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效课时作业3-4-1
2012-10-07 | 阅:  转:  |  分享 
  


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浙江理综)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答案:A

2.



(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根据曲线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存活率逐渐减少,说明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生存,因此a代表的种群营养级较高,个体数少,但个体一般体型较大,同时也说明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种群密度超过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逐渐加剧,因此d点时并非最剧烈。D项中“竞争”一词也有误,竞争指的是种间关系,而本题强调种内关系。

答案:D

3.(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A项中,4个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所以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中,最初的条件不同,达到K值不会同时;C项中,培养液体积Ⅱ和Ⅲ不同,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Ⅱ;D项中,Ⅳ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Ⅱ,所以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4.(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错。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

答案:C

5.(2012年广州一模)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D6.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及识别曲线的能力。由图中看出a、b两物种最初数量相当,竞争能力差距不大。一段时间后,物种a大量繁殖,在竞争中占优势,b物种由于竞争能力弱而被淘汰。因此他们的竞争能力的变化是物种a竞争能力增强,物种b竞争能力减弱。当物种a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从而限制了种群密度的进一步增加。

答案:C

7.(2012年合肥一检)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解析: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时用样方法。

答案:C8.(2012年盘锦一模)



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解析: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值。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答案:A

9.(2012年南昌调研)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变化等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解析: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种间斗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一般来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J”型生长(如①),此种生长不会有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使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据此分析可知,A项叙述错误。

答案:A10.下列对右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Ⅰ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解析:从图示曲线可知曲线Ⅰ为“J”型曲线,一般是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在没有环境阻力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大多数种群往往会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使数量变化规律如曲线Ⅱ所示,因此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即图中的阴影部分;bc段是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应是在bc段;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出生率仍很高,因此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处于ab段。

答案:D

1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构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种间关系以及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从题干中“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可知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联系水螈数量变化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水螈更喜欢以锄足蟾蝌蚪为食;根据图中三种蝌蚪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水螈的出现及数量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而生物若要呈“J”型增长需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才能实现。

答案:A

12.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在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

解析:环境改变,如过度放牧、添加营养物质等,种群的K值改变;环境过于恶劣,种群会灭绝。捕鱼时,剩余量应为K/2。(1)中,过度放牧时草原退化,种群数量最终下降。(2)中,增加营养供应可以增加种群的K值。(3)中,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彻底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是有限的。(4)中,捕捞剩余量为K/2,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原状,对于海洋捕捞来说,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捕捞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解析:画曲线时要特别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从图甲可以看出A是起点,但不是0;D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对应的是K值。

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如右图

14.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

(3)



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4)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1 2 3 4 5 植株数量 200 400 600 800 1000 荚果数/株 8.3 6.1 4.6 2.7 2.1 种子数/荚果 6.0 5.9 6.2 5.9 6.0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解析:(1)样方法计数时,对样方内植物统计时除统计样方内部全部同种植物外,还要统计两个相邻边(一般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上的同种植物。(2)入侵生物因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食物充足等原因,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增长。(3)图中曲线表明,t2、t4时,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种群数量达到K/2左右。(4)分析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表,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结豆荚数减少,而每个荚果中种子数基本没有变化。

答案:(1)15(2)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3)C

(4)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5.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葡萄糖含量丰富、溶氧量高的条件有利于酵母菌的增殖,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曲线①②③④分别是B、A、D、C组的结果;B组与A组的唯一差别是培养液体积不同,相同的锥形瓶内,培养液体积大与空气接触的相对面积小,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少;D组与B组相比,其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较低。取样计数时应先摇匀再取样,且后期的样液需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1)BA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的相对面积较小,故溶氧较少(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献花(0)
+1
(本文系细胞内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