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12-06-25 | 阅:  转:  |  分享 
  
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缺少工作经验是影响就业的最大困难







由于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或实际操作经验,大量初次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动手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将他们挡在了职业岗位大门之外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有71.3%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这与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有关,使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调查显示,有50.8%的学生表示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不适应社会需求。他们希望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三)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影响自己的选择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更新不及时,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调查显示,有43.4%的同学表示由于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用人单位职位薪酬过低,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造成择业选择面过小而影响了就业。







(四)渴望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原则,无论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自己,都希望获得最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调查显示,毕业生非常重视各类招聘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招聘会已成为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问到您希望从哪些渠道获得招聘信息多意向选择时,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占72.5%,选择各类招聘会的占63.3%。这足以说明天津市各大院校和社会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通过社会、家庭、朋友等其他渠道,对学校推荐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存在着“等、靠”的现象,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五)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合适工作难找







调查显示,有23.9%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抱有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有33.6%的毕业生认为形势一般,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太大的推动作用,工作不太好找;有42.5%的毕业生表示不太乐观和不乐观,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天津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表明这部分同学面对就业心理压力较大。







从性别看,男生比女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要高,持乐观和比较乐观态度的男生比女生高7.7个百分点,持不乐观态度的男生比女生低5.1个百分点。







从专业来看,理学、管理学和法学专业的同学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较高,文学和经济学专业则相对较低。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境遇,提醒我们要对某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增强适应性,拓宽就业面。







(六)求职费用对经济困难学生造成负担







大学生为寻求一份理想的职业,在求职时必须注重自我包装,致使求职费用逐年攀升。调查显示,近六成以上的同学求职费用主要是用在交通费、通讯费、购买服装和制作各种简历、拍证件照片方面。求职费用对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来讲不算什么,但对不富裕家庭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讲负担还是不小。有63.0%的毕业生表示有一定的负担但可以承受;14.4%的毕业生表示负担较大。其中,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感觉负担较大的比城市学生高出14.2个百分点。







(七)就业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和信息不真实等现象







部分同学反映,在招聘会上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条款中明文规定只要男性,存在性别歧视。由于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今后的生育和哺乳以及浑厚的家庭拖累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也加大了使用女大学生的劳动力成本,使女大学生就业处于困境。另外,还有部分同学反映有些企业把校园招聘作为推广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部分企业“醉翁之意不在酒”,即使人才不紧缺也进行校园招聘,同学们对这些“作秀”企业比较反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充分说明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方方面面的社会客观原因。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一)政府和学校要多措并举力保大学生就业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管理,用人单位在制定招聘条件时应遵循男女平等的用人原则,不得随心所欲地制定招聘标准,增强聘用条件。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管理上消除一些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







2、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对“十年寒窗”的大学生来讲,希望留在大城市,希望获得高薪,希望获得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是一种人之常情,也是一种正常的要求。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对目前大学生的一些择业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陈旧和落后,也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期望值过高、虚荣心强。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只有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并切实从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制定吸引大学生立志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才会不断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扩大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3、减轻中小企业缴费,发挥吸纳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是吸纳就业,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的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要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步走高,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税、费、险,已经接近工资成本的50.0%。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吸收一个劳动者就业,就等于为政府减少一份社会保障开支的负担。但企业吸收的就业越多,缴纳的费用就越多,无形中影响了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积极性。政府应根据企业吸纳劳动力状况来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力度,给予优惠政策不断减轻中小企业缴费,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地发展和不断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







4、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就业礼仪;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面对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将各方关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5、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正确的选材标准







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所招岗位不相适应;而有的单位又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将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以及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客观规律;有的单位过分强调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不招聘女大学生。因此,用人单位应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用人单位选人标准要合理,要根据单位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企业要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今后发展培养后续人才。







(三)大学生要跟上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择业竞争力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







对大学生而言,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不用过分看重起点,要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吻合。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







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献花(0)
+1
(本文系时尚度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