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原创论著](75)创造力及相关素质的系统结构模型
2012-07-24 | 阅:  转:  |  分享 
  






我爱创造的图书馆[原创论著](75)





创造力及相关素质的系统结构模型



甘自恒







一、创造力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主体的创造力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要研究探讨创造力,还需探讨知识、智力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

1.知识的定义

所谓知识,是指主体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处理外界信息并进行编码,在脑内和脑外媒介体中储存和积累起来的全部信息的总和。

2.知识的分类

①从新旧程度分,可分为旧知识和新知识。②从科学程度分,可分为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③从是否健康分,可分为健康知识和黄色知识。④从学科领域分,可分为哲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交叉科学知识。⑤从高低层次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⑥从储存方式分,可分为脑内储存的知识和脑外媒介储存(传播)的知识,即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其他

符号、象征动作编码表征的知识。

3.知识的作用

知识的主要部分是指新的知识、科学的知识、健康的知识,是对人和社会发

展起促进作用的精神力量。①知识的传播和社会遗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②

知识是主体智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是主体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③知识的创新、

传播和应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生产方式。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价

值将超过物质产品的价值。



(二)智力

1.智力的定义

所谓智力,是指主体在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常规思维活动,运用常规方法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获得已知成果的能力。

2.智力的分类

智力可分为:①观察能力。②记忆能力。③理解能力。④判断能力。⑤推理

能力。⑥再现性想像能力。⑦再现性表达能力。

3.智力的作用

①智力是人类维持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②智力是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和必要条件。③智力是主体创造力的基础,也是主体从

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创造力

1.创造力的定义

“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2.创造力的分类

从思维与实践两大领域分,可分为两大类:①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分为:新颖性思维能力,全脑性思维能力,综合性思维

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类比性思维能力,突发性思维能力,全功态思维能力,

审美性思维能力。②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实践技能。创造性实践技能又可分

为:进行新的科学实验技能,新产品创造技能,创造性合作技能,文艺创作技

能,创纪录的体育技能,创造性语言表达技能。

3.创造力的作用

①从社会历史的纵向角度看,主体创造力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

力。②从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力——生产力的角度看,主体创造力是现代生产力的

实质。③从国际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民族创造力是综合国力的实质和灵魂,是衡

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因素,也

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世界排名的主要因素。④从国内各领域、各单位的角度

看,主体创造力是各企业、事业单位产生新成果、新成绩、新局面、新风气、新

进步的源泉,也是决定它们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因素。⑤从个人成才的角度看,主

体创造力是个人能否成才、能否成为更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性因素。⑥从未来知识

经济时代的角度看,主体创造力是决定个人分配多少、决定个人价值高低的关键

因素。



(四)知识、智力、创造力的相互关系

三者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

1.形象地阐述

三者关系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树干、枝叶与花蕾。知识像根系,智力像树干,创造力像枝叶和花蕾。根系支撑树干,树干支撑枝叶和花蕾,枝叶和花蕾直

接产生果实,即创造成果。

2.抽象地阐述

1)三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递进关系:知识是智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智力

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创造力是创造成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在一定条件下,知识与智力正相关,但不成正比;智力与创造力正相关,

但不成正比;创造教育要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智力,但知

识多、智力高不等于创造力高,所以要格外重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知识、智力、创造力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三者的共同目的是出更多更好的创造成果,三者都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层次。传授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层次;培养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层次之一;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层次。

4)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只有实施创造性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造力及相关素质的系统结构模型



(一)创造力及相关素质的系统结构模型(图4—1).



(二)对创造力及相关素质结构模型的理解和说明

图4_1是笔者尝试性、探索性制定的创造力及相关素质系统结构模型,现作如下说明:

1)创造力作为创造性主体内在素质系统中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在实际

生活中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素质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处于一个更大

的广义创造力系统中。概括地说,创造力的广义系统结构是以主体的天赋能力为

前提条件,以经过后天社会实践和教育获得的知识为基础,以智力为必要条件,

以创造活动(包括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直接源泉,以创造性人

格为导向,以创造性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技能)为本义构成

的系统。

2)本模型特别强调创造性活动(包括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创造力的直接源泉。换句话说,创造力是在创造活动中产生、体现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创造力是创造活动的功能;揭示了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两者是活动与功能的关系。要使每一个人具有的潜在创造力(天赋能力、知识、智力等因素)转变为现实创造力,必须让其参加创造活动。

3)本模型强调创造力的狭义结构直接来源于创造活动的结构。创造活动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力也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技能;创造活动分为14小类,创造力结构也细分为14种能





学教科书把图4—1中7种智力当作创造力论述,是不确切的。创造力与智力不

是正比关系或反比关系,少数创造学文章宣传智力越高,创造力越高,或者智力

越低,创造力越低,都是走极端的片面看法。正确的看法是创造力与智力正相

关。在其他素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智力较高者,创造力也较高,但决不是智力

最高者或最低者,创造力最高或最低。

6)本模型阐明创造力以知识为基础,但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既不成正比,

也不成反比。在我国过去的少数创造学文献中宣传知识越少,创造力越高;或者知识越多,创造力越高。这两种观点都是依据极少数案例,以偏概全得出的片面看法。正确的看法是:创造力与知识正相关,即一般说来,在其他素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知识较多、知识结构较合理的人,创造力也较高,但决不是知识最多的人或知识最少的人,创造力最高或最低。

7)本模型阐明创造力是通过在后天实践和教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智

力的条件下,在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本模型反对创造力是天生的观点。

8)本模型认为创造力是以主体的天赋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这是根据科学

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为根据的。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及其前后的一特殊时期,由于受“左’’的学术思想干扰,人们既不承认人的天赋能力的存也

不承认天赋能力对主体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这是片面的,不符合实事求是科

学精神的。但是,也决不能夸大天赋能力的作用,天赋能力不能等同于创造力;

天赋能力只是创造力的一个前提条件,它在后天的实践和教育活动中不断展,并通过影响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再进一步影响创造力。



(本文发表于《发明与革新》,2001年第9期,第10、11页。)



我爱创造欢迎你的光临,

感谢你的阅读!



网址:http://gan2251.360doc.com



甘自恒:《创造·创造力-创造学》,《新华文摘》,1984年第8期,第210页。

























5









献花(0)
+1
(本文系我爱创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