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师成长的环境
2012-08-28 | 阅:  转:  |  分享 
  
教师成长的环境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不是靠几节公开课的表演能解决问题的。要上好一节课,或许还不是那么难的事,真正难的是每一节能受到学生的喜欢,每一节都是高质量的课,这是作为教育者最难以达到的。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爱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教师的备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估计到学生的所有课堂上的问题。如果仅仅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没有实质上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我看这种所谓的热闹也是要不得的。教学的过程既不是绝对的“静”,也不是绝对的“动”。

如在领导检查的教学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所谓优秀教师的理想的教学反思。为了应付上级的“反思”检查,可以说有些人“做秀”是很出色的。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的反思都写得非常具体,这有必要吗?如果一个教师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这些检查的事情上,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关注学生,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学习呢?可以说,让教师写教学反思本意是很好的。但是它一旦成为检查教师工作的一种行政手段的时候,它的本意已经丧失。试想,教师有必要对每一节课都要作深刻的反思吗?如果教师觉得有必要好好反思某一课的时候,就应该深刻一点写一写,如果还是停留在原地没有什么新意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勉强自己。真的要在这种勉强的情况下写的东西毕竟是十分做作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如果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反思当作一种对教育教学的探究的时候,他就有可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钻研教学的理论,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常的反思应该就是教育研究者的一种财富,而不是领导们给老师的“强压任务”。

提倡一种新的学习工作方式,其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但决不能走极端。我一贯认为,当一种先进的手段成为一个模式的时候,也就标志着它即将走向末日。前面我已经提到,机器的“模具”可以成批量地生产产品。如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成为“机器模具”的时候,教育即将会走进死胡同。活生生的人就会让教师变成一种毫无个性和情感可言的“木偶人”、“机器人”。这种现象可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人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因素支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校教育是最为关键的,需要我们去创造条件来把关的。因此,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身上的责任非常大。我们要把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看作一种创造的活动,将它提高到很高培养人的工程的层面上来认识。这样,我们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种动力。人一旦有了动力,就会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去设计和创造。我想,作为学校的领导,一定要将学校创设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工作氛围,不要老是用压力去扮演“监工”的角色,多用“人文关怀”的绿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教师树立一种责任的意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神圣使命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能那么理智,那么有水准。对于我来说,也要有一种思想准备,那就是不要把自己所处的环境想得太理想化了,更不要将领导们的水平估计得太高了。很多时候,还是要多动一些脑子,多想些办法去做自己的事,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要被挫折和困难吓倒,敢于去开辟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才是最明智的。



献花(0)
+1
(本文系一丘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