范围可用对比法测量:先将两手指及两掌相贴,两腕充分背伸,对比其角度;然后再使两手手背相贴,双腕充分掌屈而对比之。如果一侧运动受限即可明显测出。

腕及手部的功能检查多数需作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检查。掌筋膜挛缩,可引起手指(多见于4、5指)进行性无痛性屈曲畸形,屈腕时,手指不能伸直,能摸起挛缩的掌筋膜如紧带状。“扳机指”是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特征,掌指关节掌侧有压痛及硬结,弯曲或伸直手指时,患指突然停留在半弯曲的状态,不能在屈曲或伸直,需用力或用另一手帮助扳动患指,直到“格嗒”一声,并感到疼痛才能完成屈曲或伸直动作。

(三)疼痛检查因手部软组织较少,所以,检查出压痛点对确定病灶有重要意义。如鼻烟窝是腕舟骨的压痛点;桡骨茎突是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长肌腱鞘炎的压痛点;正中神经在腕管的正中,掌长肌腱的直接下方。

临床常用试验

1.握拳试验患手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主动或被动向尺侧屈腕,引起桡骨茎突处疼痛为阳性。系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桡侧伸腕肌腱摩擦试验检查者握住患肢前臂腕上部,手掌放在前臂桡侧背部,病人主动作握拳及放拳的连续动作。如掌下有明显摩擦声则为阳性。系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

3.卡纳夫氏征尺侧滑液囊的最大压痛点在小鱼际处,距掌横纹约2~3厘米处。

髋部检查

(一)形态检查

1.站位检查观察髋关节有无挛缩,大腿有无内收、外展或内外旋转畸形,有无下肢短缩或增长。

从病人前面观察两侧髂骨是否在一水平线上。例如,右髋有外展畸形,侧站立时骨盆向右倾斜,同时并有代偿性的腰脊柱左突。凡遇这类畸形时,应鉴别是原发的,还是代偿性的。

注意臀部是否向后方凸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可见臀部后凸。髋关节后脱位或屈曲挛缩,腰椎有代偿性前凸。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见臀部向侧方突出加宽,同时会阴部亦加宽。要注意两侧臀皱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及有无臀肌萎缩。

2.仰卧位检查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时,患肢均呈外旋畸形(多合并有短缩),但后一种骨折在大粗隆处有肿胀及压痛。髋关节后脱位,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伤肢缩短,且在臀部可摸到股骨头,髋关节前方触诊有空虚感。髋关节前脱位时下肢外展、外旋,在耻骨或闭孔部可触到股骨头。

腹股沟韧带的中点向外向下各2.5厘米处,相当于髋关节的前方。髋关节有化脓性感染或结核时,髋前方有肿胀、饱满感及压痛。

(二)疼痛检查闭孔神经的感觉支,一支支配髋关节囊,另一部支配膝关节的内上方皮肤。如果病变侵犯髋关节囊时,病人常自觉有膝痛。因此,有膝痛的病人应先检查膝关节,同时还要系统检查髋关节。

压痛点的确定有利于病灶的诊断。检查时,病人仰卧,检查者的两拇指用同样力量压迫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向外向下各2.5厘米处。因为此处是股骨颈和关节囊的前方,所以当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有炎症时,此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外侧大转子的浅压痛,往往是大转子滑囊炎的症状。

髋关节的活动痛也必须一面检查一面分析,以判定其疼痛的确切位置。一般在轻度旋转时即出现疼痛,多由于关节面的不平滑所引起。强度旋转,软组织被牵拉,所以肌肉、筋膜有病也能引起疼痛,这时结合压痛部位和旋转方向,就可以推测是哪一侧软组织受牵扯引起的疼痛。检查旋转有两个体位:一为髋关节的伸直旋转,检查关节面有无摩擦痛。如果轻微旋转仍有疼痛,则证明是关节面的摩擦痛,可以排除髂腰肌的牵扯痛。常见的止于股骨小转子的髂腰肌的急、慢性炎症,则必须作屈曲位旋转。因为髋关节伸直能使髂腰肌紧张,如果稍有旋转就更使髂腰肌紧张起来。此时的旋转痛并不代表关节面的摩擦痛。所以不能伸直的髋关节并不一定为髋关节本身的病变,这时如果检查屈曲位无旋转痛,就可以排除关节内病变,而怀疑是软组织挛缩所引起的关节外的病变。

髋关节是负重关节,反复轻伤或老年退化,极易发展成为骨关节炎。其疼痛特点是:行走开始痛,稍走反觉减轻,稍多走,由于机械摩擦发生的刺激而疼痛加重。此时休息后在重新行走,则疼痛剧烈。

(三)功能检查髋关节有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的活动功能。髋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屈曲为130—140度;后伸10—30度;内收20—30度;外展45—60度;内旋30—45度;外旋40—50度。

膝部检查

形态检查

1.站位检查正常人立正姿势时,两膝两踝皆能靠拢。如站立时两侧股骨两侧髁靠拢,两内踝分离,即为膝外翻;如站立并足时两内踝靠拢,两膝分离,即为膝内翻。

正常膝于正中位时,下肢轴线通过髌中央。膝内翻者,下肢轴线通过髌的外侧;膝外翻时,下肢轴线通过膝和足的内侧。正常的膝有一定的内翻和外翻范围。外翻角正常在10度以内,或标准站立位,两膝相靠时,两内踝间距小于3横指(一般立正姿势时,不超过一拳宽度)。内翻程度,在正常标准站立位,两内踝相靠时,两膝间距不大于5厘米,过大即为膝内翻。

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常见于佝偻病、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软骨发育不良等引起的骺板生长不等齐,以及大骨节病等。膝外翻也可见于肥胖性生殖无能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当站立时,膝关节呈明显的过伸状态,称为膝反张。常见于小儿麻痹症、膝十字韧带完全断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麻痹、严重的膝关节风湿性关节炎或结核的后遗症等。

2.仰卧位检查两膝伸直,观察关节内、外有无肿胀。慢性滑膜炎(包括结核性)触之有柔韧肥厚感,可两侧对比。股骨下端、胫骨上端的肿瘤则是坚硬感,而且不能移动。关节内积液的肿胀,有波动感,如以一手压迫髌上囊将液体挤入关节腔,以另一手的手指反复地压迫髌骨,可感觉髌骨有漂浮现象。髌前滑液囊的积液与关节不通,故无浮髌现象。

观察肌肉有无萎缩及张力状态,特别是股四头肌内侧头,可在同一水平位测量两个腿周径对比观察。除此以外,还需注意小腿有无静脉曲张和浮肿。

3.俯卧位检查注意膕窝部有无压痛及肿物。膕窝囊肿是常见的疾患。检查囊肿的大小、硬度,有无压痛、活动以及与哪一肌腱有关,是否与膝关节相同(即有无传导性波动)。俯卧检查膝关节后面,常被忽略,必须注意,以防止漏诊。

(二)疼痛检查膝关节伸直时产生疼痛的原因,是由于肌肉和韧带的紧张引起关节面的压力加大所造成。此种疼痛可推测为关节面负重部的病变。如果最大屈曲时胀痛,可推测是由于股四头肌的紧张,膝上囊内液体压力高或肿胀的滑膜被挤压而产生的感觉,这是关节内有积液的表现。简言之:伸直痛是关节面的病变,屈曲痛是膝关节水肿或滑膜炎的表现。

使膝关节向内翻时,外侧疼痛是外侧软组织(如外侧副韧带)的牵扯痛:使膝关节向外翻时,内侧疼痛是内侧副韧带的疼痛。当膝关节处于向外翻的压力下,并作膝的伸屈动作时,若产生外侧疼痛,则证明股骨外髁或外侧半月板有摩擦痛。反之,内翻同时有屈伸痛者,则病变在股骨内髁或内侧半月板。

骨关节炎或大骨节病的疼痛特点是:走路开始时痛,稍走数步,症状缓解,走路过多胀痛有复增。

膝关节表面软组织较少,压痛点的位置往往是病灶的位置。所以检查压痛点对定位的诊断有很大意义。髌骨下缘的平面正是关节间隙,关节间隙的压痛点可考虑是半月板的损伤处或有骨赘之处;内侧副韧带的压痛点在股骨内髁结节处;外侧副韧带的压痛点在腓骨小头上方的索条上;胫骨粗隆上方的压痛点,则反映了髌韧带的病灶;髌下脂肪垫的病变,压痛点在髌韧带两侧;髌骨上方的压痛点代表髌上囊的病灶。

另外,膝关节的自发痛,对小儿要仔细检查髋关节。如果膝关节自发痛非常剧烈,可考虑是否为肿瘤,因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三)功能检查先查自动运动,后查被动运动,并对比两侧运动幅度。如有疼痛,应注意疼痛出现的角度和部位。

中位:即膝伸直位,髌骨朝前。为0度。

屈:即小腿后部与股后部相贴,约120—150度。在下蹲位时观察较为清楚。

伸:在站立位较清楚,一般可伸直0度。有的可有轻微的过伸运动,约为5—10度,尤其是女性。

旋转:当膝关节屈曲时,可有轻微的内旋和外旋运动,各约10度左右。

膝关节被动运动检查:

伸:病人仰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压住股骨下端;另一手抬起小腿,使膝伸直或过伸。

屈:可用跟臀试验。或用仰卧位,病人屈膝屈髋。检查者一手固定其大腿下端;另一手推压小腿下段,使屈膝,直至足跟碰到臀部为止。

膝关节运动受限,主要见于膝内疾患,尤其是炎症或外伤;膝关节外的疾患对膝关节运动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膝关节运动度增大,可见于膝关节骨性结构破坏或压缩性骨折、膝关节韧带断裂、关节囊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等。

临床常用试验

1.刮髌试验又称指甲试验。如髌骨骨折时,用拇指甲背面,在髌骨表面从上向下划过,可触及缩小的骨折间隙。此试验也可用于其它皮下骨折的骨折线检查。但如局部明显肿胀,则骨折线不易触及。

2.浮髌试验检查膝关节积液时,病人平卧,患肢伸直放松。一手将髌骨上方的髌上囊内液体挤入关节腔,另一手食指按压髌骨,一压一放,反复数次。如关节腔内有积液,则食指可感到髌骨叩击于股骨髌面的冲击感。

如关节腔内多量积液,则按压髌骨时有明显的浮动感。膝关节结核者,因关节软骨破坏和滑膜肉芽增生,故试验时有犹如将髌骨压在平绒上的柔软感。

3.半蹲试验病人以患足站立并逐渐下蹲,如有髌骨软骨病,则会出现膝痛、“膝软”的感觉。

4.侧向运动试验此试验为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或断裂的方法。也可用于指关节。检查外侧副韧带的方法是:大腿向外推,小腿向内拉;检查内侧副韧带:大腿向内拉小腿向外推。使侧副韧带牵张。则侧向运动时患侧疼痛。如侧副韧带断裂,则关节明显松动并有侧向运动,膝关节似有被拉开和合拢的感觉,换侧并有剧痛。

5.研磨试验此试验为鉴别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破裂的方法。病人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度。由助手将大腿固定不使转动。检查者两手握住患足,按顺序分别作下列三个试验。

(1)旋转试验:将小腿向内外旋转,侧副韧带扭伤或半月板破裂都可能产生疼痛。

(2)研磨试验:先将小腿向下压,使侧副韧带松弛而半月板呈受挤压状态,然后旋转小腿。如果半月板损伤,则会出现剧痛;侧副韧带如有损伤,此时不会疼痛。

(3)提腿旋转试验:先将小腿提起,然后在旋转。此时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如有损伤,则旋转时会引起剧痛;而半月板因关节间隙增宽不受挤压,故旋转时不痛。

内侧副韧带撕裂时,常合并内侧半月板破裂或移位。

6.半月板移位检查法(费希尔氏试验)病人坐位,小腿自然下垂。检查者以拇指压在膝眼处,另一手旋转小腿数次,有时可触及一鞭条状的半月板碎片在拇指下滑动。

7.麦克茂来氏试验为检查半月板是否损伤及定位的方法。病人仰卧,患肢屈膝屈髋,检查者一手握其足部,另一手压住膝部固定大腿。检查内侧半月板时,将小腿内收外旋,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此时如膝关节内侧疼痛或有响声,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检查外侧半月板时,将小腿外展内旋后再伸膝,注意膝关节外侧是否疼痛或有无响声。膝关节伸直角度越大时出现疼痛或响声,说明其损伤部位越近半月板前缘。

8.膝过伸试验病人仰卧,患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压住膝部使膝过伸。此时半月板前缘受股骨与胫骨挤压,如其前角有损伤,则膝关节的前缘处出现疼痛。

9.抽屉试验膝关节内交叉韧带断裂后,胫骨可发生前后脱位,称为抽屉征。检查方法:病人仰卧,患膝屈曲90度,检查时固定其足不使移动。先将小腿上端放在正常的位置,然后再检查,否则可能产生前后抽屉征完全相反的错误结论。将小腿向前拉或向后推。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动,即为前抽屉征阳性,说明前交叉韧带断裂;如小腿上端能向后推移,即为后抽屉征阳性,说明后交叉韧带断裂。

踝及足部检查

(一)形态检查对比观察两足外形和小腿发育状况,测量腓肠肌部周径,并与健侧对比,检查有无肌萎缩。腓肠肌发育状况与踝部功能是有密切联系的。

先从前面检查,正常胫骨轴线通过拇趾与第二趾之间。如果轴线落于拇趾胫侧,则证明有前足外展畸形。

从腓骨侧观察脚的侧面,腓骨长轴正好分割足外缘(足趾不算在内)总长的后三分之一。从后面检查小腿的正中线与足跟纵轴是否一致,若跟骨轴线落于中线之外侧为外翻足。从跖面检查,足长轴与两踝连线所交成的正常角度不是90度,而是95度,前足长轴向胫侧倾斜5度左右。两线交成直角者,即为前足外翻畸形。

足的基本畸形有六种:

1.马蹄足(又称:尖足、垂足)立位持重时,足跟悬起,不能着地。

2.仰趾足或跟足与马蹄足相反,足跟着地,足尖翘起,或足尖不能充分着地。

3.内翻足足长轴不变,从后看足跟向胫侧移位。

4.外翻足足长轴不变,从后看足跟向腓侧移位。

5.扁平足足弓消失。立位足弓的顶点舟状骨可以接近地面。

6.高弓足或凹足与扁平足相反,足弓过高。

临床实际多数是2—3种畸形合并存在。常见的畸形足有:马蹄内翻足、扁平外翻足、爪形足(高弓足与仰趾足同时存在)。

足弓正常与否是代表走路功能的标志,因此检查足弓也十分重要。足弓测定一般用“印足迹法”最为方便。即把病人两足跖面搽上白粉,嘱其在地面行走,从印在地面上的足迹,可判断足弓是否正常。正常足弓所印足迹如月牙形,内侧缺损;平足的足印足底完全着地,甚至还向内侧凸出;高弓足的足印前后断开,或少部分相连。

足趾畸形中,常见的有拇外翻和锤状趾。

(二)疼痛检查足部软组织较薄,往往压痛点就是病灶的位置。根据压痛点的位置,可估计疼痛在某一组织,然后再作自动和被动运动所引起的疼痛,就可基本确定疼痛发生的部位。如压痛点在外踝,踝内翻时外踝痛,而外翻时无痛,则可推断病变在外踝的韧带上。

跟骨上的压痛点对诊断十分重要。如果压痛在跟腱上,可能是腱本身或腱旁膜的病变;在跟腱的止点处,可能是跟腱后滑囊炎;在跟部后下方,可能是塞渥氏病;在跟骨的跖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棘或脂肪垫的病变;靠前面可能是跖筋膜的病变;跟骨本身病变的压痛点在跟骨的内外侧。但在跟骨两侧有压痛,且靠近内、外踝的直下方,则可能是距下关节病变,这时再检查内、外翻的动作,根据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即可证实。

(三)功能检查检查足部各关节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检查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另是了解肌力状态。前者用被动方法,后者检查自动运动。

踝关节(胫距关节)的活动有两种:

1.背伸从中立位(从侧面看足长轴与胫骨轴成直角位)起算,背屈约35度。自动背屈运动是用以检查胫前肌和伸趾肌的。

2.跖屈从中立位起算,足向跖屈约45度。自动跖屈运动是用以检查腓肠肌和屈趾肌的。胫后肌也有协同作用。

距下关节(跟距关节)的活动有两种:

1.内翻跟骨向胫侧移位,而足长轴不变称内翻,正常可达45度左右。自动内翻运动是用以检查胫后肌的,但胫前肌也有协同作用。

2.外翻足长轴不变跟骨向腓侧移动称外翻,正常约达20度左右,显然比内翻度数小。自动外翻运动是用以检查腓骨长、短肌的。

跖趾关节的运动有两种:

趾背屈伸趾肌的收缩。

2.趾跖屈屈趾肌的收缩。

临床常用试验

1.跟腱偏斜症正常站立位,跟腱长轴应与下肢长轴平行。扁平足时,跟腱长轴向外偏斜。

2.足内、外翻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将踝关节极度内翻或外翻,如同侧疼痛,提示有内或外踝骨折可能,如对侧痛则多属副韧带损伤。

3.踝反射(跟腱反射)患者卧位、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屈曲,医者一手推足底,使踝关节略背屈,另一手用叩诊锤轻叩跟腱,其反应是足跖屈。如不易引起时,可让患者跪在床边,医者一手推足底使其背屈,另一手用叩诊锤轻叩跟腱。其反射中心在S1,2。

4.踝阵挛常与跟腱反射亢进同时存在。患者仰卧,髋、膝关节微屈,医者用手托住患者腘窝,另一手握足,骤然背屈踝关节,并持续压于足底,阳性者可见到同侧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出现节律性的持续收缩。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5.划足底试验(巴彬斯基氏征)检查时用钝尖物轻划患者足底外缘,由后向前。阳性者拇趾缓缓背屈,其它各趾轻度外展,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6.弹趾试验轻叩足趾的基底部或用手将足趾向背面挑动,如引起足趾跖屈为阳性,提示有锥体束损害。

























4









献花(0)
+1
(本文系才让桑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