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临习体会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因形生意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四千余年的历史。1899年在安阳小屯被发现,是我国可识性汉字形态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正式文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同时又和埃及象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字一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殷墟甲骨文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字源远流长而且在书法艺术中独领风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欣赏性和美术价值。
甲骨文契刻在商代,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初期的文字总的来说,字形较大,字体较粗犷,很有气魄。自康丁以后,包括武乙、文丁时期,字形趋向整齐,字体娟秀工丽。主晚期帝乙、帝辛(纣王)时,则字形变小,有如米粒大小,但刻得十分精美。近代考古学家董作宾将其分为五期:(一)武丁及以前,二世四王——雄宏遒劲。(二)祖庚、祖甲,一世二王——谨饰细丽。(三)廪辛、康丁,一世二王——多姿。(四)武丁、文丁,一世二王——粗犷直拙。(五)帝乙、帝辛,一世二王——严整秀丽。各个时期中字形或简或繁,或雄奇恣肆,或峻秀遒丽,率真随意,尖利奔放,方整内敛,挺拔修长,婉转流畅等各具风格面貌。
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作为记录汉语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无论从象形、形声、会意、假借等方面基本符合“六书”造字原则。甲骨文虽然是用尖利的刀契刻而成,但亦有手写者,或是书刻并存者。兽骨都较坚硬,在书刻过程中,自由度上有所制约,不像在纸上可任意挥洒,只能作直笔。同时又因书刻者的习惯和行文方便而随意改变部首笔画,或增或删,或挪让或伸缩。字形大小悬殊,风格因人而异。所以就形成了长方形的文字特征,从而也决定了以后汉字形体(即方块字),至今我们使用的文字形体仍然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