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发酵床养殖标准(安徽地方标准)
2012-06-19 | 阅:  转:  |  分享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127—2010

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

2010-04-12发布2010-05-12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1127—2010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蚌埠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蚌埠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玉刚、许百年、谢俊龙、聂海生、张怀平、张银根。



DB34/T1127—2010

1

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发酵床养猪的场址选择、场区规划、猪舍建设、土著菌采集培育、垫料配制、发酵床

管理、饲养管理、防疫、消毒与档案记录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育肥猪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规程

GB16549-1996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T17824.1-2008规模猪场建设标准

GB/T17824.2-2008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GB/T17824.3-2008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J39-1990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525-2002有机肥料标准

NY/T883-2004微生物菌剂标准

NY884-2004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规程

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

NY5032-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34/T777-2008安徽省种猪场建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发酵床养猪技术

通过采集土壤中的有益土著微生物菌落,对其进行选择、培养、检验、扩繁,形成土著微生物原种,

再按一定比例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副产品废弃物以及一定量的泥土、天然盐等进行混合,

作为猪圈的垫料。猪在垫料上生活排放的粪尿,由垫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迅速降解,实现减排放的新型养

猪技术。

DB34/T1127—2010

2

3.2

益生土著微生物

广泛存在于当地土壤中,能降解自然中的碳、氮,又不对畜禽产生致病的菌群集合,如麹菌、纳豆

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菌群集合。

3.3

生物有机肥

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腐熟等无害化处

理的有机物复合而成,具微生物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4场址选择

猪场选址、场区规划与布局、配套设施、防疫与环境保护等要符合GB/T17824.1-2008、GB/T

17824.3-2008、GBJ39-1990和DB34/T777-2008的要求。

5圈舍建设

5.1原有猪舍的改造

5.1.1一般猪舍的改造

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猪舍墙高3m,屋脊高4.5m,充分采光、通风良好,通常每间

猪圈净面积不低于10㎡,预留1.3m宽为休息台放置料槽,其余建发酵床。屋面朝南面设置采光窗

或透光瓦。自动饮水器安放在料槽的另一边。

5.1.2非破坏式传统猪舍改造发酵床猪舍

猪舍内部结构不动,屋面朝南面加设采光窗或透光瓦,圈舍外南北分别建发酵床,塑料薄膜封闭,

窗户扩大且连接原猪舍。夏季在屋面上放置树枝、遮阳网,或采用滴水进行降温。

5.2发酵床猪舍的建造

圈舍设计和材料要求应符合GB/T17824.1-2008的规定。

5.2.1猪舍的大小

跨度一般不低于8m,通常9m~12m;猪舍的举架高度以发酵池面计不低于2.5m;猪舍长度20

m以上;每栋猪舍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200m2。

5.2.2猪舍朝向

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北南为自由开闭的开放型,东西立墙。

5.2.3猪舍的采光及通风

DB34/T1127—2010

3

猪舍的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气孔,屋面设采光条或天窗。猪舍南北侧墙上的窗户尽量设

计成大窗户。窗户下檐高于发酵池面20cm左右。窗户上檐尽量高举,以增大透光角度。南北墙底部

有通风口,形成空气对流。有条件的可加装湿帘纵向通风设备。

5.2.4猪舍设计

猪舍设计成单列式,猪舍北侧设计成通长的过道,宽约1.2m;过道内侧与发酵池之间留出1.2

m~1.5m水泥硬床面,又称休息台(约占栏舍面积的30%左右),供生猪取食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发

酵床上方设置喷淋加湿装置。南侧发酵池与南墙之间留出0.5m左右过道,以方便排水沟的设计,同

时还可避免夏季雨水由窗户直接流入发酵床。

5.2.5食槽和给水的位置

将食槽和给水分设于猪栏的两端,采食与饮水分开,北侧建自动给食槽,南侧建自动饮水器,距床

面30cm~40cm,下设集水槽,将多余的水向外引出。

5.2.6垫料进出口设计

以满足进料和清槽(即垫料使用到一定期限时需要从垫料槽中清出)时操作便利为原则。

5.2.7降温

夏季高温时应考虑加湿帘纵向通风,降低舍内温、湿度。

5.3猪舍模式

5.3.1塑料大棚复合式猪舍

全钢架结构,屋顶向阳一面为拱状半坡仰面,北侧1m短坡,南北侧敞开。屋顶采用双层塑料薄

膜,中间加石棉保温被。南北两面都设置双层覆盖物,下一层为塑料卷帘,设置卷膜器进行机械卷帘,

卷上可以通风,放下可以保温。东西为实体墙,分别装水帘和风机。也可用水泥立架,要求南北为上下

直立,南侧设双层覆盖物,下一层为塑料卷帘,机械半人工卷帘,北侧夏季敞开,冬季人工塑料薄膜封

堵。猪舍跨度8m~10m,长40m~60m,加1~2个可移动隔断可为管护方便。前后两条走道。食

槽在北,为通栏无隔断水泥槽,槽前1m宽给料道,槽后有1.3m~1.5m的硬化地面,向北有5度坡

度(正上方可设喷淋降温装置),下面为发酵床,前面走道和硬化地面间有猪栏相隔,下设一条小排水

沟,在猪舍一角建一渗水井,少量污水顺小沟流至渗水井内。设自动给食槽的可取消硬化地面。自动饮

水器在南侧,下设排水槽,防止猪戏水流入发酵床。

5.3.2永久式发酵床猪舍

猪舍墙体为砖混结构,外挂一层水泥面。屋顶为人字型,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气孔,屋

面每间隔5m设采光条(没建通气孔的应建天窗)。屋顶为三层结构,石棉瓦(或芦苇上放薄膜)上

覆盖5㎝厚泥巴(土)再加盖彩瓦。南北面留有大窗,为上下两层,自然通风。东西为实体墙,分别

装水帘和风机。猪舍跨度9m~10m,北面一条走道1.2m,有一条小的污水沟,北面栏里有1.5m的

硬化地面,间隔5m~7m放置一个自动食槽,南侧设置自动饮水器。

5.4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

根据南北差异、地下水位的高低,发酵床可建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

5.4.1地上式

DB34/T1127—2010

4

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上,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有漏粪设施的猪场改造。

5.4.2地下式

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下,床面与地面持平,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5.4.3半地下式

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适中的江淮大部分地区,此种方法可将地下部分取出的土作为猪舍走廊、过

道、平台等需要填满垫起的地上部分用土。

5.4.4发酵池的深度

发酵池的深度与猪的排泄量及益生土著微生物活力有直接关系,因猪的不同饲养阶段而异。一般60

cm~80cm。发酵池内四周用砖砌起,砖墙上用水泥抹面,无需抹平,起稳定和透气作用。纵向为坑道

贯通式,便于垫料的装填管理。发酵池底部为自然土地面。南方60cm~70cm,北方地区适当加深70

cm~90cm。

6土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益生土著微生物的生产应符合NY/T883-2004的基本要求。

6.1土著微生物的采集

把稍硬的大米饭(即夹生饭)1kg~1.5kg,装入干净木板(不可用无机化学品处理)做的小木箱

(25cm×20cm×10cm)里,装量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落叶聚

集较多的农田、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3~5天,春、秋季经6~

7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即为土著微生物菌落。发黑的微生物菌

落不能采集。

6.2土著微生物的提纯复壮

6.2.1增殖培养

通过选择性的配制培养基(不同营养成分、添加抑制剂等),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调整培养温度、

培养基酸碱度等)来控制增加所要菌种的数量。

6.2.2分离

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斜面培养。对于有些难

挑取单菌落微生物如毛霉、根霉等在分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基

中添加0.1%的山梨糖及0.01%蔗糖,便于单菌落分离。

6.2.3菌种鉴定

经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

进行菌种鉴定,对于符合要求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

6.2.4发酵试验

以求得适合于生产用菌种。

DB34/T1127—2010

5

6.3土著微生物菌种的扩增

将实验后的菌种掺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按坛子容量的三分之一进行装量),

把变得稀软状态的米饭装入坛子里,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控制温度在18℃左右。大约放置7天

左右,就会变成浓稠液体状态。简单过滤后制成土著微生物菌种原液。将适量土著微生物菌种原液加入

15kg米糠和1/500的植物营养液(选用耐寒性植物加红糖2︰1腌制,20℃条件下7天完熟,过滤后

的液体)10kg加水拌匀。摊放在能遮阳挡雨的土地上,温度为20℃左右时,厚度以5cm左右为宜,

上面覆盖稻草、草帘或麻袋,再洒上适量1/500的植物营养液。经3~5天,菌丝可布满表面,此时

即可使用或干燥保存。将扩繁后的菌种加入15kg米糠和10L水中,按上述方法继续扩大菌种。如此

多次扩繁菌种,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菌种数量时为止。扩繁好的菌种在避光处晾干,装入开口的编织袋中

保存,注意防潮。常温下菌种可保存1年时间。

7垫料制作

7.1垫料选择

垫料选用的一般原则:原料来源广泛、供应稳定、价格低廉;主料必须为高碳原料、水分不宜过高、

应便于临时储存。主料有锯末、稻壳、5cm以下碎树木屑、刨花、粉碎花生壳、粉碎农作物桔杆、干

鲜牛粪、废弃蘑菇培养料等。辅助原料有果渣、豆腐渣、酒糟、饼粕、稻壳粉、麦麸、生石灰、过磷酸

钙、磷矿粉、红糖或糖蜜及猪粪等,辅助原料占整个垫料的比例不超过20%。

7.2.1配方一

锯未30%、稻壳35%、碎树木屑5%、粉碎花生壳30%、果渣2.5kg/m3、粗盐0.3%、菌液2

kg/m3。

7.2.2配方二

锯未30%、稻壳35%、废弃蘑菇培养料35%、粗盐0.3%、菌液2kg/m3。

7.2.3配方三

锯末40%、稻壳50%、猪粪(干生牛粪)10%、米糠2.5kg/m3、发酵菌原液150g/m3。

7.2.4配方四

锯未40%、玉米秸秆50%、深层土10%、粗盐0.3%、菌液2kg/m3。

7.3垫料的制作及铺垫

7.3.1方法一

根据发酵床的大小按比例准备好原料,先取备好料的稻壳、锯未各10%备用。首先按每立方2.5

kg米糠加入菌液2kg均匀搅拌,水分掌握在30%左右(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宜)。将搅拌好的原

料装入塑料袋中扎紧口厌氧发酵,或将搅拌好的原料打堆,四周用塑料布盖严厌氧发酵。室温尽量保持

20~25度左右,夏天2~3天,冬季5~7天,发酵好的原料发出酸甜的酒曲香味即发酵成功。将发

酵好的米糠和其余的稻壳和锯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使垫料水份保持在40%~50%,

(用手捏紧后松开,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气说明水分掌握较为适宜),再均匀铺在圈舍内,用塑料薄膜

DB34/T1127—2010

6

盖严,3天即可使用。发酵好的垫料摊开铺平,再用预留的10%稻壳、锯未混合物,覆盖上面整平,

厚度约10cm左右,然后等待24小时后方可进猪。根据情况喷洒些水分,便于猪正常生长。

7.3.2方法二

将锯末40%、稻壳50%、猪粪10%、米糠2.5kg/m3、发酵菌剂150g/m3等按比例分层加入发

酵床内,调整水分至60%~65%,并且每层喷洒由原液配制的500倍稀释液。发酵床填满后即可放入

猪饲养。

7.3.3方法三

玉米秸秆90%,深层土10%混合后铺垫30cm,撒一层粗盐,锯末90%,深层土10%混合后铺

垫20cm,撒一层粗盐,锯末5cm铺平,菌液2kg/m3按稀释后均匀喷洒在垫料上,湿度达75%,

再用干锯末铺5cm,24小时后进猪。

7.4垫料厚度

保育猪40cm~50cm、育成猪60cm~80cm,夏季可降到40cm~60cm。

8发酵床的管理

8.1垫料通透性管理

当发酵床面的有机垫料被猪踩踏变硬时,须以20cm~30cm深度翻松床面。平时每周将垫料翻动

1~2次,深度:保育猪15cm~20cm、育成猪25cm~35cm。每隔50~60天要彻底的将垫料翻动

一次,并将垫料层上下混合均匀。冬季应经常翻动,夏季要减少翻动次数。垫料中添加适量5cm以下

碎树木屑、刨花可增加垫料通透性,可减少翻动次数。工具可用自制的三齿钉耙,五齿铁锨。

8.2湿度管理

垫料合适的水分含量为38%~45%,中心发酵层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5%左右,因季节或空气湿度

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检查垫料水分时,可用手抓起垫料攥紧,如果感觉潮湿但没有水分出来,松开后即

散,可判断水分为40%~50%;如果感觉到手握成团,松开后抖动即散,指缝间有水但未流出,可以

判断为60%~65%;如果攥紧垫料有水从指缝滴下,则说明水分含量为70%~80%。若发酵床面过于

干燥,应向发酵床喷洒营养活性剂(营养活性剂溶液是指植物营养液、乳酸菌、鲜鱼氨基酸、菌液等稀

释成1/500浓度溶液),量以猪运动后不起尘埃为标准。

根据水分状况适时补充水分,常规补水方式可以采用加湿喷雾补水,也可结合补菌时补水。水分过

多时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冬季应减少和降低发酵床的湿度。另外要严格防止饮水和雨

水漏入发酵床内,防止床内垫料泡水腐烂。

8.3疏粪管理

保育猪2~3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中大猪应每1~2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夏季每天都要进行粪

便的掩埋,把新鲜的粪便掩埋到20cm以下。

8.4补菌

每周一次,按垫料量的0.3‰~0.5‰喷洒补充。边翻边喷洒,深度20cm左右。补菌可结合通

透性管理、湿度管理和疏粪管理进行。

DB34/T1127—2010

7

8.5垫料补充与更新

8.5.1补充

当发酵床面与池面的高度差超过15cm~20cm,或垫料减少量达到10%,或在需用有机肥时,可

以挖出约20cm深的腐熟好的部分。补充的新料要与发酵床上的垫料混合均匀,并调节好水分。同时

补充土著微生物、生土、盐、植物营养剂等。

8.5.2更新

发酵床垫料的使用寿命一般3~5年。当垫料达到使用期限后,必须将其从垫料槽中彻底清出,并

重新放入新的垫料。

更新判断标准:

a)高温段上移,发酵床垫料的最高温度段由床体的中部偏下段,向发酵床表面位移,即使再加大

有机物含量小的垫料如锯末加以混合后,高温段还是在上段。

b)出现臭味,猪舍出现臭味,并逐渐加重。

c)持水能力减弱,猪尿里的水分不能通过发酵产生的高热挥发。

8.6空圈管理

空圈后先将发酵垫料放置干燥20天左右。将垫料从底部翻弄一遍,视情况适当补充麸皮与菌种,

重新由四周向中心堆积成梯形,使其发酵至成熟,杀死病原微生物。同新垫料发酵技术一样,发酵成熟

的垫料摊平后用未发酵的锯末覆盖,厚度约5cm~10cm,间隔24小时后进猪饲养。

对前期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及发酵床发酵高温段上移、出现臭味、持水能力下降等需要彻底更新的垫

料,在圈内二次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操作过程和产品标准应符合NY884-2004和NY525-2002要求。

8.7夏季控温

夏季管理主要立足于常规降温管理措施(如启动湿帘、开动风机加强空气交换等),对发酵床体逐

步减少垫料的补水量,让垫料水分逐步控制到38%左右。将垫料适当压实,日常养护时不要深翻垫料,

疏粪管理时只需将表层垫料与粪尿混合均匀即可。适当加大补菌量,特别是粪尿集中排泄区的补菌量。

9猪的饲养管理

9.1饲养密度

仔猪(50kg以下)0.8m2/头~1.2m2/头,育肥猪(50kg~100kg)1.2m2/头~1.5m2/头,冬

季需2.0m2/头。小猪可适当增加密度。同批饲养的猪体重相差控制在4kg的范围内。

9.2饲料喂量

控制在正常采食量的80%,新进猪可有3~5天的缓冲期。

9.3日粮配比

各饲养阶段的日粮的养分含量均按照NY5032-2001标准执行,但饲料中不得添加抗生素、高剂量

铜、锌等微量元素添加剂。

9.4驱虫

DB34/T1127—2010

8

猪入圈前要事先驱除体内外的寄生虫。

9.5疫病防控

根据当地疫病发生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正常免疫、监测。对发病猪及时诊断、隔离治疗,病

死猪按相关规定处理。

10消毒

10.1人员出入、大门消毒池、车辆、办公及生活环境、排污沟等环节消毒

按照GB/T17824.1-2008执行。

10.2圈舍消毒

发酵床养猪圈舍内由于大量益生菌繁殖一般不需消毒,可采取喷洒稀释菌液的办法处理。必须对猪

舍消毒,可将猪赶出猪舍,用塑料布将发酵床封严后进行。

11档案记录管理

11.1专人负责档案管理,生产记录等保存两年以上。

11.2每批、每群猪都应建立日志及效益分析,具体记录品种、饲料来源、饲料消耗、生产性能、销售、

淘汰情况;发病、治病情况;死亡率、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免疫记录,用药记录,用料记录,

销售记录、产地检疫记录等。执行标准GB16548-1996、GB16549-1996和GB/T17824.2-200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献花(0)
+1
(本文系千岛花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