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五讲_哲学与科学
2012-09-03 | 阅:  转:  |  分享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哲学、科学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了解哲学的本质。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
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
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罗素哲学与神学的超验性区别于科学
就探讨问题的性质而言,哲学与宗教的问题都是超验的。神学探讨关于灵魂不死的问题,关于天国的问题。经验不可能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答
案。哲学也是如此,它所探讨的世界的终极本体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问题,严格地说,都是经验无法给出确定性答案的问题。就此而言,神
学和哲学都不同于科学。哲学与科学的理性又区别于宗教但是另一方面.哲学又像科学一样是
诉诸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权威的。神学的一切问题都是以《圣经》为最高权威和最后依据,不得有半点违背。哲学却不是这样,它只服从
理性本身,而不屈从于任何权威。小结由此可见.真正的哲学既不会像科学那样囿于经验知识的范围之内,也不会像神学那样以一种权威的口
吻来独断地发布真理,它的神圣使命或天职就是永不停歇地去进行追问、质疑和批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宗旨就不再是教授人
们一些具体的哲学知识,而是启发他们如何进行哲学思维和哲学生存的智慧.。宗教的产生宗教根源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远古时
代的观念:人有灵魂,且灵魂不灭。又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原始思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知情未分和物我不分,表现为人以
“幻化”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即:一方面以宇宙事件去看待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以人的行为去解释宇宙事件。这样,就构成了人与世界之间相互渗
透的神秘感应关系。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就产生于这种神秘的“互渗”,并形成了幻化的意义世界。宗教的产生由此可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虽然它具有超自然的性质,但却是产生于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的双向适应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
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的产生“宗教”(re
ligion)一词,出自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前者意为“联结”,指人与神的联结;后者意为“敬重”,指人对神的敬重
。汉语的“宗”字,原义是对祖先神的尊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示,天垂象见吉凶示人也”。汉语的“教”字,本为“上所施,
下所敬”之意,“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人服矣”。由此可见“宗”和“教”与“神”的联系。哲学的产生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对
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的双向适应关系的一种表现。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然而,哲学不是以
幻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以理论方式去把握。哲学的产生人类的理论思维起源于对幻化的神话思维的超越,并形
成于对经验的常识思维方式的超越。理论思维的形成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这是因为,人的认识由幻化的思维方式和常识的思维方式
进展为理论思维方式,就是由对认识对象的幻化的或经验的把握,进展为对认识对象的超越经验的逻辑把握。思维的逻辑化,或者说,思维的合乎逻
辑,是理论思维的首要前提。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哲学脱胎于宗教。哲学的最初萌芽包含在宗教中,它们之间有一种渊源关系。哲学与宗教作为
意识形态,都是以间接和抽象的方式表现着经济基础的要求。哲学曾为宗教服务并纳入宗教之中,并且受到宗教的重大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哲
学与宗教都是解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哲学只是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宗教既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也是
一种体制的上层建筑。宗教的条件有五:教义、仪式、戒律、传教团体、学理。“教义”的英文是dogma,形容词变成dogmatic,
一般翻译为“独断的”。由此可见,教义是不讲条件的,而是直接宣布真理。仪式包括一切有形可见的礼仪,甚至连教堂与庙宇,都是一种仪式的
表现。宗教的条件任何一种宗教都有戒律。宗教的戒律非常严格,远远超过法律。法律只能判断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而宗教重视的是“动机”,
只要心念有问题,就是有罪。传教团体,亦即宗教中的僧侣阶层,所负责的是:研究及宣传教义、执行仪式、以及督导各种戒律让信徒奉行及忏悔
。宗教还需要具备合乎理性解释的部分。这一部分称为学理。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哲学主要通过抽象思维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
系的理解,而宗教则不仅诉诸抽象的理论,而且借助于各种直观的表象和艺术性的再现。宗教总是以其“通俗逻辑”而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
层,而哲学则需要自觉地学习,因为它的影响力总是受到人们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哲学与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宗教的本质是
对神的信仰,哲学的本质则在于它的批判性的理性思考。三种类型的信仰人生信仰:一个人的人生信仰就是他所认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人生
信仰是最广泛的。政治信仰:指某种对政治的理想,并且希望通过一群人的组织,得到政权,实现这个理想。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三者中最纯
粹的,因为它基本上涉及到的是所谓的超越力量。超越力量所谓的超越力量是指:人间之苦、恶、死的最后诉求,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以及使
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超越力量的表现:超越者、超越界。宗教是信仰的体现,亦即人与超越力量的关系之体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理论”的三重内涵理论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理论的知识体系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知识图景的思
维方式。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理论都具有规范作用,即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与哲学,都是
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与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两者的关系是:其一,它
们作为理论思维,既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其二,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又表现为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的思想纬度
。从“历时态”看哲学与科学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哲学与科学的高度相关性和密切的相似性体现在: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是在超越神话
思维方式和常识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同步形成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科学还以未分化的形态而蕴含在哲学母体之中,以至于人们常常在“哲学
”的意义上使用“科学”,也在“科学”的意义上使用“哲学”。人类理论思维的形成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形成的过程
,即形式逻辑的形成过程。逻辑思维即概念思维,就是运用概念的关系去把握世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试图为解释世界和人们的行为提供某种“
原理”和“公理”。逻辑思维形成的原因逻辑思维,源于思维“解释”世界的需要。因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需要“表象”
世界,而且需要“解释”世界。这种需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类概念”即“普遍概念”的形成。其二,思维规则的形成。其三,概
念内涵的规定。从“历时态”看科学与哲学的差别、分化和矛盾哲学与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哲学与科学纷华的过程,也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
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古代哲学——“知识的总汇”,把科学包容在哲学之中。近代哲学——“科学之科学”,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基础。现代哲
学——马哲(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科学主义思潮(哲学是科学的副产品和逻辑论证)、人本主义思潮(哲学关注的是科学无法解决的“人”的
问题)小结总之,哲学与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哲学与科学分化的过程,也就是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
应用,日益深刻地变革了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因而形成了对哲学与科学相互关系的多元理解。从“同时态”看科学与哲学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从“同时态”看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都具有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三重内涵;都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
的展开性三方面的特征;都具有解释性、规范性、批判性和理想性四种基本功能。从“同时态”看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分化和矛盾一是区分
两者的“对象”,即科学以世界各种不同的领域、方面、层次或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二是剥离两者的“职能”,即科学提供的
是关于世界的“特殊规律”,哲学提供的是关于世界的“普遍规律”。三是划清两者的“领地”。即为哲学寻找一块科学无力问津的领域或科学无
力解决的问题。从“同时态”看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分化和矛盾前两种看法,都是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来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这是
最普遍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是建立在哲学知识论立场上的。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就是把哲学视为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的知识
,并以知识分类表的层次性来区分哲学与科学,从而把科学视为关于各种“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知识,而把哲学视为关于“整个世界”的“
普遍规律”的知识。这样,哲学就成了具有最大的普遍性的科学,就成了全部科学的基础。科学活动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
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其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
的规律性把握,也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面上的统一。哲学活动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把“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在哲学的“反思”中,人类的科学活动及其理论成果成为被反思的对象。这就是哲学对科学的“反思”
关系。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反思科学的社会功
能。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哲学对科学的反思,首先就是对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实质内容的科学活动的基础性问题的反思。这种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又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观察与理论的问题、逻辑与直觉的问题、真理与价值问题、理解与解释问题等等。反思科学活
动的基础如:人们常说科学活动是一种客观活动,即,不能带有“先入之见”,要保持“中立”。其理由:其一,科学始于观察,观察应该是“客
观”的;其二,观察与理论无关;其三,归纳合理地形成普遍原理。在这些认识中,蕴含着作为科学活动基础的观察与理论、逻辑与直觉等哲学问题
。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这种认识实质上是把认识活动中的“观察”与“理论”割裂开来,认为先有观察后有理论。其实不然,从哲学看来,
“观察”与“理论”是一种辩证关系。观察渗透理论,才有科学意义。如果观察不渗透某种相应的理论,不仅观察的过程无法进行,观察的结果
无法得出,甚至连观察对象都不存在。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因为在人的认识中,特别是在科学的认识活动中,认识的主体不是以空白的头脑
去认识,恰恰相反,认识主体只能是以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理论与认识。人们的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种)问题而进
行的观察。从这个意义,也可以说是“科学始于问题”或“科学始于理论。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哲学对科学的反思,最为直接的是对科学研
究成果的反思。即从哲学层面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科学成果中蕴含着怎样的研究方法、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它
从何种角度推进了哲学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解等等。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哲学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思,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
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的反思。当然,反思科学成果及其所提供的崭新的认识成分对哲学可能引起正负两种效应:一方面,通过反思解释和阐发它所蕴
含的变革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哲学意义,从而实现哲学对科学的超越和哲学的自我超越。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如果哲学未加
反思地、片面地夸大科学成果所提供的认识成分,并从这个被夸大了的认识成分出发去构筑某种具有极端倾向的哲学理论体系,这种哲学就成为唯心
主义哲学。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科学活动是以思维的规律去描述和解释存在的规律,科学发展的历史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历
史。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就是对人类认识史的深刻反思。因此,哲学反思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在现代哲学中,科学发展的逻辑得到了特殊的关注。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
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p1→TT→EE→p2……”的科学增长模式。P1
表示所提出的问题,TT表示关于问题的试探性理论即“猜测”或“假说”,EE表示对试探性理论的检验,p2则表示提出新的问题。按照这一
模式,首先是“科学始于问题”,其次是“提出大胆的理论作为尝试性解决”,再次是“竭尽权利去批判这个理论”,最后则是“提出更加深刻的问
题”。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在波普尔的科学增长模式中,不仅可以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激活知识”和提出“尝试性理论”的
重要性,而且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当然,波普尔的科学增长模式本身是值得商榷的,但这个模式所蕴含的哲学批
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该时代的科学精神。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
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反思,特别集中地表现为对时代的科学精神的反思。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
神就是在科学活动中凝聚和升华了的人类精神。它集中地表现为探索真理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自我扬弃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现实的创造
精神。不同历史时代的科学精神中世纪——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17世纪——理性的时代;18世纪——启蒙的时代;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20世纪——分析的时代。————《导师哲学家丛刊》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人们过去总是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先是世界大战,接着是经济危机,都说明了: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同样是很容易的,于是就有人要求停止科学研究,认为这是保全一种过得去的文明的唯一手段。面对这些批评,科学家们自己也不得不开始第一次卓有成效地考虑他们所作的工作同他们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有何种关系”,而科学和社会的繁荣昌盛都有赖于说明“科学和社会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思考题为什么说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哲学与宗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历时态”和“同时态”看哲学与科学有哪些联系和区别?什么是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有哪些主要内容?
献花(0)
+1
(本文系非桃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