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镇成校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2-08-12 | 阅:  转:  |  分享 
  
关于镇成校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向春



去年底,市教委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沪教委终〔2008〕19号),进一步明确了成校的发展目标及设置标准,并要求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本市镇(乡)成校的标准化建设。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市、区、镇(乡)三级的共同努力。

一、要重新认识镇成校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镇(乡)成人学校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加强镇(乡)成校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加快“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但新区镇成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加以分析,从整体上来把握新区镇成校的发展过程,更充分地了解它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加强镇成校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是提高新区农民素质的重要平台在高标准扫除文盲的基础上,镇成校通过不断努力,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而且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使广大农民向现代农业劳动者转变,而且加快了新区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确保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抓手镇成校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在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继续开展实用技术和“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为受训者重新就业和转岗创造了条件。

3、是创建学习型镇村的重要载体镇成校作为新区成人教育三级办学体系中的骨干部分,已经成为整合镇内各类教育资源的平台,集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等分属各条线名下的各类教育机构于一体,实行几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同时还承担着对基层村(市)民学校办学的指导任务。因而在创建学习型镇村(居委)的过程中,镇成校已成为一个主要的载体。

二、镇成校发展中的瓶颈与机遇

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建立和拓展,镇成校在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瓶颈与新的机遇。

(一)主要瓶颈

1、主体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顺,是困扰镇成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多年来行政体制的改变,区镇分管领导的更叠和变动,他们对原国家三部委文件中对镇成校管理体制作出的规定,以及在1995年、2002年教育部下达的文件中作了多次重申的规定并不明确。加上部分镇分管领导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镇不再把镇成校作为镇主办、主管的一个独立法人单位,而区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再任命专任校长;这都背离了国家建立镇成校的相关规定和初衷。

2、数量严重不足,待遇难以落实,师资队伍是镇成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新区多数成校中教育事业编制的教师很少,与教育部要求按镇人口总数万分之一点五到二配备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长期没有补充与调整,镇成校的师资水平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他们的待遇、职称、奖金等又往往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也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3、经费保障机制缺失是阻碍镇成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数成校的校舍面积不达标;有的还挤身于镇的文化中心之中,对教学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且投入不足,一些基本的教学设备配置不到位,校内基本没有实训的场所。因为很多学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其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偏重经济效益,这又制约了镇成校功能的正常发挥。

4、缺乏正常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地调动镇成校与教师的积极性除个别单位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外,其他成校很难得到奖励。在教师节表彰时,也经常缺失镇成校教师这一块。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镇成校既缺乏内部发展事业的动力,又缺少与外部诸多方面的沟通与协作;因而既严重地影响了镇成校功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镇成校服务能力的提高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能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镇成人学校是遍布新区各镇的公共服务机构之一,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村居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他们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但是它们与其他各类学校的差距却正在拉大,与上海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相称。

我们办教育,是要重视接班人的教育,但决不能忽视当班人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当班人的教育更为迫切和重要。从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任务中,也可以看出此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城市郊区的成人教育,在每个镇都建设好一所符合标准的成人(社区)学校,使广大居民群众都能享有良好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发展街镇成人(社区)学校的重大机遇。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需要拉动内需发展消费之时,各级政府应当大力倡导和扶持人们的学习消费,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消费,通过学习文化和技能,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对劳动者的要求。这时提出建设高标准的镇成人学校更是正当其时。这又是一个重大机遇。

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于2010年在上海召开,除了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外,对上海市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以提高市民素质为己任的镇成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绝好机遇。

由此可见:对于新区的镇成校来说,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正确定位,切实搞好标准化建设,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新的发展。

三、标准化建设重在提高服务能力

区镇政府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把它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教委《关于推进镇成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其服务的能力,必须用创新的思维,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一)要用新思路理顺管理体制

在新形势下,应该在坚持镇成校仍然是镇政府主办、主管和教育部门对其实行综合管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理清管理思路,根据新区农村城市化加速、二元并轨、行政区划变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必完全拘泥于原有的规定,可在校长人选、经费投入、体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使镇政府与区教育主管部门各自的职责更加明确,使镇成校在整个镇管理体系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从而真正成为“三独立”(独立建制编制、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校舍)的教育事业单位,以改变镇成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确保管理有力顺畅,运行灵活高效。

(二)要用新办法搞好载体建设

镇成校在市郊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骨干作用,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新的办法来搞好镇成校这个重要载体的建设。一是布局要合理,便于居民参与学习;区里要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全局考虑,与各镇经济特色相协调,落实并建设好相应的实习场所。二是硬件配置要达标,包括校舍面积、专用教室、辅助用房、必要的活动场所等方面的相应配置。三是设施要配套,包括计算机、远程教育接收终端等一些专用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此要进一步明确镇层面对学校主办、主管的责任,同时,区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拨给镇成校使用或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此外各镇对村(居)办学点的建设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扶持。

(三)要用新手段提供保障条件

要使镇成校正常运作,承担其相应的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从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区教育系统的人事部门应主动与人事局和编委共同协调,确保人员配置标准与要求得到真正落实。由教育主管部门与镇协调,按照需要与可能的原则,从现有的教育事业编制中调派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到镇成校去工作,并对领导班子作必要的调整,不断充实,以逐步达标。另外也可通过教育部门招聘镇成校专任教师的方式解决师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区相应培训部门的作用,加强对镇成校教师,包括村(市)民学校专兼职办学人员的培训工作,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镇的财富是农民创造的,增加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实际上是能否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到公共财富的问题;从实现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他们应该有权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主管部门可通过召开会议、树立典型、检查督导等多种手段,确保成校建设资金和日常经费的到位,使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发展。

目前区、镇党政都面临着繁重的政治、经济任务,既要妥善安置好大量的失地农民,增加就业、安定民心;更要促使产业结构转型,扩大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样的情势下,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与紧迫,镇成人学校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必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我们继续深化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评估督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就能使镇成校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

(发表于《浦东社区教育》2009年第1期)



献花(0)
+1
(本文系向春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