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消失的天籁之音
2012-10-14 | 阅:  转:  |  分享 
  
消失的天籁之音

每当夏日降临,我总会想起儿时各种昆虫的鸣叫声音。我的家乡是太湖边上的一个小县城,因为家在城外,与附近的农村相距很近,农村的景色近在咫尺。赤日炎炎的夏天,坐在树荫下聆听远近各种昆虫的鸣叫,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白天最起劲的莫过于蝉的叫声,记得我们老家蝉有两种,大的叫做“知了”,因为它的叫声好像“知了,知了!”故老百姓就称之为“知了”;小的叫做“金灵子”。

知了的叫声高亢激越,雄伟嘹亮,金灵子的鸣叫声,则是委婉细腻,低沉悲切。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似乎在向人们炫耀自己转瞬即逝的青春和生命。而远处传来的阵阵蛙鸣,更增添了农村人期盼丰收的信心。偶尔树林中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又给这噪杂的群声更凑上一份热闹。待到傍晚,蟋蟀也自动加入这个队伍,蛐蛐之声又有另一种神韵,这个庞大的队伍,听起来好像一支无人指挥的乐队,奏响了一曲“大自然交响乐”,仿佛是天籁之音。

千百年来,蝉、蛙、蟋蟀等昆虫、小动物就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农作物的保护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独特的描写。最有名的当数大诗人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明蛙与丰收的密切关系。“依仗柴门外,临风听蝉鸣”、和有宋代大词人柳永的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可是,时过境迁,短短几十年,随着城市扩张,随着生活高度舒适的需求,随着人们贪得无厌的食欲享受,这许许多多天籁之音的“演奏者”,正快速消亡。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由于空调的普遍使用,使环境温度不断提高,蝉失去生存条件,现在树林中再也听不到蝉鸣。蛙、鸟类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屡禁不止;再加上无限制使用农药,蛙同样难逃厄运。人们是否想过,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恐怕只能在生物书上,才能看到这些天籁之音演奏者的模样了!这是人类的悲剧,更是大自然的悲剧。可这悲剧恰恰就出现在我们这一代。悲哉,惜哉!又能如之奈何?2011,7,27



献花(0)
+1
(本文系yxlkhx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