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东方战略论
2012-07-16 | 阅:  转:  |  分享 
  
东方战略综述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

一、什么是战略?

战略,顾名思义,是战争的方略和策略。它产生于军事领域,最早被解释为“统帅之道”。

时至今日,“战略”已经不是军事领域单独使用的一个概念了。许多领域都把自己的长远规划是为“战略”,如“外交战略”、“公司战略”、“文化战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超出军事范畴,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战略”的内涵,理解“战略”的概念。

实际上,“战略”自身有着更广泛的含义,负责他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就广义上的“战略”而言,“战”是指对抗,“略”是指谋划。我们可以把广义上的“战略”理解为一种进行对抗的谋划。这种从广义上对“战略”所作的解释,就有了它的通用性。

对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成因于人类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正如中国古人所说:“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匀不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淮南子·兵略训》)当然,我们要特别强调,对抗分多种类型,一般竞争意义上的对抗,在人类道德允许范围的对抗,是正常的;使用不正当的暴力手段损害他人利益而达成自己目的的对抗,是不正常的。对抗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所以,“贪味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骚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淮南子·兵略训》)

对抗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对抗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是一条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抗,实际是一个关于力量的问题。“优”和“劣”反映了力量两种不同的形态。我们知道,“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对抗中,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范畴。力量变化的规律以及运用力量的指导规律,也自然具有非常普遍的指导意义。历史上有许多战略理论家从“力量”这一无尽起点出发,认识战争和其他对抗的规律和特点,因而总结出能够流传至今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

二、真正的战略在中国

有些外国人甚至也包括一些中国人,认为战略产生于外国而不是中国。中国只是到了近代才从外国引进“战略”一词。

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战略思想。中国战略思想已经对力量的对抗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达到了哲学的层次,具有十分明显的辩证和宏观思维的特征。《孙子兵法》已是战略理论成熟之作。《黄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训》、《兵经》,都已远远超出军事范畴揭示了战略最深层的一些原理。到了东晋时期,中国的司马彪写出了《战略》一书。它不仅是世界战略领域的一部专著,而且要比西方国家同类中煮枣上几百年。

我们注意到,早在西方国家对战争现象进行直观描述的时候,中国古人已对战略作了深刻和全面的理论概括。

……

三、中国为什么能够产生真正的战略?

真正的战略在中国产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上。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实际是在用意念探索身外的终极原理,达到一种心会神融的境界。

……

认识中国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不能不提到中国特有的文字。中国的方块字,具有象形、指事、意会等多种功能,具有西方文字无法比拟的巨大的信息包容量。中国的一两个字,包含了许多东西,描述了很大的画面,甚至概括了整个世界。西方人描述战争场面,大多用很长的文字,而中国人只用了“血流漂杵”四个字。中国文字才能达成比较完美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国的字,既是字,也是画,既表现了“物”,也表现了“我”。中国国画中的“大写意”和中国书法的“狂草”非常典型的表现了这一点。

……

四、中国战略的本质与体系框架

中国的战略在本质上是和平。战略是竞争的学问,但中国古人是从维护和平的目的出发谈论战略,由“不争”出发而谈“争”,由“合理之争”来达成“不争”,强调“争者有道”,“不争之争”。

……



献花(0)
+1
(本文系yuan66102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