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8诗歌传统训练
2012-07-02 | 阅:  转:  |  分享 
  
唐诗宋词阅读传统训练28题

1、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①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

②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的即可)

?①长畏

②“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2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进行赏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4分)

(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①②与③④各任答一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③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相结合、听觉描写和视觉描写相结合的手法。④以动衬静。(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手法任答其一,术语2分,解析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7分)

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的对比,抒发了????????的感慨。(3分)

???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

内心感受(1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2分)

???(4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金陵晓发

【清】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1)本诗的一、二联写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简要回答。(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情感昂扬,有人认为感情低沉,你认为是哪种情感?请联系诗歌本身加以分析说明。(

(11分)(1)湖海、风烟、棹声、宵雪、山峰、云雾。(3分)意境阔大雄浑、辽阔深远。(2分)

(2)【示例一】情感低沉。景物描写透露出孤寂之感,湖海茫茫,风烟漠漠、寒天断燕。最后一句击剑悲歌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慨,对凶吉未卜的前程的担忧。(6分)

【示例二】情感昂扬。景物描写虽然有静穆平柔的一面,但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阳刚之美,气势浩瀚,无论是湖海、风烟还是连宵雪、半壁山,让人感到的都是自然的雄伟,这刚好是作者内心昂扬情感的折射。诗中虽然有低沉的慨叹,但最后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决然鼓楫出发了,情感涨之高潮,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菩萨蛮·宿水口

洪?臻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请分析上片写景的技巧与作用。(6分)

.下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①“断虹远饮横江水”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充满情趣。②写景由远而近,描写井然有序。③以乐景称哀情,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6分)

.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寂寞之感。(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①

汪元量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②。

【注】?①南宋灭亡之后,诗人和宫女们作为俘虏被元军押解北上,此诗写于押解途中。

②《哭襄阳》:元军大举攻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宋将吕文焕坚守六七年之久,但宰相贾似道坐视不救,致使襄阳失守。此曲为襄阳失守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一支哀歌。

(1)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4分)

(2)《哭襄阳》一曲在诗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1)描绘了一幅惨淡荒寒、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2分)是通过(青)天、(荒)月和淮田(战场)三个意象表现的。(2分)

(2)渲染了悲怆、凄厉的氛围,(1分)揭示了国破家亡、沦为俘虏的原因,(2分)表达了诗人的一腔悲愤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请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2分)

(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3)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所蕴涵的情感。(3分)

(1)一方面紧扣标题写景,另一方面又融情于景,引出后面的怀人念远之意。(言之成理即可)

(2)虚实结合的手法。“万里梦”,点明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这是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彻夜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这是实写。(能答出一种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3)尾联写道:我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起畅游?作者以问句的形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与亲人朋友相聚不能的无奈和惆怅之绪。(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鹧鸪天

(元代)魏初

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词中用了哪种手法写“心事”?(4分

(1)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奔波与飘泊(仕途),希望归隐田园。

(2)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写“心事”;通过写归鸦反衬自己的不归,来写“心事”。(答成写景烘托心事也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

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3分)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因诗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奏,贬为郴州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上阕“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5分)

.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6分

.王维在渭城送别受朝廷派遣出使安西的元二,作《渭城曲》即本词中所提的《阳关》曲。(《阳关》本为王维的诗1分,送别友人之作1分。)词人此时是遭贬南行的迁客,不是奉命出使的使臣,化用此典,说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在劝止中包含着悲苦和哀怨。作者怕听了这首送别曲,会加深已经难忍的迁愁谪恨,情辞恳切而沉痛。(每句一层,每层1分。)

.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无端遭贬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2分)而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不仅借景抒情含义蕴藉、耐人寻味,而且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很有感染力。(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7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3分)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3分)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8分)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5分

浣溪沙

晏几道(北宋)

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1)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3分)(2)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尽了。(3分)

(分别结合上下片分析,各3分:答出写法的独到之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吕】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分)

(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分)

.(1)①色彩对比。燕子紫,鸳鸯翠,杨树绿,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诗如画。?②动静结合。紫燕飞来飞去寻找“旧垒”,鸳鸯在暖暖的沙上栖息,一动一静,生趣盎然。(每点2分)

(2)行人问酒家何处有?回答是在那秋千下,有粉色墙红杏花的那家就是。一问一答,化用杜牧《清明》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丰富,情趣盎然,一片春意,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答案:“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1分);“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1分);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分)

.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1分)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1分)。

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写法:以景结情(1分),寓情于景(1分),;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先主庙在夔州,本诗是诗人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②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有人说这首诗第一联中“尚”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

.(1)“尚”是“尚且”“还”之意,这句是时隔千年,先主塑像尚且威势逼人,让人肃然起敬,(2分)突出了先主生前的英雄气概。(1分)

(2)第三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儿子不肖作对比,诗人向世人指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提醒执政者创业难,守业更难。

(或“从全诗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两句写业衰,诗人咏诗怀古,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指出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指出对比内容得2分,指出效果得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1)、作者写“燕子”“一双”,“征雁”“两行”,有何寓意?(3分)

(2)、“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这一句意境开阔,别具情味,古人曾评价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请依此谈谈你的理解。(4分)

(1)反衬(1分),词人借双飞燕和两行雁或成双成对的燕和雁反衬自己此刻的孤独(1分),抒发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的情感(1分)。

(2)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1分)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象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2分)从而表达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②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③共谁论。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时。简:即书信,用为动词。仲咸:冯伉的字,与王禹偁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故诗中称同年。?②伯阳:老子李耳的字。?③牢落:形容无所寄托的样子。

⑴首联和颔联这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⑵请从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

⑶全诗表面上扣一“闲”字,实际上透露的是怎样的情绪?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情绪的?请作具体分析。(3分)

(1)(3分)因为地僻官闲,诗人就借读书来打发时光。所读的是杜甫的诗,老子的《道德经》。这反映出诗人既忧国忧民、难以摆脱仕途坎坷的悲凉,又希望从道家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矛盾心理。

(2)(4分)诗人欲排遣闲愁,至庭院赏花,映入眼帘的却只是百花凋零的情景;登楼赏月也只是孑然一身,孤酒一杯。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人没有直接言“愁”,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写的景物之中透露着深深的愁思。

(3)(3分)实际上透露的是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诗歌中有的地方是直接表现,有的地方是间接表现——“何计到黄昏”、“此心牢落”是直接表现;“昼掩门”、读杜甫诗、老子书、“酒一樽”是间接表现。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一晌”一词使用巧妙,请你说一说妙处何在。(4分)

(2)请对“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几句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1)首先,写出时间跨度之长。从今朝的酒醒到傍晚的暮烟(上片“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写白天看到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这是写日落之时),从白天到日暮看出时间之久。其次,写出词人伫立楼上的凝望之情。从“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诗人的感情始终专注于对远方入的思念。再次,“一晌”与“人不见”形成对比,主人公凭栏远眺,不见归人,突出了主人公的失落之感。???注:每一要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2)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的在空中回旋起舞,(1分)“学雪随风转”,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姿质.(1分)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缝绻哀伤,这正是自然界乃至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1分)这几句景物描写为写下面人的活动和愁苦(“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舔得愁无限”)做了很好的铺垫(或者为写下面的内容张本)。(1分)?注:四个要点,一条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上阕和下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所见所感的?

(2)对忧愁,此词比喻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的词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简要分析二者运用比喻的异同。

(1)表达了离家远行的人对家人(闺中人)的思念的情感。上阕是从离家远行的人所见所感的角度写的,下阕是从远行人对闺中人想象的角度(或“闺中思妇所见所感的角度”)写的。

???(2)相同:将无形的离愁比作“春水”,化无形为有形(或“变抽象为形象”),生动形象;都写出了愁绪的深广、连绵不断的特点。

???不同:所比喻愁思的内容不同,欧诗抒发的是有情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李诗抒发的是亡国之痛。比喻强调的重点不同,欧诗因征人离家越来越远,重点表现愁思越积越多;李诗重点表现愁怨的深广、连绵。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①吴儿竞,笋柱秋千②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月影。

[注]①舴艋,蚱蜢式的小龙船(取其轻快),形体扁窄,饰以龙头。宋朝寒食、清明节有赛龙船的习俗。②笋柱秋千:竹制的秋千架。

(1)词的上阙“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中哪两个宇最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1)“竞”、“并”两字极富概括力与想象力。(1分),既写出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或: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争渡的壮观场面),又使人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声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尽情吆喝的欢呼声。(1分)“并”字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游女们聚在一起,荡着秋千,尽兴游乐的情景,又使人仿佛听到游女们荡秋千的欢快嬉笑声。(1分)

(2)“动静结合”(对比亦可)(1分)。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从一旁观者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行云”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片幽静的月色,特意写了柳絮暗飘,可谓静中有动。(1分)一动一静,互相映衬,表现了柞者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

陆游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时回京“廷对”,停泊公安。?(1)首联中“辽”和“回”值得玩味,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3分)(2)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角度有什么特点。(3分)

?(3)有人说,尾联与陆游《诉衷情》中的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明两者共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分)

(1)写出了入蜀时间的漫长,蜀地离京空间的辽远,饱含着诗人对朝廷恩怨交织的情感。(每点1分)(2)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1分)写远景,江天、海风、明月等写出高远;(1分)写近景,萤闹、露下、萍开等写出近观。(1分)(3)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每点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两个1分,答出6个即可)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⑴这首词的重点是写“夜闻杜鹃”,请分别概括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3分)

⑵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⑶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上片以“茅檐”、“蓬窗”等交待夜闻鹃鸣的环境,(1分)着重于气氛的渲染;(1分)下片主要写啼声触发作者羁旅愁思,表现其内心的痛楚。(1分)

(2)反衬。(1分)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1分)以无声衬有声,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1分)

(3)杜鹃啼鸣悲凉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1分)写作者梦被啼声惊醒,表现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1分)也写出作者壮志未酬、抱负未展的抑郁感伤。(1分)总之,整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赠阙下裴舍人[注]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

这首诗的前四句捕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捕绘这样的图景?(5分)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献花(0)
+1
(本文系lzj20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