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3
2012-10-25 | 阅:  转:  |  分享 
  
目录 前言 七鳃鳗科 1日本七鳃鳗 鲟科 2施氏鲟 3库页岛鲟 4裸腹鲟 5马苏大麻哈鱼 6大麻哈鱼 7驼背大麻哈鱼 8花羔红点鲑 9细鳞鱼 茴鱼科 10北极茴鱼 狗鱼科 11黑斑狗鱼 鲤科 12半线(鱼丹) 13缺须(鱼丹) 14斑尾低线躐 15滇西低线躐 16黑背波鱼 17条纹裸(鱼丹) 18异鲴 19中华细鲫 20稀有(鱼句)鲫 21丁(鱼岁) 22东方欧鳊 23湖拟鲤 24真(鱼岁) 25尖头(鱼岁) 26洛氏(鱼岁) 27吐鲁番(鱼岁) 28东北雅罗鱼 29贝加尔湖雅罗鱼 30滩头雅罗鱼 31珠星雅罗鱼 32赤梢鱼 33黑龙江(鱼旁)(鱼皮) 34短须橘 35无须橘 36彩副橘 37保山四须(鱼巴) 38墨脱四须(鱼巴) 39太平四须(鱼巴) 40后鳍四须(鱼巴) 41鲂形四须(鱼巴) 42小孔金线(鱼巴) 43无眼金线(鱼巴) 44月斑长臀(鱼巴) 45大鳞结鱼 46墨脱华鲮 47宽头华鲮 48云南华鲮 49彩花(惠)唇(鱼巴) 50桥街墨头鱼 51西藏墨头鱼 52条纹墨头鱼 53刺(鱼句) 54条纹似白(鱼句) 55东北黑鳍(鱼泉) 56图们江中(鱼句) 57凌源(鱼句) 58黄河(鱼句) 59犬首(鱼句) 60大头(鱼句) 61尖鳍(鱼句) 62棒花(鱼句) 63细体(鱼句) 64兴凯银(鱼句) 65辽宁棒花鱼 66软刺裂腹鱼 67保山裂腹鱼 68伊犁裂腹鱼 69塔里木裂腹鱼 70扁吻鱼 71斑重唇鱼 72新疆裸重唇鱼 73青海湖裸鲤 74黑鲫 75银鲫 76元江长须鳅(鱼它) 鳅科 77北鳅 78小眼须鳅 79穗唇须鳅 80北方须鳅 81南方条鳅 82鼓颊条鳅 83侧带条鳅 84多鳞条鳅 85美斑条鳅 86长条鳅 87密纹条鳅 88多纹条鳅 89盈江条鳅 90孟定新条鳅 91岷县高原鳅 92粗壮高原鳅 93东方高原鳅 94黑背高原鳅 95黑体高原鳅 96硬刺高原鳅 97拟硬刺高原鳅 98新疆高原鳅 99长身高原鳅 100似鲶高原鳅 101黄河高原鳅 102斯氏高原鳅 103修长高原鳅 104隆头高原鳅 105尔羌高原鳅 106河西叶尔羌高原鳅 107小体高原鳅 108突吻沙鳅 109鳞头鳅 110缅甸鳞头鳅 111黑龙江花鳅 112北方花鳅 113黑龙江泥鳅 114北方泥鳅 平鳍鳅科 115缅甸爬鳅 鲶科 116欧洲六须鲶 117兰州鲶 (鱼尝)科 118乌苏里拟(鱼尝) (鱼兆)科 119穴形纹胸(鱼兆) 120龙江纹胸(鱼兆) 121大斑纹胸(鱼兆) 122三线纹胸(鱼兆) 123老挝纹胸(鱼兆) 124四斑纹胸(鱼兆) 125间棘纹胸(鱼兆) 126扎那纹胸(鱼兆) 127亮背纹胸(鱼兆) 128长尾纹胸(鱼兆) 129间褶(鱼兆) 130大孔(鱼兆) 131短鳍(鱼兆) 132拟(鱼晏) 133藏(鱼晏) 鳕科 134江鳕 刺鱼科 135中华多刺鱼 鲈科 136河鲈 137梭鲈 138粘鲈 塘鳢科 139葛氏鲈塘鳢 暇虎鱼科 140黄带克丽暇虎鱼 杜父鱼科 141图们杜父鱼 142阿尔泰杜父鱼

Lampetrajaponica(Martens)

(七星子)

无上下颌,成体口吸盘呈漏斗状。鼻孔单个,位于两眼中间。无偶鳍,两背鳍分离,后背鳍与尾鳍相连。雄性个体较小,头略大,两背鳍间距较小,前背鳍较短,后背鳍较长。幼鱼(体长200毫米以下)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

典型的洄游性种类,成体在海中生活,秋冬季大量集聚溯河而上,每年4月下旬至6月初水温约达15C时开始产卵,亲鳗产卵后全部死亡。幼鳗在江河中停留3~4年,称“沙栖鳗”或“沙隐虫”,在泥沙中生活。幼体以藻类等为食,成鳗在海中营寄生生活,溯河洄游期几乎不摄食。数量较多,产地居民大量捕获后一般晒干食用,有较大经济价值。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南至日本、朝鲜沿岸,北至阿纳德尔和阿拉斯加,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图们江水系。(摄于吉林)





2施氏鲟鲟科

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

(七粒浮子)

软骨硬鳞鱼类。吻端至口部中线上约有7个瓣状突起。口下位,口前具圆柱形吻须2对。下唇完整,不中断。鳃膜与峡部相连。体具5列骨板,背鳍条少于40,尾歪形。肠管具螺旋瓣。

珍贵经济鱼类之一,终身生活在淡水水域,栖息于砂砾底质河道宽阔的河段。每年5月末至9月初为产卵期;产卵场在水流较急、水深2~3米的砾石底区域。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成鱼还捕食小型鱼类。鲟鱼卵可加工成鲜美的鱼子酱;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影响使其资源锐减,现已进行人工繁殖并实施放流。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摄于黑龙江)



3库页岛鲟鲟科

AcipensermedirostrisAvres

(鲟鱼、鲟鳇鱼)

主要特征是吻须较长,后伸接近上颌。第1鳃弓鳃耙少于30枚。体侧骨板22~36枚。

大型肉食性鱼类,主要在海中生活,每年秋季溯河产卵,产卵场选择砾砂底质河段,怀卵量80~240万粒,卵径约3毫米。幼鱼以底栖昆虫及小型鱼类为食。经济意义和施氏鲟相近,但在我国仅属偶见种类。分布于太平洋亚洲沿岸和美洲沿岸,我国见于图们江水系。(摄于吉林)





4裸腹鲟鲟科

AcipensernudiventrisLovetzky

(鲟鳇鱼)

主要特征和施氏鲟相同。第1鳃弓鳃耙15~20枚。体侧骨板多于58枚。

大型底层洄游性鱼类,长可达2米,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在海岸区度过。12~14年性成熟,5~6月份产卵,不是每年繁殖。幼鱼是以昆虫幼虫为食,成年个体以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肉和卵均为食中珍品。原产黑海、里海及咸海流域,前苏联在1933~1934年将其引入巴尔喀什湖,现已进入我国伊犁河水系。(摄于新疆)





5马苏大麻哈鱼鲑科

Oncorhvncbusmasou(Brevoort)

(奇孟鱼、齐目鱼、花斑鳟、花鳟)

雄鱼头后不隆起。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端突出呈钩状,颌齿变强变黑。

有陆封型和洄游型之分。陆封型喜群居冷水,个体较小,眼较大,体侧有8~10个终身存在的紫黑色横斑,背部和侧线上下有紫黑色圆斑点分布,无红色斑点。2龄雄鱼、3龄雌鱼性成熟。在图们江,洄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于江口并开始上溯,4~5月份大批进入图们江,8~9月份洪水下泄时成熟个体上溯至支流产卵。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约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温11~20C。卵粒赤橙色,怀卵量约3500粒。产卵时,通常1尾雄鱼追逐数尾雌鱼进入产卵场,雌鱼摆动尾鳍利用水流向四周煽动砂砾,形成椭圆形产卵床。雌鱼分数次排卵,受精卵落入产卵床内后由雌鱼利用尾鳍煽动砂砾加以覆盖。产过卵的亲鱼守护在旁。经2~3日后亲鱼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后的幼鱼开始分离成洄游型和陆封型。

是我国大麻哈鱼属中洄游种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南限达北纬35,对温度的适应较高,是内陆驯化对象之一。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腻而味美,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其资源锐减濒于枯竭。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摄于吉林)





6大麻哈鱼鲑科

OncorhynchusketaWalbaum

(大麻哈)

头后肩部至背鳍基部隆起。口大,吻端微弯而突出,雄性个体在生殖季节尤为明显。上、下颌各具齿一列。脂鳍呈屈指状,体被细鳞,侧线完全。鳃耙发达,有幽门垂,胃呈曲管状。

有江里生,海里长,而后又回到原出生河流产卵的特性。历年9~10月份溯河产卵,此时称为“秋鲑”,每昼夜行程30~50公里,并能跃过障碍。在产卵场靠尾鳍摆动产生水流冲击砂砾形成产卵床。雄鱼有驱逐习性。卵沉性,呈橘红色,怀卵量平均约4000粒。受精卵落入产卵床后由雌鱼摆动尾鳍用砂砾掩盖。亲鱼有护卵行为。产卵后不久亲鱼大批死亡。幼鱼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为肉食性。大麻哈鱼是我国珍贵鱼类之一,肉色粉红,细嫩味美;卵也为优质食品,常用盐渍成“大麻哈鱼籽”。分布广,遍及太平洋北部北纬40以上水域,我国见于黑龙江和吉林。(摄于吉林)





7驼背大麻哈鱼鲑科

OncorhynchusgorbuschaWalbaum

(罗锅子)

主要特征和大麻哈鱼相同。背部和尾鳍有较大黑斑。生殖季节雄性头后明显隆起呈佝偻状。

名贵珍稀鱼类之一。降海洄游型鱼类,每年6~7月份见于图们江支流珲春河下游。溯河初期雄性少数个体有较明显的佝偻状,雌鱼生殖腺不发达。2龄性成熟。卵径5.8~6.1毫米,卵红橙色,怀卵量平均约1700粒。产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温6~13C。幼鱼在江中栖息时间较短,于翌年4~5月份开始降河。是我国鲑蹲鱼类中最为稀少的一种,已濒于绝迹。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我国境内仅见于图们江和绥芬河。(摄于吉林)







8花羔红点鲑鲑科

Salvelinusmalma(Walbaum)

(花里羔子)

口下位,口裂较大,呈弧形。上、下颌均具成行细齿;犁骨齿稀疏,不与腭骨齿相连;舌面亦有少数细齿。体鳞细小。雄性个体头部较尖。

有陆封型和洄游型之分,我国境内为陆封型,终身生活于江河干流及支流清冷水域。每年9~10月份,水温8C左右时,在砾石底质、水深30~60厘米的缓流处产卵。3~4龄性成熟。卵圆形,橙黄色,卵径4.2~5.0毫米。怀卵量为194~310粒。食性广,以底栖动物及落入水面的昆虫为主,有时甚至跳出水面掠食。分布在太平洋北部,我国见于黑龙江、图们江、绥芬河和鸭绿江。(摄于吉林)





9细鳞鱼鲑科

Brachymystaxlenok(Pallas)

(细鳞)

口横裂,亚下位。上、下颌均具齿,腭骨齿1行,生殖季节成鱼有2行明显的舌齿。脂鳍大,与臀鳍相对。随栖息环境不同及个体生长体色变化较大。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的群体,个体较小,体色较暗,称“山细鳞”;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个体较大,体色鲜艳,称“江细鳞”。

冷水性鱼类,栖息于山溪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流水,冬季在支流的深潭或大江中越冬。雌性个体4~6龄性成熟,雄性个体早熟于雌性。初春解冻时即上溯产卵洄游。产卵场一般位于深潭下处(底质为砂砾、水温8~12℃)的急流中。卵沉性,卵径3.7~4.2毫米。肉食性鱼类,在大麻哈鱼生殖季节也吞食其卵。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可作为新的养殖对象。其自然资源已趋枯竭。国内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摄于吉林)





10北极茴鱼茴鱼科

Thymallusarcticusarcticus(Pallas)

体长形,侧扁,前背窄棱状。口裂斜,上、下颌各有齿1行。背鳍高大,上缘圆凸。脂鳍很小,尾鳍深叉形,下叶常较宽大。背部深紫色,体侧淡黄色。成鱼体侧有较多的斑点且颜色鲜艳。雌雄在外形上区别比较明显,雄鱼背鳍特别高大且鲜艳,雌鱼背鳍较低。

冷水性底层鱼类,生活于砂砾底质的清澈流水中,以水生昆虫及幼虫为食。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水系。(摄于新疆)



11黑斑狗鱼狗鱼科

EsoxreichertiDybowski

(狗鱼)

头前部扁平,鼻孔前下凹似鸭嘴。吻长,口裂大,上、下颌及犁骨具锥形锐齿。背鳍后移,与臀鳍相对,无脂鳍,体鳞细小,侧线完全。体侧斑纹在幼鱼与成体中因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变化。

凶猛性鱼类,喜栖息于缓流河岔及湖泊。幼鱼集群,成鱼分散活动,冬季在深水处越冬。食物以各种小型鱼类为主,也吞食蛙及雏鸟。3龄性成熟,解冻后游向支流河口及附属小湖产卵。怀卵量约8万粒,卵粘性。本种数量较多,是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摄于吉林)



12半线[鱼丹]鲤科

Daniointerrupta(Day)

(糠粃鱼)

口亚下位,下颌稍长于上颌,下颌门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无泪骨突起,无须,体鳞无纵裂,侧线不完全。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或沟渠缓流处,是产区常见鱼类。色彩鲜艳,有较大的观赏价值。分布于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3缺须[鱼丹]鲤科

DanioapogonChu

(糖粃鱼)

主要特征和半线[鱼丹]相同,但无侧线。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及沟渠,是产地常见种,有观赏价值。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4斑尾低线鱲鲤科

BariliuscaudiocellatusChu

(小白鱼、糠片鱼)

主要特征和滇西低线躐相同,2对须均呈退化状。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枚。背鳍鳍条中部呈黑色。繁殖季节下颌有密集的珠星。

小型鱼类,多集群栖息千缓水河段中、上层。体色鲜艳,是产区常见种。分布于怒江和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15滇西低线鱲鲤科

Bariliusbarila(Hamilton)

(白鱼、飞片鱼)

口端位,下颌前缘门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均短小,有时吻须退化或消失。背鳍基部起点位于腹鳍之后,侧线完全。繁殖期吻端、下颌、胸鳍和腹鳍的背面有发达珠星。

小型鱼类,多集群生活于水流迂缓处的中、上层,是产区常见种,有一定观赏及经济价值。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6黑背波鱼鲤科

BasboraatridorsalisKottelatetChu

(小白鱼)

口小,亚下位。下颌稍突出,其前端正中有一突起与下颌凹陷相嵌合。无须,腹部无棱,臀鳍具5根分枝鳍条。侧线完全。

小型鱼类,生活于水流稍缓的砂砾石底河段,单独或集小群活动,数量较少。分布于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17条纹裸[鱼丹]鲤科

GymnodaniostrigatusChenetHe

(小白鱼)

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无须。背鳍基部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腹鳍至肛门间具腹棱。除侧线鳞外,整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

小型鱼类,生活于河流缓流浅滩处,喜群居。仅见于澜沧江中游支流。(摄于云南)



18异鲴鲤科

Aspidopariamorar(Hamilton)

(小白鱼)

口亚下位,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一明显腹棱。鳃耙细密,下咽骨前角发达。臀鳍具10根分枝鳍条。体鳞较大,易脱落。侧线和缓下弯,至尾柄后半部时上折,止于尾鳍基部。

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河流主河道,吸刮水底附着有藻类的草屑和沉渣。为产地常见种。分布于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19中华细鲫鲤科

Aphyocyprischinensis(Cunther)

集群性小型鱼类。口端位,口裂向后方倾斜,唇薄,无须。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鳃耙短小,稀疏。鳞片大,侧线不完全。

生活于水田、沟渠、池塘、湖泊中。喜集群,游泳迅速。生殖季节在4~5月间。分布于我国东部各溪流。(摄于云南)



20稀有[鱼句]鲫鲤科

GobiocyprisrarusYeetFu

口端位,弧形。口裂斜。侧线不完全,有时断断续续。背鳍无硬刺,其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与腹鳍基底相对,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体侧具淡黄色宽纵纹,从鳃孔后至尾鳍基有一条较宽黑色条纹。

小型鱼类,生活在泥沙底质和水流畅通的水田、渠沟中,群居。摄食无脊推动物。有特殊的分批产卵习性。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摄于四川)



21丁[鱼岁]鲤科

Tincatinca(Linnaeus)

体较高,略侧扁,腹部圆。口小,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口角具触须1对。鳞细小,隐藏于皮下。侧线完全。背鳍短,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尾鳍微凹或平截。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静水湖泊或缓流的河段。常在底层活动,杂食性,适应性较强。每年5~7月份产卵于水草上。最大个体可达700毫米,重7500克。分布于欧洲,我国仅见于新疆。(摄于新疆)



22东方欧鳊鲤科

AbramisbramaorientalisBerg

(鳊鱼、鳊花)

体高,较侧扁。腹鳍后方的腹部有一皮棱。头小,吻钝,口端位,无须。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咽齿一行。侧线完全,尾鳍深分叉,下叶长于上叶。

生活于河流、湖泊等水流缓慢的水域,以水草、植物种籽及藻类为食。每年5~6月间在生长有水草的砾石底质河段产卵。个体较大,具有一走经济价值。分布于里海和咸海各水系,我国只见于新疆。(摄于新疆)





23湖拟鲤鲤科

Rutilusrutiluslacustris(Pallas)

(小白鱼、小红眼)

体略高而侧扁,背部稍隆起。腹部圆或有一不明显的腹棱。口端位,上、下颌等长,无须。咽齿1行,鳃耙短小,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

喜生活于静水或缓流中,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食的杂食性鱼类。5~6月份为生殖季节,多在有水草的河叉、河湾静水处产卵。常见个体长100~200毫米。作为食用鱼,具有一走的经济价值。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新疆北部。(摄于新疆)



24真(鱼岁)鲤科

Phoxinusphoxinus(Linnaeus)

(柳根子)

口小,端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头长较体高为大,尾柄细长。鳞细小,胸、腹部无鳞;侧线不完全。尾鳍深分叉。

栖息于清澈的小河和山涧溪流,喜集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成体一般为50~90毫米。生殖期间,体色鲜艳、美观。分布于欧洲和我国黑龙江水系和额尔齐斯河水系。(摄于新疆)



25尖头(鱼岁)鲤科

PhoxinusoxycephalusSauvageetDabry

(柳根子)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尾柄稍高。吻皮略突出于上唇之前或与上唇相齐,吻长等于或小于眼间距。口裂宽浅,呈弧形。鳞细小,排列不规则。侧线完全。

常见于水草较多的江河静水区。杂食性,为产地占优势的小型鱼类。分布于前苏联、朝鲜、日本及我国图们江、黄河和长江水系。(摄于吉林)



26洛氏(鱼岁)鲤科

PhoxinuslagowskiiDybowski

(柳根子)

体长而侧扁,体高小于头长或尾柄长。头长且尖,上颌稍长于下颌,眼较大。鳞小且排列紧密,胸部具鳞。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在眼前缘与尾鳍基距离的中点。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支流的上游。喜栖于清冷流水,以昆虫幼虫为食。成体大小为100~150毫米。数量多且分布较广,为产地常见食用鱼类。分布于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摄于吉林)



27吐鲁番(鱼岁)鲤科

PhoxinusgrumiBelrg

体长而侧扁,体高小于头长。口端位,半圆形。前后鼻孔中间有一皮质突起。鳞较小,腹侧自腹鳍到峡部无鳞,侧线完全。尾柄较长,尾鳍分叉较浅。

吐鲁番盆地特有的鱼类。喜栖息于溶氧量高、水温较低的流水中。个体较小,可食用。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摄于新疆)



28东北雅罗鱼鲤科

Leuciscuswaleckii(Dybowski)

(雅卢、白鱼、沙包)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口端位,口裂倾斜,上、下颌等长,唇薄,无角质缘。头长小于体高。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鳞中等大,腹部鳞片较体侧鳞小。侧线完全。

喜栖于河口、小河汉及山涧溪流。江河解冻后即成群溯游产卵。常见个体长170毫米,最长可达370毫米。由于其繁殖力强,资源较丰富,为我国北方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辽河及黄河等水系。(摄于黑龙江)



29贝加尔湖雅罗鱼鲤科

leuciscusleuciscusbaicalensis(Dybowski)

口端位,口裂倾斜,上颌较下颌稍突出。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稍大于或等于眼径,头长小于体高。咽齿2行,无须。侧线完全,尾鳍深叉,上下叶未端尖。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喜集群。杂食性。常见个体长150~200毫米,重50~160克。每年4~5月间溯河产卵。分布于前苏联鄂毕河至科累河水系和我国新疆。(摄于新疆)



30滩头雅罗鱼鲤科

leuciscusbrandti(Dvbowski)

(滩头鱼、大白肚)

头长,呈圆锥状。吻长而钝,上颌突出,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下唇两侧叶宽圆,无须。侧线完全,叉型尾。

生活于海里的唯一鲤科鱼类。每年5月末进入淡水河流产卵。大量的鱼群喜聚集在水质清澈的砾石底质河段或河的岸滩,因此得名“滩头鱼”。为产地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黑龙江及图们江水系。(摄于吉林)



31珠星雅罗鱼鲤科

leuciscushakonensisGunther

(冬狗子、黄盖)

主要特征和滩头雅罗鱼相同。但其吻尖,下唇两侧叶狭窄。

河口鱼类,每年3~4月进行生殖洄游,上溯至河流滩地产卵。冬季在江河深处越冬,故称“冬狗子”。杂食性,个体较大,成体体长300~400毫米。为图们江春季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可作为人工养殖对象。分布于图们江水系。(摄于吉林)



32赤梢鱼鲤科

Aspiusaspius(Linnaeus)

体长而侧扁。口裂较大,超过眼径长1/3。下颌突出于上颌,并与上颌的缺刻相嵌合。头长小于体高。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臀鳍基较长。侧线完全。鳞较大。尾鳍叉型。

常见于水量较大的河流,偶尔也进入湖中,以鱼为食。4~5龄达性成熟。繁殖期在4~5月份,产卵于河底砾石上。生长速度较快,3年可长到300~470毫米,大个体体重超过800克,为产地重要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欧洲,我国仅见于新疆北部。(摄于新疆)



33黑龙江(鱼旁)(鱼皮)?鲤科

Rhodeussericeus(Pallas)

(葫芦籽)

体侧扁,轮廓略呈椭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略比上颌短,无须。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侧线不完全。

生活于水草茂盛的缓流或静水中,为草食性鱼类。雌、雄鱼外形有明显的区别,雄鱼个体小,吻较短,腹鳍较短,尾柄较高;生殖季节雄鱼眼球上方具鲜艳的红色斑,吻部和眼眶上缘具白色珠星。分布于欧洲及我国黑龙江水系。(摄于黑龙江)



34短须橘鲤科

AcheilognathusbarbatulusGunther

体侧扁,轮廓呈长卵形。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角具须1对。侧线完全。背鳍及臀鳍均具硬刺,背鳍起点距吻端距离比距尾鳍基距离大。肛门接近腹鳍,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尾鳍深分叉。

小型鱼类,喜生活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或缓流水域。产卵于河蚌的鳃瓣中,以高等植物和藻类为食。分布于长江、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35无须橘鲤科

AcheilognathusgracilisNichols

体侧扁,轮廓呈长纺锤形。口亚下位,无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均具硬刺,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

喜栖息于浅水缓流水域,主要以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小型鱼类,分布较广,适应能力较强,常混入养殖种类被带到其他地区。分布于长江水系。(摄于辽宁)



36彩副橘鲤科

Paracheilognathusimberbis(Gunther)

(石包橘)

外形与无须橘相似。背鳍及臀鳍均不具硬刺,仅不分枝鳍条的基部较强硬,而未端仍柔软分节。腹鳍未端超过臀鳍起点。侧线完全。

喜集群,生活于静水或缓流水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殖期间,雌鱼具淡灰色产卵管。体色鲜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应性较强,常随其他鱼类被带到东北等地。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河北、山东等地。(摄于黑龙江)



37保山四须[鱼巴]鲤科

BarbodeswynaadensisDay

(青鱼)

口亚下位,呈深弧形。须2对,较发达。体高大于头长。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其后侧缘光滑无锯齿,尾鳍分叉浅。第1鳃弓外侧鳃耙12~13枚。体鳞较大,侧线完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在头部具珠星。

生活于江河缓流及开阔水域,数量较少。体色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分布于印度及我国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38墨脱四须(鱼巴)鲤科

Barbodeshexagonolepis(McClelland)

(绿鳞鱼)

主要特征和保山四须(鱼巴)相同。躯体背缘显著隆起,尾鳍深分叉。第1鳃弓外侧鳃耙13~15枚,侧线鳞25~27。

中型经济鱼类,生活于江河于流及支流。肉质鲜美,是产区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39太平四须(鱼巴)鲤科

Barbodesmargarianus(Anderson)

(青鱼、青鳞鱼)

须2对,均细长。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具锯齿。腹鳍基部起点略前于背鳍起点,尾鳍深分叉。第1鳃弓外侧鳃耙9~12。体鳞较小,侧线完全。

中型经济鱼类,生活于江河流水。数量较多,肉味鲜美,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有较大的

经济价值。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40后鳍四须(鱼巴)鲤科

BarbodesopisthopteraWuetLin

(白鱼)

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较发达。背鳍后移,其未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具锯齿;尾鳍分叉较深。第1鳃弓外侧鳃耙9~11枚。体鳞中等大。侧线中央缓和下弯,至最后2~3枚鳞片处进入尾鳍基部中点。

中型鱼类,常见于江河支流,数量较少。分布于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41鲂形四须(鱼巴)鲤科

BarbodesrhomboidesWuetLin

(草鲮)

体形似鲂。口亚下位,呈深弧形。须2对,其长度均长于眼径。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具锯齿。腹鳍基部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深分叉。侧线在中央略下弯。

生活于江河干流及支流缓流河段。肉质细嫩,是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其资源量已趋枯竭。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42小孔金线(鱼巴)鲤科

SinocyclocheilusangustiporusZhengetXie

头背前部及两颊侧线孔系发达,并连接成白色法纹。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口下位,呈深弧形,上颌突出于下颌。鼻孔在眼睛的门前方。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其后缘具锯齿。尾鳍叉型。体鳞细小,隐埋皮下。

小型鱼类,常生活于与溶洞或地下伏流相联系的局限小生境,数量较少。分布于南盘江及其支流。(摄于云南)



43无眼金线(鱼巴)鲤科

SinocyclocheilusanophthalmusChenetChu

头呈犁头状,吻部向前突出,后部急剧隆起形成明显的额突。前鼻孔具短管,与后鼻孔之间有一发达的、高出管壁的鼻瓣相隔。眼退化,完全丧失视觉功能。须2对,发达。鳞片纵椭圆形,背鳍具硬刺,后缘具粗锯齿。生活时体呈半透明。

生活于黑暗的溶洞环境中,以水生昆虫等为食,由于长期适应洞穴环境,体无色素,鳞片退化。仅见于云南宜良九乡。(摄于云南)



44月斑长臀(鱼巴)鲤科

MystacoleucuschilopterusFowler

口亚下位,唇薄。须2对,不发达。背鳍起点之前有一平卧的倒刺,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臀鳍具8~9根不分枝鳍条。体鳞较大。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流水环境,数量较多,是产区常见的小杂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澜沧江下流及其支流。(摄于云南)



45大鳞结鱼鲤科

Tordouronensis(CuvieretValenciennes)

吻略尖,唇肥厚,下唇分三叶。口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较发达。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强壮的硬刺,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第1鳃弓外侧鳃耙15~20枚。体鳞较大,侧线完全。

生活于江河水流迂缓处,杂食性,是产区的食用鱼类之一,定数量较少。分布于澜沧江和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46墨脱华鲮鲤科

Sinilabeodero(Hamilton)

(塌鼻子鱼)

吻圆钝,向前突出。鼻孔前方有一横向隘痕,由此形成吻突。口下位,略呈半圆形。唇后沟由隔膜分隔成中部和两侧。颏沟1对。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无须。胸腹部鳞片较体侧显著为小。侧线平直。

中型鱼类,喜栖于江河清澈流水环境,刮食周丛生物。肉味鲜美,是产地常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47宽头华鲮鲤科

SinilabeolaficepsWuetLin

(棍子鱼、babao)

体前部近圆筒形。额部在鼻孔前略隆起,但不形成额突。吻皮发达,盖住上唇中部。下唇薄,具小乳突。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唇后沟连续。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3~、根分枝鳍条相对,其未端后伸超过肛门。

底层鱼类,喜栖于清水河流,冬季在深潭洞穴中越冬,刮食水底附着生物。脂肪含量高,深受群众喜爱,是产地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48云南华鲮鲤科

Sinilabeoyunnanensis(ChuetWang)

(黑鱼)

主要特征和宽头华鲮相同。下唇边缘及内面布满小乳突。口角须1对,短小。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较头为长。围尾柄鳞16。

底层鱼类,栖息于砂砾石底质水质清澈河段,刮食水底附着生物。肉味鲜美,是产地常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南盘江、澜沧江及其支流。(摄于云南)



49彩花(惠)唇(鱼巴)鲤科

Crossocheiluslatius(Hamilton)

(彩礼花、石棍子)

吻钝圆,吻皮下包覆盖于上颌外表,边缘分裂成惠状,其上密布小乳突。口下位,横裂。下唇发达,其前缘内缘具乳突。左、右颏沟之间呈肉质垫隆起。须2对,不发达。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涧溪流。数量较多,肉鲜味美,是产地的小型经济鱼类。分布于伊洛瓦底汪水系。(摄于云南)



50桥街墨头鱼鲤科

GarraqiaojiensisWuetYao

(包公头、癞鼻子鱼)

鼻孔前凹陷形成吻突。在吻端,吻突及吻突下方的两侧具许多锥形角质突起。吻皮下包或盖住上颌,表面具细小乳突,边缘成流苏状。须之对。体色随栖息环境而有较大变化。

小型鱼类,吸附于水底石头上,刮食岩石表面附着生物。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是产区深受欢迎的经济鱼类。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51西藏墨头鱼鲤科

GarrakempiHora

(麻鱼、黑鱼)

吻钝圆。鼻孔前不凹陷,也不形成吻突,其前端具锥形角质突起。吻皮覆盖于上颌之外。须2对。第1鳃弓外侧鳃耙8~11枚。围尾柄鳞8~11。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山区溪流,刮食水底石上的附着生物。繁殖期在4~5月份。数量较多,脂肪含量高,在产区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52条纹墨头鱼鲤科

GarrataeniataSmith

(纸石头、石棍子)

具1对吻须的墨头鱼类。吻略尖,其前端两侧有两个特大珠星。鼻孔前不凹陷。口下位,较小。吻皮向腹面扩展覆盖于上颌外面,其边缘分裂成流苏状。

底层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个体较小。虽肉味鲜美,但数量较少,无多大经济价值。分布于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53刺[鱼句]鲤科

AcanthogobioguentheriHerzenstein

(金片子、槽肚子)

体高而侧扁,尾柄粗短。吻尖,呈锥形。口下位,弧形。唇无乳突,口角具细长的须1对。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为一光滑硬刺,未端柔软。尾鳍叉型。体背部棕黑色,背部门中有一浅黑色条纹,体侧中袖之上方有一列黑色斑点。

小型鱼类,在刘家峡水库每年5~6月产卵繁殖,是常见的野杂鱼类之一。分布于黄河水系。(摄于甘肃)



54条纹似白[鱼句]鲤科

Paraleucogobiostrigatus(Regan)

体长,稍侧扁,口端位,弧形。唇无乳突。口角须1对,短小。胸腹部具鳞。背鳍短,胸鳍未端呈圆形。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未端圆钝。体侧鳞片上具黑褐色的纵纹,侧线上方有4条,背中线1条,沿侧线有一较宽的黑条。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道,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产漂浮性卵,产卵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体长仅50~70毫米,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摄于吉林)



55东北黑鳍[鱼泉]鲤科

Sarcocheilichthysnigripinnisczerskii(Berg)

(花老皮)

体长,侧扁。口小,下位,呈弧形。吻略钝,稍突出。唇薄,下唇侧叶较长,下颌前端具不发达的角质边缘。胸鳍小。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圆钝。背部和体侧灰黑色,具分散不规则的小黑点,体侧中轴有一条黑色纹带,鳃盖后部及胸鳍基部呈蠕黄色。

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一种小型鱼类。产卵期为6月下旬至7月末,雄鱼具婚姻色、珠星,雌鱼具产卵管。以无脊推动物为食。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嫩江。(摄于吉林)



56图们江中(鱼句)鲤科

MesogobiotumenensisChang

(沙轱辘)

吻钝,前端圆,吻皮突出于上唇之前。上、下颌具锐利的角质边缘,上、下唇均具乳突,下唇两侧叶呈片状。口角须1对。尾鳍叉形,下叶末端较圆。背部门中至尾鳍基有6~7个黑斑。

生活于底质为砂砾的清水中,杂食性。个体小,数量少。产卵期为5~6月,分批产卵于砂砾底质处。分布于图们江水系。(摄于吉林)



57凌源(鱼句)鲤科

GobiolingyuanensisMori

吻稍扁平,口下位,弧形。唇较薄,口角具粗短的须门屯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背部及体侧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侧中轴有8~9个黑色斑点,背部有6~7个较小的黑斑点。

底栖小型鱼类,无经济价值。分布于松花江、大凌河等。(摄于吉林)



58黄河(鱼句)鲤科

Gobiohuanghensis?Lo,YaoetChen

(船钉子)

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弧形。口角须l对,粗而长。鳞较小,圆形。胸部裸露无鳞。背鳍无硬刺。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吻部两侧从眼上前缘至口角处有一黑色条纹。

流水中生活。繁殖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选择水流缓慢的宽阔河段为产卵场。数量较多,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黄河水系。(摄于甘肃)



59犬首(鱼句)鲤科

GobiogobiocynocephalusDybowski

吻较尖,鼻孔前方凹陷。口下位,呈弧形。口角须一对,较长。胸部裸露无鳞;背鳍无硬刺,胸鳍圆。头背部黑色,背部和体侧灰黑色;体侧有8~9个黑斑点,背部有6~7个较暗的黑色斑点,尾鳍叉形。

喜居流水环境,产卵场大多位于有砂砾底质的河段,以底栖无脊推动物为食。个体在鲍亚科中较大,数量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摄于黑龙江)



60大头(鱼句)鲤科

GobiogobiomaacrocephalusMori

(沙轱辘)

与犬首(鱼句)相似,但其鳞片较大,侧线鳞少,头长及眼径较大,尾柄细长。

栖息于流水中,习性与犬首(鱼句)相似,为产地主要捕捞对象。分布于图们江和绥芬河。(摄于吉林)



61尖鳍(鱼句)鲤科

GobiogobioacutipinnatusMen''schikov

(船钉鱼、小大头)

口下位,弧形,唇厚。口角须较长。胸部裸露无鳞。背鳍无硬刺,尾鳍叉型。头背部黑色,体背灰黑,带有黑色纵纹,体侧正中有10~12个黑色圆形斑点,体背正中有6~7个黑色斑点。

小型鱼类,以底栖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生活于河流和湖泊中。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水系。(摄于新疆)



62棒花(鱼句)鲤科

GobiogobiorivuloidesNichols

体长,稍侧扁。头较短,吻短,前端圆钝。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无硬刺,胸鳍圆钝,均较短。尾鳍叉型。头背部稍黑,体侧具一不明显的纵纹,其上有9~11个黑点斑块,背部也具8~11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点组成的斑纹。

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缓流浅水处,以摇蚊幼虫和藻类为食,6月繁殖。分布于海河、黄河、滦河及大凌河等水系。(摄于辽宁)



63细体(鱼句)鲤科

GobiotenuicorpusMori

吻稍尖,口下位,呈弧形。唇厚,口角具粗长的须1对。背鳍无硬刺,胸鳍较大,腹鳍较长,尾鳍叉型,末端尖。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背上有许多小黑点,沿体侧中轴有8~11个黑色长形斑块,背部正中有6~7个黑斑块。

喜激流,生活于江河中不进入湖泊。个体小,数量少,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摄于吉林)



64兴凯银(鱼句)鲤科

SqualiduschankaensisDybowski

(麦穗鱼、大眼)

吻稍尖。口下位,呈马蹄形。口角须1对。背部灰黑色,体侧浅黄色,体背有一条较细的黑色纹带,体侧中轴也有一条黑色纹带。尾鳍叉型。

底层鱼类,喜居迂缓流水。体长45毫米即达性成熟,产卵期6~7月份,产粘性卵于水生植物上。主要以摇蚊类幼虫为食。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及兴凯湖。(摄于吉林)



65辽宁棒花鱼鲤科

AbbottinaliaoningensisQin

(爬虎鱼)

吻圆钝,两鼻孔前方具1横凹。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上下颌具角质缘。上唇具褶纹,下唇分三叶,中叶为椭圆形或三角形突起。须1对,短小。体背及体侧每一鳞片后缘都具1黑色斑点。

底栖小型鱼类,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鸭绿江及辽河水系。(摄于辽宁)



66软刺裂腹鱼鲤科

SchizotboraxmalacanthusHuang

(冷水花)

口下位。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下唇呈一横带型,表面具密集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均短小。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的后侧缘在小个体中具细小锯齿,而在大个体标本中柔软光滑。雄性个体臀鳍末端后伸可达尾鳍基部。繁殖季节在吻部及臀鳍具珠星。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山溪流水环境,以植物碎屑及藻类为主食。数量较多,是产地主要经济鱼类。生殖腺及肝脏有轻微毒性。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67保山裂腹鱼鲤科

SchizothoraxyunnanensispaoshanensisTsdo

(细鳞鱼、滑皮鱼)

分布区较为狭窄的一种裂腹鱼类。下唇两侧叶细狭,仅限于两侧口角处。因栖息环境不同,其下颌有或无锐利角质前缘。须2对,其长度稍大于眼径。体鳞细小,胸部及前腹部裸露无鳞。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流水或深潭缓流环境,是云南特有的中小型鱼类,曾为产地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河流人工改道等影响,在河流中已无踪迹,濒临绝迹。仅见于我国怒江支流的保山东河。(摄于云南)



68伊犁裂腹鱼鲤科

SchizotboraxpseudaksaiensisHerzenstein

(大头)

口亚下位,下颌覆盖角质,但不形成锐利前缘。下唇细狭,仅限于两侧口角处;唇后沟中断。须2对,其长度约为眼径的2倍。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其后侧缘具锯齿。体鳞细小,自鳃峡后的胸腹部具明显鳞片。

冷水性中型鱼类,生活于河流流水环境,杂食性。肉质细嫩,数量较多,是产地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新疆伊犁河水系。(摄于新疆)



69塔里木裂腹鱼鲤科

SchizothoraxbiddulphiGunther

(尖嘴鱼)

塔里木河特有的经济鱼类。吻部尖而突出。下颌无锐利角质前缘。下唇分左、右两叶,无中间叶,须2对,其长度约等于眼径。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具锯齿。体鳞细小,胸部裸露。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河流流水及湖泊环境。肉味鲜美,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曾是产地的主要经济鱼类。由于引种等人为影响,其资源日趋枯竭,现已十分稀少。分布于我国塔里木河水系。(摄于新疆)



70扁吻鱼鲤科

Aspiorhynchuslaticeps(Day)

(大头鱼、虎鱼)

唯一的一种扁吻鱼属鱼类。头大,吻部扁平。口宽大,斜裂。下颌无锐利角质前缘,仅具口角须1对。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具锯齿。体被细鳞,但胸腹部裸露。

凶猛性鱼类,生活在河道缓流或湖泊静水水体,以其他鱼类为食。4~5月份产卵,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其资源量急剧下降,在新疆博斯腾湖已多年没有看到。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摄于新疆)



71斑重唇鱼鲤科

DiptychusmaculatusSteindachner

(黄瓜鱼)

一种特殊的裂腹鱼类。下颌角质细狭,略呈弧形,其前缘形成锐利角质。下唇分细狭的左、右两叶,表面具乳突。仅具1对口角须,其长度约等于眼径。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光滑。体鳞稍大,胸腹部裸露。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流水及深水洞穴中,产地居民多用钩钓之。肉质细嫩,据当地群众反映烹煮后有一股清香的黄瓜味。分布于前苏联、印度及我国伊犁河、塔里木河水系。(摄于新疆)



72新疆裸重唇鱼鲤科

Gymnodiptychusdybowskii(Kessler)

(黄鱼、白鱼)

下颌内侧具薄层角质,但不形成锐利角质前缘。下唇较发达,分两叶,表面光滑或具皱褶。口角须1对。除侧线鳞、肩鳞及臀鳞外,整体裸露无鳞。雄性个体背鳍第2及第3根不分枝鳍条之间距离扩大,繁殖季节,其头部、尾柄及臀鳍均具粉红色颗粒状珠星。

冷水性鱼类,栖息于河流及高山草原河沟缓流水域,数量较多,肉可食,肝脏及生殖腺有轻微毒性,是产地主要经济鱼类。分布于前苏联中亚细亚及我国新疆。(摄于新疆)



73青海湖裸鲤鲤科

Gymnocyprisprzewalskiiprzewalskii(Kessler)

(湟鱼、无鳞鱼)

一种青海湖地区特有的经济鱼类。无须。除肩鳞及臀鳞外,整体裸露无鳞。雄性个体背鳍基底较长,第2和第3根不分枝鳍条之间距扩大,臀鳍最末两根分枝鳍条变硬,胸鳍和腹鳍较长。繁殖季节除腹部外,一般都有白色圆锥状珠星。

生活于湖泊及其支流,有明显的繁殖洄游。每年3~7月份上溯至支流,选择水质清澈、流速缓慢而平稳、水深0.1米左右的砂砾底质环境产卵,产卵活动在昼夜进行,繁殖力低。杂食性,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落入水中的昆虫为食。本种绦虫、线虫等寄生虫感染率高,常充满鱼体腹部使其膨胀,称“大肚鱼”。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摄于青海)



74黑鲫鲤科

Carassiuscarassius(Linnaeus)

(鲫鱼、黑鲫)

体短而高,背缘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无须。背鳍基长,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第3根分枝鳍条最长。侧线完全,侧线鳞较鲫鱼多,尾鳍分叉浅。

喜生活于水草丛生的静水处,杂食性,生长速度较慢。肉质细嫩、味美,为额尔齐斯河流域天然经济鱼类。分布于欧洲及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摄于新疆)



75银鲫鲤科

Carassiusauratusgibelio(Bloch)

(鲫瓜子)

体侧扁,宽而高。腹部圆。头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形;口裂宽大于口裂长。无须。背鳍基长,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最末根硬刺粗壮。尾鳍分叉较浅。

生活于湖泊、河湾等水流缓慢的水域。成鱼为杂食性,适应性强,常因栖息环境不同,体色有明显变化;同时形成了在形态和生态上都稍有差异的地方性种群。为我国北方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用于养殖。分布于黑龙江和额尔齐斯河等水系。(摄于新疆)



76元江长须鳅(鱼它)鲤科

GobiobotialongibarbayuanjiangensisChenetTsao

吻端圆钝,头部在鼻孔之后显著隆起。口下位,弧形。须4对,较长,其中口角须1对,颏须3对。鳔2室,前室分为左右二侧泡,包于骨质囊中。体背部正中和体侧有6个黑色斑块。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流水中,为底栖性鱼类,不常见。分布于云南元江、李仙江及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77北鳅鳅科

Lefuacostata(Kessler)

(鳅、泥鳅)

须3对,较长。前鼻孔形成一短的管状突起,未端延长成须,前、后鼻孔分开。体被细鳞,无侧线。体侧的褐色纵纹在雄性个体中更为明显和延长。鳔后室游离于腹腔,呈长卵圆形,前端通过一细管和鳔前室相连。

个体小,生活在水浅及水草丛生的河汊、沟渠和湖沼中,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产卵期为4月初至7月。分布于朝鲜、日本、前苏联及我国山东、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等地。(摄于吉林)



78小眼须鳅鳅科

Barbatulamicrophthalma(Kessler)

(小狗鱼)

体裸露无鳞。前鼻孔与后鼻孔明显分开。尾柄侧扁。上唇边缘具1~2行乳头状突起,下唇乳突更为发达。第1鳃弓内侧鳃耙11~13枚。腹鳍基部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游离鳔后室小,通过一长管与鳔前室相连。雄性个体胸鳍的前数根鳍条变硬变宽,背面增厚,具刺状突起。

小型鱼类,数量较多,为常见种,喜群栖于沟渠深水处,主要以底栖无脊推动物为食。分布于新疆哈密、吐鲁番、托克逊、精河、博乐等地的内流水体。(摄于新疆)



79穗唇须鳅鳅科

Barbatulalabiata(Kessler)

(狗鱼)

主要特征及雄性副性征同小眼须鳅。尾柄近圆形。下颌匙状,边缘稍露出。第1鳃弓内侧鳃耙13~16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近基部变硬,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或第1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达(小个体)或不达(大个体)肛门。

冷水性鱼类,全长可达230毫米,主要以水生无脊推动物为食,分批产卵。分布较广,数量多,具有一定的渔业价值。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新疆的伊犁河、额敏河及玛纳斯河。(摄于新疆)



80北方须鳅鳅科

Barbatulabarbatulanuda(Bleeker)

(狗鱼)

前、后鼻孔略分开。唇厚,唇面光滑或有浅皱褶,上唇边缘中部常有一"V"字型缺刻,下唇近口角处有一后伸的唇叶。第1鳃弓内侧鳃耙9~12枚。鳔后室退化,仅残留一小膜质室。体被细鳞,至少在尾柄处有之。

小型鱼类,栖息于清冷水体,全长可达220毫米。以甲壳动物、昆虫及着生藻类为食。产卵期在5月初至6月中旬,数量较多,肉质细嫩味美,常被晒成鱼干后食用,有一定的渔业价值。国外分布于前苏联鄂毕河以东地区、朝鲜和日本北海道。国内广泛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湖、河北北部、内蒙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摄于吉林、辽宁)



81南方条鳅鳅科

NemacheilusmeridionalisZhu

前鼻孔与后鼻孔紧邻,上唇面光滑,下唇面多皱褶。上颌中部有一弱的齿状突起,下颌匙状。须很长。第1鳃弓内侧鳃耙9~11枚。侧线不完全。雌性个体体侧具15~19条横斑,雄性个体体侧自鳃孔后至尾鳍基部具一宽度约与眼径相等的深褐色纵纹。

小型鱼类,栖息于多水草和砂砾底质的缓流河段底层,以底栖动物为食,有较大观赏价值。分布于我国云南澜沧江、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82鼓颊条鳅鳅科

NemacheilusbucculentusSmith

头部略平扁,颊部明显鼓出。唇面具浅皱褶,下唇在中部分开。上颌中央具齿状突。腹鳍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体被细鳞,侧线完全。体侧横斑隐约可见或完全消失。繁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具许多珠星。

小型鱼类,生活于砂砾石底质的山溪流水。分布于泰国及我国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83侧带条鳅鳅科

NemacheiluslaterivittatusZhuetWang

口呈弧形。唇薄,唇面一般无皱褶。上颌中部齿状突起发达。第1鳃弓内侧鳃耙10~13枚。仅在背鳍之后有细鳞分布。侧线完全,体侧中轴具一宽的褐色纵带。60毫米以下的个体在体背和体侧具8~10条黑褐色斑纹,随个体生长,横斑消失。

小型鱼类,生活于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河段,数量较少。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84多鳞条鳅鳅科

MemacheilusschultziSmith

前、后鼻孔紧邻。颊部鼓出。口裂宽阔,呈弧形。上、下唇厚,唇面无明显皱褶,下唇中央有一深缺刻。上颌齿状突较发达。第1鳃弓内侧鳃耙9~10枚。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后。体侧无斑纹或具不明显横斑。

底层鱼类,生活于砂砾底质的江河支流,个体较大,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泰国及我国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85美斑条鳅鳅科

NemacheiluscallichromusZhuetWang

头部略平扁,颊部鼓出。唇面光滑或有皱褶。上颌齿形突起较弱,下颌中央具"V"字型缺刻,但有时不明显。体鳞细小,仅在背鳍起点之后分布。侧线完全。小个体的头部仅背面具斑点,而大个体标本在颊部亦有斑点或斑纹。

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河段。个体较大,为当地常见种类。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86长条鳅鳅科

NemacheiluslongusZhu

口下位,口裂较小。唇稍厚,表面具皱褶;上唇中部有一裂缝,下唇前缘游离。上颌具一齿状突,下颌匙状。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体侧横斑前密后疏,随个体的生长,横斑渐趋浅淡。

小型鱼类,洒息于流水河滩,数量较少。分布于怒江中游支流。(摄于云南)



87密纹条鳅鳅科

NemacheilusvinciguerraeHora

口下位。唇薄而窄,唇面具浅皱褶。上颌中部具一弱的齿状突。体被细鳞,但前躯鳞片较后躯稀疏。体侧横斑26~33条,在前躯排列细密,向后渐宽疏。繁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具珠星。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的砾石缝隙间,数量较多,为当地常见种类。分布于缅甸及我国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88多纹条鳅鳅科

NemacheiluspolytaeniaZhu

头部稍侧扁。唇面多皱褶,上唇中部有一裂缝。上颌齿状突较发达。须较长。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第、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躯体鳞片明晰可见,侧线完全。雄性眼前下缘有一半圆形瓣状突起,胸鳍的前数根鳍条变硬变宽。在繁殖季节,这些部位具许多棘状突起。

小型鱼类,栖息于流水砂砾底质河段,是产地常见种类。肉味鲜美,深受当地居民所喜爱,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89盈江条鳅鳅科

NemacheilusyingjiangensisZhu

主要特征及雄性副性证与多纹条鳅相同。上颌齿状突起较弱,背鳍起点之前只有稀疏的鳞片分布。背鳍具8根分枝鳍条。

底层鱼类,生活于砂砾底质河段,数量较多,是产地常见的小杂鱼。

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90孟定新条鳅鳅科

Neonoemachei1usmengdingensisZhuetGuo

上、下唇很厚,并在口角处连成一整体。下颌明显后移,由此在下颌之前形成由上、下唇包围的一个口前室,其内壁布满密集的突起。雄性个体具眼前瓣,胸鳍第1分枝鳍条增厚。

小型鱼类,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河段底层,主食动物性食物,数量较少。色彩独特,有观赏价值。分布于怒江中游支流。(摄于云南)



91岷县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minxianensis(Wangetzhu)

(狗鱼子)

一种特殊的高原鳅属鱼类。一般通体被鳞。唇较薄,唇面光滑。须较短。下颌匙状。腹鳍基部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侧线完全。雄性吻部两侧和胸鳍背面有小刺突区。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沼泽静水、河汉湖弯或沟渠缓流中;喜群居,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繁殖期5~6月份。在产地曾有一定的捕捞量。近年来,因栖息环境的改蛮,其资源已近枯竭。分布于洮河、渭河等黄河中、上游支流。(摄于甘肃)



92粗壮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robusta(Kessler)

(狗鱼子)

主要特征及雄性副性征与岷县高原鳅相同。但其躯体鳞片呈退化状或消失。尾鳍黄色,具特殊黑褐色斑。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砂砾底质、多水草的浅滩流水处,群居或与其他高原鳅混居,数量较多,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嘉陵江上游、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摄于甘肃)



93东方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orientalis(Herzenstein)

(鳅儿棒)

口下位,较宽。唇厚,上唇具皱褶,下唇具乳突和深皱褶,下颌匙状。腹鳍末端后伸达或超过肛门。尾柄较高。体表光滑无鳞。

底层鱼类,生活于溪流缓流或浅水多砂砾及水草处,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个体较大,曾见体长142毫米的个体,数量多,可形成区域性捕捞。广泛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和四川西部。(摄于新疆)



94黑背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dorsalis(Kessler)

(狗鱼)

口较宽。唇厚,上唇有皱褶,下唇具乳头状突起和深皱褶。须长。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体无鳞,侧线完全。鳔后室发达。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江河缓流、静水砂质泥底多水草浅滩处,主要以底栖无脊推动物为食。个体较小,体色斑斓,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伊犁河、乌鲁木齐河。(摄于新疆)



95黑体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obscuraWang

(小狗鱼)

口略呈马蹄形。唇肥厚,上、下唇均具发达乳突;下唇中央间断。须较长。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体无鳞,皮肤表面具许多细小棘突。侧线完全。鳔后室发达。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支流、沟渠多水草浅滩处,喜群居。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嘉陵江上游支流。(摄于甘肃)



96硬刺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scleroptera(Herzenstein)

(狗鱼)

体粗壮,尾柄较高。唇厚,上唇缘具较多乳突,下唇具皱褶及乳突。须较长。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硬。体无鳞。侧线完全。鳔后室发达,其前端通过一长细管与鳔前室相连。

栖息于湖泊近岸多水草处及河流缓流河段,曾见全长233毫米,重160克的个体。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本种在青海湖每年3月份湖周河流融冰时即开始上溯,在水深0.5~1.0米、有洄流的沙底河段产卵繁殖。数量较多,肉味鲜美,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青海湖和黄河上游。(摄于青海、甘肃)



97拟硬刺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pseudoscleroptera(ZhuetWu)

(小狗鱼)

主要特征与硬刺高原鳅相同。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第2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鳔后室呈长椭圆形,一般分布在湖泊或静水环境中的个体鳔后室较大。

生活于河流、湖泊缓流及静水水体,分布较广,数量多,个体较大,有地区性捕捞群体。分布于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水体、柴达木河及格尔木河。(摄于甘肃)



98新疆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strauchii(Kessler)

(狗鱼)

口较宽。上唇具1~3行乳突,排列成流苏状。下颌匙状,边缘外露。须中等长。体表光滑无鳞。尾柄低,近似圆柱形。

主食浮游动物。在植物茎叶和砂砾上产卵。数量较多,个体较大。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伊犁河、额敏河、博乐塔拉河、玛纳斯河及乌鲁木齐河等。(摄于新疆)





99长身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tenuis(Day)

(狗鱼)

主要特征和新疆高原鳅相似。须较长。卵圆形鳔后室前端通过一细管和前室相连。肠管短,呈"Z"字形。

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浅滩处,数量较多,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我国新疆塔里木河及甘肃河西走廊黑河、疏勒河等。(摄于新疆、甘肃)



100似鲶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siluroides(Herzenstein)

(狗鱼、土鲶鱼)

头部及体前躯平扁,后躯近圆柱形。眼小。口裂大;唇窄,唇面常有乳突或浅皱褶。须中等长。体无鳞,头部及躯体具许多短杆状皮质棱突。侧线完全。鳔后室退化。

个体最大的鳅科鱼类,曾见最大个体体长为482毫米,重1160克;肉味鲜美,是黄河上游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栖息于河流、湖泊多砾石处,以小鱼或水生昆虫、蠕虫为食,体色随个体生长及环境而有变化。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附属水体。(摄于甘肃)



101黄河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pappenheimi(Fang)

(狗鱼)

一种体型较大的鳅科鱼类。头及体前躯较平扁,尾柄低而长。口裂大;唇狭窄,唇面光滑或具浅皱褶。须中等长。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的下半部变硬。体无鳞,皮肤具短杆状皮质棱突。

生活于砾石底质急流河段,肉食性。每年4~5月河道融冰时即逆水上溯产卵繁殖,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黄河上游干、支流。(摄于甘肃)



102斯氏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stolioczkae(Steindachner)

(狗鱼)

体前躯呈圆筒形,后躯侧扁。上唇乳突排列成流苏状;下唇薄而后移,后部具乳突。下颌薄而锐利,上、下颌均外露。须中等长。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鳔后室退化。肠管绕折成螺旋状。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的砾石缝隙中,以藻类植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广布于高海拔地区,在海拔5,200米的西藏龙错温泉亦有分布,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鱼类之一。国外见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东部及前苏联等地区,国内见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摄于甘肃)





103修长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leptosoma(Herzenstein)

(狗鱼)

唇厚,上唇乳突较多,排列成流苏状;下唇具乳突及深皱褶。下颌匙状。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鳔后室退化。肠短,呈"Z"字形。

小型鱼类,生活于河流、沟渠及湖泊多水草浅滩处。主要以昆虫幼虫为食。在河道融冰时即开始繁殖。分布于长江及黄河上游、西藏北部、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及甘肃河西走廊等地。(摄于青海)



104隆头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alticeps(Herzenstein)

上唇边缘有1~3行乳突,下唇亦具乳突。下颌匙状,露出。尾柄起点处的宽等于尾柄高。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1或第2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体无鳞。雄性个体体表具明显颗粒状突起。侧线不完全。鳔前室膨大。肠管绕折成螺纹状。

小型鱼类,栖息于青海湖浅水区、湖岸边的沼泽和入湖河流的缓流河段,主要以丝状藻类、植物碎屑和底洒动物为食。分布于青海湖及其附属水体。(摄于青海)



105叶尔羌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yarkandensisyarkandensis(Day)

(小大头)

塔里木盆地特有的鳅科鱼类。唇狭窄,唇面光滑或下唇具浅皱褶。下颌匙状。须较长。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鳔前室膨大,后室退化。肠管短。雄性个体吻部在眼和后鼻孔之间布满小刺突的隆起区呈三角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河流缓流、湖泊、沼泽的泥砂底处,是高原鳅属鱼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长可达300毫米,数量亦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仅分布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水系。(摄于新疆)



106河西叶尔羌高原鳅鳅科

Triplophysayarkandensismacroptera(Herzenstein)

(狗鱼)

甘肃河西走廊常见的一种高原鳅属鱼类。主要特征与叶尔羌高原鳅相似,但其第1鳃弓内侧具12~21枚鳃耙。

底层鱼类,生活于河流缓流、湖泊泥砂底多水草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是高原鳅属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亦是产地常见的经济小杂鱼。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的疏勒河、弱水及敦煌月牙泉。(摄于甘肃)



107小体高原鳅鳅科

Trip1ophysaminuta(Li)

(小狗鱼)

一种个体较小的鳅科鱼类。唇狭窄,唇面光滑。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侧线不完全。

小型鱼类,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河段、沟渠缓流处。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摄于新疆)



108突吻沙鳅鳅科

BotiarostrataGunther

吻长而突出。眼缘游离,眼下刺分叉。上唇具皱褶,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上、下颌较宽,分别与上、下唇相分离。须4对,其中颏须1对。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躯体被鳞。侧线完全。

小型鱼类,生活于砂砾底质的急流河段,肉鲜味美,在产地有一定的捕捞量。分布于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109鳞头鳅鳅科

Lepidocephalusoctocirrhus(vanHasselt)

前鼻孔短管状,与后鼻孔紧邻。眼下刺分叉,后伸达眼球中部。头侧鳞片成间断分布,躯体被鳞。无侧线。雄性个体偶鳍较长,胸鳍前数根鳍条变宽变硬。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沟渠等砂砾底质的缓流水体。数量较多,为当地常见种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及我国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110缅甸鳞头鳅鳅科

LepidocephalusbirmanicusRendhal

尾鳍上的黑褐色斑点在小个体中为不规则排列,而在大个体中排列成4~7条“V”或“W”型的斑纹。雄性小个体体侧中轴具一宽度略大于眼径的深色条纹,而雌性小个体为一条浅色细纹或和大个体一样为一列黑褐色斑点。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沟渠等砂石底质的缓流或静水水体。数量较多,是当地常见种类;色彩变化大,有一定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布于印度、缅甸及我国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11黑龙江花鳅鳅科

CobitislutheriRendahl

(鳅、花鳅)

小型鱼类,眼下刺分叉。须3对,较长。颐叶发达。背鳍分枝鳍条6~7根,体鳞细小,侧线不完全。多数个体尾鳍基下部的黑斑不明显,部分雄性个体体侧中线的大斑为一条宽纵纹所代替。

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清水、缓流、砂底质的河汉、沟渠及沼泽,行动缓慢、游动距离短,受惊后即潜入石隙、沙内藏身。以水生昆虫及着生性藻类为食。4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繁殖,卵粘性,附着干沙石上。体色斑斓,可供观赏。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摄于黑龙江)



112北方花鳅鳅科

CobitisgranoeiRendahl

(扁担钩、花泥鳅、水长虫)

主要特征与黑龙江花鳅相似。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鳔前室包于骨囊内,后室退化。肠管长度不及体长。尾鳍基部上侧具一明显斑点。体背及体侧沿中线各具13~17个大斑。

小型鱼类,生活于砂砾底质的沟渠缓流或水质较肥多水草的静水环境,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为食。体表斑点显著,是较好的观赏鱼类。分布于蒙古及我国额尔齐斯河、内蒙古、黑龙江、滦河上游及黄河中、上游。(摄于甘肃)



113黑龙江泥鳅鳅科

Misgurnusmohoity(Dybowski)

(鳅、泥鳅)

须5对。无眼下刺。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躯体被鳞。尾鳍基部上方具一黑斑。尾柄皮质棱较发达。雄性个体胸鳍较长。

底层鱼类,多生活于砂质或淤泥底质的静水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在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个体较大,数量多,肉味鲜美,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摄于黑龙江、吉林)



114北方泥鳅鳅科

Misgurnusbipartitus(SauvageetDabry)

(泥鳅、泥勒勾子)

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

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5~7月份产卵繁殖,卵略带粘性,产出后粘附于水草上。以昆虫及其幼虫、小型甲壳动物、植物碎屑及藻类为食。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摄于吉林、辽宁)



115缅甸爬鳅平鳍鳅科

BalitorabruceiburmanicusGray

体前躯平扁,尾柄细圆;背缘略呈弧形,腹部平坦。唇具发达乳突。吻褶分三叶,中叶间具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鳃孔扩展到头部腹面,胸鳍未端后伸接近或达腹鳍起点。尾鳍分叉,下叶明显比上叶长。躯体被鳞,但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部裸露无鳞。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水流较急河段,匍伏于水底石头上,数量较少。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16欧洲六须鲶鲶科

SilurusglanisLinnaeus

(鲶鱼)

头扁平,下颌突出于上颌。须3对,前一对颏须较短。胸鳍刺强,体色随生活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大型鱼类,性凶猛,肉食性。广布于欧洲,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记录,仅见于新疆伊犁河,有可能是由于前苏联在巴尔喀什湖引种所致。(摄于新疆)



117兰州鲶鲶科

SiluruslanzhouensisChen

(鲶鱼)

体长,头较为扁平,体后部侧扁。口裂未端与眼前缘相对。背鳍小,胸鳍刺后缘锯齿极其微弱。臀鳍条数在78以上。

肉食性鱼类,常栖息于河流缓流处或静水中,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5~6月份繁殖。肉质鲜嫩,刺少,深受当地群众喜食。分布于黄河水系。(摄于甘肃)



118乌苏里拟鲿鲿科

Pseudobagrusussuriensis(Dybowski)

(牛尾巴、黄昂子、回鳇鱼)

体长,头宽显著大于头高。吻钝圆。前鼻孔呈短管状,与后鼻孔相距甚远。须4对,鼻须未端后伸接近后鼻孔。背鳍刺强硬,其后缘仅具齿痕;胸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尾鳍浅凹,上叶略长于下叶,未端均圆钝。

中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流水中,肉食性。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黑龙江至珠江的各水系。(摄于黑龙江、吉林)



119穴形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cavia(Hamilton)

(老虎鱼)

口腔顶部有宽平的前颌齿带。胸部吸着器呈桃形。体表光滑。背鳍刺强硬,其后缘光滑无锯齿;胸鳍刺后缘具锯齿;背鳍基骨呈三角形。

底层鱼类,生活于砾石底质的流水环境中,肉食性;是迄今所知个体最大的纹胸鮡。肉味鲜美,但数量较少。分布于伊洛瓦底江及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120龙江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longjiangensisMoetChen

(刺古头)

头背部具纵向小棘状突,躯体皮肤具颗粒状突起。胸鳍刺强壮,其后缘具锯齿;背鳍刺弱,后缘具细小锯齿。胸部吸着器后端及中部无皱纹。

生活于砂砾底质的流水环境中,常与其他纹胸鮡混居,数量较少。仅分布于伊洛瓦底江的支流龙川江。(摄于云南)



121大斑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macromaculatusLi

整体呈淡黄色,背鳍、脂鳍下方及尾鳍基部各有一横向大斑。前颌齿带宽大,两侧端向后延伸。背鳍刺粗短,后缘锯齿较弱。胸鳍刺宽扁,后缘具锯齿。胸部吸着器呈桃形,中部没有无纹区。

底栖鱼类,生活于河流支流具石砾的清澈流水中,是产地常见的小型野杂鱼类。分布于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122三线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trilineatusBlyth

体呈棕色,腹面淡黄;沿背中线及两侧中线各有一淡黄色的宽纵带。胸部吸着器中部有一狭长的无纹区。背鳍刺较弱,胸鳍刺后缘具锯齿。

底层鱼类,个体小,常见于砂砾底质小河流水中。分布于大盈江、龙川江及怒江支流枯柯河。(摄于云南)



123老挝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laosensisFowler

个体大小及体色与三线纹胸鮡相似,但其背鳍基骨呈马鞍形。皮肤具密集的硬质颗粒或棘突而非细软颗粒。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未端垂直下方之后。

小型鱼类,生活于河流近岸的浅水。分布于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124四斑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quadriocellatusMai

体呈黑色,腹面浅黄;在两眼后方、背鳍基骨处、脂鳍起点及尾柄背面各具一明亮的黄色斑块。背鳍刺粗短,后缘光滑;胸鳍短小,胸鳍刺后缘具锯齿。胸部吸着器呈桃形。

底栖鱼类,个体小,喜居流水多砂砾河段,是产地常见的野杂鱼。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125间棘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interspinalumMai

体呈橙黄色;沿体背中线具一浅黄色明亮纵带,沿侧线有一浅色明亮细线,其上具一列纵向小嵴突。胸鳍刺强,后缘具锯齿;背鳍刺细弱。胸部吸着器完整。

底层鱼类,生活于流水砂砾底质河段,是产地常见野杂鱼类之一。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126扎那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zainaensisWuetal.

须4对;鼻须后伸超过眼球中部,颌须延至或超过胸鳍基部末端。背鳍刺弱;胸鳍刺强壮,后缘具锯齿。胸部吸着器呈桃形。沿侧线有一排整齐的颗粒,侧线明亮。

小型鱼类,喜居清澈流水河段。数量较多,是产地常见种类。分布于怒江和澜沧江水系。(摄于云南)



127亮背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dorsalisVinciguerra

体呈橙黄色;沿体背中线有一条浅黄色明亮纵带,其两侧还各有一条深绿色纵带。沿侧线具一列纵向小嵴突。背鳍刺强,后缘具锯齿。胸部吸着器完整。

小型鱼类,生活于砂砾底质流水河段。肉鲜昧美,是产地群众喜爱的野杂鱼之一。分布于怒江中游支流。(摄于云南)



128长尾纹胸鮡鮡科

GlyptothoraxlongicaudaLi

体细长,尾柄特别延长。胸部吸着器后端开放。胸鳍刺后缘具锯齿;背鳍刺较弱,后缘无锯齿。侧线明亮。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

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河段,肉食性。数量较多,是产地常见的小型野杂鱼。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29间褶鮡鮡科

PseudecheneisintermediusChu

体呈灰黑色,并具多块黄色斑。胸部吸着器由9~11条横向褶皱组成。上、下唇及须布满红色乳突。背鳍及胸鳍均无硬刺,但胸鳍第一鳍条腹面具羽状皱褶。

底层鱼类,生活于砾石底质的急流河段,个体小,数量较少。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130大孔鮡鮡科

Pareuchiloglanismacrotrema(Norman)

鳃孔较大,其下角伸达胸鳍第一下分枝鳍条的上基。下唇两侧与颌须膜直接相连,唇后沟止于内侧颌须基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小型鱼类,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溪急流中,肉食性,数量较少。分布于元江水系。(摄于云南)



131短鳍鮡鮡科

Pareuchiloglanisfeae(Vinciguerra)

(石扁头)

体呈灰黄色。背鳍及胸鳍均无硬刺。胸部无吸着器。胸鳍发达,胸、腹鳍第一鳍条腹面具羽状纹。颌须宽而短。口下位,横裂。唇后沟间断,鳃孔小。

底层鱼类,生活于砾石底质的流水河段。分布于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水系。(摄于云南)



132拟(鱼晏)鮡科

Pseudexostomayunnanensisyunnanensis(Tchang)

(石扁头)

体呈灰黑色。外翻的下唇极其发达,形成强有力的口吸盘。前颌及下颌外侧主列齿呈铲状,内侧齿呈锥形。颌须腹面及胸鳍、腹鳍第一不分枝鳍条腹面具羽状纹。

底层鱼类,生活时匍匐石面,以其特殊的铲形齿,铲刮石面着生藻类。4月份产卵,卵径约3毫米。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摄于云南)



133藏(鱼晏)鮡科

Exostomalabiatum(McClelland)

唇部结构特殊,下唇外翻,平贴颏部,唇后沟连续。齿冠中间具纵嵴。胸、腹鳍的第一不分枝鳍条腹面具羽状纹。体呈灰黄色,尾鳍中央具一浅黄色斑块。

小型鱼类,生活于较浅的砾石底质流水中。杂食性,由其特殊构造的齿铲刮各种着生的周丛生物以及碎屑等。分布于伊洛瓦底江和雅鲁藏布江水系。(摄于云南)



134江鳕鳕科

Lotalota(Linnaeus)

(山鲶鱼)

外形略似鲶鱼。口端位,下颌稍长于上颌,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细齿。颏部中央有1须。前背鳍小,后背鳍长。胸鳍小,腹鳍胸位。鳞小,埋于皮下。体色随栖息环境及生活季节而有变化。

冷水性鱼类,少集群,喜居于清澈的流水中。生活环境随季节而变化,春夏季向支流上溯而秋后则下移。穴居,多在夜间活动,主食鱼类、水生底栖动物及蛙类。产卵期在11月份至翌年3月份,水温接近0℃,群集于水深约2米的沙底处产卵,卵呈淡黄色,具微粘性。是鳕科鱼类中制造鱼肝油的唯一淡水鱼类,其肝脏大且味美。在产区有季节性较大规模捕捞。分布于西欧、黑海、里海及北冰洋水域,国内见于额尔齐斯河、黑龙江、鸭绿江等水系。(摄于黑龙江、吉林)



135中华多刺鱼刺鱼科

Pungitiussinensis(Guichenot)

(刺鱼)

口端位,上、下颌均具细齿。体侧骨板背腹轴长,并连续排列至尾柄基部。侧线完全。体色随季节不同而有变化。繁殖期间雄鱼体上呈现出金黄色色彩。

小型鱼类,喜硒息于与河流相通的静水河湾或湖泊多水草处。以摇蚊幼虫、枝角类、挠足类、介形类等为食。4~6月分批产卵。雄鱼单独筑巢及护育幼鱼,巢圆形或卵圆形,附着植物枝茎或悬空漂浮。是寒冷地区可利用的观赏鱼类。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及河北等地。(摄于吉林)



136河鲈鲈科

PercafluviatilisLinnaeus

(五道黑)

体侧扁,轮廓呈长椭圆形;尾柄细小。口端位,略倾斜;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细齿。体侧具7~9条黑色横斑。两背鳍分离,第1背鳍后部有一明显黑斑。体被栉鳞。

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小鱼为食。生活于缓流河流或湖泊中。在乌伦古湖4月见其产卵繁殖。产卵场选择水质清澈近岸沙质多水草浅滩处,卵粘性,呈浅黄色。数量较多,是新疆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广布于欧洲,国内见于新疆。(摄于新疆)



137梭鲈鲈科

Luciopercalucioperca(Linnaeus)

(牙鱼)

口端位,略倾斜。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均具齿,上、下颌及腭骨尚有大犬齿。体被栉鳞,颊部无鳞或仅上部具鳞。背侧灰绿色,成鱼具12~13条褐色横斑。背鳍具黑色纵斑。

凶猛性鱼类,生活于淡水及半咸水水域,捕食小鱼。体长可达500~1300毫米,重约8~12千克。分布于波罗的海、黑海以及里海等水系,前苏联在1957~1958年人工移入巴尔喀什湖,我国仅见于新疆。(摄于新疆)



138粘鲈鲈科

Acerinacernua(Linnaeus)

口小,端位,下颌较上颌短,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粘液腔发达。头部及胸部裸露无鳞。两背鳍相连。体背侧暗灰绿色,具不清晰的云状暗斑。

大型鱼类,生活于较冷河流的缓流中,以无脊推动物为食,体长可达500毫米。产地居民多用蚯蚓钓之。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水系。(摄于新疆)



139葛氏鲈塘鳢塘鳢科

PerccottusglehniDybowski

(老头鱼、山胖头、还阳鱼)

体圆,近纺锤形,后部侧扁。头大,前部略平扁。吻短而圆钝,其上方常具1瘤状突起。眼小,上侧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及犁骨具多行绒毛状细齿,腭骨无齿;舌端游离。体被栉鳞,无侧线。两背鳍分离,尾鳍圆形。

小型鱼类,常生活于多水草的沼泽、湖泊等静水或河流的缓流中,适应性较强,肉食性。肉细嫩,味佳,群众喜食。因头大,且具较多浅沟而俗称为“老头鱼”。分布于前苏联、朝鲜、日本及我国黑龙江、图们江及辽河水系。(摄于吉林)



140黄带克丽暇虎鱼暇虎鱼科

Chloealaevis(Steindachner)

(鲇鱼)

体延长,侧扁。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舌端叉状。两背鳍相距较近;两腹鳍愈合成1椭圆形吸盘,尾鳍圆型。体被细小栉鳞,无侧线。

小型鱼类,生活于沟渠或砂砾底质的河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朝鲜、日本及我国图们江和辽河水系。(摄于吉林)



141图们杜父鱼杜父鱼科

CottushangionensisMori

(大头鱼)

头大而扁平。腭骨无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体侧具刺突。两背鳍分离。体无鳞,侧线上侧位。尾鳍截型。

底层鱼类,多生活于水温较低的砂砾底质河流的中上游及其支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变化。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分布于北欧、朝鲜及我国黑龙江、鸭绿江和图们江水系。(摄于吉林)



142阿尔泰杜父鱼杜父鱼科

CottussibiricusaltaicusLietHo

体前部粗圆,向后稍侧扁。头大,吻钝圆。眼上位。口裂大,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细齿。体无鳞,头及体侧有稀疏的小刺突。两背鳍基部相连;腹鳍胸位,后伸不达臀鳍起点;尾鳍圆型。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砂砾底质河段,以小鱼及水生昆虫等为食。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水系。(摄于新疆)



献花(0)
+1
(本文系晴空别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