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每一次成名的机会
前几天读《伯夷列传》,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真的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纯洁吗?我所指的“纯洁”,就是做好人好事,而不图名,不图利。
孔子其实一直就想当官,只是前半生没当官的命。孔子也贪财,他说过,只要能发财,再下贱的事情他都愿意做,当马夫也可以,只是没得发财的机会,就只能教书收学生了。他教书是要收学费的,没现金的话,给腊肉也可以。他书教得不错,收的学生比较多。但是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认真教,他发现没什么出息的学生,也懒得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孔子一直宣传道德,但是我们却不能把他当做道德典范来宣传。我们只说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却没说过他是春秋时期的活雷锋。你能要求孔子甘于清贫吗?你能要求孔子要有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吗?我们都知道,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孔子,要求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是很可笑的,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确把老师和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联系起来了?和清平,和奉献联系起来了?这都是一群改变不了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洗脑。如果孔子能挣大钱,能当大官,他是傻子才会去教书呢。教书只是在他没有更好出路时的养家糊口的工具。
我们现在还在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不好的老师。享誉世界的教育家孔子,3000弟子中,才培养出72个有才能的学生,我们现在的教育理论是只要你教法得当,你就能让3000弟子全部成才。这个理论听起来挺美好,其实是在掩耳盗铃,或是自欺欺人。提出这个理论者如果能够同时实验证明,那么他应该比孔子还厉害,只可惜现在孔子世界知名,此人却默默无闻。铁才能磨成绣花针,木头就只能磨成牙签。这个规律我想足以反驳上面的理论吧。
商朝时,有个孤竹国,孤竹国的国君有几个儿子,其中两个分别叫伯夷和叔齐。从名字上看,伯夷估计是老大,叔齐估计是老二。而父亲比较喜欢老二,所以还在世的时候就立下遗嘱,死后让老二继承王位。等到老头死后,老二不想继承王位,就让位给老大伯夷。至于为什么想要让位给哥哥,估计叔齐认为从辈分上讲,哥哥比自己大,理应由哥哥继承,只是父亲比较喜欢自己,但是却不应该乱了理法,继承王位应该从大到小。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叔齐想用“让贤”来炒作自己,宣扬自己道德高尚。当国君累死累活不就是想死后留下好名声吗?叔齐让贤,既不用当国王过度操劳,又可以流芳百世。
哪知道老大伯夷也不想当这个王,他说,父亲让你继承王位,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然后就躲了起来。伯夷为什么拒绝?一种可能是他对父亲的决定不满。如果伯夷真想当王,即便是对父亲的决定不满,那么当弟弟把王位让给自己时,他也会半推半就地继承王位。说明他不想当国王,或不是对父亲的决定不满。另一种可能是他出于对父亲的尊重。父亲的遗愿是让弟弟当王,自己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想借机来炒作自己道德高尚。你想想,这是在推辞王位,不是两三块钱,这事一旦传出去,那是要流芳百世的。即便当了王也不一定会流芳百世啊。有的人干一辈子好事都没被人记住,但是只要在做某件好事时不幸遇难,再被媒体一报道,就成为了公众的英雄。这就是人类社会学规律。
后来老二叔齐也没当这个王,也躲了起来。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了他的另一个弟弟当王。
可以这样认为,伯夷,叔齐这两兄弟是在互相炒作自己道德高尚。炒作的效果的确不错,以致今世的我们还在歌颂他们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流放百世,而他们那个当王的弟弟谁又知道他姓甚名谁?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去投奔他吧!”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劝阻到:“你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你这是不孝!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你这是不仁!”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周文王是在伐纣的过程中死的,死了后,人肯定是埋了的,或者当时流行天葬或火葬,可以确定的是,尸体是处理了的。估计他的神牌还没有移入宗祠,这需要一个仪式,那就得班师回朝。当时武王他们把这事放一放,估计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激励士气,文王是为伐纣而死,只有战士们早日战胜殷纣,才能给死者以安慰,才能早日让文王牌位回归宗祠;二是出于对战时时局的考虑,出师目的还没达到,文王死了,领导指挥集团未伤筋动骨,不影响整个作战指挥,如果因文王死而中途打道回府,势必劳民伤财,影响士气。
我认为,当时武王伐纣,天下尽人皆知,伯夷、叔齐早不去,晚不去,偏偏姬昌刚死的时候出现在武王面前,把周武王臭骂一顿,而且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去鞭笞周武王,也就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耍流氓,这件事本身道德吗?他们是不是想乘机再火一把,再炒作自己一次呢?因为当下的人想要成名,就去和名人沾上边,甚至骂名人,比比皆是。有的是要钱不要脸,如干露露;有的人是要钱不要命,如矿工;有的人是要名不要命,如伯夷、叔齐。遇到要钱的好对付,遇到要脸的人好对付,遇到这种不要命的人,真不好对付,所以搞得周文王也很尴尬。保卫钓鱼岛的登岛的那些人,估计也是要名不要命的人。不能批评别人,各人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那就是最好的。
待到伯夷他们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他们自己写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然后就饿死在首阳山。他们编这首歌,其实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炒作,一种宣传。我们知道,一首好听的歌,很快就会传遍大江南北,继而人们就会关注写歌的人,关注他们的人生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也明确地说,他是想留名后世。我们后人都赞扬他的书写得好,而不会说他道德多高尚。我们歌颂孔子,也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不会说他道德多高尚。但是,伯夷、叔齐呢?他们是以道德形象出现在史书上的,人们都歌颂他们如何让贤,如何敬老,但是我认为他们都是炒作高手。兄弟两互相炒作,借名人周武王来炒作,写歌曲宣传自己。如果这样看的话,他们的道德也不咋地。写书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宣传工具——自己的书——来让自己流芳百世,但是,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不这样做,又如何会让后世记住他们呢?
像帝王让贤,这种事情,许由、卞随、务光,他们也搞过,他们也是道德极高的人,但是哪个又记得他们呢?原因就是他们太低调,不会借助工具或手段来炒作。伯夷、叔齐的事情,是孔子记载在他的书里面,因为孔子有名,他书中的人物才有名。比如,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道德极高,很年轻就被饿死了,要不是孔子提起他,当今社会谁又知道颜回呢?司马迁还说,“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就是说,你想成名,你得借助名人,和名人扯上边,你想成名,你得借助重大的历史事件。抗战、内战成就了一批将军,非典成就终南山,奥运会开幕式成就了张艺谋。所以,面对灾难,对民族、对个人来说也许是不幸的,但对个人也可以说,这就是做一番事业的历史机遇。
人们关注的是名人,关注有名的历史事件,只要你的名字能和名人,能和有名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你就可以出名,你的事情才会被人们知道。
某某人在高调地做道德高尚的事情,高调,说明他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杨名。他很好地运用了社会科学。这是假道德还在真道德高尚?如果这是虚伪的道德高尚,那么真正的、纯洁的、高尚的道德就是不想让人知道。所以,你所知道的高尚道德事迹都不是高尚的,你所不知道的才是高尚的。
什么是道德?其实应该分开来看,“道”其实是指自然规律,当然也包括社会规律。“悟道”其实就是看清、理解、掌握这些规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就指不有意为之才有“德”。比如,伯夷、叔齐去骂武王,如果是有意来体现自己高尚,那么他们是“无德”的,如果纯粹是出于孝敬父母去骂武王,而无意间又体现了自己的高尚,那么他们的做法是有德的。雷锋每做一件好事,就记在日记里,他是不是想为日后出名埋下伏笔,我觉得还是有这种可能。
不过从后面的事情看出,伯夷他们是有意为之。因为周文王给他们粮食,他们不吃,而且还编歌来搞臭周文王,这都不是有德的人的做法。武王伐纣,替天行道。伯夷也许会说:“这是武王打着正义的旗号杀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伯夷就是打着正义的旗号骂人。性质都一样,不外乎一个罪大一点一个罪小一点,原因就是伯夷的能力小点,武王的能力大点,要是伯夷的能力大到可以杀人,那么他们也许就把武王给杀了。我们现代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官员对百姓不满,就打你,关你,抓你,罚款,甚至杀你,杀你全家,因为他们能力大。当然他们做这些事情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即合法来做的。而百姓对别人不满,就只能骂骂人,或写举报信,或在网上发个帖,以正义之名博得同情,因为他们的能力小。即便这样,做这些无关痛痒的反抗,还是很可能被强势的一方干掉。要是当时不是姜子牙阻拦,周武王就把伯夷他们杀了。所以,宣扬所谓的“正义”,你得有本钱,不然很可能就是炮灰。
伯夷、叔齐他们成了名,而且是好名声,即是道德楷模。但是我的观点还是有点不同,他们只是善于抓住每一次成名的机会,有意为之,所以他们只能算有道,不能算有德。先是兄弟俩互相炒作,再借助周武王炒作,再是散播流言(编歌曲)宣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