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6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 “十一五”时期,水城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特大雪凝和特大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末,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55310万元(现价,下同),“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2.35%,增速比“十五”高5.6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进行过农业普查,2006、2007年农业总产值进行过修正)。“十一五”期末,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3726万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9.18%,增速比“十五”高3.67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继续得以调整优化。一是在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中,农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农业产值与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结构比由2005年的64.39∶1.96∶32.02∶0.02:1.61调整为2010年的62.94∶1.84∶33.75∶0.05:1.42。二是在种植业结构中,在确保粮食作物稳定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296715亩,扩展到2010年的337125亩,并且经济作物的产品产值也由2005年的1553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81万元。 (三)农村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或稳定增长态势 “十一五”时期,粮食产量除了2010年因为特大旱灾,减产较大外(2010年产量为24.24万吨,比上年下降10.49%,2005年产量为24.29万吨),其余各年均有增产,五年累计产量达到128.68万吨,比“十五”时期增产14.78万吨。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建成了蟠龙、阿嘎等一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蔬菜产量达到16.94万吨,比2005年增长8.66%;烤烟产量略有增长,五年累计产量达2.48万吨,比“十五”增产0.11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五年累计产量达到0.29万吨,比“十五”增产0.07万吨;果园、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水果的产量由2005年的5697吨增加到2010年的7268吨,增长27.58%,茶叶产量由2005年的157吨增加到2010年的159吨,增长1.27%。特色优势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十一五”时期主要农作物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粮食作物25.0525.8326.4827.0824.24油料0.0550.0560.0600.0740.049烤烟0.470.450.520.500.53蔬菜15.3616.5415.2816.3916.94园林水果0.610.700.730.760.73茶叶0.0160.0160.0160.0170.16(四)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一五”时期,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来抓,切实加大畜牧业投入力度,以扶持养殖村寨、养殖大户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建设,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着力发展草地养羊、养牛,积极发展家禽和特色养殖,进一步巩固生猪生产,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畜产品生产企业,主要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十一五”期末大牲畜年末存栏数101459头,其中牛91229头;猪年末存栏数296142头;羊年末存栏数88676只;大牲畜年末出栏数16029头,其中牛14130头;猪年末出栏数284425头;羊年末出栏数45737只(因“十一五”期间进行过农业普查,畜禽存出栏数根据普查实际数进行过调整,故和“十五”数据不可进行比较)。“十一五”时期,五年累计肉类总产量达到13.01万吨,比“十五”增产2.55万吨。 (五)农民增收步伐加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惠农支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全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1729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3274元,年均增加309元,年均增长13.65%。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住宅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59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7.13平方米。各种耐用消费品更多地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中。2010年末,农民家庭中彩电普及率达93%,比2005年提高50.6个百分点;2010年末,洗衣机普及率为72%,比2005年提高了49.6个百分点;2010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31部,比2005年增加了124部。 ?(六)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工资性收入增加 2010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个月以上的83499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28038人,增长50.55%,其中出省务工57103人,同比增加23489人,增长69.88%。“十一五”期间,全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年均增加5608人,年均增长8.53%,工资性收入2010年比2005年增长116%。 (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1.通自来水受益村扩大。2010年末,全县307个村民委员会中,通自来水村民委员会218个,占75%,比200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2.通电村覆盖率100%。“十一五”期间全县所有村民委员会均通电,2010年居住在乡村的199444户家庭和746250个乡村人口受益。2010年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7569.4万度,比2005年增加4637.5万度。 3.2010年末全县通固定电话的村民委员会占92.18%,比2005年提高了13.42个百分点,极大地方便了城乡生产和生活的信息交流。 4、乡村公路进一步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省道、县道、乡道和村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扮亮了农村,富了农民。2005年通公路的村占98%,2010年末百分之百的村通公路。 (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五年来全县各级财政对农林水事务累计支出78157万元,平均每年支出达15631.4万元。“十一五”期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7.1万千瓦特,年均增加2.9万千瓦特。随着农村水、电、路、电话的通达率全面提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需增强。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全县农业水利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基础得到一定程度加强,但水利建设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难以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加之全县自然条件差,地形多样,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的现状难以抗御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始于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的50年不遇的罕见的冻灾及2010年的旱灾,凸显我县农业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村生产效益相对减少。 “十一五”期间,与农村种养业生产密切相关和需求量较大的生产资料,如种子、饲料、化肥、燃料、各种农用器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仍继续上涨,使得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成本继续增加,农资涨价抵消了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部分实惠,也削弱了各级惠农政策的成效,减少了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经济收入。 (三)农业产业链短缺,规模小,农产品竞争力弱。 全县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宽、加工增值环节欠缺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尚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原有形式出售或自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特别是各具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名优新特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从加强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普及四方面着力,制定稳定和完善的政策,增加各项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建设,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和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夯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基础。 ?(二)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既发展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加工业,又发展各种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产业,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依托本县区域经济优势,对有市场潜力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大开发力度,实行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稳定农资价格,确保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要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要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监管,质监、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价格欺诈、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联盟涨价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 朱忠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