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2-6-49】璧山(本刊特稿,改) 情系民生 开启“生态绿岛”幸福之程
2012-07-11 | 阅:  转:  |  分享 
  
情系民生开启“生态绿岛”幸福之程

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



璧山建县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自古以来有“田肥美,民饶裕,巴渝名区”美称,历史上曾出现“双状元,十翰林”的文化盛况。璧山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9个镇,总人口63万人;区位优势明显,是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县。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古有“金剑晴雪”、“茅莱仙境”、“虎峰马迹”等“璧山八景”;今有金剑山温泉、云雾山、缙云山、青龙湖、风湖、白云湖“一泉两山三湖”。郭沫若先生赞誉璧山为“黛山秀湖”。2012年4月,享誉全球华人圈、一曲《小城故事》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词作家庄奴先生来到璧山。已经91岁高龄的庄老一路领略璧山风光,一路吟诗赋词。庄老称,“小城故事”就是璧山,璧山就是“小城故事”。遂赠璧山雅号:中国的“小而美”。

璧山是一座“老”国家级卫生县城。走在璧山的大街小巷,人们的心情会倍感舒畅——招牌整齐、街道净爽,清风和煦、绿意盎然……围绕“净化环境卫生、优化人居环境”的工作目标,璧山县深入、广泛推进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城区主次道路机扫率达到100%,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餐厨垃圾实行集中统一收运处理。“母亲河”璧南河一改“臭、脏、乱”的旧貌,成为璧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璧山沿河路于2011年被评为“重庆最美街道”。一泓碧水清波柔,两岸过客观鱼游——好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近年来,在璧山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县“1365”总体工作思路,紧扣“生态城市样板区”定位,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以城市管理精细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市容环卫长效管理。通过多途径探索创新,促进城市管理由“治脏、治乱、治差”向“做细、做优、做靓”深化和拓展,不断提高市政园林管理部门在广大群众中的美誉度和满意度,努力塑造“品牌市政”,打造“精品城市”。璧山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卫生县城”、“重庆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整体升级营造幸福家园

2011年,按照“生态立县、绿化兴县”战略决策,璧山县紧紧围绕“建设重庆绿岛新区、跟上重庆发展快车”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重庆市文明县城”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了“政府主导、街道参与、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璧山提出建重庆的“绿岛新区”,建“国家园林县城”,将打造优良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助推器。近年来,璧山县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2.7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8.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35.4万。在璧南河整治中,投入几十亿元,关闭了沿河200多家污染企业和几百户养殖户,强力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如今的璧山,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成群的白鹭在蓝天中翱翔;生态璧山,处处皆景,美景如诗。璧南河10公里绿化长廊、璧青路17公里绿化走廊、北二环绿化带相继建成;南河公园、星岛公园、文体广场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娱乐休闲之地。仅用一年时间就建设完成的重庆最大、植物品种最多的城市湿地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成为吸引市民和来宾游览观光的特色亮点景区。城区道路全部实现“白改黑”,围墙全部由封闭式改造为通透式,拆墙透绿,户外广告全部拆除,架空线缆统一入地。18条主干道的路缘石、人行道板全部更换为花岗石材质,对道路沿线建筑物全部实施外墙立面改造。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重庆市“市容整洁一条街”7条、“市容整洁单位”9个、“市容整洁小区”6个,市、县级“园林式单位”31个,市、县级“园林式小区”12个。已正式动工的大型中央商务公园秀湖公园和即将修建的人民公园、金剑山森林公园,将带给市民别样的惊喜。“林在城中留,人在城中游”的美景,不再只是山水画的构思和描绘,而是璧山每一个市民耳闻目睹和切身体验的现实。璧山,从以往的“举目无青”到如今的“推窗见绿,处处皆景”,城市面貌和环境品位实现了质的飞跃,“移步换景,满眼春色”的“深绿型”城市轮廓,日渐清晰。

让璧山市民称道和骄傲的,还有璧山的夜景灯饰。璧山县连续实施城区景观照明四期工程,加强新城区路灯安装和旧城区路灯节能改造,既倾力打造出精品灯饰和文化特色灯饰景观,又实现了年节电率25%的目标。每当夕阳隐去最后一抹余晖,夜色拉开帷幕,璧山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小巷,都被点亮了。“白天一幅画,夜间一道景”,缓缓流淌的璧南河水,倒映着璧山独特美丽的城市夜景,青山绿水环抱,万家灯火辉煌,墙面立体灯饰闪烁,别有一番韵致。徜徉于闹市街道,漫步在公园亭台,享受璧山这缤纷的视觉盛宴,目光所及,静谧的璧山城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夜晚的璧山,是歌者心中跳跃的音符,是舞者身上绚丽的霓裳。

建好“生态绿岛”璧山,更要管好“生态绿岛”璧山。以人为本,管好城市,这是市政管理监察执法队伍秉承的理念。璧山县在全市率先实行城市管理人性化执法方式,成功取缔璧铜路占道进行果蔬交易的“马路市场”,保持了璧城主次干道无占道经营摊点,城区店招店牌色调一致、规范整齐的良好局面。2011年,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新增市政监察协管人员100名,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管理执法监管力度;同时,大力开展市政管理监察执法培训,提升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完善市政管理监察机制,延伸服务触角,增强管理的实效性。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充分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和信息系统,以万米网格为基本单位,建设指挥、监督、管理相互分离,作业、管理、监督、考评有机衔接的,涵盖县城建成区范围的“集约型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璧山县城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好,对外连接的交通也更为方便。2011年,连接主城大学城的璧山隧道顺利通车;2012年3月,连接渝遂高速、成渝复线、成渝高速的黛山大道高标准修建,北段、中段如期实现通车。璧山隧道的建成通车,使璧山与主城实现了“无缝连接”。如今,大学城至璧山的公交路线已开通,璧山市民“进城”更方便了!未来几年,将建成成渝高速复线、成渝城际客运专线,扩宽改造成渝高速璧山段,轨道交通一号线延伸到璧山,对外交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县城建设管理工作中,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领导班子始终强调,“市政人不仅在改善环境,而且在创造文明。日新月异的建设管理,促进璧山的文明程度极大提高。我们因建设而美丽,因文明而崇高,因向善而纯洁,因文化而厚重”。在这一过程中,璧山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卑少了,自豪多了,心胸变得更加开阔、从容了,大家都乐于向朋友、客商介绍璧山了。如今的璧山,做到了“六个基本一样”,即:老城与新城基本一样,晴天与雨天基本一样,检查与不检查基本一样,白天与晚上基本一样,远看与近看基本一样,县城与镇街基本一样。

八旬老人王复珍几年前搬进了璧泉街道幸福佳苑,这个小区的居民都是征地拆迁后搬迁至此的农民,该小区2011年被命名为“重庆市市容整洁小区”。王复珍老人说,,一个灰头土脸的农村人,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样优秀的城市小区房,她觉得高兴又自豪。璧山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县城,环境卫生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环境好,人的心情就好,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老城改造、绿岛新区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璧山城区市容市貌和环境秩序整体升级。璧山市政人一直在努力,为人们营造一座充满浓浓爱意的幸福家园。

民生为先雕琢“生态绿岛”

近年来,璧山人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广大市民对居住环境、公共休闲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始终坚持民生为先,用心做好民生工程,采取管理和谐化、建设生态化、灯饰景观化、环境亮丽化“四化措施”,建立完善“十项长效机制”,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措施,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深绿型”生态化城市建设步伐,着力雕琢“生态绿岛”。

管理和谐化,打造规范整洁新市容

自“心”而生,城市管理服务民生。积极推进文明执法、和谐执法、人性化执法。强化对户外广告、店招店牌、游走电子字幕及占道经营、乱摆摊点、乱张乱贴“牛皮癣”、私拉乱接管网等行为的整治,解决投诉热点,及时发现、收集、处理市政设施缺陷。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措施,合理划分责任区域,建立督查评价机制,细化工作内容,实行重点区域重点管理。成功搬迁安川桥果蔬占道交易市场,设置500个临时便民摊点,形成管理与服务并行的良好局面。按照规划配建标准,以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为原则,规范设置车辆停放点,2011年新设置机动车占道停车点3200个;严格停车场审批,对城区停车场实行“四统一”规范管理,设置居民小区停车场24个,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环境。

以“治”促行,城市容貌焕然一新。璧山县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成立了璧山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推行“路段督导长、路段长”责任制,划分192个居民片区,34名县级领导分片担任路段督导长,79个副局级以上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县委、县政府主导,专门机构统筹,部门(街道)负责,上下统一、全民共建的城市管理大格局。自2010年以来,清理、拆除户外广告13.5万平方米,拆除率达100%;完成城区26条街道、面积约3.8万平方米店招店牌的规范设置;城区主、次干道“白改黑”率达99%,城区人行道改造升级面积达21万平方米;实施城区架空线缆下地改造,新建管廊2.38万米;县城80%的住宅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组建市政设施专业维修队伍,对城区车行道、人行道及排水设施加强日常维护,各类市政工程设施设置规范、标志明显、运行安全良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以“创”提质,城市清新而宜居。璧山县以“国家园林县城”和“市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为契机,以重庆市“市容三创”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质量,着力打造城市精品,营造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氛浓厚、舒适健康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尤其是县政府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等关系民生的建设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街道、单位、小区的容貌管理和环境卫生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璧山县创建“市容整洁一条街、单位、小区(含开放式小区)”工作成果颇丰,2011年度“市容三创”工作再获佳绩,璧山县公安消防大队和璧泉街道幸福佳苑荣获“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和“重庆市市容整洁小区”称号。

建设生态化,展现优美如画新山水

建设城市特色公园,塑造幸福生态城。近年来,璧山县委、县政府作出“绿色新政”的战略决策,上下联动、创新机制,县市政园林管理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发扬“白加黑”、“5+2”的工作作风,大规模推进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创新“建设速度快、实施规模大、生态效果好、建设成本低、本地出设计、供方出管护”的“璧山模式”。3年间,完成双星大道绿化工程、永嘉大道西延段绿化工程、工业园区道路绿化工程、东林大道南延段绿化工程、璧青路绿化景观工程等建设,建成观音塘湿地公园、南河公园及文体广场、大成广场等11个公园和广场。至2011年年底,新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647万平方米,投入资金9亿元,栽植近700个品种、8万余株乔木。人文历史与和谐生态环境共生,休闲娱乐与陶冶身心功能兼具,公园和广场成为吸引县内外市民游览、观光的特色亮点景区。目前,璧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4平方米。

打造精致景观节点,培育城市园艺新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景观改造相结合,通过规划扩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提升城市园林景观档次,突出景观道路绿化精细、沿河特色绿化精美、单位附属绿地精致等特点。同时,积极开展“园林三创”工作,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创建活动,掀起全民建绿热潮。全县形成了以金剑山风景林地、龙梭山经济林和茅莱山次生林为绿色屏障,观音塘湿地公园、南河公园等休闲绿地为绿面,璧南河滨河绿化、璧青路等城市干道绿带为绿线,广场、游园绿地、附属绿地为绿点的城市绿色网络体系。

灯饰景观化,烘托流光溢彩新璧城

新城老城同步并举齐改造。按照同设计、同竣工验收、同使用的“三同时”原则,开展路灯灯饰建设,实行灯杆统一编号管理,对老城区路灯灯杆统一“改灰”,消灭城区无灯区,实现老城、新城同步改造。建设城市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城市照明自动化、信息化、动态化智能管理。2011年,新建和改造路灯1183组,主次干道和支路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9%以上。

灯饰工程持续推进展风姿。投入资金6100万元,实施城市景观照明一至四期工程,重点打造观音塘湿地公园周边景观照明与璧南河河堤及两岸294栋楼宇,形成规模大、档次高、层次丰富的特色城市夜景。

灯饰层次丰富显韵致。遵循以人为本、绿色照明的设计理念,灯饰颜色、灯型互相配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主要采用环保节能材料,突出高雅、大气,实现动静结合,形成以电视塔公园为景观点,以璧青路、金剑路、红宇大道等为景观带,以大成广场四周为景观面的夜景灯饰格局。

环境亮丽化,彰显城市管理新气象

环卫设施档次和标准不断提高。璧山县投入100万元新建的南河公园五星级公厕,成为全市首座五星级公厕,开启了一场以标准化、景观化、人性化为目标的“公厕革命”;小广场、璧玉广场、观音塘湿地公园的3座五星级公厕也相继完成建设改造和提档升级。投入资金1800万元,新增环卫机械车辆47台,全面实施道路精细化管理,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明显提升,城区主次道路机扫率达100%。

市容长效管理纵深推进。对城区270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面积,实施全天候环境卫生管理,实行定岗定责与量化考核结合,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纳入重点整治范围。定期清洗城区车行道、人行道、果皮箱及垃圾桶,严格规范管理施工工地。2011年全年冲洗城区道路面积10973万平方米。同时,加快城区垃圾收运一体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垃圾处理场的各项工作。

城区水岸管理井然有序。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积极开展璧南河综合整治工作,与全县15个镇(街)及沿河两岸各社会单位签订《水域环境卫生安全责任书》,推进璧南河截污治理工程,建立璧南河及其支流河道城区段定期清淤制度,加强污水源头控制及日常清漂工作,做到水面清、岸边洁。

建立完善“十项机制”,迈开健康发展新步伐

建立完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划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明晰各街道、部门管辖范围,建立部门、街道责任体系,强化分工管理职责。

建立完善城市道路开挖审批、恢复监管机制。严控城市道路开挖行为,建立新的审批流程,加强施工过程监管。如,必须设立施工围挡,严禁在道路上拌和石料;严格开挖道路恢复质量检查验收,对外公示施工业主单位,严格收取占道费,确保城市道路完好、通畅。

建立完善市政设施常态化维护机制。严格按照市政设施缺陷“零容忍”的原则,多渠道收集市政设施损毁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维修,分系统、分片区、分时段,强化市政设施日常维护更新,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

建立完善脏源管控机制。加强施工工地、城市出入路口管理,严控扬尘污染,围堵脏源;硬化道路接入口,封堵无序路口;依法严查工程车辆带泥上路、无证运输建筑渣土等违法行为;强化道路冲洗工作,确保城区整洁有序。

建立完善公共绿地管护机制。积极推行公共绿地管护市场化运作,落实施肥、浇水、除草、治虫、补植及更新制度,加强园林绿地管理,建立绿化管护体系,巩固城市“森林工程”建设成果。

建立完善公园管理机制。制定观音塘湿地公园等公园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成立公园管理机构,落实公园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加强行业标准化管理。

完善垃圾收运处置机制。统筹镇(街)垃圾收运工作,指导镇(街)加强村(社)垃圾收集台(点)建设,督促镇(街)购置垃圾收运设备、车辆。到2012年年底,70%的镇(街)应具有较为完善的垃圾收运机制,形成“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置”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

建立完善市政监察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市政监察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对城市市政秩序和市容卫生的管理力度,延伸服务职能。强化对城区“十乱”尤其是占道经营及乱设店招店牌等行为的整治,解决群众投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建立完善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机制。落实普扫制度,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加强化粪池清掏和道路冲洗工作,扩大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面,保持城区容貌清新亮丽。

完善城区河道卫生监管机制。建立璧南河及其支流河道城区段定期清淤制度,加强污水源头控制,强化日常清漂工作。

……

随着城市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通过城市管理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广大市民的素质不断提高,璧山也将变得更加秀丽隽永。谱写《小城故事》的庄奴先生赞誉璧山“小而美”,这座“小而美”的“生态绿岛”,正以从容不迫的姿态、激情飞扬的气势,在巴渝大地奏响强音!





























-9-





-4-

















献花(0)
+1
(本文系xg12391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