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远程研修课程简报
2012-07-18 | 阅:  转:  |  分享 
  














































★专家寄语★随笔感言

★磨课研讨★作业赏析

★优秀作品



























磨课,你与以往所进行的“磨课”有何不同?“磨课”之名,许多人并不陌生,然而与其相对应的活动内容确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是否系统收集、积累和分析总结过程性资料;二是是否做到对所拥有资料的共享;三是课堂观察量表是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这些不同将帮助教师们在专业发展上有较大的跨越。

磨课,你需要什么?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全组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个人的反思,需要专家的引领,需要处理好个人日常工作与磨课的关系,需要克服个人的一切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需要经常地思考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对接校本教研,需要对接日常的课堂教学……

磨课,你磨出了什么?磨出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决策执行力,磨出了各级专家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磨出了指导教师的牺牲精神和敬业精神,磨出了研修组长的责任心,磨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和敬业的精神,磨出了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水平和服务意识,磨出了高水平的教师……磨出了全体参与人员的学习热潮。







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的通道。我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以前专家传经送宝,或教师学习交流要“走出去,请进来”颇费一番周折,也难于满足到各地学习的强烈需求。如今却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网上研修,一下子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时空之间的连线,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上学习、交流,和众多的学友虽不“面对面”却已“心连心”,真可谓为是,妙不可言,乐在其中!













姜品甲:打磨课例我首先要有独立思考,每位教师要有对此课例的一个基本想法,再和同伴讨论打磨课例,大家要有好的心态,各抒己见,敢于直言应注意引领老师们在选择课例时最好对接专题的学习,让老师们在专题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实践,真正的从理论学习走向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进行吸取和借鉴。集思广益、智慧共享磨课最重要的是老师们能静下心来思考,抛弃形式的东西,追寻基于学生的理想课堂磨课还要注意反思,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及时把磨课的经历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伴着对理论的深深思考,敲打成文字磨课要打磨的是教学中的疑惑:比如教学内容如何解读?学生情况怎样分析?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学习材料如何取舍?生成资源如何应对磨一节课,不只是为了把这节课上成“精品课”,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明晰疑惑,提炼策略,让教师为迁移而教磨课要少一些追名逐利,一份静心钻研,要关注真问题,研究真行为。磨课要从改变日常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开始,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开始,一节课、一个点地加以研究和积累











光的折射的变化及对策

海阳市新元中学????姜新平????2012年7月17日16:24推荐

姜品甲于12-7-1808:50推荐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知识点降低要求。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的内容提升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看上去似乎矛盾,其实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三、增加的知识点

1、从“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变为“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的应用为什么就一定只能局限于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呢?教材中为此专门增加了两节即“眼睛和保护你的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

2、增加了走进彩色世界一章:“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和“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教学思路?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我也先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早晨我们起床看日出的时候,为什么太阳还没升起我们就看到了太阳光,学生思考:是呀,太阳还没出来怎么也有光线进入我们眼睛?在此时,有同学们在说是光的折射射,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呢?此时马上演示光的折射试验,用激光笔斜射向加了少量牛奶的水槽会发现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出现了折射光线,这时,教师顺势画出光路图,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并指出镜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演示了光的折射现象后,我们马上会想到光的折射也和光的反射一样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呢?通过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我意识到科学探究无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策略或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将教学的重点定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此教师采用我把实验器材介绍给同学们后,让同学们自己举手上台演示实验给大家看,然后和其他同学一起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让他们自己参与实验探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演示完实验后教师分别用课件展示当入射角不同时候的几种光路图。通过上述观察和想象,学生自然的、逐步的勾画出了光折射时的路径,隐约形成了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猜想。

?????

?



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海阳市留格庄镇第二初级中学????李财华????2012年7月17日08:03

黄占堂于12-7-1708:56推荐[撤销]老师设计有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

?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我先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早晨我们起床看日出的时候,为什么太阳还没升起我们就看到了太阳光,同学们思考:是呀,太阳还没出来怎么也有光线进入我们眼睛?在此时,有同学们在说是光的折射射,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呢?此时马上演示光的折射试验,用激光笔斜射向加了少量牛奶的水槽会发现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出现了折射光线,这时,教师顺势画出光路图,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并指出镜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演示了光的折射现象后,我们马上会想到光的折射也和光的反射一样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呢?通过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我意识到科学探究无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策略或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将教学的重点定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此教师采用我把实验器材介绍给同学们后,让同学们自己举手上台演示实验给大家看,然后和其他同学一起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让他们自己参与实验探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面的同学积极在建议让演示实验的同学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看看折射光线的角度是不是也随之改变,还有同学看了几次不同角度的折射现象后,马上在议论说入射角和折射角度数不一样,同学还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教师进一步引导若根据上节学的光的可逆性,你能想到光从卯种介质斜射入空气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吗?当演示完实验后教师分别用课件展示当入射角不同时候的几种光路图。通过上述观察和想象,学生自然的、逐步的勾画出了光折射时的路径,隐约形成了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猜想。

???通过对光路图的比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由于有光的反射定律做基础能回答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发线在同一平面”。教师在此介绍折射角和入射角,引导学生说出光的折射定律的三条内容,并板书。

???就这样,我们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以试验为载体,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完成了光的折射现象及有关名词的认识,形成了有关折射定律的猜想,很快切入主题。这节课从形式上看,学生参加了科学探究活动,他们自己动手亲历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物理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这便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比较浮浅,希望老师和同行共勉。

浏览:202评论:77专家浏览2指导教师浏览4









将课堂还给学生

海阳市实验中学???刘奎芳

?

新课程的理念是倡导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修正者。要求教师将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空间及提问,学习的权利都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感觉:“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因我而精彩。”真正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思维和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我也尝试着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在“我”的引导下,“我”给了学生更多参与实验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观察的机会,提问的机会,互动交流的机会。感觉课堂真正“动”了起来,“热闹”了起来。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热热闹闹的课堂中,很多学生是在凑热闹,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他们没有自己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我为此很着急,但一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

最近,有幸有机会走进联谊学校李红燕老师的课堂。那天,李老师和她的学生复习《力和运动》一章。走进班级,就发现这里的学生不一样,上课铃还没响,学生已经在有序的忙碌起来,他们在为上课做着各种准备。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起来,李老师踏着铃声走进教室。

本节课,李老师首先设计了知识梳理一环节,她让每个同学首先独立设计知识网络,将整章知识列成表格形式,接着小组四人进行交流补充,达成共识后,设计出本组最优化的设计,小组展示交流,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提出自己更好的建议,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本章的一些知识困惑。这一环节,我惊奇地发现:这里好像并不需要老师,一个学生提出困惑,立刻就有其他的同学解答,不管有什么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站起来说,说完坐下,但我发现这里没有集体回答,要发言,站起来直接说。有时候,一个问题刚提出立刻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但只要前面有人站起来,后面同学就会主动先坐下。整个课堂和谐有序。这里学生的一切发言都毋需老师点名。

接下来,教师根据本章知识点设计了六道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线独立完成后,教师请两个同学将答案展示在黑板上。下面同学则立刻四人一组根据刚才独立做题时碰到的疑惑和疑问,展开积极地讨论。几分钟后,课堂安静了下来。这时,老师请同学到讲台当老师,给黑板上两同学的答案进行评判、批阅和评价。其他学生也可对照黑板说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由站在黑板上的学生解决。实在解决不了,老师才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

我很震撼:这里的课堂属于学生,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老师只是全班中优秀学生的一员。我很惊奇:李老师平时是怎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呢?我迫切需要知道原因。

课后,我仔细经询问才知道:原来,李老师课堂中使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她将全班分成十二组,每组四人,依据差异分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一号是一组中的骨干,二号负责记录全组课堂中的表现,四个人在课堂中表现不同,奖励就不同,奖励最大的是每组的四号。他的每次精彩回答或抢答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都会获得最高奖赏,再依次是三号,二号和一号。通过这样的分组,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样的设计,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从真正从讲台上走了下来,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节约了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取了最大的课堂效率。

?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挑剔的老师,他们不会放过任何疑问,为说服对方,他们需要知识更丰富,语言更准确,思维更缜密。实现了生生互助,生生互动。在这里,教师只是组织者,合作者,学习的权利和空间都属于学生,老师不在是霸占课堂,霸占话语权,霸占黑板的独断主义者。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同时,这样的课堂,也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发现,当然也有经常出现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课堂”通常由学生和教师组成,两者缺一不可。但到底谁才是这个“课堂”的真正主宰呢?今天,李老师的课堂给了我最好的答案。感谢李老师,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课堂。让我们记住: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指导教师:黄占堂姜品甲

责任编辑:黄占堂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师远程研修

初中物理烟台八班简报













献花(0)
+1
(本文系读书有意12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