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川剧表演艺术浅谈
2012-06-27 | 阅:  转:  |  分享 
  
川剧-艺术特色

川剧特殊技巧——变脸: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形成川剧的一大特色。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或其他特定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器皿,闭眼、闭气、用口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将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贴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如川剧《变脸》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姣等人物的变脸就是用的此种方法。



胡子,胡子的变化有以下两种:变无为有,演员变化神迅,甚至比变脸还快。令一种是变黑为白。川剧《文昭关》中,伍员投奔吴国,逃至昭关,关口悬挂其画像以便捉拿。伍员往隐士东皋公家暂避,因内心忧忿,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守军误捉皇甫纳,伍员得以出关。



川剧-唱腔

川剧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



川剧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角色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赞同

川剧戏曲(表演)程式与击乐特色

?

???为了使观众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特将川剧艺术的基本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之一是中国戏曲。川剧是中国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中国川剧经过五百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川剧的戏曲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既有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又有卓别林式的喜剧。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

生活是无限的,任何艺术要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无限的生活,所有艺术都不能不作变形。川剧通过变形来反映生活的原则,同所有艺术是一致的,只是变形的方法和程度有所不同。川剧的变形和生活的原形距离较大,这种变形手法之一就是虚拟。川剧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

???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当作不固定的、自由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舞台是死的,但在川剧的演出中,说它是这里,它就是这里,说它是那里,它就是那里。一千里路虽然很长,说它走完了,它就走完了。从门口到屋里,虽说路程很短,说它没有走完就没有走完。一个圆场,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夜尽天明……运用自由,富有弹性,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的涵义,完全由剧?着者和演员予以假定,观众也表示赞同和接受。这就是川剧的虚拟手法的集中表现。

中国川剧打击乐具有科学的程式体系和丰富的表现力,在音质、音色上有鲜明的独创特征,为川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鼓师”:戏曲乐队指挥者。鼓师的任务,不仅指挥乐队演奏,对全剧的进行、掌握节奏、制造气氛、衬托演员的表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鼓”:发音清脆高朗,是打击乐器中的指挥乐器,由鼓师掌握使用。

???“提手”:由鼓师掌握,用来调整唱腔的节拍,与“小鼓”合称“鼓板”。

整个川剧击乐分为文场、武场两大类。而“小鼓”是文场锣鼓有别于武场锣鼓的代表之一。

???“大锣”:铜制,素有川剧锣鼓之胆的说法。表现力强,由于击法的不同,可根据剧情和表演打击“风、云、雷、雨”等特殊效果。

???“大钵”:铜制,音色浑厚而凝重,表现力丰富,演奏难度高,能在高速中连续、准确地演奏后半拍。

???“二鼓”:又称“堂鼓”。音色铿锵有力,在演奏中将“大锣”、“大钵”等有机地串连在一起,也可作更鼓、寺鼓等用。

???“马锣”:的特殊造型和它俏皮的音色,在锣鼓曲牌中起着先行功能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铰子”:在文场锣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一些锁呐曲牌中起着决定节奏的重要作用。

川剧具有罕见的包容性,涵盖了中国戏曲的五种声腔艺术——昆、高、胡、弹、灯,以高腔最为独特。其特点为“帮、打、唱”的紧密结合,川剧高腔的“帮腔”是演出时乐队的帮唱,具有“一唱众合”的徒歌风韵。

???川剧打击乐曲牌丰富,可根据不同剧情与表演演奏出欢快、庄重或激昂等各种不同情绪的锣鼓。

?

???中国戏曲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是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将生活的自然形态提炼、加工为艺术形态。

???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基本固定的程式

例如;

???指法(旦角):天、地、日、雨、风、你、我、来、去、转。

??情感表演:生气、害羞、喜悦。

??文生指法表演:捆、绑、杀、惊、怕。

???中国川剧在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是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中产生出来的。

???表演:开门、关门、上楼、下楼。

???一把桡桨代表了船舟,开船、圆场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式动作,展现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虚拟。

???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演形式,都可以泛称为程式。

???一桌二椅:川剧舞台上的演出用具。一般用于传同戏的演出中,根椐不同程式的摆法,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椅放与桌前以示大厅、厅前或客堂等;椅放于桌后则以示内室、书房、公堂等。桌子和椅子的搭配,还可表示山坡、城楼、院墙、卧床等。

???桌椅用时可多可少,可分可合密切配合演员的歌舞表演。按演出需要而定。

???车旗:传统川剧使用的道具。两面布旗,上绘图案,用以代表车辆。乘坐者大多为女性。

???船桨:传统川剧使用的道具。木制,戏中角色手执船桨而舞,即象征在水上划船或摇船。

???马鞭:传统川剧使用的道具。藤条和短缨制成,颜色有红、蓝、白、黑等。戏中角色手执马鞭而舞;手执马鞭而不舞,即为牵马而行。

???“靠”:戏曲服装。又名“甲”。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靠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等纹样。圆领、紧袖,腿部有护腿两块,称“靠牌”(也叫“靠腿”);背部有一虎头形的硬皮壳,叫“背虎壳”: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小旗,叫“靠旗”。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性格、脸谱而区分服装的颜色。

???表演程式还有另外的涵义,即是生活的舞蹈化。戏曲表演的动作固然要求具体,让人看得懂,但它又不是生活动作的照搬,它还得把生活动作美化和节奏化,也就是舞蹈化。

武将整冠束甲,马童带马,一支马鞭就代表马匹,并通过上马、圆场、惊马、勒马、扬鞭等系列动作组合而成“趟马”,已变成舞蹈性的表演了。经过演员的精心创造,可以表现不同的性格和情景。

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着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彩。

献花(0)
+1
(本文系不常来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