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是什么
2012-08-28 | 阅:  转:  |  分享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辛继湘教授在《教育是什么》一文中说:“教育要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学会记忆;要唤醒他们去创造,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教育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的创造活动。”

对,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说得太地道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平等,是当代教育的一种需求。知识是会陈旧的,学习时必须灵活地掌握,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堆积。而学生的创造是一种难得的财富,一定得想办法去唤醒它,千万不要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是采用“万能公式”进行套用。学生呢?千篇一律的思考方式,统一的标准答案,统一的回答问题,还有什么个性可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说,要命的是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是最为可怕的。什么都是老师说的,什么都是妈妈说的。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还会有什么创新?还会有什么希望?

美的创造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而不是孤立进行的。教师的作用正是体现在和学生一起参与,而不是说教。美,是要靠人去发现,靠人去创造的。当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的时候,学生的内在创造动力启动了。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向世俗的东西进行挑战。这时候,创造的雏形就会形成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及时鼓励,及时鞭策。曾记得有人这么说过:“鼓励可以让一个白痴变成一个天才。”

“师道尊严”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在教育领域里,要创设一个完全平等的氛围的确太难了!这就要求教师的素质要来一个根本上的提高。平等的教育环境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求教师如何真正能够放下权威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探究问题和知识的一个整体。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而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做好的。

要做到人格上与学生的完全平等,对目前的教师来说,是要拿出一些勇气来的。要知道,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和自己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而不是机器。只有用自己的“爱心”才能筑起“育人”的平台,只有用“爱心”才能打动他们,只有用爱心才能够唤起他们精神上的共鸣,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你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尊重一定就会越多。而且,这种尊重又是“相互”的,不可分割的。让学生真正和自己达到情感上的默契和共鸣,你的教育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教育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告诉学生方向,也许他可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一定你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也许还会再度迷路的。只有将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真正领会,才会真正从根本上灵活变通。即使再次迷路的时候也会自己找到方向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智慧型的启迪,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时的受益,而是终身的。从教育的实质来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雅斯贝尔斯语),是要让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生活的强者是从何而来?说到底,就是人本身的潜力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功。一旦这种潜力调动起来了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加上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生成了,可以说其威力是不可估量的。这种过程的实现,就是要靠教育者去实现。如果教育者,能够把握住教育的最佳机会,真正地实现最优化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为教书而教书,那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成功的。

当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期待,学生时刻都能深深感到教师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比现在更好的时候,教育的功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了。这时的学生,自信心十足,个个认为“我能行”,在行动中化作一股动力,朝着目标不断地进取。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将教育视作一种关怀,一种博大的关怀,如同冬日的眼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温暖。在这种关怀中,没有“差生”,只有暂时还没有取得成功的学生。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所谓“差生”的问题。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教师,是不会忽视“差生”现象的。是的,教师要从这些学生中去分析原因,找出根源,为什么他们会落下?为什么他们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是教育的原因还是学生本身的原因?如果把所以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是缺乏责任感的,应该是不合格的。



献花(0)
+1
(本文系一丘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