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效课时作业3-4-2
2012-10-07 | 阅:  转:  |  分享 
  




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由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类群的物种数目比乙类群的少,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对于物种4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明显小于乙类群的;对于物种7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41个,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27个,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2.(2010年高考天津理综)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不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以免数据不真实,A项错误;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只能表明典型草原的植物平均种数大于荒漠草原的平均种数,而没有每个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信息,B项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表中的平均产量并不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由表中信息得不到C项的结论;三个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种数=植物总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计算可知,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项正确。

答案:D

3.(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Ⅱ)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A项属于共生;B项中,菜粉蝶幼虫以油菜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菜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关系;C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中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D

4.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答案:D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答案:D6.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植类的生物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生演替的过程。在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总量是逐渐增加的。先驱物种一般是较为低等的植物,但某个阶段的生物种类数量在演替到这个阶段时逐渐增加,由此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替时逐渐减少。必须指出,演替能否达到顶极群落(树林或森林)又决定于气候条件。

答案:A

7.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考查群落的类型、分布和演替及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群落必须与其环境相适应才能存在和发展,群落的演替也要受环境的限制。B中可恢复为寒带针叶林,C、D中可演替为温带阔叶林,而A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适合,不能演替为森林,故选A。

答案:A

8.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自我调节能力 强 弱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解析:裸岩演替为森林,森林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答案:C

9.(2012年南京摸底)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C

10.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解析: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演变成森林后趋于稳定。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都是不断增多,最后趋于稳定。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

答案:B

11.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③④

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答案:A

12.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

B.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

C.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

D.种群①②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

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个体数多,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4.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落荒,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材料二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________原理,为充分利用________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材料一中耕地落荒后逐渐形成的演替类型应为________。

(3)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____。

解析:(1)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农田落荒后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虽然农作物已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有大量草本植物及其他类型植物的种子,这一点与裸岩上开始的初生演替明显不同。

(3)设计城市绿化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1)空间结构空间和资源(2)次生演替(3)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耕地落荒后,农作物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4)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物种,合理安排比例和空间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等(合理即可)

15.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_______(“促进”、“抑制”)牧草生长。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_______。

(3)乙图中的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的控制放牧量。为什么?_______。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__________。

(5)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

解析:放牧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正常的放牧,能促使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如果天然草场长期不利用,则会枯草宿存、蚊蝇孳生,植株变得稀疏、细弱,春季萌动的时间也会大大地推迟。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是土壤变得坚硬,侵蚀作用加剧,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根据放牧演替的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物物种,提高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在草场建设上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轮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类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籽,为提高植物覆盖率创造条件。

答案:(1)次生演替促进(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物,提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答对两条即可)

献花(0)
+1
(本文系细胞内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