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问题入手培养思考的习惯
2012-07-30 | 阅:  转:  |  分享 
  
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一、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1、缺乏思考意识和思考习惯就会熟视无睹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我觉得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确实,专业生产方面的许多技术改进和发现发明,基本出自于技术工人或专业的研究人员,这种茅塞顿开,这种思想火花的闪耀,源于他们的生产经验和实验条件,中小学生是不大具备的。但是,为什么许多技术工人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传统或者原有的技术生产呢?为什么许多研究人员也只是止步于前人,而难得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的思维固守一隅,并没有开拓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不得其门而入。其实,一只熟透的苹果,并不是选择了牛顿就不偏不倚地砸下去的。壶盖不是看见了瓦特就动的,水不是只把阿基米德托了起来的。生活中的现象在自然地发生,缺乏思考意识和习惯的人才会熟视无睹。

2、缺乏思考意识和思考习惯就不会主动观察

思维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人脑接收外界信息,可以对它们进行系列的处理,比如比较、概括和分析,然后推理、演绎,最后创造。单纯地接收信息不是思维。这正如电脑软件,它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思维附着在一定的信息材料上,材料触发我们的神经,也许从此就有了什么新主意。神农氏遍尝百草,慢慢地他了解了许多野草的性状,后来反复实验,终于利用它们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当然不是所有的野草都能治病,而且这种野草需要经过怎样的加工才能治病,用量多少,外用还是内服都需要研究。比较、概括和分析,是建立在大量观测材料上的,然后才有推理和演绎,才有创造。思维的第一步,是大量地占有观测的材料。所以没有细心的观察,不会收集材料,思维就没有附着物。从这点看,注意细节和勤奋就显得十分重要。

3、缺乏思考意识和思考习惯就失去了创造

思维具有方向性,也就是思维有目的。它总是要解决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某些问题。观察一种生活现象,有些人受到了启发,有些人则不能得到启发,这完全看一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敏感。也许我们可以描述这样一种情形: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晨,一条熟睡的家犬被毒蛇咬伤,这条狗迅速地跑到了一片树林前,细细地咬噬着一种不知名的野草。这条狗的举动被神农氏看得清清楚楚,他立刻想到的是,这种野草也许可以治疗蛇伤。这种敏感来自于类比式的联想,发散性思维让我们解决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思维的这种敏感性一部分依赖于思考的习惯,没有思考习惯的人,对于狗的异常举动可能视而不见,最多也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没有任何联想和想象,因而也就失去了创造。

二、如何培养思考习惯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3、引导探索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4、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5、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主动思考

记得以前教育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电视。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6、加强实践活动,提高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思维改变生活。作为一个中小学生,我们的科技活动包括一切创新,不一定要朝着功利的目标和成功的方向奔跑。一种意识已经树立,思维的良好习惯已经形成,你就拥有了在未来社会参与竞争的优势,走出校门,你将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机会!

2012-4-8























4









献花(0)
+1
(本文系憧憬99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