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永春县东平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技术总结报告
2012-08-21 | 阅:  转:  |  分享 
  
永春县东平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技术总结报告

东平镇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一、自然条件

东平镇位于永春县城东部,距县城5公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21℃、全年≥10℃积温6400—7200℃,无霜期320天,属亚热带季凤气候、年降雨量1500—2100mm。

二、基本镇情

东平镇幅员40.53平方公里,有9个村,总人口1.9618万人,是著名的侨乡、福建省卫生镇和福建省文明镇。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有丰富的森林、水利、矿产等资源,森林面积49417亩,活立木积蓄量36018立方米,是全县林区之一,水能蕴藏量1万多千瓦。在全力保护好绿水清山和东平溪作为晋江母亲河发源地的同时,山地开发率达98.5%,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两强多优”格局,种植芦柑1万亩,年产量突破1.5万吨,种植铁观音、佛手、水仙茶251亩,建立无公害绿色冬瓜基地519亩。2010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83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5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1.13亿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48元。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三、建成指标完成

(一)环境质量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东平镇辖区内不存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经永春县防疫站检测,水质均达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率为100%。

2、地表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及声环境质量

东平镇地表水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经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的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GB3838-2002,二级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昼夜区域声环境噪声GB3096-2008≦60(DB)2类,均达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二)环境污染防治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东平镇建成区总人口数2337人,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70601吨,经塑胶化粪池、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生活污水为145523吨,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5.3%;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100%。

4、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东平镇建成区总人口数2337人,年生活垃圾总量512吨,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量512吨,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为100%。

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根据环保部门统计东平镇辖区内有8家企业,其中有2家重点工业企业(泉州市永春县联盛纸品有限公司和泉州市永春县宏益纸品有限公司)经环境监测站检测,均达标排放并完成县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指标任务,辖区内无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东平镇属建镇,不属于该指标考核范围。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根据永春县环保局、农业局统计,东平镇没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根据永春县环保局、农业局统计,东平镇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6.3%。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根据永春县卫生局统计,东平镇辖区内农户数5473户,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数526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96.2%。

10、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及农药施用强度

根据永春县农业局统计,东平镇2010年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248.7公斤/公顷.年(折纯),农药施用强度为2.8公斤/公顷.年(折纯)。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

11、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率

根据永春县统计局统计,东平镇辖区内居户数5728户,使用电能、液化气以及沼气用户数5364户,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93.6%。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根据永春县建设规划局统计,东平镇城镇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29264㎡,常住人口2337人,人均公绿地面积:



────────=──────=12.52㎡/人。



13、主干道路绿化普及率

根据永春县规划建设局统计,东平镇主要道路长1.3公里,共种植行道长度1.3公里,绿化普及率为100%

14、森林覆盖率

根据永春县林业局统计,东平镇土地总面积6695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9417亩,森林覆盖率为:



─────×100%=───×100%=73.8%。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根据永春县农业局统计,东平镇种植面积15705亩,种植无公害冬瓜519亩,无公害茶叶251亩。芦柑种植面积7834亩,蔬菜基地278亩,麻竹种植面积1366亩,无公害产品占总种植面的61.95%。

四、主要技术措施及成效

开展国家级生态镇建设以来,我镇按照统筹安排,组织全镇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良性国家级生态镇的主体框架,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旅游观光风景、农田防护的生态体系,加强国家级生态镇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监测管理网络系统,使国家级生态镇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使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镇脆弱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有效遏制山洪、泥石流的发生,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及配套设施

我镇建设垃圾中转站3个,在各村主干道设置垃圾箱120个,建垃圾池13个,配置垃圾运输车7辆,聘用卫生保洁员22名,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统一集中处理,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2、建设农村饮水工程

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于2010年6月镇区和中心村自来水普及率100%,经县防疫站生活用水水质监测总合格率达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提高了群众的饮用水质。

3、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完成镇区总体规划,各村实现村村通村公路硬化。加大改旧建新工作力度,镇区面积进一步扩大。东平镇区主要街道设置路灯87盏,排水管网服务人口100%,2010年投入40多万完成济东线冷水段、三郊线冷水段以及鸿安全村的路灯建设,亮化、美化环境。建成区道路面积33846.7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1.49平方米。全镇地表水环境质量、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和城镇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公共设施基本完善,环保投入占全镇全年总产值比例1.2%,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2㎡/人。作为泉州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东平镇预计总投资40.975亿元,2011年确定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27个,其中涉及基础设施项目10个,总投资10.54亿元。投资155万元对云峰岩风景区进行改造和扩建景区;昆仑寨公园正在铺筑休闲路及道路绿化,对农民公园、幼儿园、龙山小区进行绿化和林地造林;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对镇区主要街道太平街道进行环境再造,对街道两面进行立面装修、完善排水设施、重新铺设人行道,整修绿化带,改造路灯,做到美化、绿化、亮化和净化,营造宜居宜商的良好环境。

(二)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分区

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期分批,突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效益统一和整体性原则,围绕“合理开发、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优化环境、提高效益、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目前已初步建成农、林、副、渔内部结构合理、整体功能较高、经济较发达、系统内部基本达到良性循环、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的生态农业环境。

2、建设标准化农田

采取稻田多种栽培,使粮经互补,种植结构得到优化,以稻菜下脚料斗栽培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还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性状,全面提高光、温、水、土等资源的转化率和生产力,加强农业措施,其中培肥改土1500亩,稻草回田2500亩,增施有机肥2500亩;推广良种2500亩,水稻旱育稀植技术2500亩,测土施肥示范2500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2500亩;先后邀请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等许多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协作攻关或技术指导。实现排灌自流化、耕作机械化、作物良种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

3、积极推行生态示范项目

按照因地制宜规模经营适当集中,区域发展的原则,搞好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果园改造和建设,通过种植绿草,园地覆盖,病虫综合防治,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保护生态平衡,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完成了生态农业示范项目。落实“现代化蔬菜基地”等计划项目,加强芦柑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建立无公害绿色冬瓜基地519亩、无公害茶叶251亩,同时并获得农业相关部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建立以鸿安鸿绿葡萄园为示范基地,并着手进行推广,目前正在申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三)生态林业

1、生态公益林建设

全面开展造林更新和封山育林,加大高山源头造林力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促进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努力培育结构生态稳定、防护效益高、防护功能大、区域布局合理的晋江上游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全部签订管护责任书和护林合同书,按政策管紧管严,落实补助资金,森林覆盖率达到73.8%,做好对东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整治,建立生态林15201亩,着力加强环境保护,确保了泉州市和永春的生活用水安全。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以改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生境条件为前导,认真开展资源清查,制定保护规划,采取封山保护和重点发展的办法,加强封山育林,开展造林更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专职林业人员56名,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对宜林荒山、采伐迹地、林中林缘空地等地段营造以阔叶树为主的树木,采用补植套种,人工更新方式,每年造林1000亩以上。对近年来营造的幼林实施抚育措施,面积达3200亩。建立生态保护示范点,以示范点带动全镇生态建设。2010年,培育速生丰产林和珍稀树种501亩,同时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示范林中阔叶树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措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水利设施建设

1、做好水源保护工作。

整治河道乱挖、乱采,进行溪岸防洪堤砌筑,保护溪床及生态环境,桃溪东平段防洪堤,总投资2690万元,2011年将投资600万元。太山改溪工程,投入资金90万元,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推进了东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开发水利资源,投资120万元,修复水圳、水坝等水利设施60处,渠道清淤7公里,兴建山地水利10处1000立方米,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00亩,对先锋水库、楼下水库进行了清淤加固处理和白蚂蚁防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达360亩。

2、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工程、草生栽培工程。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全镇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境内溪流域面积大,含沙量少,国家级生态镇得到有效保护。

(五)工业污染源治理

1、搞好农业面源治理

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推广使用低毒、低污染的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全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48.7公斤/公顷,折纯,农药施用强度为2.8公斤/公顷.年(折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3%。

2、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把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壮大生态经济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并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的投资环境、对外开放良好形象吸引众多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以技术进步推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促进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近年来我镇积极强化污染防治,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镇区沿溪两岸居民区严禁污染物品排入河流;对石材矿等矿区实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恢复,镇区设立定点投放处1个,由专人负责清理,并定时进行填埋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经氧化沟处理后达标排放,无出现河流超标排污和无序排污的工业企业污染,全镇没有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推进清洁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从而有利于集中供水、供电,形成规模效应,也有利于集中治污,大大轻了污染压力,降低了治污成本。

3、实施农村厕改工程

近年来,我镇将农村改厕作为全镇重点工作来抓,多次专题研究改厕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实施。共投入改厕资金105万元,对沿溪冷水、太平、鸿安、霞林村群众建房改厕,建设了排污管道4公里。现如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2%。镇区每平方公里3座公厕,全部为水冲式,平均居民区每百户设公厕大于1座。为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先后在东山村、太山村、霞林村等推广利新德环保化粪池。现今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3%,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100%。做到了厕所内外洁净,基本无蝇蛆、粪池无渗漏、粪便无满溢,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

4、生态环境治理

坚持属地管理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治理农药瓶污染,我镇有芦柑1万亩,加上其他农作物每年有3.5万个农药瓶,都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有效切断污染源头。严控河流上游新建工业项目,对在沿岸堆存和倾倒生活、建筑垃圾的,予以严肃查处。辖区内排污企事业排污费足额上缴,“十五小”关停率达100%。

(六)生态旅游

东平镇素以“山清水秀”著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重点抓好造林更新、森林保护、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旅游资金投入,规划建设了“东平生态旅游区”,云峰岩景区、昆仑寨、昆仑洞、观音亭、蚊岩称之为东平五庙,东平五庙是东平镇主要旅游景点,也是生态保护最佳区域打造旅游品牌,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提升文化品位高、影响力大的名星景区。在抓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河流治理,在沿溪两岸营造绿麻竹、中小径竹等生态竹300多亩,取到很好的防风、防水土流失等效益。

五、效益分析

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350万元,企业总产值15.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48元。大部分农民步入小康家庭,在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基本上做到旱涝保收,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种养的技能大大提高,能主动学习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这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3.8%,制定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确保动植物的繁衍生长;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及竹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们一方面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投资者得到了较高的经济回报,因而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全镇的林种结构发生了改变,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的造林绿化热潮,基本实现了“小雨不出地,中雨不下山,大雨不出库,暴雨难成灾,沟中清水流”的良性生态循环。

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中,水利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工业、生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改善,大气、地表水、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要求,在为人民创造一个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的环境。近几年来,外商投资大大增加,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工农业基本做到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实施国家级生态镇建设以来,我镇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也说明了我们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水土保持、镇区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等主要领域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是科学、确实可行的。今后,我们要在继续采用现有技术路线、技术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吸收采用新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促进我镇国家级生态镇建设的深入开展。



























12







土地总面积



6.69



林地面积



4.94



2337人



建成区常住人口



公共绿地面积



29264㎡































献花(0)
+1
(本文系千岛花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