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材料
2012-08-09 | 阅:  转:  |  分享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级中学高二10班许可辑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习作讲评

材料三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往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兴奋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以为他太贪心。孔里却对他说,你做得对,由于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往救人。



年龄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外国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往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往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由于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帐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帐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审题点拨: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以为贪心,孔子以为对;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以为高尚,孔子以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范文展示: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对孔子的话颇感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竟受责备,而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题目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收下谢礼的学生固然收了珍贵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已不问可知。实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定。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似乎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比之于袁隆平的贡献,这500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奖励。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想让众人明白中国事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我国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问可知。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突破,奥运会后国家重奖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发很多议论,责难之声不时充盈于耳。但也有不少人以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我们不能以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是丧失了道德。女排姑娘们不是就集体把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题目,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题目。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往审阅利益,用理智往维护道德吧!



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以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往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实在,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以为,义和利是可以同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往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兴奋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以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由于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往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正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被(被和谐))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假如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条件。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尽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贸易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反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同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被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楚了很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条件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被和谐)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尽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以为某个处于(被和谐)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实在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隧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目作为道德标准往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导群体,所以道德的展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附:



材料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谁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假如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提示:关键词,改变,变化)



材料二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很多石头。正由于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假如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往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他们弄走了,由于他们并不是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抓主要命意,抓因果关系。不能想当然,只有做了才知道,想与做,贵在实践)







献花(0)
+1
(本文系可可米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