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前5分钟演讲
2012-11-02 | 阅:  转:  |  分享 
  
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的思考与实践



?

“每堂课前5分钟演讲”显然是初中语文教师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交际、思辨能力的主要抓手。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开展这一活动,但在教学实际中,“课前演讲”却普遍存在“热闹有余,收获不大”的现象,即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但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却不明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

1.形式单一。“每节课前一位同学发言,最多加几句老师点评”。当前“课前演讲”固守这一模式,陈旧乏味,燃不起学生的激情,更别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

2.过程随意。“课前演讲”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没有持续的系统的安排,总是随学期的推进,老师的变化,或开展或不开展。这种“短期行为”或“间断行为”是不能体现演讲的效果的。

?

3.目标孤立。“课前演讲”没有很好地与作文、阅读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以致常有“班级演说家常常考试不及格,而学习优秀者又常常不演讲”的“说”“学”分离的怪现象。

?

4.点评肤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点评都仅止于:学生的仪容仪表,音量音色,流利程度,准备情况等。千篇一律,未能挖掘演讲材料的意义、内涵,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启迪。

?

5.走过场。有些公开课将此作为“花絮”:选择一位朗诵高手或深情朗诵,或激情演说一段文质兼美的但与本堂课训练内容无关的精彩片段,博得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点评泛泛而过,错失了欣赏品味的良机,使听者不无遗憾。

?

为消除弊端,使“课前演讲”真正发挥作用,笔者回顾近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课前演讲”的训练,就活动方式、操作流程、材料选择、训练步骤、评价标准作以下实践建议。

?

一、活动方式

?

1.竞争式。围绕同一话题,花五周的时间,每位同学选材、组稿、演讲,并参与评价:谁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谁材料选得好,有意义、有内涵、有启示。打分,记录,最高分享受“点名演讲(即下堂课谁来演讲由他做主)”的权利,这无疑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

2.辩论式。有些内容,学生的理解角度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点不同,教师煽情,便可有一番唇枪舌战。每节课都会有精彩场面、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发,语文课真成了“漫谈式”、“茶馆式”。

?

3.板演式。板书是教师的专项用具,为了让学生讲得更清楚,记得更清晰,笔者提倡学生板书说明。如在欣赏唐宋诗词时,要求学生将诗抄录在黑板上,作适当的注释,圈、点、画出妙词佳句。学生摇头晃脑,俨然一师者也。

?

4.随感式。由身边的小事引发一点感慨,抛出一个话题,让在座的讨论交流,实现“听”与“讲”互动。

?

5.欣赏式。围绕经典课文,做简短的赏析:或写作特色、或主题思想。

?

采用这些变化多样,趣味横生的课前演讲方式,同时再安排一位“主持人”,每一节课的演讲都有新的信息,新的感点,每次都能使同学激情昂扬。

?

二、操作流程

?

(1)思想动员。以古今中外的实例,向学生宣传口才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兴趣;

?

(2)安排顺序。由班长与课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排出课前5分钟轮流演讲表(每节语文课前一人)(第一轮由课代表,班干部带头,下一轮开始按学号);

?

(3)学生提前一周准备。或收集材料或自行撰写并做好充分准备。

?

(4)教师审稿。宣布轮流演讲名单,用一节课时间作方法指导,鼓励动员,宣布从某节课开始;要求学生选择材料后就给教师审稿,课代表督促检查准备情况。

?

(5)正式开始。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找一空位坐下,如学生一般聆听台上演讲,学生可自告奋勇担当主持人。

?

(6)师生互动点评。教师由示范点评至学生自主点评,教师或鼓励或点拨或作“换位”教育(师生互换、生生互换),随时作适当的正误、优劣评价;

?

三、材料选择

?

演讲的内容有这样一些来源。

?

1.优秀演讲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演讲的材料必须有质量,因为它要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初学者不妨采用“拿来主义”,将他人的与本次主题相吻合的优秀演讲稿“拿来”,与同学分享。这样与人与己都是学习的良机。

?

2.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身边小事。故事的文字吸引人,意味深长,是较好的课前材料,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或松散,或紧张的注意力,从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

3.经典散文。欣赏文质优美的散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朱自清、冰心、刘墉、席慕容、余秋雨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舒缓清丽,短小、含蓄又富有哲理,的确可抓住契机,把握好。

?

4.名人小传。名人之所以成名,必有其超越常人之处,从其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些启示,构建自己的人生。

?

5.唐诗宋词赏析。语言精辟,内涵丰富,为平时的写作增添感染力、说服力,文学功底在此铸就。

?

6.自己写的大、小作文、随笔。但必须修改成演讲稿,语言精练,上口,听者易懂。

?

7.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可作为新课导语,如作者的生平,课文作者的其他短篇作品,写作此文时的历史背景等。

?

8、根据新课文后面要求积累的词语,自选五个,串成一段有内容有思想的文字,进行演讲。

?

总之,所选材料多以励精图治、理家治国、揭示人生哲理等催人奋进者为主,有内涵,有意义。体裁包括:童话、小说、散文、传记、诗歌等;主题包括: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博爱、仁义道德等。力求“短小深刻”,在短短几分钟里,积累语言、提高思辨能力,了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感悟人生,积淀思想。

?

四、训练步骤

?

课前演讲也像作文训练一样,要有一个整体计划,从学生进校到离校,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演讲中知道从何说起,有话可说,并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收集资料以及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我主要按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分年级进行以下训练:

?

1.自我介绍。(七年级)

?

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老师要提前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要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绍后让大家都能记住你,切忌人云亦云。

?

2.他人的演讲稿。这尤为重要。要提高自身的语言,必须有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或背或诵。

?

3.典故或成语故事。(八年级)

?

典故是指那些常被后人使用的、来自古书中的词语或历史事实。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往往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学生通过收集典故或成语故事,并把他们讲给大家听,并说出成语的应用和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不少的收获。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会得知许多典故和成语的来历,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起来也就自如了。

?

4.精彩片断赏析。

?

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学生广泛阅读,首先可从教材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莫泊桑、高尔基等人作品,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青年博览》《奥秘》《科学画报》等。鲁迅先生曾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把在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学生精心选择的文章,有的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从中受到启示,激起学生们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人人心中有美文,能写不好作文吗?

?

5.唐诗宋词欣赏。

?

经典的诗词传承的人文意蕴令后人赏不完、品不尽。要求学生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词赏析中找自己喜爱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介绍作者,欣赏作品,讲析时将作品及一些重要的解释抄录在黑板上,让“听众”也摘抄好,背诵积累,一举多得。

?

6.名言警句。(九年级)

?

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我要求学生讲名言警句,讲他们最喜欢的,或是他们感受最深的。除了要讲出句子外,还要他们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为了作好演讲,选择很多的句子,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听讲的同学也获益匪浅。

?

7.主题演讲。

?

教师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表演。这个步骤难度较大,教师要多给予写作和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风格样式,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可以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尽力口语化,晓畅明白,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笔者选过以下一些主题:诚信、宽容、惜时、感恩、博爱、坚韧、乐观、勇敢等。

?

8.即兴演讲。

?

复旦大学张霭教授曾说:“语言与表情动作只不过是思维的外衣,与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本质、思维特征相联系……”曾指导过复旦辩论队的俞吾金教授也说过:“这部分‘活’的东西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因为它是敏捷的才思和机智的应变能力的集中体现。”

?

即兴演讲的训练,实质上也是思维的训练。在思维――演讲的过程中,学生需迅速确定演讲中心、组织演讲内容、形成思路,然后出口成章。至于演讲时的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行文流畅,这些外部素质与思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以通过即兴演讲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即兴思维、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

老师在上课前5分钟告诉学生演讲主题,学生通过精力高度集中,思路高度活跃的思维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积极的思维,使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高度集中在演讲的题目或讲说的中心上,迅速组织好演讲的内容。

?

这也是演讲活动最终的目的之一。

?

五、评价标准

?

演讲者:

?

①仪表大方,姿势端正;

?

②声音宏亮;发音清晰;

?

③有适当的表情动作,语气合理;

?

④选材生动,能吸引听众;

?

⑤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

⑥选材有教育意义,富有内涵者加分

?

听评者:

?

①根据以上评价标准进行点评。(初级)

?

②迅速抓住印象深的一点,展开评价。(中级)

?

③迅速捕捉到材料主题,联系自己生活、阅读、感悟经历,作出富有哲理的赏析。(高级)④语言干净不拖沓,见解明了,批评含蓄不伤人。(高级)

?

(注)应该让学生多点评,点评的理由最初来自事先确定的评分标准,到八年级开始训练学生围绕印象深刻的内容发表个人独特的观点。老师启发引导,把握是非,来一些画龙点睛之语,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质量。

?

收获回顾

?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到讲台演讲,虽然经历了漫漫长途,但坚持下来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进步了,我也感到他们通过演讲越来越成熟了。有家长惊异地感慨:“三年下来,我的孩子说话居然比我们大人还圆满,不伤人,又让人心服口服。”

?

收获如下:

?

一、演讲提高了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刚开始演讲,学生在煽动性的鼓舞下,普遍感兴趣,个个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每节课都有看点,都有新的信息,三年后的口才肯定令人瞠目结舌。害怕的是:上台面对同学说一段,众多眼睛齐刷刷地射过来,的确令人腿发软。我让班长、课代表带头,整个班委会的干部都演讲完了,才按学号的顺序安排演讲。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大家兴致都更浓了,都忙乎起来了,他们说在台上说不出来时真尴尬,真感到羞耻,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等到下一轮时,为了台上那几分钟,课后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材料,特别是学号在后面的学生,他们早早就准备了。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的材料,结果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又得重新准备;因为一轮又一轮,不间断练习,学生人数少,几个学期,几个循环下来,学生找的材料比原来搞的摘抄多得多。他们都感到,演讲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

二、演讲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的自尊心、表现欲望都很强,都不甘落后。一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只有2-3次,大家都非常珍惜。有学生这样说,第一次走向讲台,听到同学的热烈掌声,内心真是激动,一紧张,什么都忘了。于是,心想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决心向班级中几个演讲好的同学学习,一定赶上他们。第二循环又轮到了,内心自信多了,当成功地演讲了《没有不可能》,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后,他激动得哭了,他说演讲让他有了成就感,竞争让他看清了自己,自己俨然成了胜利者,使他有信心做一个成功者。演讲这块“砖”引出了“玉”,班级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学生个个身上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

?

三、演讲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班级中有一个女生,从农村来,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看上去很自卑。可她很用功,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她总怯怯地问我,什么样的演讲内容最好,我说只有真的思想、真的故事、真的感情,才能真正打动人。于是在她的演讲中,她详细介绍了自己家庭的情况:住在农村,父亲好逸恶劳,母亲不堪忍受,与父亲解除婚姻,另组家庭。家中的一切都靠六十多岁爷爷奶奶撑着,为了供她读书,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省吃检用,忙里忙外,把“养老金”都拿了出来。本该享福的爷爷奶奶满头白发,面容憔悴,让人看了直想流泪,她说她恨不得每天能有四十八小时用来学习,只有这样心里才觉得安静些,才对得起日夜操劳的他们。同学们听得是那样的专注,为她的真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她,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主动地和她接触,使她感到了大家庭里的温暖。也有几个学生在随笔中写到,听了她的演讲,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觉得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应该帮帮她。

?

四、演讲使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喜爱演讲时,我结合课本的内容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演讲,引导学生考虑政治方向、人生道路、友谊交往等有关人生问题。

?

古今中外的文字记载着一个个不朽的生命。

?

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傲骨铮铮;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何等的忧国忧民;而王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高度责任感的表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让人感动;而荆轲的“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又是何等的英勇豪迈,让人涕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而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又使人感怀世间万物的渺小,时光之匆匆流逝;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让人感到任重而道远……

?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内容: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有坚定信念,直面挫折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

通过演讲,学生的是非观念增强了;通过演讲,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点燃了;通过演讲,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也增加了。进入初三,经常有学生给我说,特别喜爱读名人名言,看名人传记,说那些哲理、那些教诲,就是他们前进中的路标、灯塔。

?

五、演讲促进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演讲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越来越愿意将自己内心的话儿说出来,越来越愿意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学费较高,我班上大多数的学生是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养他们,使他们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不少学生在演讲中讲述了他们对父母的尊敬、感激和崇拜,他们说看到父母穿着单薄的衣服来为自己送羽绒服,看着父母将所有的钱送给自己而步行几十里路回家,看着憔悴的父母弓着腰拉板车……再用善良、勤劳来形容父母,他们内心里都感到有愧,父母们为了子女的成长,吃的那些苦,挨的那些累,忍受的那些艰难以及对孩子们充满的那种信任,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宽厚仁慈和坚强不屈。有几个学生对我说,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是事隔几十年的,但有时忍不住还要拿过来看看,对照一下自己每星期出门时,父母送行的情景,真是令人涕零。在学生的演讲中,他们称颂老师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也是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菊》,说“课上,她让我们如浴三月之风;课外,她不像我们的老师,而更像我们的大朋友,聆听着我们的心事。宿舍里,她又像我们的妈妈,为我们添衣盖被。又逢九月,看到那张略带憔悴的脸与那双闪烁着智慧的大眼睛,使我想起了盛开的菊花,我们的老师就像菊花那样美丽。我们真诚地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

六、演讲提高了学生的说、写素质。班级中有一个男生,初一刚进来时,并不突出。笔者觉得他的嗓音很好,就培养指导他如何写稿,如何演讲,并让他参加演讲比赛。后来,发现,原本并不太会遣词造句的他,学会了演讲材料中的语言,精炼,有感染力,文章越写越有味。经过多次的演讲练习,他也练出了好口才,中考语文得了114分(满分120)。

?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生们的的确确感到了语文课前演讲的好处。在总结三年的收获时,我让大家总结演讲收获,他们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敢说了,能说了,会说了,会写了。我告诫学生: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的重要方式、手段之一;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前演讲仅是整个演讲的一个小部分,演讲之路漫漫兮,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

?

(以下是笔者指导的九年级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时的一次记录)

?

选文:生活的境界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在一个黑白颠倒的政治运动中,某一大学的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和一位音乐系的老教授,被同时下放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农场。他们每天都有一样的工作,就是割草。一年以后,中文系的老教授不堪生活重负,含恨离开了人世。而那位音乐系的老教授依然默默地割草,劳动之余,还要哼上几支曲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6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

音乐系的老教授又回到了当年任教的大学,重操旧业。人们惊讶地发现,6年的时间并没有使他衰老,站在讲台上的他,仍然神采奕奕。很多人问他,这6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他说:每一次割草,都按4/4的节奏来割的。所以割草对他来说是在欣赏音乐。

?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换一种心态去面对,将会有另一种风景,另一种境界。

?

评论一:

?

为人处事就像面对一枚两面的硬币,一样的逆境在两种人面前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原因只在于,音乐系的教授,在面对逆境似的心境是乐观向上的。同是音乐家的贝多芬,在失聪之后,依然以他心中不灭的热情,在音乐上取得了更深的造诣。在平静的海面上漂泊的两艘船,无法分辨谁是真英雄。只有风起云涌,掀起万丈波澜时,真正的强者才能破浪而出。风平浪静时的安逸麻木,带来的只是暴风雨后的破碎。人生就像一枚硬币,有正有反有喜有忧,如果他是反面向上的,只要翻过来就能看到希望的一面。

?

评论二:

?

曾有位哲人说过:“坚强者才能在风暴中奋斗。”那位音乐老教授称得上是位坚强者,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风暴”中奋斗呢?我想是积极乐观对待逆境的生活态度吧!

?

世界著名的聋哑作家海伦凯勒,在一片黑暗、没有声音的世界里,靠自己的乐观以及触觉感知这个世界,写出了一篇篇赋予人精神力量的著作。

?

“三步曲”作家巴金,在文革时期也同样遭受批斗,为此他的妻子也因忧虑而身患癌症,离他而去。可他并没有退缩,仍乐观对待生活,坚持他的写作生涯。

?

在这一个个成功人士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乐观是人精神的支柱。坚信风雨后,总能见彩虹!

?

评论三:

?

我们若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就变得流光溢彩,就像文中所说的那两位大学教授那样,我们若打起精神,只争朝夕,那么生活就会更充实。

?

海伦的人生是不幸的,她只能生活在没有五彩缤纷的黑白世界里,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世界里。而她的人生是不平凡的,她身残志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终于蜚声世界文坛。

?

若我们一遇到这些事,就觉得心灰意冷。只知道痴痴地盯着上苍,深叹命运的不公平,那必定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要将生命燃烧得更明亮,驱散生活中的黑暗。

?

斗志昂扬地对待人生,珍惜人生,理解人生,紧紧把握住每分每秒,迈开大步,穿过人生之谜构成的骇人的黑雾。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

让我们以微笑面对人生。

?

评论四:

?

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学会利用痛苦和快乐,而不是让痛苦和快乐利用你,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你就把握了生活,你没有做到,那就是生活控制了你。

?

阳光总在风雨后,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生活就是如此。你换一种心态去面对,那将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

张海迪,尽管是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但她不畏艰辛,乐观向上,行医、写作,令人佩服。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笑着走进刑场,这又是何等的乐观。

?

他们是如何面对生的痛苦,死的威胁的呢?

?

对,仍然是乐观。

?

请笑对生活,笑对人生!

?

点评:

?

经历了3年的训练,聆听者对演讲者所提供的信息,不再“公式化”地评讲,而是迅速走进故事,积极展开思维,由此及彼地联想、思考、感悟着一些东西,又立即梳理形成对文章主题、人物的评论,谈理解、谈感受、谈启示,有理有据,显然已有了小议论文的样子了。



献花(0)
+1
(本文系Qlcz13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