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住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儿_科_疾_病_诊_治
2012-06-16 | 阅:  转:  |  分享 
  
儿科疾病诊治特点一、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子胎儿娩出前,共40周(所谓十月怀胎),胎儿的周龄即胎龄。
妊娠早期12周,受不利因素影响易致先天畸形或夭折(流产);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16周);妊娠后期29周至40周(12周)。2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新生儿早、中、晚期)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生后7天。一、小儿年龄分期3.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其中包括了新生儿期。此前为生长发育最迅速时期每日需要的总热量、总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
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发生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腹泻等疾病。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都会传染;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4.幼儿期:自满1周岁至3周岁。一、小儿年龄分期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至6-7周岁。此期应防范发生传染病和感染性疾
病、意外事故和中毒等。6.学龄期:自6-7岁自青春期7.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
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此期开始与结束年龄可相差2-4岁,体格生长再次加速,出现第二个高峰。二、儿科学(Pediatrics
)的概念及分类是一门研究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与促进身心健康的医学科学。儿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发发育儿科学(d
evelopmentalpediatrics)预防儿科学(preventivepediatrics)临床儿科学(clini
calpediatrics)(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神经、肾脏、内分泌、传染病、急救医学、康复医学、新生儿学、围生期医学、青
春期医学等)三、儿科学特点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不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还有更明显的年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
掌握各年龄期的特点时分重要;机体免疫发育尚不完善,预防医学在儿科学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学习儿科学和儿童疾病防治工作中都不可将
小儿视为成人的缩影。三、儿科学特点(一)基础医学特点:1.解剖:出牙、颅骨骨缝、囟门、肝脏、扁桃体、心脏……熟悉小儿正常解剖
和发育规律,才能准确诊断是否存在异常。2.生理生化:不同年龄小儿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象、体液免疫等
,肾脏暂时不成熟、消化吸收功能相对不成熟,很容易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腹泻。掌握不同年龄小儿的生理生化特点,才能作出正确诊断与处
理。三、儿科学特点:3.免疫:小婴儿生理免疫低下容易患感染性疾病。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IgG尚未消失之前还某些传染
病的机会较少,母体IgM、IgA不能通过胎盘,因此小婴儿易患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般在6-7岁时,小儿自行合成I
gG的能力才达成人水平。三、儿科学特点:4.病理:对治病因素所致的病理反应与成人不同,如VitD缺乏在婴幼儿可引起佝偻病,成人
则为骨软化病;肺炎球菌所致肺炎,在小婴儿导致支气管肺炎,年长儿和成人则导致大叶性肺炎。三、儿科学特点:(二)临床特点:1.疾
病谱:新生儿疾病以先天性疾病及高胆红素血症为多见,婴幼儿有高热惊厥,小儿肿瘤以白血病多见,心血管疾病则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2.
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快、易反复、且变化多端,感染性疾病易发展成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有缺乏典型症状,容易造成漏诊。三、儿科学特点:
3.诊断:小儿一般不会主动诉说病情或不能正确描述症状。儿科医师对不同年龄的同一症状所考虑的诊断往往有很大区别,以小儿惊厥为例,发
生在早期新生儿时,首先要考虑产伤、HIE和/或颅内出血;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则首先考虑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chu)搦(nuo)症或热
性惊厥;发生在年长儿时则要想到癫痫。必须考虑辅助检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三、儿科学特点:4.治疗:剂量随年龄而异,有些治疗方法
为小儿所特有,如蓝光与换血为治疗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性病特有方法;液体疗法的定性(成分和张力)、定量、定速(如果20滴=1ml
±0.1ml;则滴数/分钟×3=ml/每小时);积极处理并发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三、儿科学特点:5.整体(全
身)观念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体温
>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1kPa=7.5mmHg);白细胞计数>
12×109或<4×109,或成熟粒细胞>10%。三、儿科学特点:5.观察6.护理7.治疗的依从性和可操作性8.预后:起
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后遗症少!三、儿科学特点:(三)疾病预防特点:1.计划免疫(时机、针次、反应、效果、适应症及禁忌症)
2.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筛查3.源于儿童时期的成人疾病的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4.儿童心理卫生四、儿科疾病诊治特点(
一)病史询问:病史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病史供诉者通常不是患儿本人,病史的客观性取决于病史供诉者与患儿相处的时间、爱心、责任心、
文化素养及表达能力,有些病史是供诉者自以为是的主管判断。比如患儿烦哭症状家长的主诉却是“腹痛”;喉中痰鸣音症状家长的主诉是“脖子里
有痰”。患儿自己供诉的病史会受到成年人的暗示和诱导;限于患儿的知识和经历,患儿可能用如“腹痛”代表身体的很多不适。四、儿科疾病
诊治特点现病史的内容和意义:个人史(孕期情况、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生活史)的内容及意义:既往史(平素健康
状况及疾病史、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输血史、药物、食物、接触物过敏史)内容及意义:家族史的内容及意义:四、儿科疾病诊治特点(
二)体格检查(不同年龄儿童解剖发育特点):首先观察一般状况(麻衣相)可初步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具体内容:发育与营养、精神状
态、面部表情、反应等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律、神志皮肤及浅表淋巴结头部(头颅、面部及眼神、眼耳鼻、口、咽)颈部四、儿科
疾病诊治特点胸廓:鸡胸、漏斗胸、肋骨窜珠、三(四)凹征肺脏:心脏腹部(怎样检查压痛?)脊柱四肢:肛门和外生殖器:四
、儿科疾病诊治特点(三)辅助检查(必要性与可行性):1.血常规的特点2.血碱性磷酸酶AKP(四)诊断及诊断的依据,鉴别诊断
及鉴别诊断的依据(五)治疗:对因、对症、支持给药途径、剂量、频度、携带、口感、依从性、可及性:五、小儿疾病常见症状及对策1
.发热:正常人体表温度(腋下)36-37℃,体表体温超过37℃为发热,37.3℃﹤低热﹤38℃,38.1℃﹤中等度发热﹤39℃;3
9.1℃﹤高热﹤41℃;超高热﹥41℃。发热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有利于调动机体免疫反应,但体温超过39.℃,会诱发小儿惊厥(抽搐或
抽风),常用退热方法:药物(肌肉注射、口服、敷贴、肛门给药),两次之间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九、小儿疾病常见症
状及对策2.腹泻:大便次数、性状、伴随症状、止泻否?3.腹痛:时间、表情、精神、伴随症状等,止痛否?4.呕吐:时机、方式、内容、伴随症状等,止呕否?5.头痛:表情、伴随症状,止痛否?6.皮疹:部位、数量、形状、手感、手压皮肤颜色变化情况,是否伴随皮肤瘙痒或烧灼样疼痛?水疱是否挑破?怎样搽药?7.关节或肌肉疼痛:与运动和气温的关系、有否疼痛部位红肿热痛?学习不够精深,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聆听!谢谢!
献花(0)
+1
(本文系心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