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水管体制改革论文
2012-10-07 | 阅:  转:  |  分享 
  


浅谈黄河水管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董洪灿杨朝亮) 董洪灿杨朝亮

【摘要】2006年6月在黄河上下全面实施改革,初步形成了新的水管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两年多的运行,笔者发现水管单位、维修养护企业还存在一些影响新体制正常运行的问题,要确保水管体制改革的成功,笔者认为还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处理好几个关系,解决好几个问题。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认识问题对策

黄河部门水管体制改革已于2006年全部结束,并逐级通过了验收,通过改革,初步建立起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养护经费得到落实,工程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水利工程逐步向日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养护方向迈进。改革进行了定岗定编、人员分流、资产划转等,新的运行体制已初步形成。由于水管体制改革是新事物,通过两年来的运行,水管运行体制、维修养护企业还存在一些影响体制运行的问题,需要下一步逐步解决。

1新体制运行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1.1认为新体制没有原来体制顺畅,由此对改革持有怀疑态度

水管体制改革后,数十年形成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变化,新体制和机制尚处于磨合期,旧体制的痕迹和影响还很深,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新的机制涉及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补充,在运行中势必会暴露一些问题,也是改革进程中的正常现象。

1.2认为水管体制改革也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企业还要合并

由于水管体制改革后的磨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为了促进工作,一些单位采取了临时的过渡性措施,强调了水管单位对养护的指导和协调,以此来尽量减少磨合期的一些磨擦,使磨合期更短,更快的适应新体制。由此,一些人产生了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又要合为一体的错误认识。

1.3养护企业职工完成了身份转变,却没有完成思想过渡,依然认为还是事业人员

有些养护企业职工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认识,认为工资发放要有保证,福利待遇一点也不能少,只能比水管单位收入高,低了我就要闹情绪。还有一些养护职工认为“水管单位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工作我听你的,但是要保证收入不降低。”大锅饭思想,依赖心理严重,全然不讲究效率,还没有从身份到思想的扭转。当然,这与长期的历史原因有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逐步加以扭转。

1.4认为养护企业风险不大,风险意识低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有必要对养护职工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就高,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就低,是正常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企业如果管理不善,在今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也会破产,职工也会失业。

1.5认为原来是一家人,现在还要享受相同的待遇,攀比心理严重

原来同为一个单位的职工,都同在一个屋檐下,现在有的进入了水管单位,有的进入了养护企业,部分人心理不平衡,相互攀比。彼此认为对方工作任务轻,压力小;在收入上攀比,认为对方收入高。相互的攀比只能增加彼此的隔阂,对工作不利。

2新体制运行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2.1处理好职工稳定与水管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关系。

中央关于水管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的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是不正确的。水管体制改革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充分考虑了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进入企业的职工制定了优惠政策,实行对养护企业“扶上马,送一程”的扶持政策。但是,对养护企业过分呵护和关爱,也会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形成依赖心理。在实现水管体制的总体目标,就要不断的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养护企业的良性发展。

2.2处理好合同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水管体制改革后,黄河上修、防、管一体的体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水利工程管理实行管养分离、市场运作,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实行合同管理。但是在主管单位这个层面来看,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仍然都是自身的下属单位(企业),依然要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来协调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水管工程管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当前磨合期,主管单位和行政管理手段依然是调整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关系和利益的强有力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2.3处理好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的关系。

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是平等的合同管理关系。在现阶段养护企业仍然承担固定区域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因此和水管单位基本上朝夕相处,彼此联系紧密,需要搞好沟通和协调,配合好工作。在工作中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建立长久的互信合作关系。养护企业不能认为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是水管单位,检查、评比与企业无关,干得再好荣誉属于水管单位,因此,出现推诿现象,满足于平平淡淡完成工作,对自己要求不高。水管单位也不能认为,反正已经与养护企业签订了合同,干好干坏是企业的事,以包代管,放任自流,导致工程管理整体水平不能提高。事实表明,水管体制改革后的磨合期,工程管理进步快的单位,都是双方关系处理得当的单位。

2.4处理好养护企业职工工资发放和工程维修养护的关系。

据测算,维修养护定额中人工费约占整个维修养护经费的30%-50%。但是,根据现行工资水平,在完成维修养护任务的情况下,按现行的政策兑现养护职工的工资费用约占到整个养护经费5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实际工资比例明显偏高。如何解决既要完成定额规定的维修养护工程量(工作量),还要保证养护职工工资发放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劳取酬,按劳分配,避免大量雇用民工,减少支出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企业效率,保证职工收入。

2.5处理好日常养护与专项维修的关系。

对维修养护经费的使用,一般分为日常和专项养护两种,工程量大、集中的项目一般列为专项养护。专项维修养护能比较明显的改变工程面貌,确保工程强度;日常养护重在保持工程完整、面貌常新。专项维修一般需要机械设备,在当前养护企业自身没有设备,有些工作就要找外协队伍进行施工,有限的资金资金及利润就会外流,就会影响职工工资的发放,因此,应该合理确定年度维修养护专项所占比例,这也是长远与近期目标的确定问题。既不能不顾实际,盲目扩大专项比例,导致养护职工工资发放成为问题,引发不稳定因素;也不能全年养护经费使用没有重点,经过年年的维修养护,工程面貌没有明显的变化和改观。要兼顾工程面貌改善与职工稳定的问题,合理确定专项养护所占比例。尽可能避免在维修养护经费到位的情况下,水管单位还要投入通过经营创收的资金搞工程管理的现象,增加基层水管单位的负担。

3新体制运行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解决养护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问题。

解决好养护企业职工的保险问题是保持维修养护队伍隐定的关键,也是保证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在完成维修养护任务的情况下,一定要足额缴纳职工保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

3.2解决养护企业组建起步阶段,人才、设备缺乏的问题。

新组建的维修养护企业基本上还是“一把铁掀、一把镰刀、一辆三轮车”来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机械化水平低。由于养护企业属新组建企业,没有积累,没有机械设备,同时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给做好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带来不便,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管理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机械化的要求。可以尝试采取取集资购一些、养护经费里解决一些通过专项资金配备一些等办法逐步解决设备问题。对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现阶段宜以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来逐步解决,不宜盲目扩大养护企业职工数量。

3.3建立高效的现代维修养护企业制度,提高维修养护工作效率。

现阶段维修养护企业要逐步建立高效的内部企业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制明确,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应重视建立企业内部的维修养护责任制,尝试定额工作量包干使用与工资收入与完成的工作量结合,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市场是无情的,起步越晚、发展越慢的企业,必会被市场淘汰。要让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适应竞争的需要,就要有紧迫意识、风险意思、危机意识。因此,企业要提高谋划,确定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从现在做起,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4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

现阶段要加速推进内部招标投标制,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内部到外部,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可以让企业抛弃依赖心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淘汰劣势企业,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菏泽黄河河务局

水管体制改革后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存在问题及建议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大堤一旦出现漏洞等重大险情,单靠人防的力量远远不够,迫切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抢险队快速、机动、灵活的满足抗洪抢险的需要。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是一支担负黄河重大险情、险情抢护和防汛抢险技术指导任务的突击力量,是黄河防汛抢险的技术骨干,事实证明,在历次黄河抗洪抢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搞好黄河下游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对保证黄河防洪安全意义重大。1、抢险队基本情况1.1水管体制改革前???水管体制改革前,山东黄河第五专业机动抢险队设队长1名、副队长1-2名、技术负责人1名,总人数不低于50人,一般由县局工程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维修及抢险技术的人员组成。实行“以战为主、平战结合、自我维持、滚动发展”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队员工资基本靠参加工程抢险和承揽工程施工赢利进行保障。???多年来,他们有汛防汛,无汛经营,多次出色地完成抢险任务,努力在经营创收上寻找突破口,按规定提取设备折旧费,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基本达到了自我维持、滚动发展的要求,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险情抢护和经营创收经验。1.2水管体制改革后???根据黄委安排,2006年6月,东平黄河河务局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山东黄河第五专业机动抢险队重新进行了组建,队长由东平黄河河务局的一名副局长兼任,队员在运行观测岗位76名人员中抽调了49人,平均年龄40岁,技术员6人,机动抢险队队员既承担水利工程的运行观测职责,又承担防汛抢险职责,实行“一岗双责”。2、水管体制改革后存在的问题2.1运行机制方面???抢险队人员在防汛期间担任着黄河、东平湖防洪工程的运行观测等任务,一人一岗一责,“一岗双责”是在原有任务的基础上又附加的任务,如抗洪期间集结、参加抢险活动,将与原有防汛任务产生冲突,造成顾此失彼的严重后果。改革前,抢险队实行“以战为主、平战结合、自我维持、滚动发展”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靠承揽工程施工赢利保障抢险设备的维修、养护以及设备折旧费的提取。改革后,抢险队人员列入事业编制占用了运行观测类人员编制,日常工作中要承担运行观测任务,不能在非汛期进行经营创收,与“平战结合”的发展模式相抵触,无法弥补经费不足。2.2抢险队人员方面???水管体制改革后,现省属第五专业机动抢险队在人员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东平黄河河务局事业管理层和运行观测层,共有141人,根据“一岗双责”编入抢险队50人,占全部人员的三分一,如在汛期集结待命将严重影响各工程的日常运行观测工作,如在黄河、东平湖大洪水期间参加抢险将与各工程的运行观测任务造成抵触,严重影响各工程的运行观测工作。二是原抢险队部分抢险技术人员进入养护公司,抢险队现有人员大部分未参加过抢险工作,实战经验少,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抢险需要。三是部分原抢险机械操作人员调入养护公司,现抢险人员日常要负责各工程的运行养护工作,对抢险设备的维护、操作不熟悉,无法满足在抢险中的需求。2.3抢险设备方面???现省属第五专业机动抢险队在抢险设备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抢险队大部抢险设备为1997年国家调拨,由于使用年限长,部分设备老化、损坏严重,部分设备即将报废。现新抢险设备造价高,折旧费提取无法满足抢险更新需要。二是,在改革后,部分新抢险队员对设备操作不熟悉,加之设备老化严重,容易出现机械和非机械故障,无法达到机动、灵活的要求。三是由于改革后,抢险队人员组成为运行观测类人员编制,日常工作承担运行观测任务,无法进行经营创收,抢险设备的维修养护经费无法落实。2.4管理方面???由于现机动抢险队人员为运行观测人员组成,进一步加大了抢险队的管理难度。改革后,抢险队队长为分管领导担任,管理工作由防办进行组织管理,由于日常中抢险人员全部在段所担任工程运行观测等任务,各项指令的传达都存在较大难度。3、对策及建议3.1单独设置机动抢险队???把机动抢险队从运行观测科中单列出来进行整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国家财政全额保证,不仅解决了“一岗双责”的矛盾,理顺了管理体制,而且将各部门分别储备的各种应对紧急事态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合理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3.2吸引人才,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强化训练,提高作战水平???如不能单独设立,本人认为:抢险队员的组成,是否可以以各运行观测科年轻人员为主,设置队长、工程师、技术员、小组组长、机械设备操作手。约一半人员为驻地附近的民兵黄河抢险队,解决抢险与运行观测的矛盾,要求其集中7-8月两个月份在驻地待命。所有抢险队伍建设由省局统一管理,省局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汛期人员工资、办公费用、机械、料物配置等;每年汛前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进行一到两次演习。各抢险队集结在各驻地,遵守防汛纪律,熟知防洪预案,随时排除洪水带来的险情。3.3处理好抢险与经营的关系???黄河洪水季节性较强,黄河下游专业机动抢险队汛期集中待命,根据洪水情况,随时准备参加抗洪抢险。专业机动抢险队应是一支制度健全、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队伍。正是靠专业机动抢险队和其他人员的相互配合,战胜了历次黄河洪水,确保了黄河安全度汛。汛期过后,为了维持自我发展,专业机动抢险队人员又要搞经营创收,机械和人员分散,经营创收与防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对工期短、投资小的项目能够适应;对工期较长、投资相对较大的项目,受汛期影响,抢险队无力承担,只能与其他施工队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抢险队的经营收入,况且活源并非随时都有。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积极给予扶持,对黄河内部工程适当考虑由专业机动抢险队完成。专业机动抢险队应不等不靠,积极捕捉市场信息,承揽各种工程项目,与工程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搞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发挥设备优势,提高工作效率,非汛期一旦有经营项目,迅速投入生产。加强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研究,注重培养施工技术骨干,具备独立作业的能力。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方法、高效的工作是缩短工期、减少费用、获得一定经营效益的前提条件。正确处理防汛抢险与经营创收的关系,合理调配人员,发挥机械设备的优势,是实现抢险队自我发展的基础。3.4?足额配置抢险设备,增加抢险队战斗力???机械设备是专业机动抢险队参加抢险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是成功抢护险情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抢大险需要,按照数目充足、性能优良、结构配套的要求修订抢险设备定额(如增添长臂挖掘机、湿地推土机、大型船舶等)。尽快按照抢险设备配备定额要求配足配齐抢险机械设备,对老化破损没有维修价值的机械设备,该淘汰的淘汰,该补充的补充,真正使专业机动抢险队达到装备精良,拉得出、用得上、抢得住的要求。3.5?妥善解决抢险队经费问题,保持队伍稳定???抢险队作为专门从事防汛抢险的专业队伍,其工作性质确定了其纯公益性的单位性质,应按照事业编制,每年足额拨付人员经费和单位运行经费。加上专业机动抢险队非汛期的经营收入,能够保证其经费支出;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协调交通、税务等部门减免抢险机械车辆运营、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规费,减轻抢险队负担;增加汛期待命费,保证抢险队汛期待命期间基本工资性支付;建立抢险队培训专项基金,保证抢险队最基本的学习培训费用。3.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议编制专业机动抢险队基地建设规划,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尽快解决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省属第五专业机动抢险队自建队以来,无设备库,各项抢险设备在汛期待命时只能露天存放,加快了设备腐蚀、老化的进度,缩短了设备了使用年限;加大抢险队后勤保障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生活、交通、通信及信息采集等方面的设备、设施,为抢险队参加抢险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3.7?抓学习训练,提高水平强素质???水管体制改革后,重新组建了抢险队,实行一岗双责,现有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岗位竞岗调整到抢险队的新队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有朝气,有活力,但缺点是尚没有参加过防汛抢险,没有防汛实战经验,抢险队整体抢险技能还比较弱,缺乏系统的防汛抢险技术培训。3.7.1?加强对防汛抢险知识的学习,建议:每季度初举办一次学习班,时间为一周,学习内容主要有“防汛抢险手册”、“机械化抢险队抢险预案”、“机动抢险队防汛抢险行动路线方案”等。通过学习使队员掌握抢险技术,特别是八大险情的抢护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结束后,由学习领导小组组织一次考试,其成绩作为职工晋级的考核标准之一,以增强队员学习的积极性。3.7.2?加强对设备操作、维修知识的学习,机动抢险队应紧紧抓住非汛期的空闲时间聘请专业人员和有经验的维修人员讲课,系统学习各种机械的原理和维修保养知识,并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场教学,积极组织操作人员讨论研究技术上的难题,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责任心,激发了队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使设备管理操作人员都能够进行独立操作和按规定进行保养设备,对设备进行小型维修等。3.7.3?加强岗位培训。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应把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当做大事来抓,在资金紧张、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组织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参加系统内和地方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班,严格规定未取得上岗合格证者不许上岗,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同时,还应注意把业务技术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抢险队的关键岗位上去,不断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专业队伍水平提高的步伐。3.7.4?加强防汛抢险实战技能的训练。专业机动抢险队应把提高队伍的实战技能作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来抓,建议:于每年6月1日-15日组织抢险队员进行防汛演练,每次演练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利用7天的时间学习防汛抢险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程序;第二阶段利用4天时间进行演练准备工作,包括料物准备、设备检修、方案的制订、审查;第三阶段利用2天的时间进行演练实施,并邀请上级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领导现场指导;第四阶段为演练总结,时间为2天,通过总结找出本次演练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防汛抢险实际实施和方案的制订。(山东省东平黄河河务局闫亚萍张华)

?

作者:闫亚萍,1971年04月08日出生,女,汉族,河南省兰考县人,工程师。联系电话:0538-2552103电子信箱:yyp19711009@sina.com地址:山东省东平黄河河务局单位:山东省东平黄河河务局防汛办公室邮编:271513

水管体制改革以来运行状况的浅析与建议

宋广东,杜延丰,栾秀霞

1.水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1.1理顺了管理体制,激活了运行机制

管养分离前,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是集水政、工程管理与工程养护以及经营创收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与经营性事务不分,行政性管理与事务性管理不分,使得公益性事务和非公益性事务难以界定,管理单位的职能划分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清晰,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交错进行。另外就是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达不到合理化、科学发展的要求。

通过改革,界定了单位类别和性质,理顺了管理体制。各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将原水管单位分离为水管单位、维修养护公司和施工企业三个职能体系,建立了水管单位(事业单位)、工程维修养护公司(企业单位)及施工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单位。实现了这些单位机构、人员、资产的彻底分离。水管单位主要承担水行政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职责;维修养护项公司,全面负责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按照合同要求全面履行工程维修养护义务,使得维修养护企业的职责、任务通过合同约定得以明确;运作进而规范化。

通过“管养分离”的实施,一方面使得工程管理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能更加突出,管理人员通过定岗、定编、定职、定责,实行了目标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使每个职工都能按照岗位要求开展工作,承担责任,有利于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调整规范了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关系,使得水管单位多年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程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初步确立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新体制,形成了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能够促进工程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新型体制。

1.2确保了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来源

长期以来,受水利工程“重建轻管”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水利事业费财政拨款水平严重偏低,经费渠道不暢,使防洪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而导致防洪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安全隐患多,工程抗洪强度大大降低。

水管体制改革后,中央确立了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的来源。核定了水管单位人均经费水平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数额,根据预算实行了专项资金拨款,从而畅通了水管单位经费渠道,提高了财政经费保障水平,有效的解决了工程管理资金和维修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1.3优化了管理人员结构,提高了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在改革前长期存在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缺少等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新要求。通过本次水管体制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了一些行政科(办)室,精简了管理机构,解决了过去存在的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臃肿等问题。比如:原县局机关十个科(办)室,改革后精简为六个职能科(办)室。按照“因事设岗”“以工定员”的原则,重新核定管理人员数量,在核定的岗位和人员编制限额内,根据本单位的职能配置,规定发展目标,工作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定岗、定员、定编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分类推进了人事、劳动和工资等一系列内部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目标考核和新的内部分配制度,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管养分离前因人设岗,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提高了管理队伍素质,也为水管单位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1.4工程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工程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实行“管养分离”后,养护公司为加强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进一步运作的规范性,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也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责任,实现了职工工资和工作责任、绩效紧密结合的工作局面。注重了科技创新进而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强了各在职人员自我积累、自我开拓的能力,降低养护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实行合同化管理,从而使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企业建立起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工程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基本实现了由过去的“突击式”管理向日常化、规范化管理的转变。工程管理水平和维修养护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展现了水管体制改革策略科学性和先进性。

2.存在问题

由于水管体制改革是新事务,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改革工作的开展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通过改革后的运行实践,笔者认为,影响水管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新水管体制,同时该体制的运行机制尚未健全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1原有的规章制度与现行体制有冲突

水管体制改革后,现行管理体制是“管养分离”。但在此体制下的运行机制还是大部分带有“管养分离”前的运行机制色彩,一些规章制度、办法还是“管养一体”时的要求,这是与新体制相悖的。如以往执行的一些管理办法、考核标准有些既是针对管理单位制定的,也含盖着对养护企业的要求。又如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水利事业费管理办法》,以及单位资金分配办法等,部分内容与管养体制下的经费使用还不理顺,需及时修订与完善。同时,水管单位与养护单位是平等的合同关系,双方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合同,而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检查、验收、达标的方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2.2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与新的体制不适应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下达与执行时间不一致。经费下达晚,影响工程维修养护。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管养分离”后日常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日常维护贯穿于整个年度。水管体制改革后,水管单位与养护企业之间实行平等的合同关系,实施项目维护都是按合同进行,项目完成后应及时结算。但是,当前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作为部门预算的一部分,下达实施的比较晚,每年下达的经费都是死数,导致了以下问题的发生。一是水管单位不了解当年的维修养护经费有多少,实施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心中没底。二是无法与养护公司签定年度维修养护合同。三是养护公司职工的工资不能及时的发放,职工情绪不稳定。同时还存在着维修养护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以致对维修养护经费管理比较笼统,操作细化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逐步完善。

2.3适应水管体制的人员考评机制尚未健全

一是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理论指导上严重滞后,使得水管单位和工程维修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与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从改革过程中看,大部分职工都愿意到水管单位去,原因是水管单位是由财政拨款来源的事业单位,职位固定,人员固定,经费有保障,普遍认为进了水管单位就进了“保险箱”。也就是说,进了水管单位的个别职工存在着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表现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并且自我要求不严格等问题。

二是养护企业人员不适应改革要求。一方面是养护公司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工程管理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影响了工作开展。另一方面是养护公司人员是在管理单位、供水单位竞选后选定的,存在部分职工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现象,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开展。

同时由于少数养护职工甚至个别养护公司部门负责人认为养护公司(队)是企业,产生了不平衡心态,致使少数养护职工消极怠工,上级来人检查就动一动,做一些表面文章,被动应付,由于责任制落不好,没有相应的考评、奖惩办法所致,致使少数养护职工对工程养护要求标准要求不高,质量要求不严,使得工程维修养护水平没有显著提高,达不到预期效果。

2.4水管单位和养护企业内部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奖惩和约束机制,使得管理责任、工程养护质量、工作效率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没能紧密挂起钩来,造成了个别管理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职工工作不到位,工作好孬都一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有个别养护职工就是出工不出力。甚至工程维修养护职工和管理人员(管理单位与养护单位)工作不协调的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

2.5正常的维修养护机制还有待健全

主要表现为维修养护单位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设施。“管养分离”后,维修养护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存在着启动资金不足,维修养护设备缺乏,养护技术(手段)落后,生产办公条件差等问题,无法满足工作的正常需要,难以持续发展,难以有效地参与以后的社会市场竞争。

2.6水管单位历史欠账问题尚未解决

历史欠账主要表现为水管单位的工程欠账和债务。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大量的水毁工程不能及时修复和完善,即使维修过后由于资金不到位,造成了连年的欠账积累,致使个别水管单位背上财政的包袱。另外,水管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也分别存在大小不同的债务问题(主要用于防汛、工程管理等方面),按照改革要求,水管体制改革时,债务全部由水管单位承担。由于这些经费解决渠道不明确,上级扶持力度小,造成改革后的水管单位在经济上负荷运作,制约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3.建议

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改革的成果;只有深入实际,掌握改革后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并加以分析,才会确保新水管体制的正常运行,否则将会功亏一篑。笔者认为,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要符合国家水管体制改革意见的初衷,并为水管单位和工程维修养护单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水管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经营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是对该体制的具体要求,以上各项制度的建立还待由相关人员的调研和探讨,以保障新体制的正常运行。

3.2建立新的工程管理机制

目标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当前应尽快修订和完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合同规范文本,质量监督检查规定,运行观测岗位制度、观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管理办法、项目验收办法和维修养护责任追究制度等。对以往的工程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标准、制度进行整理与分析,以促进建立适应新的运行机制的管理考核体系。确保水管单位的管理权得到充分的发挥和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质量。

进一步完善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实现新建工程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明确工程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管理经费的使用等规定。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应不予验收,真正发挥管理体制的约束作用。

3.3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

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为保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顺利实施,管理单位应及时地与养护企业签订施工合同,在每年年初拿出预算一部分“临时维修养护专款”做为该段时间的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并用于本阶段的工程日常养护。对如何演制预算方案。并使其既符合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实际,又很好体现定额要求,笔者建议上级尽快出台有关规章制度,使水管单位按照规定规范运作操作,避免出现错误的解读与操作。鉴于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数量较大,项目使用分散的实际,上级应制定专门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体制的运行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保障养护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全面、流畅、完善。

3.4建立人员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水管单位的用人,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积极推行绩效考评,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和职责,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

维修养护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养护人员内部职责划分,构建起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工资发放、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工程维修养护检查评比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为维修养护企业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有章可循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3.5建立新建养护公司扶持机制

一是对新建的工程维修养护公司采取适当政策给予扶持,实施“阳光工程”。通过预算资金安排维修养护工器具的购置,维修养护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使维修养护公司能够顺利启动,促其技术力量和专用设施数量尽快提高和配备,以保障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积极研究如何落实养护企业业务优惠的税收政策问题。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保证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3.6建立水管单位欠账问题解决机制

一是应明确实施管养分离时,水管单位承担的工程维修养护欠账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尽快减轻水管单位欠账过多的压力。二是对水管单位的经费欠账问题要加以重视,采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方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经费欠账的问题,使水管单位轻装上阵。

3.7是否实行养护资金包干制

黄河防洪工程的维修养护具体实施者是基层养护队的养护职工,如果将每公里(平方)的养护经费,在上级下达指标的定额下,去除办公经费、人员基本工资和公益性活动经费外,按一定的比例一年一次性分到每名养护职工的名额下,按照完成养护工程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程度通过考核验收予以兑现,并于工资挂起钩来,这样既能使养护职工得到实惠,又能增强养护职工的工程养护质量意识,还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先进的生产力必须有先进的工作制度为保障,合理完善的制度是为生产保驾护航的必备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证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并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给了我们一个指向灯,以“十七大”的精神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建设,能够使我们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合理的结构体制,必将促进治黄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梁山黄河河务局
献花(0)
+1
(本文系东方文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