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盗墓者的专用工具
2012-07-02 | 阅:  转:  |  分享 
  


古代盗墓者的专用工具



追古溯源,盗墓这一行为最早现于新石器时代,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已经能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春秋之后,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者也逐渐猖獗,历史上除了民间的以外,著名的大规模盗墓案件一般都和军队和政权有关,而且往往是一批陵墓被盗和一派势力有关,譬如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孙殿英等。下面来看看古代的盗墓者都是用哪些工具。

提起盗墓工作,人们最常想到的便是“洛阳铲”。洛阳铲的出名更多的依赖于盗墓小说的盛行,现实中,“洛阳铲”仅是在洛阳、开封、西安一带这些黄土地上使用较多的盗墓工具,而且发明时间较晚,并非通用型盗墓利器。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实际上,现代盗墓者(包括考古学家)仍在使用的“洛阳铲”历史并不长,不过百十来年历史。

在洛阳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盗墓故事:当年洛阳城郊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去赶集,见路边有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在挖洞,很好使,一铲子下去就能挖尺把深。让李鸭子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铲子拔上来后,还能带出不少下面的土。

这个偶然发现,让李鸭子惊喜不已。李鸭子为什么惊喜?原来其暗里一直在做着盗墓的营生,这种铲子无疑可以给他找墓、盗墓带来更多的便捷。于是李鸭子灵机一动,照葫芦画瓢,回家请附近的铁匠照着样子打造了一把,果然好用,盗墓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增。这种铲子就此在洛阳一带的盗墓者中使用开了。

但“洛阳铲”到底是不是李鸭子发明的,目前并没有人能直接证明,有可能是以讹传讹。但不论发明者是谁,洛阳铲的贡献还是蛮大的,甚至为官方文物考古工作者使用。

绳索与洛阳产一样,也是盗墓者必备工具。一般用三股以上的大麻皮拧结出来,皮实耐用。绳索有作用多多,一是提土,再是系人,三来也方便运走盗得的物品。当然,绳索也是一种杀人工具。有时需要外面负责望风和接应的人用绳索升降。如果地面上的人有贪心,斩断绳索,下面的盗墓同伙就成了殉葬品,很难再爬上来。盗墓者被同伙害死在盗洞中的现象,考古中时常可以发现。

1961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在墓道内靠门一侧,有一倾斜为35度的洞穴,洞有一具只剩下一堆骨架的死人残骸,坐状,尸骨为男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当时考古人员分析此为盗墓者的尸骨,推测他在把盗得的财宝用绳索递给洞穴外的同伙后,同伙起了歹心,为独吞盗得的财宝,抽掉了绳索,而把他堵在了洞里,致他出不来窒息而死。

此外,盗掘工具为还有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

现代的盗墓贼更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还有千里火、荧光、吹筒、照明荧光弹,窥视镜、水镜、潜望放大镜、扁形箱(密封、抗震力极佳的一种以动物皮革制成的箱子)、纤纤囊(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系以动物筋皮及植物纤维制成,承受力极大、伸缩力极强,用以装载大批量的不怕磨损碰撞而体积较小的物品,近代换为橡胶制品替代)、千斤顶、缅锯、钢丝锯、拉力索等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需掌握定向爆破、遥感、磁感技术等。





献花(0)
+1
(本文系时空梦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