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贺兰山岩画
2012-08-21 | 阅:  转:  |  分享 
  
贺兰山岩画:人类原始艺术之门[组图]

中广网银川12月7日消息(记者汤哲崔佳铭廉军)最早知道贺兰山,是儿时读南宋岳飞的《满江红》,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曾令我辈少年壮志满怀、豪情万丈,而那奇峰巍峨怪石嶙峋的贺兰山麓也从此勾起了无限遐思。



古朴的贺兰山岩画雕塑



贺兰山下西夏时期的拜寺口双塔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贺吉德向记者介绍岩画



简洁明快的动物造型

???今年12月的一个冬日,雪后初霁的上午,我们“驾长车”来到了这心驰神往已久的贺兰山。然而这一次,最让我们惊其瑰美、畏其神奇、崇其伟大的竟不是素裹银装下的贺兰山,而是那载于贺兰山岩石之上遥遥千万年的神秘符号——贺兰山岩画。



刻在小块石头上的图案



刻在岩壁上的西夏文字



老虎“虎虎生威”



女性生殖器和男女交媾图

???距银川市区56公里处的贺兰山风景名胜区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的荟萃之地。这里山势峻峭,风景如画,山泉四季不竭。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夏时代,时间跨度1000年至10000年的贺兰山岩画就分布在这里。这一条岩画的雕刻长廊,以其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文化内涵深厚、距离中心城市近等特点而名冠世界岩画之首。在绵亘250公里的范围内,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人头像



生动的“羊头抵树”场景



双羊图

???陪同我们采访的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贺吉德先生是一位岩画的研究学者,他向我们介绍说,贺兰山岩画被称做“人类早期艺术的化石”、“游牧民族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早在公元5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过有这样的记载:黄河所经的石山上,“悉有鹿马之迹”。贺兰山岩画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类型,是不同的游牧人群按照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后凿刻在绵延数百里山崖上的文化遗存。经“地衣测年法”鉴定,岩画的制作时限跨度将近万年。它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史书,是西北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记录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珍品。



外星人?



线刻的岩羊



象形田地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岩画自诞生起,就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游猎的先民在游牧、围猎之余,通过岩画的创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一一凿刻于山石之上,以期抒发情感、愉悦身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岩画开创了人类艺术的先河,是一部古代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向后人展示着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认识,并把他们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朦胧的遐想、放牧狩猎的经验以至于七情六欲等都如实的记录了下来。



小山羊



最负有盛名的“太阳神”造像

???我们沿贺兰山口自东向西蜿蜒而上,山两边的岩石上的图案便映入我们的眼帘。身体硕壮的卧豹,形象生动、线条简洁,很像现代艺术家手中的速写。可想在当时贺兰山上有豹的存在,原始人把豹子视为自己部落的图腾,作为他们的保护神进行崇拜。左眼深陷,右眼微出,头顶小帽的猴头像更是栩栩如生,像极了《西游记》里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的孙猴子。



这一山体断面上处处都是岩画



原始的人物头像造型



阴刻的西夏人物头像和文字

???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是苍天的恩赐;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则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划成现在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阴刻的动物头像



阳刻的图案

???生殖崇拜图案则传递着史前人类期盼生殖力传递、实现人畜两旺的美好愿望。岩画沿顺时针方向译读,右上方是一只怀孕的母狼,下面是一个龇牙咧嘴的“狼人”,这可以解释为希望繁衍人口的狼氏族部落。左下方是一幅“男女交媾图”。“男女交媾图”的上方,有一块椭圆形石疤,石疤边缘有用石器磨过的痕迹,十分清晰,这是一个女性生殖器的形象。在石疤的左上方有三只羊,下面的两只羊正在交配,上面的一只羊面向着一个人。这组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展开图形的岩画,实际上是一篇图画文字,可以读作:狼氏族希望通过男女交媾的过程,把生殖力传递给他们饲养的动物,希望动物也能繁衍昌盛,实现“人畜两旺”的美好愿望。



岩壁上的岩画远眺



压在五行山下的猴头



写意的小狗

???夸张变形、耐人寻味的贺兰山岩画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它们中的每一幅都仿佛有着灵动的生命,挂着亘古的微笑。贺兰山岩画记录着人类童年时期的一切,这里没有单调,没有刻板,只有鲜活在涌动。

???丰富的贺兰山岩画绵亘250公里,记者很想在山上遍探一周,但时间和体力都不能允许,遗憾的只看到了不足百幅。现撷取20多幅有代表性的岩画图案以飨读者。

记者在采访结束时,从贺吉德先生口中得到证实,贺兰山岩石画目前已经申报世界文化艺术遗产,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受理。贺兰山岩石将在保护中建设规划,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人类原始艺术魅力。















































贺兰山位于宁夏的西北部,距银川市老城区56千米。南北走向,全长250千米,纵深15—30千米。自古以来就有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游牧、繁衍生息,岩画就是他们留下了的历史画卷。????目前,已发现贺兰山东麓27个山口和山前洪积扇的荒漠草原上,分布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据统计,贺兰口有4787幅岩画单体图案,其中人面像岩画’726幅,动物岩画1348幅,符号岩画1666幅。贺兰口岩画保护区面积12平方千米,按照岩画的分布情况,把保护区划分为六个区域。内容丰富的岩画,记录了先民在古代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岩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最早发现岩画的是在17世纪的欧洲。1627年,挪威的一位老师发现了洞穴岩画,但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世纪相继在法国、意大利发现了宏伟壮观的洞窟岩画后,才产生了轰动效应。我国近代发现岩画是1915年在福建,而贺兰山岩画的发现是在1969年,当时在贺兰县爱卫会工作的李祥石,检查这里的工作之余,偶然发现了贺兰口岩画,当时也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只是到了90年代,贺兰山岩画才被世人所知,2000年以后才得到了有效保护。????有专家论证,贺兰口这块地方曾经是史前人类做祭祀活动的场所,贺兰口沟口内成片的人面像岩画,是史前人类祭祀的神灵。在欧洲,有人面像岩画存在的石壁,人们称它为“圣像壁”。在这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沟谷两侧石壁上,集中分布有8处人面群像,而且每一处人面群像的构图风格、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人面的形象也不雷同,可能是不同氏族部落在不同时代制作的。因此,远古时代,贺兰口做为不同氏族部落的祭祀场所,可能存在了几千年。贺兰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岩画“太阳神”。这幅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则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划成现在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在这座山壁上,从上到下刻满了人面像,是贺兰口面积最大的“圣像壁”,有近60个人面像和30多个动物和符号,图形都十分清晰。这两个人面像面部轮廓线之内的五官构成一个人的形象,是生殖崇拜的产物。远古人很崇拜生殖巫术,这是当时人们改造自然、企求人类繁衍、动植物繁殖的需要。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意识到,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在为难他们,这就是祖先的灵魂,灵魂主要集中在头部,为了实现人口繁衍、动植物旺盛,他们不得不“迎合”和“抚慰”这个灵魂,人面像便成为灵魂的寄存之所,无穷无尽的生殖力便渊源于此。????在这幅人面像岩画旁边,还题刻有5个西夏文字,用汉字翻译是“能昌盛正法”,还有几个西夏文“佛”字和一个西夏文数字“五”。从刻痕上看,这些西夏文明显要比人面像晚很多年。据分析可能是西夏时代在贺兰山游牧的党项人发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人面像,把它们认为是佛的化身,希望可以宏扬佛法,并保佑他们永世昌盛。这是西夏人对岩画的一种理解和诠释。(来源:宁夏旅游网)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在贺兰山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



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我国云南、广西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而且多用红色颜料;而我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贺兰山的众多“岩画”,只有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

依据岩画分布状况,贺兰山岩画可分为三种类型: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石嘴山区、惠农县境内;山地岩画,主要分布贺兰山中北段,多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沙漠丘陵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贺兰山岩画包括石嘴山市岩画、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卫县岩画几部分:

石嘴山市岩画。麦如井岩画,是贺兰山最北端的一个岩画点,一般画面较小,多为个体图案,组合的图案极少。画面以动物居多,也有个别的人物、植物或符号图案。岩画采用敲凿和划刻两种方法。黑石峁岩画,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采用敲凿法,少量为磨刻的图案,个别采用划刻法。韭菜沟岩画,这一带的岩画中有虎的形象,形体强健,身体上饰有条纹装饰,由双钩刻线构图。另一种内容是塔。

平罗县岩画。龟头沟岩画,龟头沟旧称“归德沟”。岩画多朝西,保存较差,相当一部分脱落或不清楚,基本上都用敲凿法,凿点大而深,图像粗糙而不规范,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也有个别人物图像。白芨沟岩画,这是贺兰山惟一的彩色涂绘岩画。位于白芨沟一个的天然石洞的东侧岩壁上,岩画为红色涂绘,共有37组,100余幅,内容比较丰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这里的岩画还表现了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另有些其他标识和符号。大西峰沟岩画,西峰沟又称“西伏沟”或“西佛沟”,位于平罗县和贺兰县交界处,距平罗县县城30余公里。大西峰的岩画内容有人面像,人物和动物,岩画共有8个点。

贺兰县岩画。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



山东麓,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苏峪口及回回沟岩画,苏峪口俗称“宿嵬口”,岩画分布在苏峪口沟谷两岸,迤南至回回沟,原来调查岩画的数量有200幅,由于开矿炸石,修筑公路,大部分岩画已被毁,现存的岩画仅有几十幅,以兀立山头巨大的《神牛图》最为著名。

青铜峡市岩画。口子门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为凿刻法。岩画主要散布在一座座山梁上,每一座山梁上的岩画数量都较少,而且比较分散。四眼井岩画,凿刻于贺兰山山体东侧的一道道的崖壁和岩石上,每一岩画点的岩画相对比较密集。芦沟湖岩画,岩画散布在沟两侧山崖上。砂石梁岩画,石质为红色,作画于岩石自然平整处。广武口子门沟砂石梁子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余脉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乡与青铜峡市广武乡的邻接处,凿刻着顶角的北山羊与狼,人骑、手印和脚印等。

中卫县岩画。中卫县地处黄河前套上首,西临腾格里沙漠。苦井沟岩画,位于贺兰山南端的卫宁北山里,岩画分布极广,也比较密集。几乎每一条岩脉上都凿刻有岩画。它的制作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敲凿法。大麦地岩画,大麦地在中卫县城的东北,岗峦遍地,沟壑纵横,在约6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1089幅岩画。题材以动物为主,反映了狩猎和放牧的生活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星辰、西夏文题刻等内容。东沟岩画,山沟呈南北走向,俗名为中豁子口。岩画分东侧和西侧两个部分。钻洞子沟岩画,制作于山沟北侧的崖壁上面。内容包括羊群和马群,鹿和驼等动物;骑猎射猎的场面中有猎鹿和猎羊的情景,还有部落战争的场面;另有双人舞、符号和人面像(或类人面像)等。大通沟岩画,其岩画点与大麦地相望,彼此之间相距5公里。这里有31组岩画,凿刻着动物(也有些植物)、人物与人面像或符号。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



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在岳飞的《满江红》中,就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词句。年代

贺兰山岩画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看法,分歧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岩画刻制年代上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周兴华认为“少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部分属于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少量延续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有若干作品出自秦汉以后,近至宋元、西夏”。

艾天恩认为“岩画大致是在一万五千年到六千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产生的”。

二、岩画刻制年代上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钟祝辉、李树俨认为“贺兰山岩画深受仰韶彩陶文化的影响,是仰韶文化特异化的产物”,认为“贺兰山史前岩画深受仰韶—马家窑—齐家史前文化的影响,其制作年代相当于仰韶—龙山考古文化年代,即距今6000—4000年”。高文宁认为“贺兰山人面像岩画的最早创作年代应确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贺兰山动物岩画的刻制……大约距今5000—4000年前”。刘贻清认为贺兰山岩画“至少不迟于青铜、铁器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年以上,较晚的延至明清或更近于今”。

三、岩画刻制年代的上限“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即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

上述三种意见,各有所据。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贺兰山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说法。近年在贺兰口岩画分布区内发现的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为数不少的石器和陶片,为贺兰山岩画的制作年代确定在距今5000—4500年提供了新的证据。相信随着贺兰口岩画景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及研究工作的深入,贺兰山岩画的年代问题将会得到更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献花(0)
+1
(本文系雅适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