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馒头山上——仓颉小弟 |
|
|
实习历险(小说)
序
我们的车在去济南的路上,车是在极不平整的小路上驶进小山村的。载着八十八位同学和老师,多少有些兴奋!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是馒头山。
小山庄叫徐毛村。好像镶在山坳中一样,满是仙境,竟有点像传说中的桃花源。然而这并不是仙境,她有着现代的水泥公路、有着现代的形形色色、有着不起眼的白色垃圾……但这也不能说她的不好,河水不干净但还是清澈。
一下车,我便看到晒太阳的山村老人。同学们很是兴奋,东瞧瞧西望望,一时好不热闹。山村的人怡然自乐,我向老人打听一番,才知道他们聚集的地方——老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但这也是传说罢了。看样子这树有两三人环抱之粗,年龄也自然不会太少。
我绕过古槐树,在树西北是一座古式小屋。虽小巧不足方丈,然古色天成,装正匀称,自有其韵味。门宽约两尺,高不足六尺,左右青砖为墙。门前有檐,前立两柱。柱为红色,即是朱红仍掩不住协助的锈迹。西侧檐墙上有乾隆、嘉庆年间所记。西柱内侧地上有红色遗迹,微暗——疑是血迹残存。我心中隐约感觉不适,脊背冲上一股寒流。一惊之间,慌忙转身离开。
及远,回身再看,只觉这小屋很是蹊跷,但又说得出为什么。小屋地势稍高,已是风蚀,稳稳不倒。老师正在路东小桥上给同学讲岩石知识,其他同学也做好上山的准备。我走过石桥,看到桥头路南有一眼古井,水尤清冽。疾足者已经出发。这里是原始的泥路了,清新而素雅,当真是仙境了!
我们该上山了,时间是10点08分。头上的阳光灿烂,微风习习,古色古香,秋后之景怕是这里最美不过。
上山
向东经过泥泞小路,走在古村土屋之间,给人以股凄凉之感。同学们甚是高兴,并未有什么异常之处。穿出小村,我们向着山坳走去。起初,是农人家的园地。多少还可看到些青色的气息。有耐冬的蔬菜,有过冬的杂草……走向深处,这里已是一片荒芜。即使是有着农人的足迹,即使是开垦成梯田,杂草的荒芜是任谁也抹不掉的。树木都脱掉了叶子,只剩下远处的柏树还是那么绿墨。
已经有人爬到树上,那是挂满金黄柿子的沧桑老树。不少人爬到树的高处,真是令人担心,但男孩子总喜欢这样。因为这是勇敢者的姿态,尤其是在女孩子面前,至少他们这么认为。柿子已经可以吃了,甜甜的很好吃的,但也有尚未成熟的。你要是不幸吃到一个涩涩的,吐出时的样子也是甚好笑的。当然,山上还有野枣。有你想不到的奇趣无穷。
老师一边看着同学,一边给好学的同学讲解地貌构造,讲岩石及岩石的形成。大概一小时后,我们远离了村庄,已经爬到一座小山顶,小山岩石风化严重。碎成紫色的碎石是浅海形成的沉积岩,在形成时经过了氧化,才会是紫色,矿物很是细小。这里的树木渐多,多是些柏树。
抬眼望去,上面的山还很高。那是标准的“崮”。青色石灰岩突出柏林,形成高耸的岩壁。我们来到石壁下时是11点38分,路分成两道。一处是向着山前延伸,一处是向着山后走去。早在我们没来到时,疾足者便在白林中喊着说了,走上后的路。我并没见到那人,只是来到时心里觉得不自在。老师并没说什么,也走向那路。
说是路,其实并不宽。山上总是这样,只要你觉得有人走过的痕迹,那便是路。走上去并没什么,只是忽然间向着山下看了一眼——山石的另一侧。就在脚下不到三米远的地方,树木就只露出树梢了。要不是自己穿过的地方长满树木。我真不敢想象自己该如何走在这里?——那可是深不知底的崖呀!
走到深处,路已成30度角的坡了。一手扶着山石,另一边可以看作死亡,这是真的。这里花费了不少时间,总算过去了。路转折而上,这里成了60度的角了。女生需要男生帮助才可攀上去。我是在最后的,路到上方成为两个。一是斜向西北,倒没人走去看样子是行不通的;另一条路反折向西南,不少人还在爬,这里虽陡但已经是石阶,倒也不难上去。
待我上去,看到那些骄傲的面孔正在西北的山巅显示他们的成果,好像在说“我是第一个爬到最高处的”。我走向东南,这里虽不是最高处但可以极目远眺。风景甚是壮观。只可惜远方云雾缭绕,倒不是天涯尽收眼底。走向同学,这里的海拔是408.85米。与山脚倒是300多米的落差。时间是13点53分。
我们吃了些带上来的食物,在这期间,我向北望。这里还有一处低峰。与东南相似。只是没有裸露的大石,杂草丛生,我倒是没有过去看看,多少有些遗憾。还有上来时的歧路,那里应当通向东北角那个独立的崮顶。顶上没有人迹,看样子还没人攀上去过。那崮四处直耸,顶处裂为四瓣,想必站在上面很是心潮澎湃。
我在靠近独峰的地方找了一处岩石躺下了。爬上来不是很累,但我习惯了午休,小憩一会儿。我还是谨慎的,因为我的另一侧,那是四十多米的峭壁……
休息
当同学们都在吃午饭的时间,我来到最高处东南十米左右的地方,靠山阴的一面,找块巨岩躺了下来。这里很是隐蔽,四周杂草丛生,我可以看到山阴的远景。也可以看到高处的崖壁。不过,这里不是很安全,看上去有点令人害怕,一旦站上去还是很自在的。它一面是崖壁,一面是斜坡,很好的一处地方。
朦胧中,我听到有人惊呼。起身而望,远处有一人正在翻滚,向着斜坡而下——那可是陡崖!想想落下去可不是儿戏,会出人命的。这时一道人影闪过,是一个一直沉默的学生(闷油瓶)。只见他跳了下去,落到翻滚同学的下方。落地。曲身。那人以滚到他的身处,可惜力道太大。闷油瓶接他不住,二人一起滚了下去。已到崖际,闷油瓶双手攀住崖壁,用力抓紧岩块。那人则双手环抱闷油瓶的颈,二人形势危急。
这时已经有人用衣服结绳,甩给他们。闷油瓶这时双脚已经找到可以支撑的岩石,也一只手去拽衣绳。当是用尽全身力气身体竟然攀上岩壁一半,背上那人自是被别的同学硬拽了上去。那位同学是一班的,叫小珊。就在小珊上去的那一刻,闷油瓶力量不支,竟然把手松开了。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他坠崖了!
那一刻,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你可以听到碎石坠落的声音,但是却没有闷油瓶的救命声,甚至是疾呼的声音。许久,闷油瓶的声音传来,——“不要拉我”——“别来救我”——“崖洞有鬼”——“靠近会吸人”。声音震动每个人的心灵。首句是惶恐,次句是坚定,接下来是恐惧,最后成为哭丧。接着是几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终不见了声响。
我靠近老师,心中只是害怕之极。老师则是护送同学下山,女生已经多是哭泣,男生却强装是镇定。与那心境的神色相比,很是别扭。却不是令人在那种环境下可以笑得出的幽默。另一边老师报了警,是给张夏区的公安。大概是15点30分,我们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回到那地风的紫色砂岩处。紫色的风化砂岩可以说是很美(四川因紫砂岩而称“天府之国”),这时也成了恐怖。
山下是前来的警察和警犬。走得快的同学,已经和他们对面迎上了。老师是在最后的,因为要镇定同学们的心情,老师笑着让同学们停下来休息片刻。是的,近两小时的下山之路,老师的确很累。我一直靠近老师,可以看到他额头上的细微汗珠。老师却笑着摘柿树上的柿子,应当是稳定同学。这时可以理解的,何况现在已经安全!
不到16点,太阳却以西斜,像是晚照一般,给人一种茫然的迷惑感。警察跟老师交谈片刻,便一路上去,消失在那片猜不透的柏林中。我跟着一班的几位同学一起下山,当然是护送小珊,她着实是吓得不轻。
就在我们下到最下边那一片柿林时,小珊忽然指着丘地高墙上边,惊恐地喊:“闷油瓶!”我们当是她的幻觉,赶紧拉住他。方才抬头看去,真是他!只是衣服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几乎是光着身子。
再现
当我们再次看到闷油瓶时,真的有点不敢相信。因为不可能,我的直觉是“鬼”。(并不是说我存在封建迷信的思想,而是我对不可理解事物的一种假设,姑且称它为“鬼”)我们还是存在警惕的,小心翼翼得靠近他。他是匍匐在地,竟然在吃树上掉下的柿子。看到我们,他也有些警惕,直直看着我们,并不跑开。
看到他的衣服全烂掉了,我的心里有些吃惊。倒不是衣服烂的如此,而是衣服竟然是腐烂成这个样子,他绝不是闷油瓶。我在那一刻拦住众人,说道:“你们看他的衣服,闷油瓶在短短二个小时,衣服是不可能腐烂成这个样子的。那他就不是闷油瓶。”我们再看,那人身上衣服虽已腐烂,但裸露的身体竟没有一处擦伤。真是令人震惊!
我们集出几件衣服,小珊拿着递给“闷油瓶”。但他显然是不要,抬头看了一眼山上下来的老师及众人。只是我们随他瞟去的那一眼,“闷油瓶”便一把抓住何山转身将我们其他几人踹下着三四米高的丘地石墙。还来不及反应,只听到小珊的呼救声。当我们站起身来,他们二人已经站在落差近百米高的山头上。我敢保真这绝对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就算是田径健将,在这个时间内轻装上阵也绝对是一种挑战。
老师和我们汇合后,问了我们一些情况,众人不解。再看看山头上的二人,“闷油瓶”已经换好我们集出的衣服。许久,我们也不敢轻举乱动,双方对峙了好久。只见二人走下山来,我们只顾吃惊就够了。
当二人走到我们跟前,小珊斜着头笑了笑,说:“他不记得什么了,怕是失忆。”我们刚想靠上,“闷油瓶”拉住何山的手,满是警惕。好在小珊,这种感觉算是消失了。
当我们在村中车上集合准备离开时,警方的调查报告已经从山上传来。那里并没有什么崖洞,只能看到有些许的坠落碎石。甚至是连下面的枯草灌木都没有折断或是压过的痕迹。这真是令人不解!
闷油瓶和小珊是坐警车去医院的。闷油瓶是离不开何山的,至少现在不能。大概是17点40分,我们的车在徐毛村中驶动,缓缓离开,车中没有人谈论什么东西。整个车中很是安静,我不知道他们是还陷在刚才的恐惧中,抑或是对将要离开徐毛村的依依不舍?
尾声
车开始离开徐毛村,在经过这座小石桥,就要上了济南到泰安的大道。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可能一样,但我知道一样的是对经历的恐惧、对离开的依恋,这是真的!
我的心中此时犹如梦境般的无滋无味,那种满满,又空虚的你无法描述的滋味。真的就要离开!这不仅仅是对一种即将逝去的惋惜,还是对这一场荒诞之梦的叹息。
一份思念,一份失落,有谁又能说这不是真的呢?
写作原材
当我决定写它的时候,是源自我内心的想法。我不能让它这样离开,我觉得我得为它做点什么。真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怀旧、思念、天马行空!
首先,当我第一次来到时,我被这里的古朴、这里的原始所震撼。我想到童年、我的村庄,它也是这个样子的。但现在我的村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现代,变得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去接受。我是在这里,从新找到心灵的回归,回归历史的深处!
其次,山村的生活怡然自得。这里有晒太阳的老人,我说过了。这里依然保持着最最原始的土房子,身在其中,你的感觉就是穿越历史回到古代。这里农民对劳动的天然之美,真的,与世无争的生活。我看到丘地上许多地窖,便向往着山中的生活,此境只当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还有山中秋后之景,其美无言以对。
第三,一日的实习考察,在山中看到不少,也自然是收获颇多,以及在爬山和下山时男生对女生的帮助。这是我可以感受到的,真正的团结。
第四,在爬山过程中,有一位叫唐新娇的女生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上被野枣刺给刺伤了好几处,还好是轻伤,走是可以的。这让我看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许多事是我们无法预料的。甚至我们不可避免,但我们终究是人,我们可以披风斩棘、我们乘风破浪。
第五,故事纯粹是虚构的,可是过程是真实的,时间也因为故事的需要而调整了一些。比如说:
12点48爬到山上,这是真的。
在休息一个多小时后,老师稍微讲了一点后,同学们拍了不少照片。在14点左右时便下山了。
老师走在最后,三班的同学在山腰摘了些柿子。他们跟老师最后下山。
15点10分我们便上车离开
最后,我申明一点,我是男生哦!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