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探寻神秘湘西的最后歌舞
2012-06-27 | 阅:  转:  |  分享 
  
探寻神秘湘西的最后歌舞:跳香



金秋十月,是湖南西部沅陵、辰溪、淑浦、泸溪、吉首、古丈等县市苗族群众跳香的日子,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绚丽的服装、悠扬的歌声、飞旋的舞蹈,将十月的苗寨装扮得分外喜庆。

参加过多次跳香活动的沅陵县民委原副主任胡桂富,说起跳香这一民族习俗,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在他看来,跳香不仅是湘西地区苗族群众祭祀五谷诸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间习俗,几十人、几百人随着闹沙载歌载舞,更是一场精美绝伦的歌舞盛宴。

多年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龚由青先生,在他的《跳香》一文中,有许多关于跳香歌舞场景的记叙——

“随着三声铁炮响后,司乐吹响牛角,“闹沙(汉语巫师)”身披红黑相间的道袍神圣走上祭坛,手执司刀绺旗,脚跳檀板,抖响铜铃。绕坛三圈之后,登上坛顶部,焚香烧纸,开坛请神。此时,锣鼓唢呐齐鸣,炮竹喧天,从稻草堆里钻出三十六个人,他们光着身子,赤着脚,前胸后背画有奇特的图案,跟着巫师手足并舞,围着祭坛旋转。随后,金童、玉女从祭台顶端飘落而下,众人狂欢。”

“大旋场时,‘闹沙’吹牛角,单脚独立,用脚后跟在一匹茶枯上有节奏地旋转,旁边锣紧鼓密,鸣炮相催,看的人不断助威,把情绪煽动起来,所有的人都进入狂欢癔痴状态”。

“演土地菩萨的人,戴白胡子面具,手执拐杖,表演开荒种地、砍火畲、挖土、播种、锄草、收割等劳动动作,围观者学阳雀、牛、羊、猪、狗、鸡等动物的叫声。土地边跳边唱,唱毕,把五谷种子撒向群众,众人扯起衣襟接,接得越多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

怀化学院教授、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文明经过多年田野调查后,认为跳香具有很强的平民性与娱乐性的活态特征。请神、安神、娱神、送神四个阶段和八场法事,每一场法事都是一场表演,主角是掌坛师(闹沙),配角是帮坛师、鼓乐手和参与群众,掌坛师穿法衣、戴五佛冠和面具,边歌边舞,参与者随着鼓乐翩翩起舞,俨然就是一台戏。

当地资深音乐人、沅陵县文化馆研究馆员刘武华先生认为,跳香活动中的音乐、舞蹈都带有湘西苗族原始宗教、民俗、音乐、舞蹈艺术的特质。尤其是歌唱时真假声及小嗓、大嗓的运用,使歌声高亢、尖细而又厚实,充分体现了苗族宗教音乐和苗族山歌的结合。而舞蹈除了融入本地苗族其他民间舞蹈动作外,还加入一些苗族的武术动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关于跳香的由来,湘西地区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有说祭祀盘瓠盗五谷的,有说纪念湘西地域始母辛女的,也有说感谢“五谷神”的恩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俗学者黄清泉、周光烈和瞿春林近些年根据跳香经书和考古学、民众学研究,提出“祭祀盘古说”,给跳香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令人遗憾的是,跳香作为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歌舞之一。前已很难看到,只有在地方举行重大活动时,才有一些经过改良的跳香舞以展示民俗风情的方式出现。对此,沅陵县民委原副主任胡桂富认为这其中既有内容和形式上带有封建色彩的因素,也有乡村社会逐渐衰败,跳香技艺传承无人的因素。据他介绍,能够主持整场跳香的“闹沙”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少,很难找到愿意学此技艺的人。

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湘西地区相关县市已经对此有所认识,2004年,沅陵县成立了盘古文化学会,并成功申报了湖南省“沅陵盘古文化研究”课题,对包括跳香在内的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泸溪县将苗族跳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苗族跳香进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部分乡村开始尝试着恢复跳香活动。

“跳香是大湘西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能流传数千年,自有它合理的成份。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保护,二是挖掘、三是传承,不然我们的后人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精彩的民俗了”。一位长期从事地方民俗研究的人士这样说。







献花(0)
+1
(本文系湖南老刘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