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规模化流转耕地是现代粮食生产的前提http
2012-11-10 | 阅:  转:  |  分享 
  
规模化流转耕地是现代粮食生产的前提http://www.sina.com.cn2012年09月18日13:44中华粮网

在种植经济作物与种植粮食作物收益、种植粮食收益与外出打工农民工收益差距日益扩大的格局下,出现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缩减的趋势。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发展现代粮食生产必须以规模化流转耕地为前提。



势单力薄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耕地紧张的地区一家耕种几分几亩地,耕地宽裕的地区几十亩地。这种小家小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不可能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小而全”增加了生产成本。一家一户生产粮食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小而全”。以农户为单位要具有生产粮食的全部农机具,而购置齐全,并保持良好使用状态的维持费用的开支是不小的。对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殷实的农民和有限的粮食产量来说,无疑加大了粮食生产的直接成本。



传统耕作方式难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现代粮食生产的显著特征,是科技因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5621亿公斤。其中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在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下,几乎没有什么科技可言,仅凭农民世代传承的经验种粮。不但产量低,质量差,也卖不到好价钱。



固守黄土地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出口的粮食基本上占到国际粮食出口数量的一半,但是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7%左右。而我国呢?据清华大学地球科学中心科研团队在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发表的题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健康》的文章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51.3%。由此可见,我国农业人口近些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这与我国几千年来农民固守黄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无关系。当今时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正在热火朝天推进。不抓住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不让农民从黄土地上解放出来,就无法改变农村劳动力现状。不仅粮食生产难以持续发展,而且会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工业化为耕地大规模流转创造了优越条件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粮食生产的大转折时期,利用好这一机遇,粮食生产就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雨后春笋般兴建的星罗棋布的工厂,以及如火如荼发展的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城市劳动力无法满足用工需求时,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到2011年底,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有调查显示,目前18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9.7%的是具有农村户籍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这一数量相当于近3成(29.7%)的农业户籍人口数,或近4成(39.4%)的目前城镇常住居民的数量。这一结果表明近3成农业户籍人口已居住在城镇,城镇化过程对农业人口具有巨大吸引力。



城镇化、工业化提高了农民收入。建国以来,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靠农民的无偿支援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农”收入差距巨大的状况,近年来虽然有所缩小,但绝对额依然很大。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的32%。大量的农民挤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额将越来越大。而农民外出务工,将改变这种巨大的收入反差。2011年全国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049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不多。



城镇化、工业化腾出大量的耕地。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将“一去不复返”。定居于城镇的这些农民,既可以流转出承包的耕地,更可以腾出宅基地。据中科院《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指出,经综合测算与分析表明,在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下,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可达约1.14亿亩。如此巨大的潜力,不仅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了宝贵的耕地资源,也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了土地保障。



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广阔舞台



风起云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放眼大江南北,祖国处处都能够见到合作社的矫健身姿。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下诞生的新生事物,为粮食生产规模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合作社为粮食规模生产者降低了成本。大规模生产粮食的生产者,少则流转上千亩,多则流转上万亩以上的农民耕地。要保持粮食生产顺利进行,按照传统思维,生产者需要购买各种农机具。如此大规模的农机具,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本。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也给生产者带来了农机具保管、维修等一系列的困难。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规模粮食生产者就可以节省购买农机具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上。



合作社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了专业化服务。大规模种植粮食的生产者只要操作电脑,或者运用电话,就可以招来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等从种到收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的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比之于粮食生产者,更具有专业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在劳动力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省去了聘请生产者的烦恼。



合作社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了产品出路。精心于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畅通渠道,他们对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粮食产品)成竹在胸。在产前,他们能够向粮食生产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甚至下达订单,生产者只需要与之签订产销合同,就可以放心生产;在产后,他们按照合同收购生产者的产品,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有了农民营销合作社的支持,粮食生产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粮食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了现实。



(龚锡强)责编:



献花(0)
+1
(本文系识途老马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