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青囊经》才是风水真经(风水杂谈)
2012-08-13 | 阅:  转:  |  分享 
  


风水大发现,《青囊经》才是风水真经



清朝蒋国《地理正宗》曰:风水有书始于黄石公《青囊经》,厥后伪书杂出,假冒明公。蒋国的《地理正宗》共收录13卷风水文献,《青囊经》位列首卷,并作了上述定语。

《青囊经》是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作者是2000多年前的黄石公。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下,《青囊经》确立了“风水学”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黄石公以后的风水师们则在此理论体系下进行技术上解释和附会,并逐步使风水术驳杂、晦涩和神秘。

东晋郭璞研究《青囊经》而撰写《葬书》;唐朝杨筠松深受《青囊经》影响而有《青囊奥语》、《天玉》;唐朝曾文遄研读数十年《青囊经》而作《青囊序》;明末蒋大鸿倾注一生注解《青囊经》而有了《青囊经(注)》。

《青囊经》被历代风水家奉为圣典,当代风水第一人魏亿凯穷极深思数十载,终于破译风水第一经、风水真经、风水天书《青囊经》的风水密码,而著《风水第一书——风水真经<青囊经>通解》,这是用现代语言阐释风水原典的全景画卷,震惊了风水界。

《青囊经》有上中下卷,上卷叙述了阴阳二气融合与河图五气、洛书方位而化成体天地的定位学理,中卷讲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下卷说明了天地间气与形、方位及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结果。

《青囊经》虽然寥寥400余字,博大精深、简洁明快、直言学理,而不故弄玄虚,将风水形、理、占之大成之法透露了出来,为中国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青囊经》是全世界风水的核心,无论何种风水术,不论风水哪一派,如果脱离了《青囊经》的核心思想,就不为其风水,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也是这样。换句话说,没有《青囊经》,世界上也就不会有风水学的存在。魏亿凯将《青囊经》全盘公开,不再隐秘,这必将成为造福世人,打造风水宝地的不朽圣典。

附:《青囊经》

作者:黄石公(魏辙,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04年)

上卷

天尊地卑,阳奇阴偶。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弘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弘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中卷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极。四七为经,五德为纬,运干坤舆,垂光乾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畜,万物化生。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

下卷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之谓化成。

黄石公简介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前195年),齐国人(今山东淄博)。据宋人罗沁《四皓辩》史记,黄公石,又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

黄石公原在庄襄王中担任股肱大臣,辅佐幼帝有功。后在帝国皇宫中被收为门客谋臣,是专门研究兵法的大学士,曾用名“方衍”。宰相吕不韦主编的古代百科全书式著作《吕氏春秋》中“论威”、“决策”、“三略”等诸篇兵法,都是黄石公撰写。后受吕不韦与秦皇逼交《太公兵法》之害,又看透他们狼狈为奸的暴政手段,才弃仕与另三位大臣一道归隐商山,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之称呼。

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县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就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按现代人的说法,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神学和天文地理知识也相当丰富。

编辑本段著作

他著的书有《内记敌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垒图》一卷,《阴谋行军秘法》

一卷,《黄石公记》三卷,《略注》三卷,《秘经》三卷,《兵书》三卷,《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神光辅星秘诀》、《兵法》一卷,《三监图》一卷,《兵法统要》三卷、《备气三元经》二卷,还有《地镜八宅法》、《素书》等作品。

三略: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常,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柬、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宣闻。”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为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等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政治上还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诚然,《黄石公三略》中也存有一些封建阶级的糟粕,如剥削阶级的权术、消极出世思想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反动的。





































1









献花(0)
+1
(本文系时空梦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