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回转窑筒体径向变形原因及控制措施
2012-10-28 | 阅:  转:  |  分享 
  
回转窑筒体径向变形原因及控制措施

1.筒体产生径向变形的原因

筒体是回转窑的主体,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筒体中,生料转化为熟料是在高温下进行的,为保护筒体不被烧毁,在其内表面镶砌了耐火砖。生产实践指出;回转窑运转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耐火砖的寿命。窑内物料温度最高可达1450℃,燃烧气体的温度就更高了。如果没有耐火砖的保护,由钢板制成的筒体就会被烧毁。因此,保护耐火砖的经久耐用就成了关键。据国外报导,对直径4米的窑,耐火砖寿命为一年半,而直径6米的窑,其寿命只有半年。可见,随着窑的大型化,窑衬问题会更加突出。耐火砖的使用寿命长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耐火砖及其镶砌质量、原料性能及挂好、保护好窑皮。这些属于耐火材料和生产管理上研究的问题,在此不作分析;二是与筒体机械结构有关,现仅就这

1-未变形的筒体;2-变形量;3-变形后的筒体;A、B-托轮所在处

方面进行讨论。

回转窑的筒体靠几个轮带支承在托轮上。由于筒体在自重、耐火砖、物料等重量作用下,两个轮带之间的筒体上会产生轴向弯曲变形和横截面上的径向变形。过去,人们注意力集中在对筒体的强度和轴向弯曲变形上。近二、三十年来,采用筒体径向变形仪,对筒体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定及理论上的探讨,认为筒体除了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轴向刚度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足够的径向刚度。如图4-1所示,是用筒体径向变形仪,在临近轮带处的筒体上,测得的筒体径向变形的示意图。筒体上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一次回转中,总是在变化着,它的轨迹近似于一个平放着的椭圆。从变形图中得知:1.横截面上曲率半径的变化,说明了有环向弯曲应力的存在,我们曾在某窑轮带下的筒体上,测得环向弯曲应力比轴向弯曲应力数值大;2.筒体径向变形具有正负不断变化和多次反复的特征,一次回转中就有六次交变。对于属于脆性材料的耐火砖而言,承受交变应力是容易损坏和脱落的。这种变形主要是由于轮带处存在着巨大的支反力所引起的,因此最大的筒体变形总是发生在轮带附近,并向轮带两侧伸展并递减,在两个轮带中间部分,变形较小。

由筒体径向变形沿着回转窑轴线的分布规律得知:首先要控制轮带处筒体的最大变形,以减少其向跨间传递的数值;其次,如何减少跨间筒体变形。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际测定可知:轮带处筒体变形,除了支反力以外,主要取决于轮带刚度、轮带与筒体的间隙以及筒体的刚度(主要是轮带附近的筒体刚度)。在这三个因素中,间隙影响很大。

2.筒体径向变形的控制措施

在筒体结构设计中,应采取下述措施来减少筒体径向变形:

(1)增强筒体的刚度

适当加厚筒体钢板。生产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一般回转窑在轴向弯曲强度上有较大的安全度,但径向刚度往往不足,径向变形较大。因此,国外回转窑的筒体钢板曾普遍加厚,尤其是增加轮带下和轮带附近的筒体钢板厚度。在掉砖的主要部位之一,烧成带筒体也有加厚的必要。然而,窑筒体的重量(不包括轮带和齿圈)占窑总重量的45-55%。如(3.5×145米的窑,筒体壁厚增大1毫米,钢板重量增加约12.5吨,因此选定厚度要慎重。单纯以增加筒体厚度来增加筒体的径向刚度,其效果不显著,应与其它措施配合使用。

(2)轮带与筒体的间隙大小应合适。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讨论;

a在设计时,应使轮带与筒体的间隙尽可能小。对于广泛采用的活套轮带,其间隙要适当。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当窑运转时,轮带恰好箍住筒体垫板,既无过盈又无缝隙。这样就使在轮带下的筒体变形与轮带变形一样,既起到加强筒体径向刚度的作用,又不致产生巨大的“缩颈温度应力”。但为了避免由于筒体和轮带的温度变动时,而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宜采用热态下有2~3毫米的间隙。同时,在窑安装时,此间隙应大于轮带、筒体、垫板制造中,所产生的它们直径尺寸的椭圆度、圆锥度等公差的总和。由理论分析和实测表明,这个间隙大小对筒体的径向变形影响很大。如果设计得当,是个既省钱又有力的措施,应予以极大的重视。

b在运转中,应保持轮带和筒体垫板的合适间隙。虽在设计中,确定了合适的轮带和筒体垫板的间隙。但在长时期的运转中,此间隙由于磨损而变大。导致筒体径向变形很快增大。为此采取以下措施:把垫板做成可以更换的结构,可定期更换垫板,以保持合适的间隙;采用耐磨材料的垫板,以延长垫板的使用寿命;在轮带内表面和限位挡圈侧面进行润滑,以减少磨损。由于此处温度可达200~300℃,则应采用含石墨或MOS2的润滑脂。

c在点火时,控制轮带和筒体垫板间隙的变化。对大直径的窑,要严格遵守点火程序,以控制耐火砖表面温升的速度。如果耐火砖升温过快,则筒体温升也快,而轮带温升较慢,有可能使间隙为零并进而过盈,造成过大的“缩颈温度应力”;反之,如间隙较大,使筒体径向变形过大,易造成掉砖。国外已研制一种连续监视此间隙的专用测量仪器。

3.加强轮带刚度。间隙小是个前提,如果间隙为零,则轮带下筒体径向变形取决于轮带刚度。所以,在设计中,对轮带刚度提出一定的要求。

影响筒体直而圆的因素,除合理设计外,还有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四个环节需要考虑。为使几十个段节拼焊后,筒体能保持直而圆。在制造时,对每小节筒体的加工要求是;筒体椭圆度不大于(0.0015~0.002)D(D——筒体内径);两端面对筒体中心线的端面跳动不大于1毫米;接口的圆周长公差不大于(0.001~0.0015)D等。为防止卧置的筒体段节在存放期间或运输过程中产生变形,为此在筒体内加支撑架以增加筒体刚度。在安装时,用经纬仪法、激光法等测定筒体中心线。筒体焊后,应符合《水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程》(建规7-92)中的安装技术要求。使用时,首先调整托轮,使在同一挡的两个托轮至筒体轴线距离相等,否则筒体会产生横向弯曲。其次;由于基础不均匀下沉,支承零件(轮带、托轮、筒体垫板、轴瓦)磨损量不同,以及更换托轮和轴瓦时,没有考虑新旧尺寸的差别等原因,而造成筒体中心线不直,因此要定期检查和调整。第三,在点火和停窑时,必须按规定转窑,以保证筒体均匀受热或冷却。否则,点火和停窑时,由于筒体上下温差过大,再加之物料和筒体自重作用,使筒体弯曲。第四,经常检查筒体是否过热。一经发现“红窑”,应立即停窑检修,并不得采用热补的办法。所谓热补,即是在耐火砖局部脱落时,让脱落耐火砖那个部位处于下方,使炽热熔融的物料填入。停窑二十~三十分钟后,物料得到静止和冷却形成充填物,起到耐火砖的作用。若采用热补,会使筒体造成局部的鼓起或弯曲。



献花(0)
+1
(本文系给中华安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