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帆心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12-10-31 | 阅:  转:  |  分享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碧漪



一、家庭的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家庭的标准

健康家庭的类型很多,它们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每个健康家庭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作用。相似的是,健康家庭除了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之外,还能做到以下几点:

1.互相尊重。家庭成员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私人物品和隐私。他们不会偷听别人打电话,更不会未经许可擅自动用他人的东西。他们不会欺负人,也不会打击别人的自信心。

2.精神支持。家庭成员懂得共患难、共荣辱。精神支持的表现方式很多,如倾听他人的诉说,由衷地赞美他人,感谢他人或帮助他人。有人希望独处时,家人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他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3.家有家规。健康的家庭支持家人的办法是约定一定的家庭规矩。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就是制定一定的家规以约束孩子,如,不能太晚回家,周一到周五晚上不得参加聚会等。兄弟姐妹也可以互相督促。比如,王浩的妹妹写不出作文。情急之下,她哀求哥哥把他当年的作文借她抄一抄。王浩告诉妹妹,这样做不好。但他答应帮助妹妹理清思路,并给她一些提示。实际上,王浩这是在帮助妹妹学会独立完成作业。

4.分工合作。分担家务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家庭贡献一份力量。分担家务还有助于帮助家庭成员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许多家庭甚至把责任当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比如,张莉和张娜姐妹俩打算星期六邀请朋友到家里玩,那么,在聚会前后,她们都应该主动承担家务。

5.有效沟通。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健康家庭应有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是说家庭成员必须做到“众口一词”。人与人相处,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健康家庭的成员不仅懂得倾听他人的诉说,而且懂得如何创造性地、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6.应对变故。今天的家庭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变故:如搬家、升降职、遭受损失、婚变、生、老、病、死等。变故发生后,家庭成员就得做出相应的调整。家庭成员在尝试一种新的角色定位时,往往会感到压力特别大。健康家庭的成员会共同面对这些困难,倾听他人的意见,提供精神支持,必要时还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爸爸妈妈闹离婚时,张莉和张娜就是这么做的。此后,姐妹俩反而更亲密了。

大多数健康家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成长的自由。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只有在获得家人的支持和关爱之后,才会自尊、自强,才会走向独立、公正。最初为青少年提供这种支持和关爱的通常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或监护人,而且这也是他们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支持和关爱。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这种支持也可能来自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甚至来自于那些与我们素不相识,但很值得我们信赖、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生活在问题家庭里的孩子尤其需要榜样的力量。

(二)家庭的心理功能

家庭除了具有生物的功能、养育的功能、生活的功能、社会的功能之外,还有一大主要功能,就是满足家人的心理需要。这具体表现在:

1.满足家庭成员归属与安全的需要。全家人要能建立起自己一家人的共同认识感,能感到一家人亲近相属,使每个人都有相属的安全感。平时能时时沟通交流,彼此交换各个成员所知所感的事情。

2.提供家庭成员社会支持。家庭成员有高兴的事,能一起庆祝与高兴;有伤心的事,能一起难过并去应对,使家人能分享关心,获得心理上感到亲人相属的稳定感。因为是自己人,家人能彼此相互关心;假如需要时,能不怕忠言逆耳,诚恳劝告。特别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或不高兴的事,能向自己家人倾吐诉苦,并得到安慰、同情或鼓励。总之,一家人能凭“自己人”或“一家人”的关系与立场,供给外人所不能或不易供给的建议,帮助或关心。

3.家庭成员相互取长补短。作为年长父母者,能凭其长年生活经验,给年轻者生活上的建议,而年轻人一也能以年轻者的立场,帮助年长者了解年轻人的观感,帮忙年长者对现代社会变化的灵活适应。夫妻彼此能以男女不同的感觉与立场,相互取长补短;而兄弟姐妹也能以同胞的立场与关系,相互帮助。

(三)家庭的心理健康

1.什么是心理健康的家庭?

(1)一家人能团结认同,以“家”为主,把家作为生活的基地

一个心理健康的家庭,其全家人,不论老少,都会有个心理共识,认为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家”。会感到是一家人,包括父母、子女与兄弟姐妹等为同一家的人。在认知上会有一家的认同感,认为我们是张家的人,或是李家的人,在感情上相依相属。在心理上,情愿彼此同甘共苦,共同生活。而且假如有内在的困难,就想办法以合力去解决;若有外来的麻烦,就会全家团结一致,共同应付外来的任何压力或侵犯。

不仅一家老少宜有此团结认同感,而且能随时以一家为主的态度,珍惜自己的家。万一碰到有各种不同情况,个人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显著冲突时,宁可放弃个人的利益或机会而维护全家幸福。譬如:能保护工作上的利益,但可能伤害家庭的幸福;或可争取到个人上进的机会,但会因而忽略对家人的照顾等等。此时能把全家的利益与幸福优先考虑的态度很重要。这样看重自己的家,能珍惜家为生活的重要基地。是建立心理健康的家庭的首要条件。

(2)全家团结亲近,但也容许成员存有若干的个人天地,也能鼓励子女长大分离

虽然一家人基本上很团结,但也能容许每个家庭成员有多少一些自我独立生活的余地,也能尊重个人的私人天地,也是心理健康家庭的另一特点。作为先生的,有时能与自己要好的朋友出去,维持与个人亲近朋友接触的机会;作为妻子的,也能时而到外面与自己的要好老朋友相处,保持自己的友谊,或发展自己个人的职业或娱乐的机会;作为子女的.也能有自己不受他人侵入的房间或场所,或偶尔到朋友或别人的地方去,过过与自己家无关的独自生活。这样大体上是“合”,但适当时候也能“离”,才能符合一家的要求,也能配合各个成员的心理发展,并能发挥个人的潜在资源与本性。特别是,父母能鼓励长大的子女适当地与父母逐渐脱离独立,形成自己的新家,也是心理健康家庭的课题之一。

(3)家里成员能轻易地沟通交流,并能同甘共苦且相互支持

为了保持自己的家是心理与感情的基地或摇篮,健康的家庭要能使家庭环境成为易于沟通、谈吐且交流的场所。一家人能随时且随需要地谈谈彼此的心理感触,也能获得家人的安慰与支持,借以获得应付困难的勇气;也能随便开玩笑,一起欢乐,获得生活的乐趣。最重要的,必要时,还能得到平常朋友不会告诉你的逆耳(但是忠心而且诚恳)的“忠言”,以便能改良自己的行为。或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向。由于一个人在情感上不易于单人生活,若能有“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家庭,则较能易于适应我们所面对的变化多端的人生。这也是健康家庭的要素。

(4)家庭的生活规律有伸缩性,能容纳各成员的需要

健康家庭的另一要点,乃在于能针对家里老老少少的不同需要与能力而作伸缩性的调整。使年老者、中年者、年轻人、婴孩都能和乎相处。虽然平时家里要有家规,有家人共同遵循的习惯与要求。但也能按老人家的特殊需要,生了病的成员的特别要求,或年幼小孩的临时所需,一家人能有伸缩性地调整家规、习惯或要求。这样有灵活性的家庭,也是健康家庭宜有的特性之一。

(5)家庭能随家庭发展的过程作适当的调整,随发展阶段而适应

由于一个家庭的本质并非是静态不变,而是随成员的年岁增长,及家庭发展阶段的过程而时时在演变。如:夫妻刚结婚时,生下第一个孩子时,长大的孩子即将离家去就职时,夫妻年老退休要开始过老夫老妻生活时,都有不同的生活课题,也有不同的情绪问题。健康的家庭要能随这些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能跟着去发展且适应。尽量能克服自己的性格或心理上的问题,能有伸缩且灵活地渡过每个不同的家庭生活阶段。

(6)家人遇到困难,能随机应变,采纳各成员的提议,活动性地适应困难

由于我们的生活变化多端,时时有不测风云,一家人能合心去面对处理很重要。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一家人能听取成员们的各个不同意见,采纳彼此的见解,随情况而做灵活性的适应。这样不但能找到好的方式,也能综合大家的提议,因大家的参与。更能促进大家的动机及团结。大大小小都合作,也就容易处理问题,事情已是事半功倍了。

二、家庭的心理问题

(一)家庭与个人心理问题的关系

1.个人心理问题是家庭问题的表现

这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与障碍,实际上是该个人的家庭问题的表现。譬如,一个家庭其生活环境乱糟糟,各种条件都很差,吃不饱,也穿不好,结果子女当中最小的小孩因受不了此情况,而患了营养不良症。那么,此小孩的营养不良的问题,是此家庭生活条件欠佳的表现。同样的,一个孩子常闹情绪不好,或总是哭哭啼啼,不想上学校,可能是家里大人小孩都情绪欠佳的关系。只是这个小孩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较显著,被人注意到罢了。

假若以此观念去探讨的话,我们不难可以发现许多例子来证实此情况。譬如,淑贞是十七岁的女孩,最近常常外宿不回家,且跟一些男孩子跳舞、抽烟、干些不正经的事,终而被警察发觉逮捕拘留。调查一下淑贞的家庭,马上发觉淑贞的父亲拥有金钱,且有要职,只是常常忙于应酬,很少按时下班回家。而且,常常背着妻子交女朋友,偶尔被妻子发现了,就吵吵闹闹一阵子,全家都遭殃。淑贞的母亲因心情不好,常到处往外跑,与朋友混、喝酒、赌博、消遣,很少管家里事。淑贞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觉得生活没兴趣,也没有重心,只好也学着父母往外跑,在外面寻求乐趣。所以淑贞的行为问题,只不过是整个家庭问题的一样表现而已,也可说是浮在水面的冰山顶而己,问题还是在水面下的大块冰山了。

有时候,个人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却有特殊的功能,很巧妙地来解救整个家庭的问题,不至于使有问题的家庭崩溃解离。譬如,有个小女孩最近常闹情绪、哭哭啼啼,不稳定,也不敢上幼儿园,白天要母亲在家陪伴着她,夜晚也要父亲来哄哄她,说故事,才能人睡。原来最近在家里,父母闹感情,闹得彼此不愉快,甚至谈到以分居来解决婚姻问题。可是从此,此小女儿闹情绪问题,日夜要父母来照顾她。结果,父母都不敢再提分居的事,只好把此事搁置,夫妻不分散。所以,在某角度看来,此小女儿是因父母闹感情问题,而发生了情绪不稳定;但同时也发生了另一作用,即,把父母的关系拉住,不让他们产生婚姻破裂。可说是以个人的心理问题来企图补救家庭的心理问题。这种现象偶尔可见。

2.家庭是个人心理问题的摇篮

此种情况,乃指个人的心理问题乃渊源于家庭的过去环境情况。虽然与目前的家庭环境或情况可能看不出直接关系,但仔细分析,可以察觉与过去的家庭背景事实曾有关连。

譬如说,陈家十八岁的女孩,惠安,最近几个月以来忽然闹情绪不好,夜晚常作恶梦惊醒过来,白天也为了些琐事发脾气,并且吵着不想离家到外地住宿念大学。仔细研究惠安的过去情况,发现原来当惠安两三岁的时候,她的父母曾经闹感情不好,夫妻常日夜发脾气,大声吵架,摔东西,如此有半年之多,使得惠安天天心惊胆战,日夜不安。后来,父母甚至分居数个月,惠安更是反应很大,眼看母亲天天哭泣,发脾气,自己也受影响,跟着哭泣,闹情绪。如此痛苦且不宁地过了几乎一年的岁月后,惠安的父母又合好。且住在一起,重过一家的生活。此后的家庭生活过得还可以。可算是恢复了普通的家庭环境。只是,惠安因过去的心情打击,偶尔仍是作恶梦惊醒,害怕被父母遗弃。父母看到惠安心情不稳定,也想办法对她好,对她特别体贴关心,以弥补过去曾遭遇到的心理创伤。惠安也就如此长大,没什么特别的事,学校也念完高中。可是最近考上一所大学,需与父母分别,离家到远地去住校念书。因此,在惠安的心灵里,触发了过去幼小时父母闹分别的痛苦害怕的回忆,无形中产生了一连串的,与幼孩当时类似的心理反应。如害怕、闹情绪或作恶梦等。此情绪问题与目前还算圆满的家庭生活环境无关,可是却与过去幼小时所发生过的家庭遭遇有关。可说,家庭环境曾是目前心理问题的摇篮。

3.家庭问题是对个人问题的反应

另外一种情况是,家庭的心理问题倒是对个人的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是续发性的反应。假如个人的心理问题解除了,家庭的心理问题也就跟着消失。

比如,梁家的祖母最近患了中风,因脑出血而瘫痪,且意识不清。因整天躺在床上,日夜都需由别人来喂饭,换衣服,换尿布,翻身,作身体的清洁工作,很是吃力。因家里经济不容许长期住院护疗,只好养在家。但家里公寓只有两间卧室,除了夫妻及子女各需一卧室之外没有多的,只好让夫妻的卧室给祖母用,结果夫妻天天在客厅搭临时卧铺睡。这种安置办法不但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无形中也拖了半年。结果,家里生活不像个家,好似是临时的疗养所,不但没有地方可以好好睡,有家庭活动,而且大家都因护理瘫痪的祖母而心身疲倦。不用说,不但没有家里感情上的兴趣,还产生了一大堆怨言、怒气,彼此常闹不愉快,而且不知还得维持多久。

由上例不难说明一家的心理问题乃是因一家某成员的问题而影响产生的。假如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家庭的情绪与心理问题也就跟着消失,可说其预后还算好。碰到此情况,其要领乃于在协助家人如何去接受、应付、处理个人的病情或问题,由适当的护理、协助、处理来减轻各人的心理困难,接着也解除一家的问题与负担。

4.家庭问题与个人心理问题是共发现象

最后一种情况,乃是个人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的心理问题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两者刚巧都发生,是共发并存的两种问题,没有因果上的关系。

邓家的十几岁女儿,秋月,最近呈现语无伦次,行为奇异,有自言自语的现象。经精神科医师诊察,说是患了青春期常发生的精神分裂症。当精神科医师与秋月及其父母会谈时,发现全家的谈话与来往关系有特异的现象。即,父亲说父亲的话,母亲说母亲的话,彼此不直接沟通。表面上看来,母亲跟秋月很接近,父亲跟秋月很疏远,很少有言语上的往来。但仔细观察母亲与秋月的谈话,却可感到彼此的讲话,常无针对话题,而丝毫不在乎。这种特异的家庭关系反应方式,过去曾被研究家庭心理反应的专家很注意,况且一度曾被怀疑是否是产生精神分裂病的心理原因。但近来的精神医学家及家庭心理学家开始认为,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即,精神分裂症受遗传的因素的影响很深。病人的父母可能也有精神分裂的遗传因子。所以,即使其父母没发病,但可能仍有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心理特质,特别是在思维及认知方面。换句话说,有思维及认知方面有轻微障碍的父母,与临床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在一起谈话反应时,可能会呈现特异的沟通与关系上的障碍表现。但并非是父母的行为导致该子女生病的“原因”,而是亲子共有病的倾向的“结果”。

(二)常见的家庭心理问题

1.家庭结构上的问题

有些家庭的心理问题乃原发于家庭本身的结构,即家庭是如何形成的,家庭组成的先决条件。或家庭形成的形态本身因素,如何发挥家庭的功能等等。



比如,刘先生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十几岁已进青春期的孩子举家迁居外国。搬移到国外以后,不到半年,孩子们也就都先后适应下来,包括所上的学校。可是刘先生自己却发觉在国外始终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刚好留在国内的公司仍需要他回去照顾,也就索性一人回去做事。如此一月又一月,一直留在国内。其妻子看到丈夫男人单身留在国内,不放心,也就把孩子托人照顾,自己也回来跟着先生。如此,时间一久,两个孩子没有家长在旁照顾督导,慢慢发生行为问题,学校功课也不及格。害得母亲越洋跑来跑去,想照顾孩子,但也想看住先生。把一个家搞得不像个家,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家庭的心理环境受到家庭的组织、形成与结构上的因素,而含有先决性的困难,影响一个家庭的功能及心理健康。

2.家庭关系上的问题

有时候,家庭的心理问题之产生,乃直接与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有关。可就一些例子来阐明这一点。

(1)夹在母亲与妻子间而无法处理的丈夫

徐先生最近情绪很不好,其理由是婚后不到一年的妻子跟他闹感情,跑回娘家去了。徐先生是独生子,早年丧父,由守寡的母亲一人辛苦养育长大。再加上从小身体虚弱,常生病,幸亏依靠母亲细心照顾,好容易长大成人,但也因此跟母亲的感情特别浓厚。去年经人作媒,娶了妻子,原想也可以让媳妇照顾年老身衰的母亲,哪知妻子娶来没多久,常与先生闹脾气,说做丈夫的,心里只有母亲,没有妻子。譬如,烧了好吃的菜,只会挟给母亲,买了好吃的水果,只想请母亲尝,都不会想叫妻子吃,给妻子尝。母亲也常要儿子去关心,不要媳妇的服侍,嫌媳妇粗手粗脚的,不够体贴,不懂老人的心。妻子向丈夫诉苦,丈夫只会说老母亲在世也没多久,多忍耐。对老人家好些,不要唠叨不孝顺。上星期,因小事情母亲批评了媳妇,丈夫也随着骂妻子,妻子认为丈夫只能作母亲的儿子,不是自己的丈夫,乃生气跑回娘家去,不肯回来。

(2)过分跟女儿亲近而发生问题的父亲

丽华是刚进人青春期的女孩。过去向来是很温顺且听话的女孩子,但不知何故,最近几次跑到外面,连夜晚都不回来,经警察发现在公园徘徊,被送回家来。丽华的父亲是很苦干且规矩的男人,但不知何故数年前其妻子误会丈夫对别的女人有感情,夫妻大吵过一次架,妻子一气之下服药自杀,留下年幼的女儿丽华。父亲因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很遗憾,心里想补偿其过错,乃对遗留下来的丽华特别照顾。虽然几次有人向他建议再娶续弦,来照顾年幼的女儿。但他决定不再与任何女人来往,并自己细心照顾女孩。每天替她烧饭,洗澡,洗衣服,晚上还替她讲故事,哄她睡觉。如此数年,丽华逐渐长大,一切还顺利。但因丽华很快成长,进入青春,几次要求父亲不用替她洗衣服,要自己洗衣服,也告诉父亲夜晚不要进她的卧室,点看她是否盖好被,好好睡觉没有。但父亲只是口头上答应,但行动上仍保持其老习惯,迫使女儿感到难为情,受不了父亲过分的亲近,而终于采取离家逃走的路径。

3.家庭发展上的问题

家庭的心理问题,有时候与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即,在某个家庭发展阶段可能没问题,但进人另一家庭发展阶段,问题却就出现。表示与家庭的发展过程有关,是一过程性质的问题。这种问题家庭演变发展到另一阶段,可能就自然消失。以下便是这些例子。

(1)难于适应长大的子女

曹先生个性坚强,做事喜欢守规矩,刻板行事。在家对孩子管教也很严格.常常严厉管训。他们家里有个男孩,向来还听从父母的管教。但近年来男孩已经到了青春发育阶段,不但体格长大很多,比父亲还要魁梧高大,性格也逐渐变得倔强,跟父亲很相似。结果,父亲要管训这个孩子,孩子就敢开始顶嘴表达他年轻人的意见,甚至公然反对。看到自己的孩子还这样不礼貌,不听从家长,父亲就受不了,常大声怒吼,训骂孩子。而孩子也不怕父亲,开始也大声抗议,批评父亲。本来一向还好的家庭,现在常变成凶气满天的家庭,有时还差一点就父子相互动手来了,把母亲从中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差一点就叫别人来劝架了。可说是全家面临适应困难的阶段。等到再过了五、六年,孩子们长得更大,快成人而变得更成熟时,大家又懂得彼此相处,也较能平安生活在一起,变成不会有火气的家庭关系了。

(2)不让孩子成长离家的问题

王家的孩子,王海,已经快三十多岁。可是还是没结婚成家,仍住在家里。王海学的是电气工程,大学毕业时曾获得外国大学奖学金,可以攻读硕士学位。等到一切手续办好,就将离家出国,母亲突然患了胸疼、气喘不过来的急病,赶紧住院医治,结果王海不敢出国,留在家里看顾母亲。几年以后,王海得到公司的推荐,原可以转到大都市的总公司就任较好的职位。可是,也是一切准备好,快离家到大都市去时,母亲又大病一场,经父亲的建议,取消了离家他去的念头。如此一次接一次的,母亲总发生些事情,可能是潜意识地害怕儿子离开而生起躯体的毛病,让心地软弱的王海不敢离家到外面去闯天下。

上面所举的家庭心理问题,常常是与其家庭的发展过程及演变阶段有关。也就是说:在前面的阶段可能没问题,但是到了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就遭遇困难;而进入下面的阶段,很可能随发展的过程而其问题也就消失或解决了。

4.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与家庭的结构或发展较无关,而直接跟家庭成员群体行为的反应有关。

(1)角色与权威不清楚存在

李家有四口人,除了父亲、母亲以外有两个男孩,即十五岁的国忠与十二岁的国孝。可说李家是典型的小家庭结构,正处于养育子女的家庭发展阶段。再让我们观察家庭的群体行为与关系。当晚上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十五岁的男孩,即国忠开口说,下星期就开学,须要买新的背包。(这本是孩子很关心的一件事,能开口提出,是很好的现象。)很可惜,爸爸妈妈都没开口、答腔、反应,继续吃饭。(这表示做父母的,没有扮演父母该执行的角色,来反应且处理此孩子的要求。)忽然国忠踢国孝一脚,国孝骂国忠干嘛踢我一脚。国忠没作声。(我们不清楚哥哥为什么要在此时踢弟弟,可能因自己的提议没受到父母的反应而内心不高兴,把气愤转移发泄到弟弟身上来。无论如何,父母在此片刻仍没有处理两个孩子的行为,阻止两个男孩子的敌对行为,没有发挥父母及时管教子女不当行为的功能。)等了片刻,妈妈倒是开了口,(还是没处理原有的话题.只是转移注意焦点)问国孝为什么吃饭吃那么快。国孝没对妈妈的问话作反应,倒大声叫他上学也需要买新制服。可是妈妈也没说什么。爸爸始终没说一句话,不抬头,只吃他的饭,吃完就走开了。

从这一小段家庭行为插曲,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即,李家的家庭群体没有健全的上下组织,父母无法行使其权威与角色,弄得一家团团转,没弄清楚谁是一家的领导者。事情不能好好讨论商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结果。可说是群体行为上有问题的家庭。

(2)沟通交流缺乏

上面李家的问题,包括了沟通上的毛病。即,有人谈话,没人答腔;或者,问的是东,回的是西,没有对准话题进行一来一回的沟通交流。是沟通有问题的一种形式。现在且让我们看看另一家,研究他们的沟通上的另一形式的毛病。

王家除了父母亲以外也有两个孩子。老大文光十九岁,是男孩;老二惠美十七岁,是女孩。大家也在吃晚饭。父亲开口说话,问大家有什么事要报告。没人作声,只是妈妈说了一句,学校快开学了。爸爸就问,开学又怎样?妈妈回答惠美需要买新服。爸爸就告诉妈妈周末可以带惠美上街去买衣服。可是接着叮吟说大家用钱要节省一点,家里不能太浪费。随着指着文光说,上次买了录音带买得太多,而且多半是没有用又是难听的音乐。文光皱个眉头。但不敢作声回答,继续吃他的饭,别人也都不作声。

从王家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父亲是一家之主,权威很大,连母亲也得听父亲的话。因家庭独权的气氛很强,孩子们都学会一味儿听从的习惯。由于父母所扮演的是如此的角色,结果一家人的谈话只变成为单向的沟通,由一方出意见、主意,另一方只消极地听,没达到交流的功效,难于发挥家庭的养育功能,也影响家庭的基本气氛与关系。总之,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常常与家庭成员的性格与关系有关。家庭成员间相互反应而形成的群体行为有其特征与结果。其问题的表现要从“群体”的眼光去了解与分析。

(三)异常的家庭行为问题

1.家庭暴力行为

假如一个家庭成员向另外一个成员施与躯体性的攻击性暴力行为,就统称是“家庭暴力”。最常见的是丈夫殴打妻子,父亲拷打子女,或母亲打子女等。年纪大的子女偶尔也可发生同胞间的打斗。有时长大的子女也会对体力抵不过的父母施与暴力行为。这种家庭成员间发生的躯体性攻击暴力,可原之于各种理由。让我们就几种情况做说明。

(1)性格上的问题

有些人患着性格本身的毛病,容易冲动,富于攻击倾向,受了情绪上的刺激动不动就动手攻击别人。在外就容易跟别人殴打而出事,在家常动手打家人,让家人倒霉。这种攻击性的性格障碍,可能是先天性的,或者有轻度的脑部障碍,如受外伤、中毒或发炎等脑部疾患而发生,是后天的因素而来。

(2)受酒精或药物的影响

就算是健康的人,因喝酒或滥用药物,影响脑的生理而可能丧失自我的控制能力,遇到稍微不愉快的事而乱发脾气;或者借酒浇愁,趁机发泄不满。有这样的问题的人,对外人或对家人都可能发生攻击性的暴力行为。其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去戒酒或戒掉滥用药物的习惯,从根本去处理。

(3)心情上的一时刺激

由于某些事情的发生而对某家人产生极端的愤怒、不满或嫉妒,基于情绪上的一时冲动而发生。譬如丈夫发现妻子有不规矩的行为,或者妻子发现丈夫有婚外情时,可能一时地气恨而发生躯体的冲动,向配偶发生暴力行为;有时是因为父母跟子女间发生三角关系上的情结,触发激动的情绪而闹暴行。或者可能在外受到委屈或不满而心情不好,自己情绪不佳而向家人施与暴行来出气等等。

假如这种家庭成员间的躯体攻击行为只是一时性的,就只称是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但是假如是重复性地发生,而且是特别针对某个家庭人员,就改称是家庭成员的虐待行为。事实上家庭暴力行为与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其性质很相似,只是人工性地划分而已,因此,在下面再做比较详细的说明与讨论。

2.家庭成员虐待

假如家庭成员之间,习惯性地以躯体性或精神的方式去虐待或折磨另一成员,使躯体或心理上受严重伤害,则称之为家庭成员虐待。依其被虐待成员对象之不同,习惯上分别称呼夫妻虐待、子女虐待、父母虐待或老人虐待等。依其主要虐待的方式,又可分为躯体虐待、精神虐待、或者性虐待等。因各种虐待有各个不同的病理及心理功态,因此分别解释。

(1)夫妻虐待

“夫妻虐待”指有婚姻关系的配偶中之一,以体力或精神上的方式虐待另一配偶。通常指丈夫以武力的方式虐待妻子为多。当夫妻之间有何感情上冲突时,丈夫凭其体力的强壮、使用武力殴打妻子,使对方受躯体上的伤害或痛苦,称是“配偶躯体虐待”。有时虐待的方式是精神上的折磨,包括威胁、恐吓或使配偶心理上感到极端的空虚、难为情等,称之“配偶精神虐待”。偶尔也指夫妻之间,丈夫不顾妻子的反对或拒绝,而使用暴力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称为“配偶强奸”;或者当夫妻行性行为时,加以躯体的虐待,以满足性的兴奋。称之“配偶性虐待”。虽然夫妻间的躯体虐待,通常是丈夫向妻子行虐待,但偶尔相反,是躯体壮大的妻子虐待身体弱小的丈夫。

一般说来,妻子被丈夫躯体虐待,即被殴打的理由,有很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丈夫因酗酒,在酒醉情况下殴打妻子。即丈夫受酒精或药品等化学物品的影响,其脑子及行为失去控制,且易于暴怒。再加上酒醉时,容易嫉妒,为了一件小事,就大吵大闹,易于动手、动脚打人。其主要办法乃在于戒酒或戒药瘾,避免因酒精或药瘾打人。

其次较多的情况,乃是习子动手打人的习惯。特别是自小常看自己的父母常相互动手打架,自己也自小常挨父母打的人,也容易动手虐待配偶。因自小就养成其习惯,常因动不动就以手脚反应,养成一有情绪上的激动,就诉之于武力的关系。此种人不仅易于打配偶,也易于打子女。其主要方法乃靠其决心,改变其反应习惯;要练习用讲话的方式来表达心理,而不要以动作来表达或出气。经过决心与长期练习,可改变过来。

有时,丈夫打妻子,主要是心理与感情上的问题。最多的是,妻子的行为使丈夫产生嫉妒,发怒,引起丈夫的强暴行为反应。再者,乃与“亲子三角关系的冲突”有关。即,妻子当着儿子面前,讥笑而且批评丈夫,或妻子袒护儿子,说丈夫不好,使丈夫感到丢脸而发怒。这种情况,丈夫与夫妻就应相互检点,注意彼此及自己的行为,以减除因三角关系的心理问题而惹配偶之间吃醋嫉妒,而动武暴怒。

有时候,丈夫发怒,乃是被妻子惹火出来的。有些女人有办法说些话,惹男人生气。譬如,妻子一直唠叨不停地批评丈夫,一直逼迫丈夫,使丈夫受不了,而突然恼火暴发。特别是本来就脾气暴躁的男人,经女人再刺激一下,火上加油,也就招来男人的大发脾气。所以,男女要相互注意,避免相互火上浇油。

丈夫动手打妻子,在某些社会是被认为理所当然,所期待的事。特别是当妻子有某种越轨的行为,在社会上表现不礼貌或不规矩,社会习惯乃期待作丈夫的,要打妻子示众,表示作丈夫的,能好好管自己家里的老婆。但是,这种风气在目前的社会里已经逐渐消失。一般现代化的社会,不管在观念上也好、习惯上也好、法律上也好,均认为配偶之间不宜、也不容许有躯体性的制裁。有不少社会特别设立女人的避难所,让被丈夫武力虐待,而无处可去的妻子可暂时居住,以便获得避难,等待问题的解决。比较讲究法律的现代社会里,在法律上规定,经常严重虐待妻子的丈夫,将受家庭法院的制裁,被令实行分居。也不许丈夫访问妻子,以便保护被虐待的妻子。

(2)子女虐待

假如年幼子女被父母使用暴力虐待,产生躯体上的伤害,或精神上被父毋恐吓、威胁、凶骂,或养育上被忽略,得不到基本的心身照顾,影响其心身生存及发展所需,可统称为“子女虐待”。通常说来,子女年岁越小,婴孩缺乏自我保护,也无法向他人伸诉。其虐待也越容易发生,且不易被人发现。

最常见的原因是,作父母的,其本身在年幼时曾受自己父母的虐待。所以,成人以暴力的行为对待年幼的婴孩,变成是日日所见的常事,已经养成这种看法与态度,无形中自己也以暴力对待自己的年幼子女。假如再加上有酗酒的习惯,那更是容易毫无控制地动手打伤小孩。

有的是夫妻之间常闹感情,夫妻吵闹起来,就打孩子出气,孩子变成是倒霉的受气筒。有时是为了孩子本身的事,而打起孩子来。特别是牵涉到亲子三角关系的症结问题,如母亲袒护男孩,批评父亲不像父亲,惹气了父亲,父亲就狠狠地打骂儿子出气;或者,父亲因喜欢女儿,而骂母亲,引起母亲吃醋,母亲就打女儿出气等。有时是年岁较大的孩子,向父母顶嘴,惹了父母的脾气,动手打孩子,这些都是家庭里偶尔可看到的感情冲突。

但是,严重的、异常的子女虐待,如拷打孩子,烫伤孩子,却是根源子父母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父母心理毛病,乃是心理上很讨厌小孩或婴儿,受不了婴儿的出世与存在,严重虐待婴孩。有的心理上容易受到婴孩的威胁,不能把婴孩当作婴孩,以为是成人似的。婴孩的举动都被认为或被解释为大人的所作所为,而认真地去反应。换句话说,婴孩不听活,认为是大人的捣蛋反对似的、生气得很,所以反应也很大。有时候,虐待婴孩的父母本身息有精神上的毛病,所以因发生妄想或以其他精神病的症状与行为,来发生不可理解的婴孩虐待行为。有些母亲产后患忧郁症,就把自己的婴孩弄死。

为了预防人口过多的问题,目前国内推行独生子的政策,而有些父母仍受过去传统的旧观念,心里只想要个男孩子,也就不欢迎女孩子。偶尔可听到对待女孩不好的行为;严重时,还故意把生下的女婴儿弄死的情况,可说是为了父母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发生的很不该的子女虐待。

(3)父母虐待

“父母虐待”此名词恐怕过去没人听过,是近年来心理卫生者刚开始使用的新名词。是指父母被年纪已大的子女虐待的情况。通常是青少年阶段的男孩子,或女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情况。换句话说,指的是不孝顺的孩子,用武力打伤父母的事情。因近年来,在日本的社会,偶尔可见,被日本心理卫生专家创用此名词来称呼,表示与子女虐待相反的情况。

这种年轻孩子,动手打父母的情况,除了孩子患有精神病,其行为有不理智而发生之外,通常与其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有关。通常发生在家庭里,只有一个男孩子,或是长子。母亲自小很疼爱。再加上父亲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无暇管教孩子,或很少参与孩子的养育。在此情况之下,一方面作母亲的,把整个心思都放在自己的(男)孩子身上,很是宠爱孩子,也依赖孩子。当孩子年幼时还可以,只是表现为被宠的孩子。但当这种孩子长大到青少年阶段,躯体也长大如成人(比母亲还高大),但母亲还把这样长大的子女当作是孩子看待,要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听母亲的吩咐,要受母亲的照顾。但目前已长大,而过去且曾受宠的年轻人,不想听,也不要母亲那么对他亲近;因受不了母亲的要好,就以反抗的方式反应。或者被过分宠坏的孩子,对父母做许多要求,要钱买这个、买那个,而父母满足他们,就很不高兴,厉害时,脾气暴发,打破家里的东西,也可能动手打自己的母亲。结果,有些母亲因身体受伤,还得去医院医治,也不敢说是被自己的孩子打伤的。仔细一想,这是很不幸的社会与家庭问题,是工业化的社会里,父亲常不在,父权也减低,而母亲无事可做,心理上缠在儿子的事情上而发生的家庭心理问题的另一表现与结果。若好好及早处理与改善,是可避免的家庭问题。

(4)老人虐待

“老人虐待”也是近年来才被创用的新名词。顾名思义,指的是年纪大的老人在躯体上、或精神上受虐待。此现象,可用于一般社会里的老人被虐待的任何情况,也可专指在家庭里年老体衰的父母,被中年子女虐待的现象。可说是,与子女虐待相类似的情形;即:因弱小的家庭成员,受其他家庭成员的歧视、不良待遇,甚至虐待。但因年老者因脑力痴呆,或心理上的因素,不会、不敢、不肯向别人控诉求救。但因受到残酷的待遇,产生心理、精神及生理上的损害。

不用说,这种情况的发生与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因社会里的人,其寿命延长,七十岁以上的人已不古来稀。年老而脑力及身体衰弱而需依赖他人抚养照顾的老人越来越多。再加上中年的子女,对上要服侍老人家,对下又得养育年幼子女,自己又得双双工作,在外谋生,实在无暇照顾年纪大的老人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使事情恶化的,可能是对老人的态度的改变;即,老人变得较不受重视。这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现象与问题。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家庭问题的补救原则

假如家人发觉自己的家庭有心理上的困难,就要决心去更改补救。想要改善家庭关系,补救家庭问题,就要遵循一些宜遵守的补救原则。其基本原则为下列诸点。

1.需要家里所有成员对补救工作都“参与而且合作”

由于家庭的本质是相互的人际关系,要补救其心理及行为问题,需由家庭成员参与改善活动。才能有实质的效果。譬如,父亲与儿子关系不良,需要改善,必需父亲与儿子参与;而且,往往也少不了母亲。父亲必得跟儿子面对面地相互检讨他们两人的关系如何,即:是否父亲管教太紧了,或者儿子易于开口顶嘴,使父亲觉得儿子不够尊敬长辈。假如母亲夹在两人之中,并且扮演特别的角色,如袒护儿子,使亲子的三角关系严重化,则母亲也必需得加入检讨。如何不在儿子面前说父亲,使父亲觉得没有父亲的尊严,倒过来反而更找儿子出气找麻烦。

假如是牵涉到兄弟之间的计较或争夺的事情,而父母有困难加予管教,那么也就得包含父母和兄弟,共同讨论他们的相互关系,要靠他们父母兄弟的共同参与检讨及合作改善,才能求得补救的效果。否则,只靠母亲一人着急、担心,或父亲单人发脾气,或想去加倍严格管教,只能事倍功半;不如有关成员的参与补救活动,又快,而且事半功倍。

2.注重“现在”怎样去应付,少去翻“过去”的事

要补救家庭的情感及行为问题,就如同补救婚姻问题时一样的,要把着眼点放在“现在”的事情,而少去追算“过去”的旧帐。因为,自己的家里人,把过去不满意的仇恨、冤枉或不满翻出来,想来挖苦对方,向自己的家人批评、算帐,只会更伤害家人彼此的感情,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一家人宜不谈昨天父亲如何不讲理,父亲乱骂孩子;母亲上个月不专心家事,总在外面跟人聊天,没好好给家人烧菜;或者,孩子们从去年来不像话,不做家务。而宜讨论从现在起,希望孩子能帮忙作家务;期待母亲能专心家事,包括好好烧饭;要求父亲能好好有道理地跟子女理论,说明道理。换句话说,不用费心去挖苦“过去”怎么错,而宜专心于表明期待“目前”变成如何。

3.研讨如何实际且具体地去“改善、调整、适应”

除了全家人都要参与合作以外,还要用心去研讨如何实际而且具体性地去改良、调整、解决问题,要让大家知晓怎样去做,而少费心去推究翻算谁对谁错。因为要补救家庭问题,并非开法庭来“审判”家庭问题,而在于想“补救”家庭问题。一家人拼命去说是谁的错,去争论谁是谁非,推卸责任。指骂家人,只会更伤彼此感情,而无助于家庭问题的改善。所以,还不如用心去发觉、讨论、从事改良,采取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兼顾且考虑各成员的感情需要与心理差异

要改善家庭问题时,还得考虑一样要点,即,宜顾虑到一家的成员,大大小小有不同的年龄,处于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性格与智能,存有相异的兴趣与需要。千万不能当军队或社会团体似的,把成员视为一概相同而无区别。特别一家里有大大小小,不同年岁的孩子时,更需要考虑他们每个孩于的心理发展阶段,作适当的期待与要求。

(二)家庭问题的改善方法

由于常见的家庭心理问题,可能来自于结构上的先天因素,或是发展阶段上的一个过程,也可能是关系上或群体行为上的问题,需依其问题的来源与本质的不同而补救的着眼点也略有差异。但为了方便起见,可把着眼点大致放在家庭群体的行为反应上来讨论。至于改善家庭问题的实际要领,有几个步骤可行。也可依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观念来处理。现在让我们逐步说明。

1.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要实际去改善家庭问题,解决家庭困难,其首要点,乃要让家庭成员能开口沟通。让大家彼此谈吐各自对家里现状的观点,不满意的地方,或说明自己困难所在,然后讨论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及方向。比如,丈夫不高兴妻子太约束他的行为,时时都像大姐似的,在管训他,使他失去了作丈夫的信心与威严,则应让妻子知道他的感觉,并希望妻子能改变对他的态度。这样总比丈夫只心里闷着不说,只想躲避妻子,而使妻子更着急,唯恐失去了妻子,更加紧管,增加其恶性循环。

假如长大的子女们,觉得自已的父亲太古板严肃,过分管教孩子,受不了,则宜让父亲知道他们的感触,并希望父亲能变通些,放松些,对已长大的孩子放开些。不过,当年轻的子女们要向长辈表达这些意见时,在技巧上要小心,要说得诚恳、虚心、有礼貌,否则被长辈觉得孩子在向父母造反,不恭敬,则可能怒气冲天,达不到沟通交流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有些技巧。开口的人,不要一股味地,只讲“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也不要只顾谈“自已”的事,而宜关心“对方”的事,问“对方”的感觉或意见。如此,才能进行有用的,有意思的沟通。至于听的人,也有其要领。即:能会心地听对方的话,并作适当的反应,使对方会感到你有兴趣在听,而且听到,也了解到他所谈、所讲的事。如此,交流沟通才算是在进行。一般说来,两方都能相互地交换些情报资料,也能分享些感情,也能沟通彼此的意见。才算是达到沟通的效用。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同胞之问,其沟通性质与要领都是一徉的。一家人能彼此好好沟通,表达自己的关心、需要、期望,才能开始解决家庭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家庭的沟通

一个家庭的沟通情况,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检验分析。第一个角度是家里的沟通交流多或少,即沟通交往在量上有多少的情况。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沟通交流,所以丈夫不知妻子心里高不高兴,妻子也不晓得丈夫近来内心里担心些什么,夫妻彼此相互都不清楚家庭目前的苦境,也不知如何共同去面对处理,只等到时候,随情况随时应付。作母亲的,也不了解子女们最近的行为及生活情况如何,学校成绩倒退了,被同学嘲笑了,与朋友闹翻了,也不知晓。不用说,也不知如何去给与帮助。

家庭里沟通缺乏,不容易发挥家庭的功能,是家庭不健康的现象。家庭缺乏沟通交流,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感情,或者彼此不关心的结果。其改善的关键乃在于改善其恶劣的感情关系。有时缺乏沟通的现象是习惯上的结果。有些人自小就习惯于少开口讲话,婚后与配偶及子女也少谈话,没有常常沟通交流的习惯,要更改其习惯。一个家庭要有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彼此了解,才能团结,相互协助,共同生活发挥家庭的功能。每天全家人一起吃晚饭,谈话说笑,并且相互谈谈生活上发生的事情,是家庭沟通的好机会与习惯,可善用之。

家庭沟通的第二角度是沟通路线的交往方向与情况。有些沟通谈话采取单方向的说话,只有一方在谈、教、训,而另一方在听、被教、被训,没达到彼此沟通且“交流”的效果。有效的交流沟通是一来一往,相互表达,听取对方的想法与感觉。说明自己的意见及感触,促进“彼此”的了解。有些人喜欢专权,喜欢保持优势,谈话当中只想说给人家听,教他人,训别人,变成“单向”或“专线”的谈话,虽然是“谈话”,却不是“沟通交流”。有时候,有些人很自爱,只喜欢谈白己的事,讲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不会,也不喜欢听谈别人的事,结果,不会也不想了解、体会别人的心思,也不想知道他人的心理与生活;只要话题牵涉到他人,就不参与交谈,把沟通路线切断了。在一个家庭里,特别是有孩子时,要注意每个人都能参与谈话,形成多方向的沟通,以达到与家人交流的目的。不用说,在小团体里的沟通,大家要能养成民主的习惯,一个人说话时,就让这个人讲话,大家听,等这个人讲完了,别人再说话,提出你的见解;否则你说你的,他讲他的,不形成为沟通的状况了。

家庭沟通的第三角度是沟通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有些家庭父母与子女谈话的内容常保持严肃的内容,富于批评、教训、说教,丝毫不能随便开口说话,不容易风趣谈笑。有些家里,则刚相反,夫妻或亲子之间只会开玩笑、胡闹、逗玩,大家很随便开口讲话,但难于言谈正经且严肃的话题。不用说,这些不同的沟通形式,反应着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性格与习惯。一般说来,一个家庭宜使大家能随便风趣谈笑,以帮助大家利用家庭此环境来松懈,求得乐趣与轻松;但必要时,大家也能认真严肃地讨论重要的事情。

与此相关的是家庭里沟通的形式为开放或保密性质。有些家庭喜欢很开放,家里发生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让彼此都知道,很公开。如父亲的公司最近经营得不很顺利,父母都在愁此事;大女儿最近交了新的男朋友,但不知关系会不会有进展;小男孩参加的球队比赛又输了,但在学校的成绩倒是进步了等等,一家人尽量且公开地了解大小各个成员们日日发生的情况。但有些家庭则习于相互保守秘密,不愿意别人知晓内情,特别是不愉快或不好的事。如母亲最近看医生,担心是否患了癌症,在很紧张地等检验结果;大孩子跟女朋友闹翻了,但不愿让家人知道;父亲的弟弟缺钱,向父亲借钱,但父亲不想让母亲知道等等。如此产生不同的家庭沟通形式,也带来不同的家庭关系与结果。一般说来,一家人宜尽量能分享彼此所遭遇的生活情况,能有乐共享。有苦共受为宜。否则不能运用家人共生共处的功能。



健康家庭是如何沟通的?

健康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健康家庭懂得如何与家庭成员时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这一点,无论是在快乐的时候,还是在困难的时候,都不曾改变过。有效的沟通对于处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是有益的,而它对于家庭成员尤其重要。大到事业目标、家庭问题,小到日常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沟通。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要用车,谁要用车,晚饭吃什么,轮到谁清理浴室等问题都需要沟通。等你成熟了,有了主见,你也会希望家人倾听你的意见,尊重你的意见。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心声。有效的沟通还有助于减少误解,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有效的沟通也讲究一定的方法:

(1)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别人。和家人聊天时,不要批评他们,更不要对他们冷嘲热讽。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攻击、羞辱和嘲笑。

(2)多用第一人称,少用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对人”)容易被人误解为人身攻击。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在其著作《你和青春期》一书中指出,对事不对人的具体做法如下:“先客观地描述一下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再指出该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要养成对事不对人的习惯不仅需要不断地练习,而且需要认真地思考。久而久之,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就成了一种习惯。比如,看到妹妹把浴室弄得一团糟,你可能会脱口而出:“你真是个大笨蛋,整天就知道把浴室弄得一团糟!”妹妹把浴室搞脏了,却得你帮她打扫,确实会让人感到窝火,但是,你用这种口气说话,妹妹很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申辩。她可能对你的警告置之不理,也可能反唇相讥。但如果你能够用第一人称说话、对事不对人的话,你可能会说:“浴室脏了,头发把地漏塞住了,我觉得很恼火,因为我得替你打扫,这样就赶不上校车了。”这样一来,你的妹妹就会意识到她的行为确实给你带来了不便。

(3)认真倾听。以下是几个建议:

·全神贯注。看着说话人,和说话人进行目光交流。

·注意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语言。对方声音柔和,但是,他的双臂是否抱在胸前,眼睛是否在冒火?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事实上他可能已经生气了。你的双臂是否抱在胸前,整个人是否懒洋洋地躺在椅子里,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不要插话。

·如果你的行为是讨论的焦点,那就尽量不要为自己辩解。

·请对方重复一下他的观点,弄清楚自己是否误解了对方的意思。

2.建立家庭群体宜有的组织与权力分配

一个家庭里,其群体组织结构要键全.才能发挥其家庭功能。假如一个家庭里。成员们不合作,不共同行功,不像一个有团结性的群体,各走各的,各管各的,也没人带头,也没人指挥,也没人执行家规,则宜着手建立组织。要求一家人合作,以共同步伐经营家庭生活。即,全家人该相聚一起吃饭,并讨论检讨家事时,则该大家相聚;一家人宜分工合作,有人打扫,有人烧菜,有人洗碗,有人看顾婴孩,有人该如何如何,则大家分配职务与工作;并且由父母执行家长的权威,督促家事的进行。一家人要工作,也要享乐,也要休闲,把这些样样所需都适当安排;如此,一家有组织,一家才能像一家似的,表现其功能。

3.调整改善各成员宜扮演的角色

一个家庭有问题,其根源有时在于各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适当。即,“父不父、母不母、夫不夫、妻不妻,子不子、女不女”之故。若此,则其改善的重心乃在于调整各成员宜扮演的适当角色。所谓适当的角色,听起来是很抽象的观念。好似无所适从。其实,并不那么难于琢摸。

譬如,一位妻子诉苦,说他的先生在家很少开口讲话,问他什么话,总回答不知道,或不记得,让她觉得很孤单而且感到伤心,觉得家庭生活很空虚。咋夜,先生下班后没直接回家,快到半夜十二点才回来。一回来以后,妻子马上雄纠纠的,开口问丈夫到哪里去了,丈夫回答不知道。妻子一听,心里就火起来,向丈夫责问:“一个大人快到半夜才回来,怎么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你是不是装傻,快告诉我,到底你到哪里去了。老实说出来!”本来丈夫很晚才回来,任何妻子都会很着急,心里也都会很着急想知道丈夫到底哪里去了,是一件很自然的心理现象。可是让我们研究妻子讲话的内容与语气,再从以角色的眼光来分析,不难会发现此妻子在此情况下所扮演的,不是“妻子”的角色,而是“母亲”的角色;即把自己的丈夫当作小孩子,在追究他夜晚乱跑,跑到那里去了。而作丈夫的,并不以“丈夫”的角色来应对自己的妻子,而却以“孩子”的角色来应对。这样一来,作丈夫的,越觉得招不住架,越不敢向自己的妻子说实话,而更惹起妻子以母亲的姿态来追问。若是如此,作妻子的,还得练习以“妻子”的姿态与角色来应对自己的丈夫,可以开口说:“这么晚才回来,让我着急死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要不要紧?”而作丈夫的,也得回答说,“今天工作不顺利,心里不佳,跟同事到外面喝酒解闷去了。没告诉你,让你担心,很抱歉!”这样的对答反应,也就是较像是夫妻间的对答,而不是“母子”的反应了。当一家人各成员,能经常扮演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则一家的组织与结构就上了轨道,接着也容易去面对和处理所碰到的困难了。

4.鼓励灵活机动性的适应方法

当一家人遇到困难时,一家人宜寻找适当的适应方法来解除问题。臂如,家里碰到心里不愉快的事,大家可以藏在自己心里不说,忍耐痛苦;可以相互说说,吐露苦情,并获得彼此的支持及鼓励;也可以不去管它,随时机面消失;也可以全家勤奋努力,来减除困难;也可以求外人的协助,渡过难关。有些家庭喜欢采固定而且硬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有的家庭,则喜欢尝试各种技巧方法来解决难题。一般说来,一个家庭宜有相当的灵活性及机动性,能看着情况与环境,作适当的变化为宜。譬如,父母本来严格规定夜晚外出的孩子,一定要在十点以前回来。可是万一有什么情况,孩子不能按时回来,作父母的,宜打探清楚情况,再决定处罚的轻重与处理的方法。因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要能容纳变化,随子女的年岁,个人的心情与性格,家里的情况,作灵活的调节。

5.善用家庭的功能,促进家庭的机能

一个家庭有其基本的功能。除了能共住共食解决基本生活之外,还能相互供给感情上的支持与安慰。也能供与真诚的意见及劝告,能同甘共苦,是人生的摇篮。特别是一家人能在感情上团结,形成一个坚强的生活基地,则可让你到外面去闯天下。但也能随时回到自己的心理港湾,即:“家”来补给休养。所以,只要能平时关心自己的家庭,能维护自己的家庭的心理健康,时时保持家里人人心理愉快,就是一旦遇到一时的困难,只要能善用家庭既有的生活功能与精神资源,家人也就能相互勉励,共同去解除内在或外在的问题与困难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一家人大大小小能沟通,商讨应付困难的策略,也就常能找出很好的应付策略。况且,大家商量,大大小小都提供意见,不但大家参与,提高一家人的团结力量,也能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与功能了。

6.解决家庭冲突

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冲突,而且有助于解决冲突,但是,沟通不可能彻底消除冲突。朝夕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家庭摩擦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家务活、占用空间问题、个人习惯等。衣着、约会、家庭作业、择友、性,这些都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冲突频发的诱因。

冲突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被迫解决冲突有助于改变个人的习惯,因为他们可能会因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冲突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结果只能伤害家人和孩子的感情。一旦发生冲突,双方的脾气都可能很暴躁。记住,生气是人之常情。只要双方能够开诚布公、有效地进行沟通,那么生气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以下是我们的几个建议:

(1)对事不对人。不要骂人,更不要进行任何人身攻击。

·找出问题之所在。比如,有一天晚上,你和弟弟都想用车。那么问题就是:“我们两个人都想用车”。

·明确双方的观点,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弟弟的观点可能是:“昨晚你用车,今天轮到我了”。你的观点可能是:“如果今晚我不上图书馆的话,我就完不成报告了”。

·学会宽容。尽可能了解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

·练习沟通的技巧。多用第一人称,少用第二人称,倾听他人的观点,而且要善于聆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不能只看结果,不看需求和感觉。比如,不要直接说“我想用车”,因为这只是你想要的一种结果,也不能气冲冲地直接把车开走。你可以说:“我想上图书馆完成报告”,这就为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营造双赢的局面。听你这么一说,弟弟可能会答应你,先送你上图书馆,然后再开车来接你。

《家庭冲突》一书的作者鲁宾夫妇强调说,做人应该给别人留点面子,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自尊、有效率”的人,而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傻瓜。人们气急败坏又无计可施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把自己当成傻瓜,通常会固执己见。如果你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的话,你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了。

鲁宾夫妇指出,既能解决问题,又不失面子,这样两全其美的方法还是有的。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抛硬币决定。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个人情绪抛到一边,一切都靠运气了。如果冲突还在继续,而且激动的情绪一时也难以控制,那么不妨先试着让自己冷静一下。你可以独自出去走走,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走走。这样的话,你们双方都有时间暂停争吵,让头脑冷静一下。

(三)健康家庭的养护

1.要有养护家庭健康的观念

大家都很熟悉身体健康的观念,也懂得生理卫生的道理,但较少知道心理健康的名词,更少谈论心理卫生的话题。但作为现代人,宜开始熟悉心理健康的观念,也应逐渐关心心理卫生的实行。心理卫生不仅关心“个人”的,也应注意“夫妻”的,更宜关注“家庭”的。现代人不能像过去一样,认为一个家庭的形成是很自然的事,家庭能否兴衰,也是随其自然发展,我们何必去操心。处于现代的人,应懂得一个家庭的心理生活,是否去关照养护,可以有天大的差异。假如能时时存有家庭心理健康的观念,并且能时时加以养护自己的家庭心理生活环境,则可以创造且维持一个较快乐且幸福的家庭生活,让我们好好享受,渡过有意义的人生。

2.要有维护家庭健康的习惯

购买了一部自行车,或一部汽车,不但要骑,要开,还得有习惯去按时养护保养,否则再好的脚踏车也好,汽车也好,都不会持久耐用的。同样的,一个人的个人心理生活也好,家庭心理生理也好,也得养成时时去养护保养的习惯;一旦发现有什么小问题,就要及时去处理解决,不要等到问题扩大了。没有维护保养心理健康的习惯,我们的个人心理生活,或我们的家庭心理生活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衰退或恶化的。

3.家庭生活的周期检讨

从心理卫生的立场来说,一个家庭不用等到显著问题或严重问题发生了以后,才去发觉认识问题的存在,而宜经常且周期性地检查目已的家庭心理问题如何。此乃犹如躯体的生理卫生,须定期作身体检查;对心理情况也宜周期性地做心理卫生检验。不仅检验个人的心理情况,也得检讨一家的心理卫生情况,以便做事前的预防及适当的保健。

一个家庭的心理卫生情况,怎样做周期检讨呢?其方法很简单。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找出一个时间,自己反省检讨看看自己的家庭一切是否顺利,考虑在目前家庭发展阶段中,遭遇何种课题及可能的困难,然后再想想自己的家庭是否符合家庭发展的要求。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趁过年过节或其他机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大家检讨自己的家庭人际情况如何。问问全家人,看看在他们眼光里,父母相处的关系如何;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好不好,有哪些方面需改善,或有何要求;兄弟姐妹的来往关系有什么不满,彼此有何要求或建议等。经过这样开家庭会议,周期性的检讨,把大家的感触及提议沟通,也就能提早发现有何困难,并趁早作适当的处理。

4.家庭群体反应的时时检验

不仅要查问家里人的意见与感触,做为父母的也可以相互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家庭的群体行为与反应如何。特别是当家人在一起时,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家人如何相处来往。特别可用家庭群体反应及关系的观念,分析家人的活动情况。此乃包括:全家人是否团结,形成有凝聚力的小团体,或是分散的一盘沙;家人彼此沟通交流是否允足,大家是不是相互知道对方的心情与意愿;一家人碰到困难,是否能尝试使用各种方式,肯以变通的、有伸缩的方法去企图解除困难;全家人对自己的家是否感到满意和幸福等等。这些诸项问题,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准绳,帮助我们逐项去检察核对。若有不是,便可让我们知道家里的群体关系与行为有毛病,必须去改善与解救。

5.要有重视家庭健康的态度

最后一件很重要的,也是很简单的事,便是要重视自己家庭的心理健康。这种重视,在脑子里容易有,但往往在行动上难于实行。譬如,对公事很认真,对进级上升很关心的先生,很苦干,很勤奋,常常加班,不轻易休息,结果影响夫妻及家庭心理生活。虽然其妻子一再劝告他家庭较重要,要多在点时间与精力在家庭里,但作先生的,只嘴里讲好,说是知道了,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还是专心注意自己的工作,少能关注满足妻子及子女的心理需要。结果等到问题发生了,也就太迟了。

相反的,有些丈夫喜爱在外到处沾花惹草,不注重自己家里的重要性,虽然妻子几次提醒警告,嘴里说好,但到时还是去外面乱来,不关心对妻子或子女的心理影响。等到妻子也厌恶其行为而跑掉了,或年青子女也发生类似行为问题了,那也就太迟了。所以,主要的关键还在于一家人能否从内心里喜爱自己的家庭,并且能否时时重视自己的家庭,以自己的家庭为上罢了。























15









献花(0)
+1
(本文系帆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