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社会心理学(正版)(1)
2012-09-11 | 阅:  转:  |  分享 
  
第一节概述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
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社会心理与社会行
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一节概述(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
启蒙期
形成期确立期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 客观性
原则(价值中立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伦理原则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二.社会交换论(霍
曼斯)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1
.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第一节概述三.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物
: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霍夫曼。2.基本假设:①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础;②事物的意义
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物本身;③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意义3.主要观点主张从与他人处于
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
会化和自我社会化社会角色及其理论自我、身份与自尊一、社会化的概念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先于个体存在。概念:社
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是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
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两个层面1、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2、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
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一单元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
树立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社会角色养成第一单元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第一单元社会化四、社会化的载体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校:是早期
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影响相对扩大。参照群体: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等提供比较与参照
标准。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语言的分类:言
语和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联系的工具,个体掌握语言,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并影响人格塑造。语言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
纽带。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性别角色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按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性(生物学差异),如遗
传、性腺与外生殖器、内分泌、副性征等。性别(人格差异),两性在人格方面的差异。如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性别角色(社会行为),社会
对男女两性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社会文化相关。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认同、模仿形成。学校与社会
等给予进一步强化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自身道德命令的过程。内容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政治社会化:个体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
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爱国意识发展的阶段:国家形象:以国歌、国旗、领袖为国家象征抽象国家观念:以国家、政治
组织的抽象观念;权利、义务,参与政治活动国家组织系统:国际舞台的角色、国际责任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是一个舞台,不同的人承担的角色不同,自我形象不同,实现各自的目的。角色影响和制约个体行为及其表现规律,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二、社会角色
的分类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照角
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包含三个过程:角色期待:每个人
都面临着社会的角色期待,如偏离将引起社会的异议,甚至反对。角色领悟:个体对社会角色期待的认识,并按照标准塑造自我的过程。角色实
践:将领悟的内容实践,准确在社会上扮演角色的过程。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角
色时,可能出现或面临矛盾、障碍,甚至失败,就是角色失调。内容: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角色内
冲突(同一角色内的不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
尊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第二单元印象的形成和管理第二单元印象的形成和
管理第二单元印象的形成和管理第三单元归因第三单元归因第三单元归因案例: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我上课
的时候为什么睡觉?第三单元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概述主要社会动机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
机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伴随着生理上的症状;
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回避导致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二、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
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的特点包括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
普遍性。三、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
苦的情绪体验。过少或者过多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
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情绪的内核,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第五节
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转变态度测量2.态度的成分①认知成分(C)②情感成分(A)——态度的核心③行为
倾向成分(B)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量表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92、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A)
量表法(B)投射法(C)行为反应测量法(D)实验法第六节人际沟通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体语沟通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吸引人际互动三.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5.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人际关
系发展模型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入深
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特例:虚拟世界中的自我暴露。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
性原则: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单相思属于少数例外个体。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自我价值保护原则: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
和贬值。如兵与贼不能成为朋友。平等原则:心理上的对等,有利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模
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三.从众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四.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一致性2.群体凝聚力3.群体规模的影响4.从众者的人格特征与性别特征
5.情境的明确性三、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概念: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
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的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会持续下降。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
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解决社会惰化现象的主要方法是对各人的贡献单独进行测量,采用责任制。第八节爱情、婚
姻与家庭爱情婚姻离婚家庭二、爱情与喜欢区别:依恋利他亲密谢谢!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1.定义: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特点:内在性:属于内在的心理倾向;对象性(针
对性):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改变。二.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知功能三.态度的属性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
四.态度的形成1.依从2.认同3.内化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权威性传递者立场吸引力意图
差异性信息内容情绪性情境重复倾向性
分心组织方式原有态度接受者人格特征
心理倾向预警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1959)二.态度转变理论(三个)1.海德的平衡理论(
P-O-X模型)“费力最小原则”PXO+++汤姆赞成同性恋老师PXO+PXO
+PXO+------PXO++-PXO+-+PXO++-PXO
---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2.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的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
相悖①改变或否定认知因素的一方;②引起或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③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3.社会交换论
从个体对得失进行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
因的强度。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沟
通的结构1.信息源5.反馈2.信息6.障碍3.
通道7.背景4.信息接受者四.人际沟通的分类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上行沟
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5.现实沟通和虚拟沟通五.沟通网络1.
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2.非正式沟通网络:单线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体语即身体语言,包括下面几方面:一.目光与面部表情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2.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与触摸1.身体运动是个体最常见的一种体语2.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可传达强烈的情感三.姿势与装饰四.
人际距离1.公众距离(12-25呎)4米2.社交距离(4-12呎)1-4米3.个人距离(1.5-4呎)0.5-1
米4.亲密距离(0-18吋)0-0.5米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
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 个体性2. 直接性3. 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①定向阶段:②情感探索阶段:③情感交流阶段:④稳定交往阶段:
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FIRO)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①包容需要:交往、接纳、相容②支配需要:支配与
被支配③感情需要:爱与被爱2.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3.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在个体身上有主动表现和被动
表现两种形式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①主动包容式④被动支配式②被动包容式
⑤主动感情式③主动支配式⑥被动感情式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由此形成的行
为方式,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
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二.影响喜欢的因素1.相似性
:信念、吸引力、市气、社会地位等2.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互补3.外貌吸引力4.人格品质:真诚、诚实、
理解、忠诚、真实、可信5.熟悉性和邻近性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指人们在心
理、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二.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①目标一致②共识与规范
③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①双方争夺同一目标②目标稀有或难得③竞争可能导致冲突,也
可能双赢④竞争是理性的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呈积极肯定关系时,产生合作;
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呈消极否定关系时,产生竞争;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无依存关系时,不产生相互作用。第一
单元从众一.从众的概念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1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
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3.从众行为是个体自愿而非强制性的。二.从众的功能1.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
值观的功能。2.个体适应的需要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40.从众是一种()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被动的(B)主动的(C)积极的(D)有效的五、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1.阿希实验(1951)材料:18套卡片,每套
2张,其中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比较线段)。被试:7名被试,其中6名为实验者的
助手(假被试),仅一名真被试。任务:比较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程序:7名被试围桌而坐,真被
试被安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18套卡片依次呈现,头几次假被试回答正确。从第7套卡片起,假被试故意作出错
误选择。结果:在其他人作出错误选择的情况下a.仅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从未发生从众行为;b.15%的被试
平均发生75%的从众行为(12次中有9次从众);c.所有被试平均有1/3的反应表现出从众行为实验后的调查:为何从众?a.
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b.判断的歪曲: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比自己正确些,从而认为自
己错了;c.行为的歪曲:承认自己看到的是对的,他人错了,但行为上表现与别人一致。这不是真正的从众。2.阿希实验在中国被试
中的重复(华东师大,1982)材料、程序与阿希实验一致,被试为30名大学生。结果:a.56%人次未发生从众行为,44%
人次发生从众行为;b.有2名被试始终独立;有2名被试从头到尾从众;c.实验开始时,从众行为较少
;随实验进展,从众行为增多。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有他人在场(非竞
赛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1.结伴效应:如一起干活;晨跑;骑自行车;做作业等。2.观众效应:有他人在场观看,会对活
动者产生刺激作业。如观众之于演员,啦啦队之于运动员。二、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扎荣克(1965)实验
:投蓝实验高水平选手:无旁观者,命中率71%有4名旁观者,命中率80%低水平选手:无旁观者,
命中率36%有4名旁观者,命中率25%提高动机水平他人在场促进简单熟练工作干扰非熟练的复
杂工作一.自我1.自我的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
客我镜我2.自我概念的功能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②解释经验③决定期待一
.自我3.自我的结构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反思的自我一.自我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
阶段生理自我(0-3岁)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二.身份1.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包括地位身份与处境身份。2.身份的特点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③多重性④稳定性⑤契约性三.自尊1.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2.自
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3.影响自尊的因素
①亲子关系模式②行为表现(成绩)的反馈③选择性参与和扬长避短④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一
、基本概念也称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个体对他人、群体
以及自己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范围1.对自我的知觉2.人际知觉(对他人、群体的知觉)3.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二、影响社
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如8岁左右形成的爱景图。影响配偶的选择。图式的作用:影响
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起聚焦作用。影响记忆:易记住对其有意义或经历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自我信息。影响个
体对他人的知觉:根据已有图式,接受与解释信息。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状态:积极与消极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人或事物概念,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就是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与近因效应熟悉、亲密的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爱屋及乌
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实际情
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譬如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
。四. 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概念又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
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必须符
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3.印象管理的策略①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②隐藏自己(戴面具)与自我抬高;③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④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合、施惠、称赞等。一.归因的概念指的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性质或原因进
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归因的维度)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归因和易变性归因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
归因三.控制点理论根据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将人们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表
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四.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寻找某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恒定联系(海德)2.折扣原则:如果
还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凯利)3.协变原则:①特异性信息
②共同性信息③一致性信息(凯利的三维理论)低:别人很少发笑高:每个人都发笑低:别人很少
发笑共同性情境:?(72%)客体刺激物:小丑(61%)主体:玛丽(86%)归因维度低:她以前没对他发笑高:她总
是对他发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一致性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特异性321
条件情境:(?)(高)在别人上课时没睡觉(低)其他人没有睡觉(低)以前没睡觉情境3客体:教师(没劲)(高)我在别
人上课时没睡觉(高)大家都睡觉(高)我以前也睡觉情境2主体:学生(懒惰)(低)我在别人上课时也睡觉(低)其他人没有
睡觉(高)我以前也睡觉情境1归因维度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的影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
.自我价值保护: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3.观察位置:人们往
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现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
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活动性2.指
向功能:选择性3.维持与调节功能三、动机过程需要
焦虑状态动机行为
新的需要需要满足目标
焦虑平息低高高动机水平活动效率四、动机
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 亲合动机1. 概念: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也叫合群动
机,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2. 亲合起源于依恋3. 亲合的作用①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②
获得信息③减轻心理压力④避免窘境4.影响亲合的因素①情境因素情境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②情绪因
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③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
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二.成就动机1.成就动机的定义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2.抱负水平(略)3.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①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
机呈正相关。关爱、指导、启发式的引导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培养;过度管束和限制不利于成就动机的培养。②强调成就、追求
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有两个:社会控制的需求和对无能的
恐惧。四.侵犯行为1.定义: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2.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3.侵犯的原因(对攻击行为的理论解释)本能论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洛伦茨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侵犯往往是挫折的
一种后果。侵犯的强度同目标受阻程度之间是正相关。抑制侵犯的强度同预期的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侵犯行
为是习得的。(联想、强化、模仿)五.利他行为1.概念利他行为:不期望得到报答自觉自愿帮助他人助人行为:需要
或接受报酬2.利他行为的原因生物学的观点:并非人类特有(物种延续本能)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
相报)社会责任规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对象的特征社会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
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F.H.奥尔波特,1924)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
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W.奥尔波特,1954)影响的形式:现实存在的影响;想象存在的影响;隐含存在的影响第一
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
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本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习得行
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B=f(P,E)(勒温,1936)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和范围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和情绪Socialm
otiveandemotion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
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心理Group应用—爱情、婚姻、家庭侵犯行为
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群体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二
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一.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知识点:人性的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三)档案法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1.社会学习论简述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2.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3.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1/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意识与潜意识力必多(性本能);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3/新精神分析论的观学(霍尼、弗洛姆、埃里克森)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一单元社会化
献花(0)
+1
(本文系磨坑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