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十章 洞察人心 有智有慧
2012-07-25 | 阅:  转:  |  分享 
  








胡雪岩送人所急需







清代巨商胡雪岩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他



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投人所好,送礼送人



急需。在胡雪岩的那个时代,要经营势力,离不开银子的作用。胡



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比如时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又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助代垫,胡雪岩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承下来,以致麟桂振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要他一定不要客气,趁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反正惠而不费,他一定肯帮忙。

胡雪岩做的却也实在“漂亮”,他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



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的公



款往来,能够指定由他的阜康票号代理。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



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事实证明,胡雪



岩的投资是有眼光的,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胡雪岩为了与闽浙总督拉上关系,也颇费了一番心思。胡雪



岩初次拜见左宗棠时,左宗棠因为听到一些关于胡雪岩与太平军关系的谣言,对他颇多戒备,甚至都不给他让座,很是“晾”了他一把。而胡雪岩最终还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引为知己,左宗棠由此成为胡雪岩在官场比王有龄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就是因为左宗棠的大力举荐,胡雪岩才得到朝廷特赐的红顶子。



胡雪岩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其实只做了两件事:第一,献米



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到杭州去的有万石大米和万两银



子。本来这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



雪岩与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



州粮绝之急。胡雪岩购得大米万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



将米转道宁波,现在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万石大米又运至杭



州,且将当初购米款两万银子面交左宗棠,等于是他既回复了公



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而又另外无偿献给左宗棠万



大米。那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



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清军打仗,为鼓励士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内可以不遵守禁止抢劫奸淫的军规。胡雪岩献出万两银子,是要换个秋毫无犯。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担。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镇压太平军,每月需要的饷银达万之巨,当时朝廷财政支出,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分心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想出了几条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胡雪岩做的这两件事,的确做到了对“症”下“药”,因而也是一下子“药”到“病”除。所谓对症,是因为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此时最着急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而善后工作要取得成效,第一位的是要有粮食,另外,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太平军败局已定,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也就势成“乌合”,还会酿出乱子。胡雪岩的到来,使左宗棠这两件让他头痛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哪里还有不得他赏识的道理!用左

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



他也有把握了。难怪胡雪岩去拜见他,开始连座都不让,到听说



运来了粮食,不仅让座而且是升炕,而到了谈及筹饷,他马上吩咐留饭了。



这对症下药,说到底也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



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



而要对方喜欢,常常也就是送给对方急需的,又一时没有的。比



如左宗棠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给他送去了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



需的东西,一送之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谙此道的。胡雪岩在生意场中如鱼得水,跟他善于投入所好、攀拉关系、寻找后台、送礼送人所急需是分不开的。



学有所思:



只有急需的东西才是最值钱的东西,也才是最讨人喜欢的



事物。因此,送礼给人关键不在于价值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了



别人所急需。雪中送炭,方可让人事半功倍。









朱标巧示负子图







明太祖朱元璋抓住开国功臣李善长的一些过失,决定要杀死他。太子朱标听到这个消息,很为李善长抱不平,对父亲滥杀功臣很有些看法,要去劝说父亲不要这样做。然而他又有顾虑,如果父亲为此要责罚他该怎么办呢?



他想到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教诲,遇事应该要有主见,不要躲



躲闪闪的,就坚定了前去父亲那里劝阻的决心。猛然间,他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负子图》。那是朱元璋为纪



念马皇后背着儿子朱标行军而请人精心绘制的。现在母亲逝世



了,父亲看见这幅图,就像看见母亲一样,一旦为劝阻的事发生



不愉快,那么,这幅图可以帮一点儿自己的忙。



于是,朱标把《负子图》悄悄地藏在贴身衣袋内“。听说父皇要处罚李善长,有这回事吗?”朱标见到朱元璋,小心谨慎地问道。



“我是要杀掉李善长,才放得下心来。”朱元璋在儿子面前用不着绕弯子。



“父皇这样滥杀功臣,有伤国家元气,也不利于民心的安定。再说李善长并没有很严重的错误啊!”



朱标的话虽然不多,可是理由却很充分。



朱元璋觉得这位已经确定为太子的朱标在政治上还很肤浅,应该用更明白易懂的比喻来教育他。



第二天,朱元璋带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棘条拐杖,随手丢在地上,说“:你把长条拐杖给我拾起来。”

朱标弯腰去拾,尖厉的刺戳破了手上白嫩的皮,渗出了一滴



滴殷红的血。丢下拐杖吧,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正在左右为难之际,朱元璋仰头哈哈大笑起来,说“:拐杖上有刺,你要拿住它,就会刺破手上的皮,最后还会丢掉它。如果我把上面的刺都削光了,你还会这样为难吗?你现在应该明白了,我之所以要杀李善长,就是为你除刺,我是完全为你以后的治国大业着想呀!”



朱标这时才明白了父亲的意图,可他觉得父亲靠杀大臣来扫除自己日后做皇帝时的障碍,是不足取的,他连连叩头说“:我听说上有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下就有尧舜那样的臣民。如果做帝王的在治理国家时正大光明,那么,臣民们也就会规规矩矩的,用不着担心他们会长出什么刺来。”



朱元璋勃然大怒,举起身边的椅子向朱标身上打去。朱标知道自己的话触怒了父亲,急忙躲避一边,同时把藏在怀中的那幅《负子图》掏出来,扔在父亲的面前。



朱元璋拾起一看,已故皇后跟随自己转战南北的一幕幕情景立时出现在眼前,他的心一酸,沉浸在悲痛之中,就没有再重责自己的儿子。



学有所思:



人心都是肉长的,伟人与凡人都是一样。有时,跟人讲理可



能没有,尤其当别人已经有主见在先的时候,而触发起一些情感



让人动心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祁奚为叔向辩解







公元前年,晋国公卿内部由于栾祁作乱,引发了一场乱子。



起初,晋国的大夫栾桓子曾迫使范鞅一度逃离晋国,后来,



范鞅回国,深恨栾氏。栾桓子娶了范宣子的女儿栾祁为妻,生了



栾盈。栾桓子死后,栾祁和栾氏的家臣州宾私通,整个栾氏家产



几乎都为州宾所占有。栾盈对此当然极为不满,栾祁害怕栾盈干涉,便抢先到范宣子面前说栾盈的坏话。她说“:栾盈对范氏始终不满,他一直以为他父亲桓子是范氏害死的,所以一直图谋叛乱。栾盈虽然是我儿子,但我怕他伤害您,不敢不告诉您这件事。”栾盈是个十分有威望的人,他为人大方,喜好施舍,很多士人都归附于他。范宣子本来对栾盈就很不放心,害怕他对自己不利,又听栾祁这么一说,更加信以为真了。于是,他找了个借口,欲治栾盈之罪,逼得栾盈逃亡到楚国。接着,又将栾盈的亲族好友杀了一批,关押了一批。



晋国大夫叔向也被认为是栾盈一党,因而遭受了关押,后来



虽被释放,却被软禁在家。有人对叔向说:“您无缘无故地被关押,又不能为自己洗清,这能算聪明吗?”叔向说“: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人被杀,被迫逃亡呢!比起他们,我今天仍是优哉游哉地过日子,这不是很聪明吗?不是很好吗?”叔向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伸张。



果然,不久以后,晋王的宠臣乐王鲋便前来求见叔向,他对叔向说“:您无故获罪,真是太冤了,我要向国君为您辩冤。”叔向



晋国大夫叔向画像

听了,只微微一笑,未置一辞。乐王鲋本是一片好心,反而自讨没趣,只好悻悻而去。



叔向见他走了,连送也不送。叔向手下的人见此,就都纷纷责备叔向对乐王鲋太不礼貌了。叔向说“:乐王鲋对这件事能起什么作用呢?这件事的解决,只有靠祁奚祁大夫才行。”祁奚就是那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叔向手下的人不解地问:



“乐王鲋是国君的宠臣,他所说的话,国君没有不照办的。按人之



常情,是应该请求他的帮助的。他想请求国君赦免您,您又不答



应。而祁大夫已经告老退休,指望不上,您却一定要依靠他,这是为什么?”叔向说“:乐王鲋之所以得国君的宠爱,是因为他一切都顺从国君的意见,他怎能为我辩解呢?而祁大夫就不同了。想当初,国君让他举荐人才,他就推举一贯与他作对的人,还推举他自己的亲人,被人誉为荐贤不避仇、举才不避亲的正直的人。因此,为我辩解,只有靠他了。”

果然,几天以后,晋悼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



便顺着晋君的意思说:“他的哥哥羊舌虎与栾盈一党,他也可能



参与策划叛乱。您关押他,并没有错。”



这时,祁奚已经告老在家闲居了,但当他听到叔向受牵连一



事,立刻坐着车子去拜见范宣子。他对范宣子说“:《尚书》上曾说;智慧之人有谋略、善训诲,这样的人应当相信他、保护他。叔向为国谋划而少有过错,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样的人正是国家的栋梁,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都要赦免,以此来勉励有能力的人,怎能让这样的人蒙冤致死呢?想当初,鲧被诛戮而他的

儿子禹却继承王位;伊尹流放太甲,太甲登王位并不怨恨他;管



叔、蔡叔因谋反被杀而他们的兄弟周公却能辅佐成王。这样的事



在古代很多,为什么叔向要因为哥哥羊舌虎而受牵连?”



祁奚的一番话说得范宣子心服口服,于是他们俩便同乘一



辆车面见晋悼公,劝说他赦免了叔向。



学有所思:



患难见真情,危急方可见人心。人心难测,但并不是并没有



观测的方法,那就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难时,去看旁人对你的反



应。













陈襄智抓小偷







北宋神宗年代,有个能干的官员名叫陈襄,曾担任某县主



簿,代理县令职务。



一天,有户人家夜里遭到偷窃,天明报案到县衙。陈襄问明



案发的前后经过,并带差役亲赴现场查验,发下令牌,将附近街



弄游手好闲之人和犯有前科的偷儿等作为嫌疑犯,拘捕进行,予以审查。



嫌疑犯们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到大堂,就沸反盈天地闹开了:有高喊“冤枉”的,有痛哭流涕的,有哀求“陈青天明鉴”的,有你怨我骂的,总之,没有一个承认自己犯了偷盗罪。



陈襄朝嫌疑犯们扫了一眼,和颜悦色地说道:“盗贼就在你



们之中,为了不冤枉好人,我不得已委屈你们来县里走一遭。这



儿附近有座庙,庙里有台大钟,这台钟非常神奇,善于明辨是非,



识别好歹。谁做了坏事,一摸钟它就会发出敲击声;没有做坏事,



任你怎么摸它,也不会发出声。谁是偷儿,你们只要到那里一摸



就知。”说着,陈襄挥挥手,让差役押着嫌疑犯前往古庙。



到达大庙,陈襄让差役在大殿上的香炉里置好香,自己领着



下属朝大钟三跪九拜,装出一副恭而敬之、虔诚求问的样子。



祭祀完毕后,他又叫人用帷幕将大钟严严实实地裹护起来,好似一帧硕大的帷帐。一切安排停当后,陈襄喝道“:好,现在你们依次进入帷幕摸钟。”



一行嫌疑犯不敢怠慢,一个个鱼贯而入,又一个个鱼贯而



出。

“好,现在摊开手掌让我查验。”陈襄说。嫌疑犯们列着队,有秩序地从陈襄面前走过去。结果,大部



分人的手掌上有墨迹,唯独一个矮胖子手上没有。



陈襄一声怒喝“:把他抓起来,打入监牢听审。”矮胖子大叫道“:您别冤枉好人!刚才根本没有发出钟声,有什么凭证说明我是盗贼?”



陈襄冷笑道:“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做贼心虚,害怕大钟发



声,所以没有去摸它。”矮胖子又叫道“:我摸了,我摸了。我在幕里,您在幕外,何以



知道我没有摸?”陈襄哈哈大笑道“:我叫人在钟上涂上墨。别人摸了,手上有



墨,你呢?”矮胖子看看别人的手,又看看自己的手,明白自己中了圈



套。



学有所思:



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抓住对方的心理非常重要。事情处理得



好的人,永远是那些对人的心理理解与把握得较深的那些人。









如姬窃符帮信陵君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年。魏国的信陵君因力劝魏王出兵救赵不成,怀抱一腔义愤,准



备亲率自己的三千门客,单独赶赴邯郸,要与秦军拼命。信陵君的门客侯嬴(?前年)劝谏道“:公子,凭您带的这么几个人,去跟强秦硬拼,岂不是白白送死吗?”



信陵君道“:可是,我家王兄慑于秦王淫威,不敢出兵救援赵国。我又岂能眼看着秦军围困邯郸,对赵国见死不救呢?何况,那里还有我的亲姐姐。”



“那也不能如此鲁莽行事。我听说魏国将军晋鄙所持的兵符



的右半在魏王宫中,只要拿到那东西,您就可把晋鄙的兵权夺过来了。(”古时调兵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右半留在朝廷,左半发给统兵的将领,只有两半兵符合拼一处,才能调动军队。)



“可我王兄的宫内戒备森严,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啊!”



“公子莫急,我倒有个主意。我听说以前您曾为如姬报过杀



父之仇。”



“有此事,如姬对我一直很感恩的。”“这就好。公子,如姬不正是最受魏王宠爱的人吗?您何不请



如姬帮您把那一半兵符弄到手呢?”



“对!给先生这么一说,我心里豁然开朗了。”



侯嬴的话提醒了信陵君,他立即赶到王宫向如姬求助。如姬



轻而易举地帮信陵君把兵符偷到了手。



信陵君随即就要赶往军中去夺晋鄙的兵权。

“公子,且慢。”侯嬴一把拉住信陵君。



“先生,救城如救火,我可得赶紧前去哪!”“公子莫急,晋鄙见了这兵符能顺顺当当地交出兵权且不



论,如果他拒不认账怎么办?”“这倒也有可能,先生您看呢?”

“我有一个好友叫朱亥,是个大力士,我让他跟公子一道去。



晋鄙若不交出兵权,就让朱亥杀死他。”



“好!”



信陵君带着朱亥等人,来到魏军的驻地邺,拿出窃得的兵



符,假传魏王命令,让晋鄙交出兵权。



晋鄙接过兵符与自己携带的另一半一对证完全符合。可他仍有疑窦,对信陵君说:“大王让我统率万大军于此驻扎,干系重大,你单身来替换我,这哪行呢?”



信陵君朝身旁的朱亥稍一示意,朱亥即抡起了斤重的大铁锤,冲上前去,一下便把晋鄙的脑袋砸了个稀巴烂。



信陵君夺得军权,便统率大军赶往赵国救援,大破秦军,从



而解了赵都邯郸之围。



学有所思:



平时你帮助别人,别人在关键时候就会帮你。平时你总是一毛不拔,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关键时刻就可能无人来帮助你,从而陷入绝境。













冯谖义助孟尝君







孟尝君食客三千,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称“代舍”,中等称“幸舍”,下等称“传舍”。代舍是说其人可以自代,住上等房,食物



有肉,出门有车。幸舍是说其人可以任用,往中等房,食物有肉、出门无车。传舍,则吃一般的食物,免除饥饿,出入听其自便,住下等房。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很穷,就托人来投靠了孟尝君。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有什么本领?”回答“:没什么本领。”孟尝君答应收留他。孟尝君的左右亲近,看他没什么本事,就让他住下等房屋,吃粗劣的饭菜。



过了来天,孟尝君问传舍的负责人,冯谖干什么?传舍负责人说冯谖很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把长剑,他无事就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说“:给他吃鱼,让他住幸舍。”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无车!”左右的人都嘲笑他,又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就让给他准备车马,住上等的房屋。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



没有东西养家。”左右的人现在是厌恶他了。孟尝君问手下的负责人“:冯先生有亲属吗?”负责人答“:家有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应他的家用。从此,冯谖不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问门下的食客“:谁能为我到薛地收债?”冯谖自告奋勇。孟尝君就召见了他,为他准备好车马,整理好行袋,放



冯谖义助孟尝君

好债券,就要上路,冯谖说“:先生收债回来,您要买点什么吗?”孟尝君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到了薛地,把欠债的人召集起来,一一核对债券,依贫



富能还的,约定时期,写在债券上,然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穷



人的债券都烧了。冯谖对众人说“:孟尝君之所以贷款给你们,不



是为了利息,是为了你们的生活。但是君门客有数千人,俸食不



足,因此不得不来收取利息供养门客。今天能还的要按期偿还,穷困不能还的,全部烧了。君对你们薛人的恩德,如此深厚。”百姓都叩头欢呼“:孟尝君真吾父母也!”



冯谖回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问他“:债收完了吗?为什么这么快?”冯谖说“:收完了!”“买了什么东西啊?”“您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想,您家中有用不完的珍宝,狗、马满圈,阶前全是美女。您缺少的是‘义’而已!我为您买了‘义’。”



孟尝君问“:怎么买的义?”冯谖说“:薛邑是您的封地,对这里的百姓,您不想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他们,却像商人一样去榨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不能还的债券都烧了,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为您买回了‘义’。”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事已至此,也没办法,只得让他退下。



一年后,有人在齐王面前进谗言,齐王就让孟尝君回自己的封地薛邑。当离薛邑不到里时,百姓在半途中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仅能免于死亡,现在你只有一窟,



还不能放心地睡大觉,让我为

您再凿两窟。”于是,孟尝君为冯谖准备了车子辆,金



斤,去到魏国,对魏惠王说“:齐王放逐了他的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迎接他,谁就能富国强兵。”魏王就让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并派遣使臣,带黄金千斤,去迎接孟尝君。冯谖就赶回薛邑,对孟尝君说“:千金,是厚礼,百辆是高级使节的待遇。齐国会知道的。”魏国的使臣三次迎接孟尝君,孟尝君都拒绝了。齐王听说后,君臣都害怕了,就派太傅带了黄金千斤,豪华车两辆,佩剑一把,齐王亲笔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寡人不好,受到神灵降下的大祸,听信谗言,得罪了您。我算不了什么,但望您顾念先王的宗庙,还是回来治理国家吧!”冯谖告诉孟尝君说“:希望您请求要先王祭祀用的礼器,在薛邑建立宗庙。”宗庙建成后,冯谖说“:三窟已成,您可以快乐地过日子了。”



孟尝君担任相国年,没有丝毫的灾祸,就是有冯谖为他出谋划策啊!



学有所思:



人在得意之时,对“义”不重视,只有失意之时,才知“义”的可贵,冯谖为孟尝君买“义”,使他失意而不失“义”。













孝庄文皇后的独特权谋







孝庄文皇后,是蒙古一个较大部落的首领寨桑的女儿。皇太



极本已娶寨桑的妹妹为一妻,由于其几年不育,而受冷落。后来



皇太极看到寨桑的女儿长得出众,就下了聘礼,这样岁的少女就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



皇太极与大明帝国年年交战,年俘获了明朝的著名将领洪承畴,洪承畴以善战和忠诚闻名于天下,皇太极考虑到夺取中原必须重用汉人,就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坚持绝食,拒不投降。皇太极为了招待洪承畴费尽了心机,但毫无效果。于是用重金收买与洪承畴一同被俘的仆人金升,金升深知洪承畴的弱点,献计以女色打动洪承畴。一个又一个绝色美女前去侍候,但洪承畴毫不动心。



庄后听到这一消息后,决心为皇太极立一功,亲自去劝洪承



畴,以皇后这样的身份去侍候一个降将,有失身份。男人天生的



忌妒心使皇太极很不愿意,但庄后一翻表白,使皇太极突豁然开朗,女人事小,江山事大,何况也不一定非戴绿帽子不可,皇太极就同意了庄后的要求。



正在绝食的洪承畴身体虚弱,他茫然地注视着窗外,突然,



他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汉家女子走进室内,又一个劝降的美人计,洪承畴心想。但这个女子一到眼前,一股幽香沁人心脾,天生丽质,皓腕凝雪,美目含情,气质高雅,不同凡人。一声“洪将军?”,温存委婉,让人百听不厌,如此端庄秀丽,婀娜多姿,特别是她的气质令人敬佩,与前几天那些娇声娇气,庸俗不堪,恬不

知耻,故做多情的女人相比真是天渊之别。



“洪将军为国尽忠,令人敬仰,难道您不先喝一点水再慷慨捐躯吗?”庄后双手递上参汤。面对如此美丽的女子,话又说得如此得体,怎么能拒绝,既使出于礼仪,也不能拒绝。洪承畴接过参汤,喝了起来,这一喝,要想死可不容易了。坚强的堤坎,打开了一个缺口,感情的洪承畴就奔流而下。



以后几天,庄后为洪承畴端酒送饭,悉心侍候,二人无所不



谈,如胶以膝,洪承畴视庄后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感慨自己命运多劫,将赴刑场,否则,拥此美人,实天下之乐。庄后看火候已到,就按预定计划,先赞扬洪承畴智勇双全,人才难得,对在明朝忠心耿耿,令人敬佩。待洪承畴唉声叹气之时,话锋一转分析天下大势,指示迷津,提出“:大明气数已尽,清皇必主中原,皇太极求贤若渴,不如顺从大势,为清王朝建功立业,留名后世。”



庄后一番肺腑之言,打动了洪承畴,洪承畴经过长时间的沉



思,决定降清。皇太极在皇宫大殿招集文武百官,以极其隆重的



礼遇接见洪承畴,当时宣市委以重任,当地谢恩后抬头向皇帝、



皇后看去时,心中大惊,那端庄秀丽、亲切温和的皇后正是侍候



自己几天的汉家女子。洪承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后竟屈身体



候自己,这是何等的宠幸,自此,洪承畴死心塌地为清王朝效力,



充当了情军入关的急先锋。



皇太极死时,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是皇



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豪格为人高傲,力量不足,但多尔衮有两位一母所生的兄弟(多铎、阿济格)相助,实力很强,两派势同水火。庄后亲约多尔衮与他分析利害,希望他顾全大局,以江山为重,不要使清王朝内部分裂,兄弟反目,叔侄相残。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多尔衮,在女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他早已对庄后垂涎欲滴,这可是一个巴结她的极好的机会。于是多尔衮请庄后讲她的主意。庄后提出让自己儿子福临继承皇位,以多尔衮为摄政王,全权负责军国大事,这样以来,多尔衮虽没

有当皇帝,但实同皇帝,手中不



仅控制了实权,而且众王子也不好公开反对,国家也不发生内乱。多尔衮一听,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自己既能控制实权,日后也许能得到这位大美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六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摄政,毫格虽然心中不负,但这是皇后与皇叔的安排,只好默认。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称帝的清孝庄太后画像野心并无全灭。他结党宫私,觉



同伐异,杀死了豪格,贬了另一摄政王济尔哈朗,入朝时,满朝文武都要下跪。为了驾驭这匹野马,庄后又使用了她的魅力,使多尔衮乖乖地听从她的教养。最后,一不做二不休,嫁给了多尔衮,将多尔衮这匹野马牢牢地拴在腰带上,这才保住了犯福临皇位。这一次,皇太极确确实实地戴了一顶绿帽子,好在是庄后嫁的是自己的弟弟,肥水不流外人田,也不算吃亏。事实上,多尔衮的妻子就是庄后的妹妹,这位妹妹死后,姐姐取代她的位置,而多尔衮取代哥哥的位置,两家合一家,倒有互相帮助的意思,这使庄后和多尔衮都得到了各自所需的东西。春满流苏,帐帏文鸳,被翻红娘。庄后从帐帏中获得支持,多尔衮却是:醉乡无限温柔处,一夜魂销已遍游。凤倒鸾颠,夜夜欢娱,虽都是早经沙场,然风采犹存,多尔衮自觉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庄后用这种手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多尔衮主宰帝国,她主宰多尔衮,这就是多尔衮的能力。



庄后绝不是如此心善的人,当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因打猎跌伤致死后,庄后心中说不出的高兴,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魅力逐年减弱,这匹野马眼看着将要脱缰,但他却摔死了,这

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当大臣们揭发多尔衮生前的不法行为时,



她立即下令调查,为调查属实后,她太义灭亲,断然宣布削去多



尔衮的爵位,将其财产没收,将追随多尔衮飞黄腾达的官员贬



官。



学有所思:



正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弱点,尤其是一些人性的普通弱点,才使得有机会让别人得以利用,从而也让别人的谋略得以成功。













吴起被害







春秋战国时期,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吴起,在魏国为魏式侯故劳,镇守河西,为人很正直、谦洁,治军有方。



魏相田文死,公孙叔得以继任为相,公孙无论队才能和功劳



上都不及吴起,怕吴起取代自己的地位,非常忧虑,便与手下谋士商量除掉吴起,一个谋上献计说“:这很容易”“。有什么好主意?”公孙问。



“你应当对武侯说“:吴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应让他长期为魏国效力,但魏国小,而秦国强大,这样,吴起就可能背魏而去秦,实在令人担心。武侯一定会向你有什么主意可以知道他是否忠心?你就向武侯献计说:令他娶公主(武侯的女儿),如果他答应,他就是愿意长期在吴国效力,如果不答应,就会背叛魏。如果大王同意这样做,你就记号尊夫人(,公孙的妻子,也是武侯的女儿)在府上摆出公主高傲的神态,故作看不起你,让吴起看,吴起的自尊心很强,心想娶了公主一定也会受气,这样他就会拒绝娶武侯的女儿”。



公孙叔照计而行,果然,吴起看到公孙叔窝囊囊的受公主的气,而又不敢反抗,一国宰相尚且受气,何况自己呢?就拒绝娶武侯的女儿。



此,武侯疏远了吴起,他再也不相信吴起了,不久,吴起发



处境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逃离魏国,去了楚国。采用离间的方法,公孙叔除却了自己强大竞争对手,他的相位就安定了,但国家却失去一位栋梁之材。

公孙叔的谋臣很善于分析形势,他了解吴起高傲。自负的个性,由此设下计谋,离间了他和武侯的关系。如果吴起是一个性格软弱,善于拍马的人,他答应娶



吴起画像武侯的女儿,这样吴起的地位不是削弱



了,而是加强了。因此,掌握对手的心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论多么



好的计谋,也是归于失败。像上面这个计谋失败了,公孙叔的地



位就很危险,就可能被吴起所取代。



战国时,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英勇善武,威震四方,是



当时著名的将军。齐国还有一位文官,也是当时的贤相,他名叫



邹忌,本来一文一武,国家昌盛,但邹忌与田忌却很不和睦,互相



嫉恨。



有个叫公孙的对邹忌说:“您为何不帮齐王谋划攻打魏国呢?打赢了,是您的计谋,您这有了功劳,若打败了,田忌就会受到处罚即使在战场上没有死,也不能与您争权了,您还可以以战败杀他的头呢。”邹忌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动员齐王派田忌攻打魏国。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告诉公孙,问公孙该怎么办。公孙就派人拿着两黄金到大街上去卜卦,说“:我是田忌家的人,我们三战三胜,威震天下,打算自立为主,请卜吉凶如何?”求卦的人走后,公孙又派人抓了算卦先生,在齐王面前验证了供词。于是田忌就吓跑了。



公孙的计谋抓住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封建君主心理,功高震

主,手下的权力太大会威胁自己的安全,手下的功劳太高,威望



就要超过自己,这时就要削弱他们的权力,或干脆将他们杀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公孙取得了成功。



学有所思:



天下没有不变的事情,有的只是不变的人心。俗话说:江山



易改,秉性难移。抓住了对方的人心,也就抓住了各种变化的关



系中不变的东西。













陶朱公未卜先知







陶朱公原名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以后,功成



身退,转而经商。后来辗转来到陶地,自称朱公,人们都称他为陶



公。陶朱公成了大富翁。后来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



陶朱公想用金钱赎回二儿子的性命,于是决定派小儿子带着许



多钱财去楚国办理这件事。长子听说后,坚决要求父亲派他去,



他说:“我是长子,现在二弟有难,父亲不派我去反而派弟弟去,



这不是说明我不孝顺吗?”并声称要自杀。陶朱公的老伴也说:



“现在你派小儿子去,还不知道能不能救活老二,却先丧了长子,



可如何是好?”



陶朱公不得已就派长子去办这件事,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以前的好友庄生,交代说“:你一到之后,就把钱给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不要管他怎么处理此事。”



长子到楚国后,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按照父



亲的嘱咐,他把钱和信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但长子告别后并未回家,而是避开庄生去贿赂其他权贵。



庄生虽然穷困,但却非常廉直,楚国上下都很尊敬他。陶朱



公的贿赂,他并不想接受,只准备在事成之后再还给他,所以那



些钱财他丝毫未动。陶朱公长子不知原委,以为庄生无足轻重。



庄生向楚王进谏,说某某星宿相犯,这时楚国不利,只有广



施恩德才能消灾。楚王听了庄生的建议,命人封存府库,实行大

赦。朱公长子听说马上要大赦,弟弟一定会出狱,而给庄生的金



银就浪费了,于是又去见庄生,向庄生要回了钱财,并暗自庆幸。



庄生觉得被一个小孩子欺骗,很是恼怒,又进宫见楚王说:



“我以前说过星宿相犯之事,大王准备修德回报。现在我听说富



翁陶朱公的儿子在楚杀人被囚,他家里拿了很多钱财贿赂大王



左右的人,所以大王并不是为体恤社稷而大赦,而是由于陶朱公



儿子的缘故才大赦啊。”楚王于是下令先杀掉陶朱公的次子,然



后再实行大赦。结果陶朱公的长子只好取了弟弟的尸骨回家。



长子回家后,陶朱公大笑说:“我早就知道他一定会杀死他



弟弟的!他并非不爱弟弟,只是因为他年少时就与我一起谋生,



所以吝惜钱财,而小儿子一出生就看见我十分富有,所以轻视钱



财,挥金如土。以前我要派小儿子去办这件事,就是因为他舍得



花钱啊。”



学有所思: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要



用人办事时,我们首先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选用相当性格的人,



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甚至恰得其反。













聂政图报知己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就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



亡到齐国以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为业。



过了很久,汉阳严仲子事奉韩哀侯,与韩国宰相侠累有怨仇,遭到了侠累的无理迫害,被逼逃亡。他周游列国,想物色一个能够为他报仇的人。当他到了齐国,齐国有人告诉他聂政是个勇士,为避仇而隐姓埋名在屠夫之中。



严仲子听到这个情况,就到聂政家登门拜访,来回往返几



次,然后他备好酒食,亲自奉送到聂政的母亲跟前。等大家喝得



酣畅的时候,严仲子捧出黄金百镒,上前献给聂政的母亲,为她



祝寿。聂政对他如此厚赠感到很奇怪,坚决谢绝了严仲子。严仲



子执意进献,聂政便婉言推辞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境贫寒,



客游他乡,以屠狗为业,早晚也可买些脆甜的食物孝敬老母,实在不敢再接受仲子的厚赠。”严仲子避开别人,对聂政说“:我有仇要报,为此我周游列国已有多年,这次来到齐国,私下听说足下行侠仗义,所以送上百镒黄金,作为你老母的粗饭开支,以此来与足下交朋友,哪敢因此而有其它的奢望!”聂政说“:我所以要降志辱身,与屠夫为伍,只是为了借此来奉着我的老母。只要老母还在人世,我就不敢答应为别人牺牲生命。”严仲子再三谦让,聂政始终不肯接受。严仲子在尽了宾主之礼之后,才离开聂政家。严仲子可谓善于知人了,替聂政的母亲祝寿,这是“曲线救国”,比对聂政本人的尊重要有效倍,因而,聂政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只要聂政还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人,



忠义侠客聂政图



怎能不图报答呢?再看聂政在母亲死后的表现。又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死



了。安葬完毕,除去丧服,聂政自言自语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只是操刀屠狗而已。而严仲子却是诸侯国的卿相,竟不远千里,屈驾而来与我交朋友。我用来对待他的,真是太不相当,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当得起他如此的尊敬和礼遇。严仲子送百金敬我母亲,我虽未接受,但他这样做实在是我的知己。像他这样一个贤者,因为愤恨仇人,而特地亲近信赖一个处在穷僻之地的人,我怎能默默地就算了呢?况且以前他求我而我不答应,只因为有老母在;现在老母去世了,我应当为知遇自己的人出力。”



原来,聂政以前不敢答应严仲子的请求,是因为他有老母在堂,如果替严仲子复仇,就无法服侍老母,是为不孝,所以,当初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馈赠。由此看来,这样的人是图名而不图利的。那么,在聂政的母亲去世以后呢?聂政就要寻找严仲子,以报知遇之恩了。于是,聂政西行到汉阳,进见严仲子说“:前次我没有答应你的请求,只是因为家有老母。如今老母不幸离世,请问你要报复的仇人是谁呢?把此事交给我去办理吧!”

严仲子于是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



是韩王的叔父,他的家族人多势众,居所防备森严,我屡次派人



刺杀他,均未成功。如今蒙



足下不弃,希望多派些车骑



壮士为你充当助手。”聂政说“:韩、卫二国相距不远,现在要刺杀人家的宰相,这位宰相又是王亲国戚,去的人不宜太多,人多难免会出岔子,出了岔子就会走漏风声,一旦走漏风声,全部韩



国人都会与你为敌,这岂不



是很危险么!”于是,聂政谢绝增派助手,辞别严仲子,独身前往。聂政替严仲子考虑得可谓周密了,这种图报知己的做法,实

在令人感动,而更令人感动的,还是他在行刺成功以后的做法。



聂政手持利剑直奔韩国。韩国宰相侠累坐在府上,周围有许



多手持兵戟的侍卫。聂政直闯而入奔上台阶,将侠累刺死,左右



大乱。聂政大吼着杀死几十个人,然后自己便剥掉面皮,挖出眼



睛,掏出肚肠,倒地而死。韩国的人将聂政的尸体陈放在街市上,



出钱查询,竟无人知晓。于是韩国人就贴出告示悬赏,有能说出刺杀宰相侠累的凶手是谁的人,赏给千金。但是,过了很久,仍然无人知道凶手身份。聂政自知深入侠累的卫士之中刺杀侠累而无法逃生,所以先不带卫士,后毁容颜,其目的就在于既不连累严仲子,又不连累家人,可谓是义、孝两全了。



学有所思: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但是前提是,你必须懂得怎



样尊重人、感动人与结纳人。













董行成察言观色







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



治安、破案捉贼视为己任。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



一个雅号叫“捉贼神”。



一天清晨,他去茶馆喝茶,台上的说书先生正在演唱他捉贼



的故事。茶客们见了董行成,都以敬羡的目光注视着他,一时引



起了骚动。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便退出茶馆,想等茶馆安定之后再进去喝茶。



正在这时,自远而近,传来“得得得”的驴步声。不一会,一个老头赶着驴子向茶馆走来,此人本想进去喝茶,见到机警的董行成站立门口,便改变主意,鞭打驴子继续前行。那驴子此刻已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再也不肯举步,那小老头一手高举鞭子狠狠抽打,一手紧紧护住腰际的皮包,催着赶路。



董行成看到这个情景,急步上前,瞪着眼睛大声地喝道“:大胆偷驴贼,还不把偷来的皮包留下!”



小老头听到喝声,支支吾吾辩白道:“皮包是我在路上捡



的。”董行成继续诘问“:大路朝天,行人万千,为何别人不曾捡得



皮包,而你能够捡得?”小老头顿时语无伦次了“:我运气好,不,是他办事疏忽。不,



是我”董行成继续喝道“:还不从实招来!”小老头并不认识董行成,但见此人料事如神,气势逼人,只



得招供事实:原来,他于昨晚在一家旅馆内窃得同房间的一个商

人的皮包,接着又偷了他的驴子连夜逃跑了。



这时在茶馆喝茶的人们都闻讯走出门来,其中也有县衙的



差役,不由惊奇地问董行成:“董大官人如何得知这个人是盗



贼?”



“察言观色是探案的重要手段。”董行成解释说“,我看那人



无情鞭打驴子,就知道那驴子不是他自己的,哪有主人不爱护自



己的牲口?再有,他神色慌张,紧紧护住腰际皮包,说明那皮包也



是偷来之物,再把这两者加以联系,我便认定此人必是盗贼无



疑。”



差役正在将信将疑时,有个商人汗流浃背,神情紧张地追赶



过来,寻找他被窃的驴子和皮包。



学有所思:



情发于内而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总会通过外在的形



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有人掩饰得好,有人掩饰得差而已。高明



的识人者,他总是通过一些细微的言行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从



而真实地得出结论。













李世民查案







唐太宗贞观年间,湖南衡阳的一家板桥客店发生一起谋杀



案。在店主张迪的妻子回娘家的那天晚上,张迪在店里睡觉时突



然被杀。店里的伙计怀疑是当晚住店的三个客官所为。因为这三



个人在张迪被杀后不久便匆匆离店走了。伙计们立即去追赶这



三个人,追上一搜查,这三个人都带着刀子,其中一个叫卫三的



刀子上还有血迹,就把他们扭送到官府。他们开始时不承认杀了



人,在动了大刑之后才供认他们是凶手,官府老爷让他们画了押,吩咐左右“:押人大牢,等候处斩!”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了这个案子,觉得有些蹊跷。三个客官与



店主前无冤后无仇,为什么要行凶杀人呢?李世民叫来御史蒋恒,说道“:你去复查一下这个案子,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蒋恒来到衡阳,告诉当地官府不要立即处斩那三个客官。他



对这三个客官亲自提审,问道:“那天晚上你们为什么半夜离开客店?”卫三回答说“:回大人的话,我们三人不是本地人,这次出来是为了做买卖。因为第二天要到里外去看货,所以半夜动身。当时店里的人都在睡觉,故而不辞而别。蒋恒又问:卫三,



你的刀为什么有血迹?你要如实招来!卫三又说:小人确实不知刀上的血从何而来。我在睡觉前曾洗刷过我的刀,不知为什么第二天上面竟有血迹。小人的话如有半句假话,情愿受死!



蒋恒初步断定这三个人并非凶手,他给李世民写信谈了自己的想法。李世民回信说“:爱卿复查此案细而有加,令我十分高兴。我看追查真凶,不妨采用打草惊蛇之计。”至于如何采用打草

惊蛇之计,唐太宗并未佯谈。蒋恒知道这是唐太宗有意考验他。



蒋恒苦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有了主意。第二天,蒋恒让



板桥客店的所有人员都到官府集合。人到之后,蒋恒又说人不足



数,次日再来。他只留下一个岁的老婆婆,与她说了一些有关无关的话,很晚才放她回去。



老婆婆刚出门,蒋恒就吩咐一个狱卒说:“你秘密跟踪老婆



婆,看谁主动与她说话。”狱卒紧跟着老婆婆不放,果然有一个男子前来问老婆婆“:官府都问了你些什么?”老婆婆实言相告。



蒋恒又叫客店的人到官府集合两次,每次都让老婆婆晚走,



那个男人总是向老婆婆问来问去。蒋恒立即派人追查这个男人



与店主的关系,得知此人与店主的妻子有暧昧关系,张迪为此与



他闹过纠纷。蒋恒下令将这个男人逮捕,经审问这个男人果然是



杀害张迪的凶手。



原来,这个凶手与张迪之妻长期通奸,为达到霸占店产、永



远姘居的目的,他一直想谋害张迪。那天晚上来了三个带刀的客



官,于是产生了借刀杀人、移尸嫁祸的念头。他先让张迪妻回娘



家,半夜里潜入客房,用卫三的刀杀死张迪,又把带血的刀装回



刀鞘。



蒋恒依唐太宗李世民的打草惊蛇之计,终于使这件疑案真相大白。李世民对蒋恒大加赞赏一番,赐给他丝绸匹,并升



他做侍御史。



学有所思:



人心惟微惟妙,但人心并不是不可识。处事高明者,总是能



够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识破人心,得出事情的真相。



献花(0)
+1
(本文系大道至简64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