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将之道_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_麋鹿兴
2012-11-12 | 阅:  转:  |  分享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
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
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
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
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写作背景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
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
文是其中的一篇。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本文讲将领的心
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做将领的方法,是应当先加强
内心修养的锻炼,即使是泰山崩倒在眼前,也面不变色;麋鹿突然从身旁跑过,也目不转睛。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够掌握战争情势变化的利弊,才能
正确地对付敌人。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是用兵打仗,要崇尚正义,不合乎正义,即便有利,也不轻举妄动。这不是因为轻举妄动会决定胜败利害,而是因为这样做终有一天会给自己
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只有正义,才能激怒战士,而战士一旦为正义所激怒,才可以使之百战而不殆。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
,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大凡战争的道理是:还没有发生战争,要积蓄储备好财力物力;将要发生战争,要培养战斗力;已经发生战争,就
要保持士气;战争已经战胜,要保持将士的斗志。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
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谨慎作好烽燧报警,严格进行侦察探望,使种田的人没有什么顾忌,如此来
积存财力;给予士兵优厚的犒赏,使他们得到足够的休整,如此来使士兵保持他们的战斗力;打了小的胜仗,要更振作精神,受到小的挫折,要
更给予激励,以此来保持士气;用人时不要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以此来保持他的斗志。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
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因此,让士兵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
,有所希求而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斗志旺盛,就会有无穷的勇气;欲望没有满足,就会有不尽的贪心。因此,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们也不会厌
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经历了七十多场战争而士兵却仍然不懈怠的原因。不保养心志,即使打胜了一场战争,这支军队也不能再用了。凡
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是做将领的,应该足智多
谋而又号令严明;凡是做士兵的,应该愚鲁无知,(只懂得遵循将令)。智慧,则他人无法揣度你的意图;严明,则士兵不敢违犯你的将令。因此
,如果让士兵都跟随将领听从命令,如何能够不愚鲁无知呢?只有士兵愚鲁无知,才能够同将领去拼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
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縋(zhuì)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
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大凡出兵打仗,要了解对方主帅和将领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采取那些冒险的活动。三国时,魏国邓艾翻山越岭,
用绳子把士兵吊下悬崖峭壁去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即使有百万大军,也可能要束手就擒。而邓艾确实是摸透了蜀国上下的情况,
觉得蜀军不足畏惧,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的。所以,古代贤能的将领,能够用自己有限的兵力,去试探敌方的虚实,又能够根据敌方的强弱,
来准确地估价自己的力量,因此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准确的判断。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
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大凡担任主将,都是通晓事理而后才可以兴兵;了解情势以后才可以交战;懂得节制约束而后才可以指挥
战争。通晓事理就不至于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势就不会沮丧,懂得节制约束就不会陷入困境。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
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看见小利,不轻举妄动;见到小患
,不惶恐回避。因为,小利小患,不值得自己去施展本领。只有做到这一步,然后,才可以去对付大利大患。只有善于培养锻炼自己的作战能
力,而又不轻举妄动,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忍耐一次,可以准备上百次的勇敢行为;冷静一下,可以制止上百次的轻举妄动。兵有长短,
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
双方都是一样的。有人问:“如果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使用它,可是敌方将领不和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掩盖搁置起来,可是敌方将领一定要
和我较量,那将怎么办呢?”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pù)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回答是:“我方的短处,我故意地把它公开暴露出来,使敌方疑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只是在暗中培养锻炼,并时时加以显示,使敌
方司空见惯、麻痹大意而堕入我们的圈套。这便是运用长处和短处的方法。”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
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使士兵无所
顾忌而有所凭仗。无所顾忌,就能知道战死是不值得可惜的;有所凭仗,就会知道不至于会战败的。手中即使只有尺把长的木棍,遇见猛虎,也
可以大喊一声,拿起木棍去击打它;可是,如果空着两手,即使遇到蜥蜴,也会吓得变了脸色而却步不前。这是人之常情。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可
以带兵打仗了。袒裼(xī)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如果袒胸露臂,紧握着剑柄,那么,即使是乌获那样的勇士也不敢逼近;如果披戴着盔甲,抱着武器睡觉,那么,小孩也可以拉弓射箭,把他
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保存自己的力量,而那些能够保存自己力量的人,他的力量是用之不尽的。课文结构1、
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2、论“兵”(“凡兵上义”)3、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
而严”)士则应“愚”5、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7、论运用长短之术(
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思考探究一P75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
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A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
B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精华赏读1、文章切实讲理,
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
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2、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起语多用
“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作业1、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心术苏洵
献花(0)
+1
(本文系日光兰首藏)