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作文部分 系列十一
2012-09-07 | 阅:  转:  |  分享 
  
系列十一生动表达,遣词造句有“文采”

阅卷老师是如何就“有文采”评分的

一、评卷老师:要拿有文采的语言吸引我

得作文者,得语文之天下;得语言者,得作文之天下。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的的确确道出了语言在考场作文中的重要意义。从评卷实践来看,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阅卷老师在几十秒内看作文,看到文采飞扬的作文时能不“怦然心动”吗?天津一位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写下这样的阅卷手记:

语言的神采决定着作文的人气指数。

二、考场“有文采”评分标准

作文语言是否有文采,具体表现为四条标准要求:

(1)词语生动

句式运用富有表现力,语言生动活泼、简明有趣。

(2)句式灵活

句式运用富于变化,各种句式能灵活地穿插运用。

(3)修辞手法

善于运用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4)意蕴丰富

文句要有内容、有情感、有哲理。

三、考场上怎样在语言表达上夺分

1.怎样使记叙文的语言抓住评卷老师的心

(1)使语言具有画面感

语言具有画面感,是优秀记叙文的第一特征,就是要用文字“刻画”出一种画面,再现一个场景,使“文中有画”,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2)使语言具有流动感

语言的流动感,就是用词要稳,句式要活。即词语使用准确生动,句式形式流畅自由。读者读了这样的句子,有如咬一口贡梨一样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

(3)使语言具有含蓄性

记叙文的语言忌直白浅露。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记叙文语言上品的标志。含蓄性语言的标志常常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寄予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表达广博深长的内涵。当然,点题的语言不可过于含蓄。

2.写议论文怎样在语言表达上为作文加分

阅卷老师抱怨,考生写议论文者居多,但议论的语言大多单调呆板,有的文章全篇都是一种陈述句式,有的甚至全文都是逗号,段尾才有一个句号,连一个问号或感叹号都没有,文章真是静如“止水”,淡如“蒸馏水”了;有的议论语言概念不清,缺乏必要的修饰限制,进而导致表达不严谨,影响说服力。对此,可采取如下办法:

(1)长句与短句相结合

我们可以参看下面的长短句运用的例句,看看从中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当屈原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汨罗的那一秒,这一缕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已挣脱世俗的枷锁,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这瞬间的悲壮,便在岁月的长河中变为永恒。

因为无愧,那些闪现的生命竟无视了历史的变迁,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苦短,纵是八十而寿又何尝不是一瞬。(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这也是一种永恒》)

(2)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优秀议论文的语言应该富有思辨性。它是文采斐然的,但不能华而不实;它是材料充实的,却不是完整情节的记录。在议论文中,我们学习运用概括性语言与具象性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议论语言更有思辨的力度。概括语言多是抽象的,凝炼的,包含着深刻思想的;具体语言多是形象的,描述的,含有一定修辞手法的。这二者应当紧密结合。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交替使用

这四种句式分别用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在考场上如果能灵活运用出不同语气的句子,便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详尽明白,感情强烈。

高考满分作文《心在刃上选择》就交替使用了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

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王国维这个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②他的心在泣血!

③“活下去吗?”④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⑤他已没有了目标。⑥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⑦“死吗?”⑧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⑨是否值得?⑩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屈身赴死吧!

短短的两个自然段中,一共有14句话,其中第④⑤⑥句是陈述句,第①③⑦⑧⑨⑩句是疑问句,第②句是感叹句,第句是祈使句。多变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王国维的心灵选择充满了同情、理解和惋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分明而又强烈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



如何使文章语言有文采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高考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一、如何做到“用词贴切”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用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讲究辞藻美,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叠词等。

2.词语丰富,同义词使用准确,富于变化;反义词运用得当而又对比鲜明。

3.用词还要讲究自然、优美,不造作,机智幽默,充满情感。例如:

踮起脚尖,听晨风拂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

这段文字用词贴切,作者的炼字功夫可见一斑。“拂过”“掠过”“轻拍”等动词极符合“晨风”“初阳”“蝶翅”的特点;“飒飒作响”和“曼舞飞扬”又形象地描绘出“松林”经受“晨风”吹拂,“花朵”被“蝶翅”轻拍的鲜活灵动的形象,语言优美,极富动态美感。

二、如何使“句式灵活”

不要单纯使用肯定句,不妨也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也穿插一点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正常语序,不妨也穿插一些倒装句;不要全是使用陈述句,不妨也穿插些许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不要全盘使用短句,不妨也穿插几句长句。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另外,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整句。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显出一种整饬美,做到整散结合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参差,又谨严、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相结合的美,如: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张彦金《距离产生美》)

三、如何做到“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无疑是使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善用修辞,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高考佳作几乎都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句式,可增强文章的美感指数和文化内涵,增强文章整体之美。排比句,给人以一泻千里的气势之美;对偶句,给人以音韵和谐的整齐之美;比喻句,给人以形象生动的真切之美;设问句,给人以回旋思考之美;反问句,给人以不容置疑的铿锵之美;比拟句,给人以鲜活灵动之美。

例如2011年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时间在流逝》:

有一个季节叫春,在鸟语花香中亘古未老,枝枝叶叶总关情;有一种花叫思念,隽永而悠长,穿行于每个季节;有一片叶子叫忧伤,如展翅的蝴蝶,喃喃自语着一段春天里欲说还休的心事。春天,你灵动的舞姿是我“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歌行中悲怆的旋律吗?你含蓄的蕊香是击穿我梦幻中的流血的回声吗?你剥落一叶幽怨的花瓣放飞空中,我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竟在欢快的鸽哨中羽化为系在风筝上的彩线。

四、如何使“文句有表现力”

1.引用诗词、名言,提高文化蕴涵

灿若群星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名人名言充满了人生的感悟与哲理。“文”有诗书气自华,引诗词、名言入文不仅可以使语言大放异彩,而且也会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慨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玄妙;感叹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感伤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顿然领悟,是他们用真心在旁观历史,当我徜徉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边,我也就有了可以品味历史常识的眼光。(广东卷高考优秀作文《品味历史的常识》)

这段文字引诗入文,辞采丰赡,轻灵飘逸。这些用来装饰词句的诗句揭示了自然的“玄妙”和人事的“哀愁”与“婉约”,展示了这些历史文人们的精神世界。

2.巧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如:

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又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没有想象,不管用细描还是白描,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示在读者面前。

3.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

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也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题目(2010·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佳作 名师评注生活在清雅的世界里

天津考生

轻轻薄雾的飘舞,如丝如缕,静谧安详;清幽别致的院落,似有淡淡花香,却不见花团锦簇。

我生活在这个有诗有词、有古雅文学味道的世界里,总是充满无限的遐想与奇特的构思。无论是意蕴深远的文言诗词,还是优雅经典的散文小说,抑或是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让我这个酷爱文学的少年领悟了一些生活的意义。

忽而飘过一阵风,还伴着阵阵清香,轻嗅,是桂花香。喜欢风,喜欢风的温和,喜欢风的肆虐。虽然古人曾云,惊风乱,似乎给风添上了一些莫名的罪恶感,可我依然喜欢端着一杯水,徘徊在此处,轻轻地抚摸着风,静静地聆听风的甜言蜜语,忽而停住脚步,仰起头,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偶尔端起杯子,饮一口,似酒非酒而愁浓。风总是会唤起那种莫名的感动,像是这个世界在召唤我,给我清幽的生活,给我优雅的环境。

风本没有颜色,但她可以将春天吹绿;风本没有味道,但她可以赋予花儿芳香。随风而去,随风而来,感受风的气息,倾听风的声音。

身居此清幽的庭院,世界的奇特是我无法了解的。那广阔的世界,我也无法亲身感受,但我可以欣赏诗词。李白带着我领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雄伟;杜甫与我一起亲临高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与我泛舟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煜向我倾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儿女私情。文学引领的世界也是如此美丽。

忽闻优雅的古琴声。侧脸看去,青竹为栏,幔帘轻垂,古雅香炉青烟袅袅,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一张青竹琴案,一张古琴。琴声淙淙,如高山中穿流而出的小溪,清澈见底,水波清亮,溪底的鹅卵石在闪闪发光,仿佛每一个石子都有它小小的快乐、小小的忧伤。喜欢这般琴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细听来,有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仿佛一切尘嚣都已散去,只有这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它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无声息;又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月,清幽明净。让人身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之感。

生活于此般清雅的世界,也就不再羡慕陶渊明的田园风光,想此处,可以吹着充满花香的风,诵读经典的诗词,还能听到优雅的古琴声,生活绝美,此生岂不快哉!

营造诗意情境。紧扣“我生活的世界”运笔行文,点出“我”生活的世界。





开始写风,风给“我”种种感动。









由风联想到文学世界。古诗词的引用与文章相得益彰。











引用加比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





总括全文,照应文题,升华情感。

1.请用排比议论的手法,以“守”为话题,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2.以“风度”为话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百字左右的文段。

3.请化用你熟知的古诗词,写一段与春天有关的话。

4.请以“被忽略的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献花(0)
+1
(本文系文化的传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