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婚礼简介
2012-09-28 | 阅:  转:  |  分享 
  
议中国古代婚礼



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礼的诸种规定和要求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的三书六礼、结婚年龄、陪嫁制度和同姓不婚等等,虽然跟现代的婚礼习俗有很多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古代婚礼与现在婚礼的联系与不同,对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古语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者,礼之本也”。这就是说,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因此,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而这也正是绝大部分失败婚姻的罪魁祸首,从陆游到鲁迅,他们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受害者,因而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改革封建礼教最先开刀的地方。古人讲究明媒正娶,媒人(媒妁)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社会上对媒人的作用异常重视,,媒妁奔走于前,父母批准于后,这是婚姻必须的也是最根本两个的两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婚姻都不能成立。诗经中就将了这样一个无媒不成婚的例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怨,秋以为期。由此可以看出媒妁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媒妁婚制下,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决于媒人是否诚信可靠,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

三书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繁琐的一个最集中的体现,虽然有着迷信的意味,但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待婚姻庄重的态度。三书即,一.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新娘到了夫家,还要要履行一些仪式,最主要的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牢是祭祀用的牛羊猪共牢而食就是新郎新娘共同食用一牢之肉。卺就是瓢就是用用酒漱口,把一个完整的葫芦分成两个瓢,夫妻各执一个,饭后用来舀酒漱口,表示此后夫妻二个合为一体,相亲相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