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柔性制度,刚性执行1
2012-09-18 | 阅:  转:  |  分享 
  
柔性制度,刚性执行

——学校管理初探



封开县南丰镇渡头小学:姚小奎



管理是一门艺术,平衡的艺术。而学校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学校管理模式有很多种,大体也可以划分为情感管理和法治管理两种模式,代表了“柔”和“刚”两种管理思想。

刚性管理就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实质就是要“以法治校”。但光靠制度约束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刚性过硬,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刚性管理的框架下,必须有柔性管理作为润滑剂,从人文方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柔性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采用非强迫方式,使教师自觉自愿行动,从而达到变规章制度为职业自觉,在校长和教师之间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构建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法治管理和情感管理的关系,过分重视用规章制度管人,而忽视管理中的情感因素,那么,即使学校的平稳运行有了保障,但人的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直接阻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有经验的校长都懂得,学校管理应当以法治管理为底线,以情感管理为境界,实现二者的协调与平衡。要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地管理好,就要采用刚柔相济,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然而,“德”、“法”如何才能兼治,“刚”、“柔”怎样才能平衡呢?

百度一下,方法万千。细心梳理一下,我发现其中管理的思想却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刚性制度,柔性管理。我把这八个字的管理思想在百度搜索,可以搜到309,000个结果。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还是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同的。但是,以我五年多的浅薄管理实践经验来看,这种看似无懈可击的管理模式听起来很美,实施起来却很难。由于柔性管理的尺度很难把握,随着工作的推进,其结果往往就是柔性有余,刚性不足。稍有不慎,制度就很可能因为管理的“柔”而不“刚”,学校很可能因为制度的不“刚”而不治。

窃以为,避免因柔克刚,大可反其道而行之,制度化刚为柔,执行变柔为刚,达成刚柔相济。俗语云: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正是这“死”“活”之间让制度和人对立起来,甚至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矛盾重重,直至拼个你死我活。解决之道或许唯有让制度活过来。

“无规不成方圆”应该是人之常识,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认可的。但是一旦实施制度管理,往往遭人反感,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刚性”。倘若制度不再钢铁般硬,教师的反感必然顿减,乃至消失贻尽。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配合。

前年,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学校管理,我校在邻近地区率先采用了指纹考勤的办法。这种被称之为“最无人性的考勤办法”,却迅速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认可和支持。原因在于考勤办法强硬,但考勤制度温柔。与改进考勤办法的同时,学校也调整了考勤制度:签到时间延长5分钟,一个学期允许5次因故迟到,并且根据我校教师上班路途遥远的实际,凡上班时间天气突变即取消当次签到。试想,如此贴心的柔性制度,教师何来反感,何乐不为呢?

柔性制度,首先它是明确的制度。有了清晰地要求,学校各项工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制度是柔性的,教师容易接受,乐于接受。与刚性制度相比,柔性制度不失约束力,却增添无穷的亲和力,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

刚性执行,就是严格执行制度。刚性执行制度,让管理的尺度不再难以把握,让评价考核不再模棱两可。管理因为制度的柔性,教师早具认同感而得以顺畅进行。制度又因执行的刚性而更具公信力。两者相辅相成,学校管理的良性循环就得以形成。

有先行者把管理比作书法。书法要满而不塞,疏而不漏,浓淡相宜,干湿得法,深浅有度,刚柔相济。他们认为校长处理事情可以借鉴此规则。我想借此说开去。书法成败,落笔尽知。管理成败,制定制度的时候也就决定了。落笔讲究藏锋,制度也不妨首先温柔起来。

献花(0)
+1
(本文系七分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