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五) |
|
|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单选题
.(2012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
A.罗马
B.曼谷
C.北京
D.纽约
答案:A
(2012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答案:B
【解析】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之间)之间,西风带位于南北纬30°~60°之间,据图可知,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结合图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答案:A
【解析】北纬30°~60°的纬度范围气候以温和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土地面积较广阔。
(2012年高考安徽卷)
.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2012年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此组题用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所以是断裂上升选A
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099米,垂直温差大,山顶气温低,夜间气温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晴天观日出景观的好所以选B
(2012年高考山东卷)1~2题。
.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B
.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答案:A
(2012年高考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依据图形中雪线高度等值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纬度较低,雪线高度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东北最低。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
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答案:A
解析:根据高中地理所学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低的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再依据梅里雪山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出雪线低是因为地形原因导致降水丰富。
(2012年高考北京卷).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答案:C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思路点拨】山地各自然带的界线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林界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答案:A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
【思路点拨】从图中山地海拔和山麓基带可判断出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
二、综合题
.(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⑴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12分)
答案: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评分标准
水平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相互作用 4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三个结果。 3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并正确回答了两个结果。 2 正确说出大气圈东南信风的变化 正确说出太平洋东、西岸降水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只正确回答了一个结果。 正确回答了鱼类和鸟类死亡的现象和原因。 总结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正确睡出太平洋东岸或西岸降水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但没用回答出结果。 正确地回答了鱼类或鸟类死亡的原因,或指出了现象但原因不准确。 总结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某两者的关系。 0 没用或错误地之处大气圈东南信风的变化。 没用或错误地说明太平洋东、西岸降水的变化。 没有或错误地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 没用或错误地回答了鱼类、鸟类死亡的原因。 没有或错误地回答结论。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
一、单选题
.(2012年高考广东卷)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海洋流速
答案:A
.(2012年高考广东卷)D
下图(2012年高考北京卷)
.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答案:B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危害。
【思路点拨】由图示信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条件。
.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D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灾后救灾措施。
【思路点拨】调整产业结构人口外迁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主要防灾减灾措施.(2012年高考山东卷)10分)【环境保护】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km2)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分)
丨乂‘丫.丨、州1丨抖
【解析】
【本题立意】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解题思路】】(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保护】(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2012年高考海南卷).(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10分)(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析】⑴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求量大。
由上题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μ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⑴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⑶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
⑷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
答案:⑴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2012年高考江苏卷)【环境保护】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
严重的共同原因是、。(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4分)
答案:(1)cd(2)风力作用(3)③⑤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2012年高考福建卷)(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分)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2012年高考浙江自选模块卷)
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龙卷风海啸飓风暴风雪
B海啸暴风雪龙卷风飓风
C海啸飓风龙卷风暴风雪
D飓风龙卷风暴风雪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⑴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4分)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分)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答案:⑴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2012年高考山东卷)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分)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解析】
【本题立意】洪灾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解题思路】】(1)注意本题设问是洪水发生的气候条件,所以本题分析原因是主要抓住什么月份降水多即可。
(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答案:【自然灾害与防治】(1)6月份,受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2012年高考海南卷)(以上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得分。其中指出灾害种类得3分,理由合理其充分得7分)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0分)(1)甲为地震。(西邻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性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
【解析】⑴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太平洋沿岸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大西洋和墨西哥沿岸地区,则为飓风。
⑵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从监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
.(2012年高考福建卷)(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6分)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太平洋东岸气
候变化及影响
表层海水
流向变化
表层海水
温度变化
对浮游生物、
鱼类、鸟类的
影响
深层海水垂向
运动变化
营养物质变化
东南信风变化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太平洋西岸气
候变化及影响
图21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