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聆听音乐丁桂英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内容提要:“”一文是指在音乐感受与鉴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本文介绍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自觉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关键词:音乐实践活动聆听音乐学生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这就是决定了:第一,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行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而不是其他。第二,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因为,既然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那么,听觉感知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作用,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都需要由听觉来鉴定和调整。所以,只有紧密地围绕着听来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新课程的教学里,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让学生多参与、多创造、多想象,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音乐的愉快过程;……。新课程强调孩子自主学习、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发展孩子的个性,并不代表不要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老师在音乐活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音乐课堂常规管理方法和养成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方法,很多的音乐实践活动没有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学生课堂纪律的收放程度把握不好,导致课堂一片混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在音乐实践活动时脱离了音乐,做一些跟音乐无关的活动,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二、聆听音乐参与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在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运用一些有利于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
情感性原则
任何音乐情感的体验都是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听不到音乐就表达不出音乐的情感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到达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作一些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活动时必须体现音乐情感的要求,运用一些有利于学生表现情感的教学方法。在任何音乐实践活动中都应要求学生表达出正确的音乐情绪感受。
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要想感受到音乐的愉悦还是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破坏了这一原则,一切都是空谈。
。三、培养聆听音乐,孩子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我请孩子进教室时,要求学生进教室的脚步跟牢音乐的节拍和速度,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强调孩子听音乐。对表现到位的组及时给予整组奖励,对没合牢音乐表演的孩子,教师要及时指出,告诉他不够的地方在哪里。比如有的孩子讲废话,不听音乐表演;有的孩子顾自己玩耍;或做一些跟音乐无关的事情等情况,教师都应及时指出。如果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按要求进教室,教师有必要请孩子重新进教室,把规矩做到位为止。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进音乐教室的好习惯。告诉孩子进会场和音乐厅一样要做到安静。在赏中让孩子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后,孩子往往很难静下心来或安静地欣赏音乐,让孩子用舞蹈、身体律动、脸部表情等表现方式来欣赏乐曲时,孩子更难做到耳朵听音乐,比较吵杂,纪律混乱。每欣赏一首乐曲教师都要针对乐曲的特点,给学生要求和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一切欣赏活动都要围绕音乐展开。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妈妈抱着小宝宝摇晃、妈妈摇摇篮等动作,或两人合作表演摇篮摇晃;所有这些动作都要合牢音乐的节拍和速度。要求学生在脸上和动作中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听完后结合音乐艺术形象请学生讲出音乐的速度、情绪和感受。
在欣赏课中,教师很有必要进行有组织地情景教学,精心研究教材,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孩子更好地欣赏音乐。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音乐欣赏《星光恰恰恰》,乐曲欢快活泼,节奏清晰,乐句方整。教师跟着音乐跳起了示范舞,学生看了很激动,大声笑了起来。放第二遍音乐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起跳,学生激动地合着音乐跳舞,一边跳舞一边发出吵杂的声音(笑声,喊叫声)。接着老师又是动作讲解。最后老师放音乐,请学生手拉手一起跳,学生更是兴奋,声音更加吵杂,基本上听不到音乐声。像这节课老师就没有很好地分析教材,也没有设计一定的情景,更没有提一些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要求和问题,所以课堂混乱,学生不能很好地音乐活动。教师再精心研究教材,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小朋友们,星星们要开始跳舞了。让我们一起来帮星星们来拍出音乐的句子吧!”教师带领孩子听,并拍出音乐的句子。“小星星想知道哪些小朋友的感情最丰富,耳朵最灵,它请小朋友分别用动作表现出活泼欢快的音乐和优美柔和的音乐,并在节奏×××的地方给它配上相同节奏的动作,看哪些小朋友最有创造力,小星星将邀请他们一起扮演小星星跳舞。”学生用动作表现出音乐中出现的两种不同情绪的音乐,并创编节奏×××的动作。教师用动作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仔细听音乐。“小朋友们那么能干,小星星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扮演小星星跳舞,但记住小星星是不会说话的,哪位小朋友如果发出了声音,小星星就会把你罚出,你就当不成小星星了。”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及时用大拇指表扬想象力丰富和情感到位的小朋友。“天亮了,小星星要回家了”。在另一个班上下来,孩子能竖起耳朵,积极跟着音乐活动。活动,孩子对音乐体会也比较到位。
在歌唱中让孩子养成聆听的习惯
演唱是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不管是齐唱、合唱,都需要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不会聆听,就不能很好表现整个艺术作品。在学唱一首歌曲时,首先让孩子听出歌曲的拍子和情绪,边听歌曲,边加身体乐器伴奏或律动表演,脸部表现出听到的音乐情绪。听出拍子和情绪之后,再请学生听出句子,在一句结尾的最后一拍用一个动作表示(拍手、跺脚、一个舞蹈动作等)。接着听音乐默唱跟琴轻唱,耳朵听音乐伴奏,轻声的演唱,听出自己的音高是否与伴奏相一致,让自己唱歌不跑调。其次,听自己演唱出的歌声和其他同学的歌声,是否统一和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歌唱水平有了不少进步,唱歌基本达到不跑调,情感丰富,音色统一而优美。所有歌唱实践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
4、在器乐中让孩子养成聆听的习惯
器乐演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不管是齐奏、合奏音乐学习,都需要耳朵积极地聆听,否则就不能很好表现整个艺术作品。器乐齐奏是器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学生演奏时,要求情绪把握要准确,速度力度要均衡。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提出一个比独奏时更高的要求,既要听自己的演奏,更要听到同伴的演奏。开始时,有些个性强的学生会不听别人演奏,按自己独奏时的情绪、力度、速度等演奏,使整个演奏变得乱糟糟的。情绪把握要准确,速度力度要均衡合奏是器乐一种最常见的演奏形式,合奏能力也是器乐演奏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合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节奏错乱、声部进声不齐、错音等现象,可以通过让学生倾听正确配合产生的良好音响与配合失误造成的音响缺憾两种不同的合奏效果,使他们认识到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更加领会到学会倾听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在齐奏、合奏活动中,没有学会很好地聆听演奏和倾听他人的演奏是不可能把艺术作品很好地表现出来的。从学会倾听地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孩子学唱《放牛歌》时,我请孩子在歌曲“间奏”的地方加拍手节奏;在每句有歌词的最前面敲击三角铁;在有歌词的每小节重拍的地方加碰铃。分别学会这三种伴奏,再分组合作表演唱。建立在积极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不可能合作成功。在中让孩子养成聆听的习惯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音乐新教才跟旧教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项就是每一课都有创编活动。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不一样,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些孩子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和点子,思维会更开阔,创造的点子会更多,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上力度记号时,当孩子认识和了解了“弱”,“渐强”,“强”,“渐弱”这四种力度时,请孩子自选打击乐器创编一个音的强弱游戏或故事片段,游戏里必须有“弱”,“渐强”,“强”,“渐弱”四位朋友。学生在创编活动时,必须竖起耳朵聆听,辨别出声音的强弱。合作同学之间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创编出最好的故事片段。教师巡回了解学生创编情况,并作适当指导。当小组展示时,要善于聆听其他组创编的音乐故事,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有的组用废纸、易拉罐、铃鼓、身体乐器等合作表演了火车从远到近,又远离而去的情景,用到了“弱”,“渐强”,“强”,“渐弱”四种力度。还有的组用镲、钹、鼓等乐器表演了秧歌队从远到近,又渐渐远去的音乐形象,也都用到了“弱”,“渐强”,“强”,“渐弱”四种力度,非常生动。让每个孩子都打开眼界,相互学,从中体会音乐创编活动的快乐。
创编活动还有很多是涉及到组与组的合作,必须清楚地听到其他组的创编成果才能合作成功。例如,上《劳动最光荣》这一课时,请每个组选择一种劳动来表演。有的组扫地,2/4唰—∣唰—∣唰—∣……;有的组擦玻璃,2/4嚓嚓∣嚓嚓∣嚓嚓∣……;有的组拖地,2/4嗨哟∣嗨哟∣嗨哟∣……;有的组修理桌子,2/4叮叮∣叮叮∣叮叮∣……等,最后几个组看教师的指挥合作,组成一个劳动大合唱。再如,上《小雨沙沙》这一课时,让孩子创编春天下雨的场面。有的组表演风吹动树叶的声音,2/4哗啦哗啦∣哗啦哗啦∣……;有的组表演下雨,2/4沙沙沙∣沙沙沙∣……;有的组表演雨滴声,2/4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等等,最后几个组看教师指挥合作表演,组成春天下雨的大自然景象。这些组与组的创编活动,一定要很好地学会倾听其他组创编的音乐与节奏,才能很好地合作,才能完整地表现整个创编活动的艺术品。在创编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聆听音乐,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创编成果,相互学习,拓展了想象力和思维。
由于小孩子天真、可爱。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学习,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养成静听音乐的习惯,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积极按要求展开音乐实践活动。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斌与金亚文先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专栏》洪啸音乐工作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