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蚯蚓病虫害防治
2012-10-25 | 阅:  转:  |  分享 
  
??????

蚯蚓病虫防治

蚯蚓疾病主要有生态性疾病、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寄生性疾病。

1.生态性疾病

此病是由于养殖床低层老化,甚至腐败,长期不透气,使大量二氧化碳产生,导致缺氧而厌氧性腐败菌、硫化菌等发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毒气不断溢出,造成蚯蚓逃离养殖床或背孔溢出黄色液体,迅速瘫痪,成团死亡(农药中毒的有挣扎状急死现象,不会成堆结团而死亡的)。

(1)毒气中毒症:

防治方法:注意养殖场通风,驱散毒气,及时更换老化的养,殖床基料、清除蚓粪,增氧剂,立即向蚓池喷洒清水等。

(2)食盐中毒症:

饲料中配人含盐量超过1.2%,会引起中毒反应。如直接取用腌菜厂或酱油厂废水、废料会使饵料含盐过高,幼蚓更易产生中毒反应。误食后,蚯蚓先剧烈挣扎,很快麻痹僵硬,体表无渗透液溢出也无肿胀现象,色泽逐渐趋白,且湿润。这类蚯蚓可以及时处理加工成商品蚓出售。

防治方法:立即清除基料或饲料,大量用清水冲洗。将中毒的蚯蚓全部浸入清水中,更换清水l一2次,待水中蚯蚓再无挣扎状时,放水取出蚯蚓,放人新鲜基料中保养。

(3)酸中毒症:

这是由于基料或饲料中含有较高淀粉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饲料酸化,造成蚯蚓体液酸碱度的失衡从而导致表皮粘液代谢紊乱,引起蚯蚓胃酸,使其食道中的石灰腺所分泌出的钙失去对酸的固有中和能力,并日趋恶化直至造成胃酸过多症。表现为拒食,离巢逃逸。约半月左右,蚓体明显瘦小,无光泽,萎缩,全部停止产卵。严重者出现全身痉挛状,环节红肿,明显缩短,粘液增多而稠,转圈爬行,体节变细、断裂,最后全身泛白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并通风透气。用苏打水液或熟石灰进行中和。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蚯蚓。

(4)碱中毒症:

主要是误施碱性水,如高剂量药物消毒水、生石灰消毒水、漂白粉消毒水以及加入未发酵的碱性基料,长期湿度大,池底长期不清除,加之通风不良,使氨氮积聚过量,pH值增高等。表现为蚓体麻痹发呆,无挣扎,钻在土表,全身水肿膨胀,最后体液由背孔涌出,僵化而死。同时引起蚓卵水解而溃裂。

防治方法: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通风透气。将食用醋或过磷酸钙细粉以清水稀释、喷人进行中和。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蚓。

(5)蛋白中毒症:

这主要是喂食过量,使蛋白质严重沉积而腐败。表现为拒食,蚓体颤栗,有剧烈痉挛状,且迅速消瘦,出现一端肿胀或一端萎缩或局部僵硬枯焦而死亡。

防治方法:彻底清除基料,并进行消毒灭菌。疏通风道,清洗换气筒。增加纤维基料。对重症蚯蚓加强生物活性体的饲喂。

(6)萎缩症:

饲料配方不合理,或饲料成分含量单一,导致长期营养不良。温度常高于28℃,造成其代谢抑制。蚓池较小、较薄,导致遮光性不强,使蚯蚓长期受光,使体内外生化作用紊乱。表现为蚓体细短,色泽深暗,且反应迟缓,并有拒食现象。防治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及投喂的饲料多样化。将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养,使之恢复正常。

2.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败血病:由败血性细菌沙雷铁氏菌属灵菌通过蚓体表皮伤口侵入血液,并引起大量繁殖而损伤内脏,导致死亡。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受伤蚓接触死蚓后即会被传染。表现为蚓呆滞瘫软,食欲不振。继而吐液下痢,伴有浮肿,很快发生水解,产生腐臭味。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以200倍“病虫净”水溶液进行全池喷洒消毒。每周一次;2—3次即可灭菌。其次,以1000单位氯霉素拌人50公斤饲料投喂,连喂3天。

(2)细菌性肠胃病:此病由球菌如链状球菌在蚓体消化道内填殖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细菌病。一般在高温多湿气候下发生。表现为初期严重拒食,继而钻出基料表面瘫软状,并频繁下痢吐液,3天左右死亡。防治方法:将病蚓群置人400倍的“病虫净”水溶液中,在容器内斜放一木板,让其浸液消毒后爬上木板,凡无力爬上者为染病蚓,应予废除。爬上者即取出投入新基料中养殖。也可以采用“细菌性败血病”一样的防治方法。

3.真菌性疾病

(1)绿僵菌孢病:此病由绿僵菌引起。该菌适应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发病,随着春季气温升高,绿僵菌的孢子弹射能力及萌发能力降低,致病率也随之减轻。患病蚯蚓可痊愈。但秋季正好相反,蚯蚓一旦感染,绿僵菌孢子便会在蚓血液中萌发,生出菌丝,置蚯蚓于死地。因此,本病主要是由于基料灭菌不严所引起的,也就是基料是主要的感染源。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蚓体表面泛白时,蚯蚓已停食,几天后便瘫软而死。尸体白而出现干枯萎缩环节,口及肛门处有白色菌丝伸出,布满尸体表面。

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更换养殖池和基料。其次,用1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蚓池壁,全面灭菌。特别在春秋时节更要消毒灭菌。一般隔lo天以4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池一次,剂量为每平方米500一l000毫升。每周以KX电子消毒器杀菌一次,每次开机30分钟,并用塑料罩盖住蚓池杀菌。

(2)白僵病:此病由白僵菌感染所致。但该菌对群体蚓威胁不大。只是当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毒素时才可致蚯蚓于死地。表现为病蚓暴露于表面,体节呈点状坏死,继而蚓体断裂,很快僵硬,逐渐被白色气生菌丝包裹。发病时间为5—6天。防治方法:同绿僵病的防治。

4.寄生性疾病蚯蚓的寄生性疾病有两大类型。其一,蚓体寄生虫病,是直接寄生于蚓体,也就是靠蚓体养分生存的寄生虫;其二,养殖池或基料的寄生虫病,即是虫体只寄生于池内基料中而伤害蚓体或破坏养殖生态条件而间接影响蚯蚓正常生活的寄生虫病。该病叫管理性疾病,管理得当完全可以避免。

(1)毛细线虫病:毛细线虫体形细如线,表皮薄而透明,头部尖细,尾端较钝圆形。此虫为卵生,卵形如橄榄。此虫原是水族寄生虫,但由于蚓的基料有水草或投喂生鱼内脏而将毛细线虫卵带人蚓池而使之受感染。该虫进入蚓体后便寄生于肠壁和腹腔,大量消耗蚓体营养物质,并引起炎症,导致蚓体瘦小和死亡。表现为病蚓一直挣扎状翻滚,体节变黑变细,并断为数截而死亡。

防治方法:将该虫卵排出体外后所孵出的幼虫用药物杀灭。方法是每周喷洒400倍“病虫净”一次,直至痊愈。同时,经常更换池底湿度较大的基料,尽量消除适应虫卵高湿孵化的环境。另外,该虫卵在28C左右才可孵化出幼虫,因此可将池内温度控制在25C左右,能有效地防治该虫的扩散。

(2)绦虫病:

绦虫种类较多,主要是鲤蠢属的短颈鲤蠢。虫体常见鲤、鲫鱼肠道中,蚯蚓是该虫体的中间寄主之一。本病主要发生在夏天,能造成蚯蚓发病死亡。表现为肠道发炎坏死,蚯蚓一次性多处断节而亡。防治方法:以600倍“病虫净”喷洒养殖池,以杀灭病蚓和基料中的虫体。

(3)吸虫囊蚴病:

本病是因扁弯口吸虫的后囊蚴寄生于蚯蚓体环带中所引起的。这种成虫寄生于鹭科鸟类的咽喉,中间寄主为螺、蜗牛、鱼类和蚯蚓。该病分布极广,危害鱼类最重。对蚯蚓的感染主要是管理不当造成,感染源来自生鱼杂,蜗牛和鸟类。该病使蚯蚓环带发炎、坏死,蚓体肌肉充血而死亡。表现为初期蚓环带流黄脓液,继而肿大。2—3天后开始萎缩而坏死,有时环带处断裂。产生全身性点状充血紫斑,并萎缩而枯死。防治方法:同“绦虫病”的防治方法。同时控制鹭科鸟等进入。

(4)双穴吸虫病:

此病由双穴吸虫寄生于蚓体所引起的。致病虫体为湖北双穴吸虫和匙形双穴吸虫的后囊蚴或尾蚴。两种虫的成虫都寄生于鸥鸟的肠道内,椎实螺是它的中间寄主。凡是有鱼类和水鸟的地域均有大量发现。主要是吸吮蚓体内的血液,并导致炎症而死亡。表现为间断性头部挣扎,后期为全身发紫,继而变白,白中现紫斑,死亡过程较缓慢。

防治方法:控制鸥鸟接近,杀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其他方法同“绦虫”防治。

(5)黑色眼菌蚊危害:

该菌蚊属双翅尖眼菌蚊科。身体微小,长2毫米左右,呈灰黑色。该虫夏季为活动高峰期,9月中旬后数量大减。主要危害是咬碎基料,降低气孔率,吃掉微生物使蚯蚓不能爬向表层活动,严重降低产卵率、孵化率及幼蚓成活率。

防治方法:以400倍“病虫净”喷洒养殖池表面,或用0.05%的CJ50长效灭虫剂喷洒表面。应在蚯蚓未爬到表面时喷洒,而且速度要快,只微量地一扫而过,否则有害蚯蚓。其次,可将池内浸水,让其成虫浮起而去除。也可用灯光诱杀。将一黑光灯悬于池边,灯下放一小火炉,成虫趋光飞起后被火炉热气熏落火中而死。

(6)红色瘿蚊的危害:

该虫危害作用与黑色眼菌蚊相同,但程度更为严重。体形约o.8一l毫米,鲜橙色,复眼大而黑。瘿蚊适应性极强,一年四季繁衍。该虫极喜腐熟发酵体,基料是其繁殖生长的良好条件,故一周内便可导致整个蚓池一片红,造成上层无一蚯蚓。一旦产生虫害,严重影响蚯蚓的产卵量,也影响蚯蚓的正常进食和自调活动,破坏整个生态环境,限制蚯蚓的生长。瘿蚊还携带和传播病毒作用。

防治方法:同上述“黑色眼菌蚊”的防治。

(7)蚤蝇的危害:该虫主要大量消耗蚯蚓饲料,破坏并严重污染蚯蚓的生态环境。体长约8毫米,色灰黑。5一10月份为活动盛期,成虫善跳,趋光性强。幼虫极喜腐败物质,大量吞食酶解营养成分。严重地影响和妨碍种蚓产卵及其正常生活,使繁殖率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全群覆灭。防治方法:也同上述“黑色眼菌蚊”的防治。

(8)粉螨的危害:粉螨种类繁多,危害最严重的是腐食酪螨和嗜木螨两种。体圆色白,须肢小而难见。它常以真菌有机分解物为食,对封闭性食用菌菌丝及基料危害极大,故以食用菌废基料作为蚯蚓基料时就会大量繁殖,造成蚯蚓群体逃离和抑制产卵。防治方法:用0.05%CJ50长效灭蚊剂以细雾状喷洒养殖床表面l一2次,即可全部杀灭。

(9)跳虫的危害:俗名跳跳虫。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菇疣跳虫、原跳虫、蓝跳虫、菇跳虫、黑角跳虫、黑扁跳虫等。体长l一1.5毫米,形如跳蚤。多在粪堆、腐尸、食用菌床、糟渣堆等腐殖物上活动。其尾部较尖,具有弹跳能力,弹跳高度2—8厘米。其体表有油质,可浮水面。幼虫形同成虫,色白,休眠后脱皮而转为银灰色。卵为半透明白球状,产于表层。主要群聚于养殖池表面啃啮基料成粉末状。还可直接咬伤蚯蚓致死。防治方法:同“粉螨”的防治方法。

(10)猿叶虫的危害:主要有大猿叶虫和小猿叶虫两种。原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两种猿叶虫形状相近。一般成虫在腐树叶、松土4—8厘米处越冬或潜入15厘米以下腐叶或土中蛰伏夏眠,平日活动频繁。幼虫与成虫一样都有假死习惯,很会迷惑人。也主要危害基料及直接伤害蚯蚓或卵。

防治方法:同上述“跳虫”的防治。











































献花(0)
+1
(本文系绿缘日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