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故宫100第36-40集解说词
2012-07-05 | 阅:  转:  |  分享 
  
第36集皇帝大婚

这是一场历时104天的漫长婚礼,清代260多年间,这样的婚礼只举办过四次,最后一次,也是最盛大的一次。光绪14年,宫廷画家庆宽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当朝皇帝的大婚,绘制图册。展示光绪皇帝,迎娶皇后的全过程。紫禁城里最喜庆,最热闹的活动,就是皇帝大婚。清代,仅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幼年登基的皇帝,才有幸在紫禁城举办过婚礼。极为尊贵的中轴线建筑,只有在皇帝大婚的时候,才能最完整的得到使用。因为大部分的庆典都集中在紫禁城的政治区域。前朝的三大殿。只有大婚那天的新皇后,才能乘坐风舆,从午门沿中轴线,直达内廷的坤宁宫。光绪大婚,礼仪非常复杂。从选后到洞房,历时104天才完成。庆宽等人最终出色完成了这一套皇帝大婚图,它一共八册,以连环画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全过程。然而有一个场景是光绪大婚图中所没有的,那就是坤宁宫,也就是,大婚洞房,这座明朝皇后的寝宫。自清朝入关后,被改为祭神和节庆朝贺的地方,大婚时,坤宁宫东暖阁就是新婚帝后的洞房。他们将在这里共度三天,画家们或许是奉旨,替皇帝留点隐私的空间,但是这一举动,似乎阻止不了,人们想象和探秘的热情。坤宁宫东暖阁,依然保持者百余年前光绪皇帝大婚时的布置,最能传递新婚之喜的,是龙凤喜床上铺的被子,来自江南的精工织绣,一百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称作百子被,以象征皇帝多子多孙,江山万年。古人认为,皇帝多子多孙,国运才能昌盛。而无后,对于皇室来说,是一个王朝行将覆灭的不祥征兆,洞房的精心设计,寓意不言自明。而这精心设计的苦心,终究落空。这间看似喜乐的洞房,对没有爱情的帝后来说,只是苦闷生活的开始。



第37集萨满祭祀

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贡献。两头活猪,就是祭祀时要宰杀和进献的牲口。杀猪跳神,本来是满族入关前的传统,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传统的萨满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的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祭神后,皇帝会帅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其实,到坤宁宫吃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祭神的肉,被称为祚肉,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于是常有人在袖口偷偷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坑,供奉神位。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个灶台,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整切糕,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变动,其实并不简单,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改造位于中轴线上的坤宁宫,在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第38集时间机器

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得到,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每年皇帝出入这里,至少六十次。如今,人们来到这里,多是为了聆听时间的声音。2004年9月奉先殿内部改成了钟表陈列馆。近两百件钟表,是近两百年世界钟表发展史的缩影。很多式样在这世上,绝无仅有。最为精巧,数目最多的,当属乾隆年间制造的。其中有一件最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以至于退居太上皇以后,还命人把那座种,搬到自己养老的宫殿。以便随时欣赏把玩,这座钟有两层独立的机械装置组成。表盘部分由英国伦敦制表名师提摩西威廉森专门定制。下面的机械部分则是有瑞士的亚凯,德罗家族制造。当时,外国的传教士们,为了传播福音,想尽办法来满足乾隆皇帝贪图奇巧的心思。这座钟的奇妙之处,在于这位欧洲绅士,在开动之前,先帮它将毛笔蘸好墨汁。开关打开,这位绅士,就会工工整整地书写八个字,八方向化,九土来王,这是特意为满足中国皇帝的需求而做出的改变,瑞士纳沙泰尔博物馆里也收藏着几件原理类似的机械人,书写的却是外文。在得到写字人钟之后,乾隆皇帝对于机械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当时,皇宫里另外一位会书写万寿无疆的机械人,也被乾隆皇帝勒令,必须再学会写满蒙藏三种文字。机械师,耗尽心力,却未能成功,这些钟表从西洋来到紫禁城,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小则改变装饰,大则整容。它们被称为精美的工艺品,计时是否精准,到没有人在意,如今这些钟表在经过调试以后,大多还可以运行,但曾经把玩他们的主人,早已离去。今天的人们,在这些钟表的滴答声中,或许可以听到,那些逝者的足音。时间是无情的,时间又是有情的。



第39集清风尚武

弓箭是制服猛兽的利器,也是征服天下的武器。弓马骑射作为满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尚武精神。箭亭,清朝初,建于奉先殿的南边,奉先殿是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箭亭建于此处,意思就是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训,秉承八旗尚武的传统。箭亭是昔日清朝武举殿试的地方,也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箭亭的外观十分引人注目,二十根朱漆大柱承托整个屋顶,它并不像一般的亭子一样是空敞的,而更像是殿堂。亭角微微翘起,房脊成人字行漫坡。每当皇帝操演时,列队武士擂鼓助威。箭亭大门全部打开,皇帝站在亭内开弓放箭,场面壮观,尽显皇家风范。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入主中原后,解鞍挂甲,耽于享乐,清乾隆为了防止满室骑射习俗的遗失,而致祖制湮灭,在亭内御制一座,《巡守冠服骑射》卧碑。碑文刊刻了清太宗皇太极训诫满洲贵族不要效仿金朝因忘旧制,废骑射,效汉俗。而导致社稷倾覆,国家灭亡的谕旨。太宗皇帝在告诫八旗子弟时曾说过,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是忘本亡国的根由。但这措辞严厉,告诫子孙的石碑。没能阻挡历史的进程。今天,似乎只有这些皇家的文物在提醒我们,曾经那个马鸣蹄鼓的王朝。虽然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诸位皇帝,也多次在此检阅武举殿试。但这些都没能重塑清风尚武的辉煌,似乎只有这些碑文在祭奠那个已远去的时代。弓箭,从清初拥有极高的地位,到最后被迫退出战场,是历史发展的结局。也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史上的终结篇。清风尚武,箭亭是为了信奉马上都得天下的创国理念而设置,亭前跑马射箭,武举殿试,都随着帝国的衰亡,烟硝散尽。最终,箭亭成为了满清弓马骑射的纪念碑。



第40集宫廷绘画

这是公元1903年的紫禁城,在美国人克林顿·西门斯拍下它之前,关于这座城的影像记忆,大多来自宫廷画师们的笔下,正如这幅《光绪大婚图册》,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宫廷彩绘尤为精细,犹如一部记录电影,诸多细节,历历在目。这些画的作者,通常被称为画画人或是画匠。他们多少会与一个叫如意馆的地方联系在一起。严格意义上讲,如意馆只是画师们的一个工作地点,而不是一个职能机构的名称。档案记载,如意馆最早的地点,设置在武英殿的北边。临近前朝三大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如意馆的地点移到了北五所的之一的西所。慈禧太后前后征集的画师

有近二十人,这些画师分为三组,每月轮流作画十天,每日清晨,他们一般从东华门附近的住处,从东华门进宫,到如意馆的画室作画,画室的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夏天炎热,似乎很难长时间的精心作画,冬天寒冷,经常要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一天的工作时间,通常要到下午五时才结束,他们平时的画作,有的寓意长寿,有的寓意吉祥。比较而言,康雍隆期间的画师,似乎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一批西洋画师的加入,融入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在《乾隆大阅图》中,意大利人郎世宁引入欧洲的造型艺术和透视法,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痕迹,宫廷画师们是怎么完成这些绘画的创作的呢,答案也许就在画中,这幅《万国来朝图》展现的是,乾隆年间潘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画中出现了几处奇妙的处理方式,比如外国使团所进贡的物品中,这只奇特的动物,酷似中国传说中的麒麟。中和殿屋顶是圆形殿顶。而真实的中和殿殿顶,为单檐四角攒尖,这些奇妙的处理方式,让人产生许多的联想,也许他们没有进入前朝三大殿的资格,没有亲眼目睹万国来朝的情景,一切都只是想象和素材的结合。当然这些宫廷画师的创作,几乎都是由皇帝钦定主题,在定稿之前要先把草稿送皇帝审查,批准后在正式绘制,宫廷画师,执行着皇帝的意志,遵循着皇家的清规戒律,他们记录下了宫廷的生活,身影往往却被这些恢弘的绘画所湮没,

献花(0)
+1
(本文系xiamimi1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